谈日记的重要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初中阶段的写作目标有这样的要求:写作要情感真挚,力求表达自已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教材中对于教师如何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学生如何掌握这些写作要素并没有具体的训练过程。在作文教学中就必须寻找多种教学手段、指导方法、训练方式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指导学生怎样写好“日记”就是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日记,它的形式灵活,篇幅短小,尤其是少了课堂作文中那诸如命题、材料、话题等条条框框的限制,让学生在这种自由的随意的心境中写作,自然就少了造作,少了空泛,自然就激起兴趣来。青春岁月里,认识的人被记录下来,受委屈的事被记录下来,他们哭过笑过,烦恼过,幻想过,读过些书,看过些电影,有过无数的点点滴滴。把这些点滴连贯起来,编织成线,组合成画面,汇聚成一个个场景。这样的集合一定是独特的,因为每个人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一个人的声音、相貌、举止、行为都是与众不同的,这样一个人的日记怎么会与他人雷同呢?这样的日记在你四十年后回首往日岁月时怎么会不宝贵呢?当每个人都成为这个生活多幕剧的记录者时,当写作与生活“亲密接触”时,写作就不再是任务,也不再是作业,而变成了人生轨迹的精彩记录。而当写作成了兴趣,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写作训练过程中,教师指导不到位也是影响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原因之一。所以在日记训练指导时,教师要有序列化的训练程序,要有必要的训练要求。在七年级上学期,教师引导的重点应放在每日一记上,即使偶有摘抄也不作批评。这是训练学生养成每日一记的习惯。好习惯一旦养成,就会终生受用了。待学生习惯成自然后,就应引导学生关注写什么。在写作实践中,我发现有的学生以学习生活周而复始太单调为理由,说没有内容可以写,在日记写作中:一是乱写,类似“意识流”,但随意性太强,是俗话说的:“脚踩西瓜皮,溜到哪算哪”的文章。没有思考,缺少观察,只是一个生活的旁观者。这样的日记只能说是“流水帐”了;二是编写,虚假造作,把日记看成单纯的作文训练,又急功近利,今天花草树木,明天亲情友情,话语是老掉牙的,文字是优秀作文 “嫁接” 的,几乎没有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样一堆虚假的漂亮文字绝对胜不过几段真实的粗糙文字。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打开生活之门,让写作与生活“亲密接触”,用日记记录生活中有价值的。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感受,生活处处都是素材。“上课听功课,随时有新的意想,新的发现,是题目。下课了,去运动,去游戏,谁的技术怎样,什么事情的兴趣怎样,是题目。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如种树,如养鸡,如窥显微镜,……都是非常有趣的题目。校内的集合校外的考察,都是大可写作的题目。”(叶圣陶语)一次争吵、一段笑话、一场辩论可以是日记的内容;一回交心的谈话,一次勇敢的叛逆,一场激烈的比赛可以是日记的内容;在说过笑过,玩过乐过,唱过闹过之后,让学生静下来想一想,写出各自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理解,这也可以是日记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把生活的素材变成写作的内容。正如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所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
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素材之后,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如何表现生活。冰心老人说:“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只要能把自己这一天周围一切事物的真情实感自由畅快地写下去,留下心泉流过的痕迹就好。”日记重在反映真实,我们认为的真实不应该停留在事实的真实上,那是自然科学的范畴,作文的真实体现在情感的真实和心灵的真实体验。除了让学生学会用“放大镜”来寻找生活的细节,用文字来具体记录,详细描摹生活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表现生活,表现生活就可以有主观真实的体验与对现实的思考。教师在指导时千万不要拘泥于技巧的传授,要放开学生的手脚,充分发挥日记自由创作的特点,让学生在观察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说他想说的话,写他想写的事,真实地反映他自己的生活。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日记反映生活,表现生活,抒发真实的情感,同时教师也必须对学生在表达自己思想时所表现出的各种问题加以有效的引导。因为学生是稚嫩的,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还不足,思考当然也很不足,而他们的认识与思考上的各种幼稚与偏激都可以最真实地在日记中表现出来,因而作为“育人”者,我们可以通过日记对学生的思想加以最有效的引导与指导,让他们不断地成熟起来,成长起来,而非世故起来。这样的日记,不仅是学生人生轨迹的精彩记录,更是他们的成长史。
当学生把日记当作记忆的仓库,贮存情感的心田而分外珍爱时,他们就不会再有流水帐式的“生活日志”或把日记当作一种负担了,而把它当作了生活的一部分,所成的文字虽然未必是优美通畅的佳作,但至少是“言之有物”,自然真实亲切了。当写作成为一种习惯时,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