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四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

四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四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阅读与理解。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注释)①选自《淮南子·天文训》。②共工;相传是炎帝的后裔,西北的洪水之神。③颛顼:相传是黄帝的后裔。④维;绳子。⑤绝;断。⑥焉;这,这里。⑦潦:路上的流水、积水。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共工与颛顼争夺天帝之位,颛顼失败了。(_______)

(2)不周山把支撑着天的柱子撞折了。(_______)

(3)因为天倾向西北,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_______)

(4)因为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方向流去了。(_______)

1 / 14

[2]共工触山反映了古代人民( )的愿望。

A.争做帝王 B.探索自然、征服自然 C.改变宇宙 D.改变土地

[3]下列对共工的看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有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B.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C.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D.有勇无谋,性格暴躁,偏激任性,破坏环境

[4]在我读过的神话故事里也有像共工那样个性鲜明的人物,如《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

[5]你赞成共工触山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课内阅读。

胤恭勤不倦,________________。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____________焉。

[1]这篇文章的题目是《__________》。

[2]按原文内容填空。

2 / 14

[3]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胤恭勤不倦。(______)

(2)家贫不常得油。(______)

[4]文中车胤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

[5]写出两个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①令月中无物②当极明邪?徐日:“不然,譬如③人眼中有瞳子④,无此必不明⑤。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

①若:如果。②物:指人和事。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和桂树。③譬如:好比。④瞳子:瞳孔。⑤明:看见。

[1]联系上下文和注释,给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3 / 14

(1)尝月下戏(______) A.品尝看戏 B.曾经玩耍

(2)人语之日(______) A.对……说 徐儒子 B.说话的

[2]在文中用“________”画出体现徐孺子聪明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课文 ,回答问题。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这篇文言文出自于《_____》。( )

A. 《三字经》 B. 《山海经》

[2]“以堙于东海”的“堙”读音是:( )

A. yān B. yīn

[3]对“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一句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

A. 女娃到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

B. 女娃到东海游玩,沉溺于东海美景不愿返回。

4 / 14

C. 女娃到东海游泳,不愿起来。

D. 女娃到东海游水,溺死没有回来。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 炎帝之/少女

B. 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C. 常衔/西山/之木石

[5]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原因是:( )

A. 善良的精卫不希望再有人像自己那样被大海淹死。

B. 精卫不自量力,她只是在做无用功。

5.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王戎七岁,(尝 常)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zhé shé)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选择( )里正确的字词或读音,用“√”表示。

[2]王戎凭借什么断定“此必苦李”?(用原文语句回答)

5 / 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与理解。

已死的母熊

猎人入山,以枪击母熊。中要害,端坐不倒。近视之,熊死,足抱巨石,石下溪中有小熊三,戏于水。所以死而不倒者,正恐石落伤其子也。猎人感动,遂终身不复猎。

(注释)①选自《护生画集》。②以;用,使用。③视:看。④遂;就,于是。⑤复;语,又。

[1]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猎人入山,以枪击母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下溪中有小熊三,戏于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14

[2]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省略的人物。

例:(猎人)中(母熊)要害

(1)(__________)端坐不倒 (2)(__________)近视之

(3)(__________)戏于水 (4)(__________)死而不倒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母熊之所以抱着巨石死而不倒,是因为怕石头落下伤了自己的孩子

B. 猎人终身不打猎,是因为他被母熊那伟大的母爱感动了。

C. 因为母熊的三个孩子正在石头下的水中嬉戏,所以它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猎人的子弹

[4]给故事换个题目,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母爱的姿势 B. 端坐不倒的母熊 C. 猎人入山

[5]展开想象,写写母熊被击中的瞬间,它的神态和心里想法分别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默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7 / 14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选自《晋书·车胤传》

[1]联系课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①恭勤:_______ ②通: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读古诗,然后完成练习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诗人( ),写的是他送他的朋友(情景,表达了他( )的思想感情。

8 / 14

)时的 )去(

(2)这首诗中写景的句子是 ( )

(3)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小古文阅读。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孟子辍②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諠③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注释:①诵:背诵。②辍(chuò):停止。③諠(xuān):忘记。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意思。

其母方织(______) A.正在 B.方向 C.相当

以此戒之(______) A.命令 B.告诫 C.戒备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以后,请说说故事讲了什么道理?

9 / 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读下面的文言文,答题。

徐孺子年九岁,尝①月下戏②,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③?”徐曰:“不然。譬如④人眼中有瞳子⑤,无此,必不明。”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①[尝]曾经。②[戏]玩耍,嬉戏。③[邪]疑问词,相当于“啊”。④[譬如]好比,就好像。⑤[瞳子]瞳孔。

[1]照样子,根据短文内容填一填。

徐孺子年九岁。(年纪)

尝月下戏。(______) 人眼中有瞳子。(______)

[2]借助注释,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短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

10 / 14

①徐孺子认为月亮很干净,所以明亮。

②徐孺子是举瞳孔的例子来反驳对方。

11. 课内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取之,信然。”中的“然”在文中的意思是( )

A.对,是 B.答应,信守

C.这样,如此 D.表示一种语气

[2]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尝/与诸小儿游。

B.诸儿竞/走取之。

C.此必苦/李。

D.唯戎不/动。

[3]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为什么王戎没有动?

11 / 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短文,你认为七岁的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文言文阅读。

王冕孝亲(节选)

安阳韩性①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②。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③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①韩性:绍兴人,大学者。②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③被:披。

[1]根据上下文,解释下面的字。

闻:______ 遂:______ 亦:_______

[2]这篇文言文叙述了王冕的一件什么事呢?请简要概括。____________

[3]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做人要勤奋刻苦 B.做人要诚实守信

12 / 14

C.做人要孝敬长辈 D.做人要顾全大局

13. 按原文填空,完成下面的题目。

王戎( )( ),尝与( )( )( )游。看道边( )( )多子折枝,诸儿( )( )( )( )。唯( )( )( )。人问之,答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 )( )。

[1]在文章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2]选一选。对“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

A.树上的李子很多,所以推断肯定是苦的。

B.李子生长在道旁,如果不是苦的,早被人吃得剩下很少了,甚至吃光了,所以推断肯定是苦的.。

[3]你从这篇课文中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以堙于东海。

13 / 14

[1]将课文补充完整。

[2]下列对“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女娃在东海游玩,溺水后身亡。

B.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

C.女娃去东海游玩,再也没有回来。

[3]这篇课文表现了女娃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4]“精卫填海”属于神话故事,我还能写出来个神话故事的名字_________、__________。

14 /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