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翻译下面的句子。
(1)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凿壁偷光》,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理解。
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起光,以书映光以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数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西京杂记》) [1]解释下列词语。
(1)逮__________ (2)愿___________ (3)给__________ (4)大学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主人怪问衡_______________ [3]用过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邻舍有烛而不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1)文段中写了那几件事来表现匡衡勤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应该向匡衡学习什么?
1 /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①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③。 (注释)①太祖:即曹操,曹冲的父亲。 ②校(jiào):通“较”,比较。 ③施行焉:按这办法做了。 [1]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曹操想称大象的重量,大臣们的表现是:_________,曹冲称象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
[2]曹冲与王戎的相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一读,回答问题。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1)诸儿竞走取之(________) (2)人问之(________) (3)取之,信然(________)
[2]文章开头交代“王戎七岁”有( )作用。 A. 王戎骄傲自大,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B. 暗示王戎年幼,间接写出了他的聪慧 C. 夸赞、欣赏王戎人为人 [3]翻译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信然”一词看,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抱有怎样的态度?( ) A. 信服 B. 征服 C. 服从
4.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未成,弃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逢老媪方磨铁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白感其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还卒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之,曰:‘欲作针。’”这句话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铁杵成针”的故事最后成为一句俗语: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2 / 6
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①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②,山缀榜末③,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④,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⑤更在孙山外⑥。”
(注释)①赴举:赶去科举考试。②失意:指未录取。③榜末:录取名单的最后。④得失:成功与失败。⑤贤郎:这里指老乡的儿子。⑥外:后面,暗指未被录取。
[1]下面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语言、动作很搞笑) B.乡人托以子偕往(一起,一同)
C.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回家) D.解名尽处是孙山(尽头)
[2]这次考试落榜的人是____________。 [3]从上文看,孙山是个( )的人。 A.满腹经纶 B.能说会道 C.自私自利 D.不通人情
[4]这个故事可以用( )这个成语概括。 A.任人唯贤 B.同舟共济 C.名落孙山 D.功成名就
6. 阅读理解。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①壁引其②光,以书映光而读之③。邑人④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⑤。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⑥成大学。 (注释)①穿:凿穿。②其:它的,指蜡烛。③之:指代书。④邑人:同县的人。⑤偿:报酬、回报。⑥遂:于是、就。
[1]“资给以书”的“资”意思是________。当这个字表示“钱,货物”的意思时,可以组词为__________。
[2]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 A.不逮:烛光照不到。 B.穿壁:在墙上凿洞。 C.大姓:姓“大”的人。 D.佣作:做雇工,劳作。
[3]根据文中第一句话用一个成语来起个题目。
[4](1)“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
(2)这是对匡衡的_________描写,从中我体会到了他______________的品质。
[5]本文写了匡衡的哪两件事?请你列两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理解。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铁杵②,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③媪自
3 / 6
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①媪(ǎo):年老的妇人。②杵(chǔ):棒槌。③卒业:完成学业。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去( ) 方( ) 欲( ) 还( )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指代的意思。 (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理解。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解释下列词语。
(1)方_________________ (2)感_________________ (3)意_________________ (4)还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卒”的意义。 (1)还卒业 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未成,弃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王戎______虎
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①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②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③,戎湛然④不动,了无恐色。 [注释] ①纵:任凭。②承间:趁机。③辟易颠仆:惊慌闪躲,摔倒伏地。④湛然:冷静沉着的样子。
[1]根据古文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
[2]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 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虎承间攀栏而吼”时,其他百姓的反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戎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4]你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理解。
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①壁引其②光,发书映光而读之③。邑人④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⑤。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⑥成大学。
4 / 6
(注释)①穿:凿穿。②其:它的,指蜡烛。③之:指代书。④邑人:同县的人。⑤偿:报酬、回报。⑥遂:于是、就。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 A.不逮:烛光照不到。 B.穿壁:在墙上凿洞。 C.大姓:姓“大”的人。 D.佣作:做雇工,劳作。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
[3]本文写了匡衡的哪两件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一说,匡衡身上有哪些你值得学习的品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按原文填空,完成下面的题目。
王戎( )( ),尝与( )( )( )游。看道边( )( )多子折枝,诸儿( )( )( )( )。唯( )( )( )。人问之,答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 )( )。 [1]在文章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2]选一选。对“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
A.树上的李子很多,所以推断肯定是苦的。
B.李子生长在道旁,如果不是苦的,早被人吃得剩下很少了,甚至吃光了,所以推断肯定是苦的.。
[3]你从这篇课文中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友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父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1)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2)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古地名。(3)期行:相约同行(4)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舍:舍弃,抛弃。(5)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6)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1]陈太丘与朋友约定________(时间)同行。因为_____________ ,元方斥“友人”无信,因为______________,元方斥“友人”无礼。在与元方的交谈中,友人的心情经历了从______到______的转变。
[2]《陈太丘与友期行》和《王戎不取道旁李》都出自南朝刘义庆组织编写的__________。(书名) [3]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门外戏_________ (2)日中不至___________
[4]如果你是文中“友人”的朋友,听说了这件事,你对他有何建议?
5 /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文言文阅读。
北人食菱①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坐:因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席而啖菱。 啖:______ (2)欲以去热也。 去: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人“强不知以为知”,说说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短文,你一定会有许多感悟,请用一句名言警句来表达感悟,你认为最合适的一项是( )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14.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王戎,晋朝人,“_________”之一,自幼聪慧。
[2]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读音或释义。(填序号)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 A.zhé B.shé C.zhē
[3]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读音或释义。(填序号) 诸儿竞走取之( )
A.争着走过去。 B.争着跑过去。
[4]王戎不动是因为“_____________”,从词语“_________”可以知道他说的是对的。
[5]王戎与诸小儿相比哪个不是他的过人之处?( )
A.仔细观察,不盲从。 B.善于根据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判断。 C.认真思考。 D.先人后己,懂得谦让。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