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校外培训专项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重点段落品析。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在东海游泳,被淹没无法回归(回家),于是化为精卫,时不时衔西山的木、石,来堵塞东海。 [1]解释词语。
曰_____ 溺_______ 堙_____ 故_____
[2]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炎帝是________________,精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课内阅读理解。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ǎo)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未成,弃去”中“弃”的意思是( ) A.离开 B.放弃 C.不要
[2]“方磨铁杵”中“方”的意思是( ) A.刚才 B.正在 C.开始
[3]“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4]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是( )
A.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B.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C.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D.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5]下列名言与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不相符的是( ) 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D.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6]“太白感其意”,他当时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理解。
嫦娥奔月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译文)后羿在西王母娘娘之处得到了能够脱离死亡的仙丹,但是后羿的妻子嫦娥却偷偷的吃掉了仙丹,并奔到月亮上,居住于此,变化为蟾蜍,这就是人们传说
1 / 5
中的月之精灵。
[1]“嫦娥奔月”中的“奔”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音是(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A紧赶,赶忙或赶急事;B奔走,急跑。)这个读音还能组成词语(_________)。它另一个读音是(________),可以组成词语(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羿(________)请不死之药 蟾蜍(________)(________) [3]嫦娥是怎样飞上月亮的?(请引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事为什么说嫦娥飞上月亮变成了丑陋的蟾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远古人借助神话寄托自己的幻想,在《嫦娥奔月》中,人们的幻想是什么?实现了吗?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还积累了哪些带“月”字的成语,请写在下面。(至少2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①滥:虚妄不实,失实的,假的。②竽:乐器名。③充数:凑数,④南郭:姓,⑤处士: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⑥说:同“悦”,高兴。⑦廩(lǐn)食:官府供给粮食。
[1]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每次必须__________,因此南郭先生请求为他吹等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却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先生便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宣王说之。______________
[3]“滥竽充数”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阮裕焚车
阮光禄①在剡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注释] ①阮(ruǎn)光禄:即阮裕,他曾做过金紫光禄大夫,所以人们称他为阮光禄。②剡(shàn):地名,在今浙江嵊州。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阮后闻之:___________ 遂焚之: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借者无不皆给。
2 /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欲借而不敢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表现了阮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6. 课内阅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按原文填空。
[2]本文主要学习古人___________的精神。
[3]再写出两个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成语_________ _________。
7. 阅读课文片段,按要求做题。
炎帝(dí dì)之少(shǎo shào)女,名曰(rì yuē)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ruò nì)而不返(fán fǎn),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 mái)于东海。(《精卫填海》 [1]本文选自《_________》。
[2]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音,用“√”画出。 [3]解释句子加点字以及句子的意思。
(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故:__________。句意:_________________。 (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湮:_________。句意:__________________。
8. 课内阅读。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判断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解释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抛弃)(_____) B.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这)(_____)
[2]下面对“太白感其意,还卒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感动她的意志,回去完成学业。
B.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 C.李白感谢她的意志,最终完成了学业。
[3]“问之”是___向____ 提问,他可能会这样问:“___________” [4]下面成语中与“铁杵成针”意思相近的是( ) A.水滴石穿 B.恍然大悟 C.点石成金 D.粗中有细
9. 阅读短文。
猫斗
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①。久之②,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③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注释:①两不相下:不相上下。 ②久之:过了很长时间。 ③逐:追。
3 / 5
[1]根据短文内容,在( )里写出带点词语意思。
(1)耸毛竖尾。(__________)(2)白猫走入室。(____________) [2]哪只猫输了?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古文,完成下面各题。
___________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①黄土作人,剧务②,力不暇③供,乃引绳(ɡēnɡ)于泥中,举以为人。
(注释)①抟(tuán):揉成团。②剧务:工作繁多。③暇:空闲。 [1]文中“未有人民”的“未”是什么意思?( ) A.未来 B.还没有 C.未知 D.为
[2]“乃引绳于泥中”的正确解释应该是( ) A.于是她就引导绳子到泥浆中。 B.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投入泥浆中。 C.于是她在泥浆中找到绳子。 D.她竟然拿了绳子投入泥浆中。
[3]为古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____________。
11. 课文直通车。
精卫填海
炎帝( )之少( )女,名曰( )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 )而不返( ),故为卫精,常衔( )西山之木石,以堙( )于东海。 [1]本文选自《__________》 。 [2]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3]解释句子加点字以及句子的意思。 (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卫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赞扬精卫填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曰:“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史记》)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发尽白,蚤死__________ (2)今也则亡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孔子哭之恸_________ (2)门人益亲_________
4 / 5
(3)弟子孰为好学_________ (4)不贰过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迁怒,不贰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字或词语意思。
尝:_______________ 依然:_____________ [2]文中出现了三处“之”,分别是指什么? (1)诸儿竞走取之。(___________) (2)人问之。(___________) (3)取之。(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文言文阅读。
北人食菱①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坐:因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席而啖菱。 啖:______ (2)欲以去热也。 去: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人“强不知以为知”,说说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短文,你一定会有许多感悟,请用一句名言警句来表达感悟,你认为最合适的一项是( )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5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