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1河北省唐山模拟)下图为某岛屿上生活着的一种动物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图,分为Ⅰ、Ⅱ、Ⅲ三个阶段;图①、②、③为三种年龄组成。与该动物种群发展相对应的年龄组成顺序应是( )
A.①→②→③ C.②→①→③
B.③→①→② D.③→②→①
解析:选A。图中的Ⅰ时间段内种群数量逐渐增加,此时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对应于图中的①,Ⅱ时间段内种群数量增加而后下降,处于相对稳定阶段,说明此时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对应于图中的②,Ⅲ时间段内种群数量逐渐下降,此时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对应于图中的③,即图示的种群数量变化显示该过程中的年龄组成变化为①→②→③,A正确。
2.研究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对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有着重要意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不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B.增加迁入率、降低迁出率可增加本种群的K值 C.若某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该种群数量一定增加
D.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解析:选D。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刚开始时种群密度较小,种群密度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也较小,A错误;增加迁入率、降低迁出率可增加本种群的种群密度,但不能增加该种群的K值,B错误;种群数量增长还受环境的影响,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如果环境条件恶劣,种群数量不一定增加,C错误;因为该鱼塘的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的,故鱼塘中该种鱼的初始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中该种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正确。
3.(2021山东省德州二模)全爪螨体型小,活动范围窄,是柑橘园主要的害虫之一。在柑橘园中释放以杂草花粉为饲料的钝绥螨(全爪螨天敌),可有效防治全爪螨。如图表示全爪螨与钝绥螨数量的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全爪螨种群密度以监测和预报虫害情况 B.不同条件下,钝绥螨的种群数量都会呈“S”型增长 C.田间留草可保证钝绥螨正常繁殖以防止全爪螨再次爆发 D.与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可以彻底清除柑橘园中的全爪螨
解析:选C。全爪螨体型小,活动范围窄,应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据图分析,无花粉的钝绥螨培养一段时间后种群密度会逐渐下降,并不呈“S”型增长,B错误;钝绥螨以杂草花粉为饲料,同时是全爪螨的天敌,田间留草可保证钝绥螨的正常数量,进而防止全爪螨种群数量的爆发,C正确;生物防治能降低柑橘园中的全爪螨的种群数量,并不能彻底清除,D错误。
4.(2021辽宁省“决胜新高考名校交流”联考)深圳湾为许多珍稀候鸟的迁徙提供栖息场所和丰富的底栖动物、浮游动物等食物资源,对深圳市具有显著的生态价值。有研究者对其红树林湿地保护区浮游动物种群密度(个/立方米)的四季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样点 S1 S2 S3 S4 均值 春 密度 423.7 396.2 663.4 488.9 493.05 夏 密度 364.5 643.8 963.8 868.7 710.2 秋 密度 382.3 523.7 1021.6 647.8 643.8 冬 密度 188.4 426.5 315.5 289.7 305.03 均值 密度 339.73 497.55 741.08 573.78 A.抽样调查浮游动物种群密度时最重要的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B.候鸟种群密度的季节变化与浮游动物种群密度季节变化同步 C.由浮游动物种群密度的比较可知,S3区水体有机质含量比S1区低 D.该研究说明气候对亚热带红树林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影响不大
解析:选A。抽样调查时最重要的是要做到随机取样,A正确;候鸟一般是在冬季迁徙到深圳湾,其种群密度的季节变化与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季节变化应该是相关的,但并不是
同步的,B错误;由表可得,S3区中的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在各个季节都大于S1地区,因此S3区水体有机质含量应该大于S1,C错误;由表可知,四个地区的浮游生物的种群密度都随着季节变化有着明显的波动,D错误。
5.(2021山东德州一模)为治理蝗灾,我国古代人们总结出很多方法:五代时期“……等县蝗……寻为鸲鸽食之皆尽,赦禁罗弋鸲鸽”,意思是引入鸲鸽能防治蝗虫,禁止捕捉鸲鸽;明代时期“然蝗虫之所至,……独不食榆桑与水中菱芡,宜广种此”,意思是蝗虫经过的地方,唯独不啃食榆桑和水中菱芡,因此可以大量种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引入并保护鸲鸽的目的是增加蝗虫天敌数量 B.广种榆桑与菱芡可以有效减少蝗虫食物来源 C.上述防治措施都能有效降低蝗虫的K值 D.生物因素是影响蝗虫种群数量的最主要因素
解析:选D。由题干信息“鸲鸽食之皆尽”可知,鸲鸽以蝗虫为食,故引入并保护鸲鸽的目的是增加蝗虫天敌数量,A正确;蝗虫唯独不啃食榆桑和水中菱芡,故广种榆桑与菱芡可以有效减少蝗虫食物来源,B正确;上述防治措施包括引入天敌和减少食物来源,故都能有效降低蝗虫的K值,C正确;影响蝗虫种群数量的最主要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D错误。
6.(2021山东省滨州模拟)甲、乙、丙是三种食性相同且无捕食关系的鱼,在4个条件相同的池塘中各放入1200条鱼(甲、乙、丙各400条)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鱼的存活率如下表。下列相关推测不合理的是( )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甲 鱼存活 率(%)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A.池塘中放入的1200条鱼可模拟过度繁殖,它们之间存在生存斗争 B.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三种鱼的种间竞争结果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三种鱼类之间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三种鱼的环境容纳量由捕食者及其数量决定
解析:选D。四个池塘中都放入1200条鱼,且三种鱼的数量相等,而捕食者的对照组中三种鱼的存活率都下降了,且下降的比例不同,说明放入的1200条鱼可模拟过度繁殖,
它们之间存在生存斗争,A正确;由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直接看出,随着放入捕食者数目的增多,甲和丙的存活率减少,乙的存活率增加,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三种鱼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B正确;无捕食者时,乙的存活率很低,甲和丙的存活率很高,此条件下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正确;由表格数据分析,三种鱼的环境容纳量不仅受捕食者及其数量影响,还与三种鱼之间的生存斗争以及食物等因素有关,D错误。
7.(2021深圳二模)某种群下一年的种群数量(Nt+1)与当年的种群数量(Nt)之间的关系如图,其中虚线e代表Nt+1/Nt=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的最大数量为f
B.种群数量为b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C.种群数量为c时,种群数量基本稳定 D.种群数量为d时,种群数量将减少
解析:选A。由图示可知,f点时Nt+1/Nt>1,种群数量在上升,c时Nt+1/Nt=1,种群数量稳定达到最大值,A错误;选项中的“增长”是指增长速率,由图示可知,种群数量为b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B正确;种群数量为c时,Nt+1/Nt=1,种群数量基本稳定,C正确;种群数量为d时,Nt+1/Nt的值小于1,种群数量将减少,D正确。
8.(2021青岛模拟)如图表示甲、乙两种群先后迁入某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种群迁入的某生态系统可能存在甲种群的天敌
B.乙种群和甲种群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其中甲种群是被捕食者 C.乙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后,使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变小 D.甲种群的出生率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在K值时降为0
解析:选D。甲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后数量增长呈“S”型,可知可能存在甲种群的天敌,
A正确;根据甲、乙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的变化趋势,可知乙种群和甲种群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其中甲种群是被捕食者,B正确;乙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后,作为甲的天敌,使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变小,C正确;甲种群的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故出生率不会降为0,D错误。
9.(2021湖北襄阳模拟)地表枯落物是指由植物地上部分产生并归还到地表的所有有机质的总称,覆盖在地表的枯落物可以影响土壤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的演替不会影响枯落物的形成量
B.同一纬度不同经度的地点间枯落物的形成量可能会存在差异 C.土壤群落只有水平结构而无垂直结构
D.调查某地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时,应选择枯落物多的地方,否则结果会偏低 解析:选B。群落的演替会影响枯落物的形成量,A错误;同一纬度条件下不同地点间物种组成不同,所以枯落物的形成量会存在显著差异,B正确;土壤群落既含有水平结构也含有垂直结构,C错误;调查某地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时,应随机取样,D错误。
10.(2021湖北黄冈模拟)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热映,故事将镜头对准陕西榆林缺水少雨的荒漠地带——毛乌素沙地。经过多年治理,该区域生态状况得到整体改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沙漠演替为森林阶段的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 CO2量大于生物群落排出的 CO2量
B.在沙漠演替为森林阶段的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组分越来越多,抵抗力的稳定性越来越高
C.荒漠生态系统中某种植物呈现随机分布的特点,该现象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人类活动改变了毛乌素荒漠生态系统中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解析:选C。在从沙漠演替为森林生态系统的过程中,群落在逐渐壮大,生产者固定的CO2量大于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A正确;在沙漠演替为森林阶段的过程中,生物种类逐渐增加,从而使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B正确;荒漠生态系统中某种植物呈现随机分布的特点,是种群的空间特征,而不是群落的结构类型,C错误;由题干信息“经过多年治理,该区域生态状况得到整体改善”可知,人类活动改变了毛乌素荒漠生态系统中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
11.(2021江苏扬州二模)科研小组对某生态系统中三个动物种群的λ值(出生率/死亡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其中一种动物为入侵种。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2011~2016 年种群 A 的数量先下降后增加
B.2013 年种群 B 的数量显著低于种群 A 和 C 的数量
C.2016~2017 年种群 C 的数量不再发生改变,种群 C 呈均匀分布 D.种群 C 最可能为外来入侵物种,该生物对当地环境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解析:选D。据题图可知,2011~2016年,种群A的λ<1,种群数量在下降,A错误;由于从图中不能看出种群的初始数量,所以不能判断三个种群的数量,B错误;2016~2017年,种群C的λ=1,种群数量不变,但不能判断其空间分布,C错误;从图中看出种群C的量不断增加,而A和B的数量不断降低,故有可能C是外来入侵物种,该生物对当地环境具有较好的适应性,D正确。
12.(2021山东省淄博模拟)下表为某地人工柳树林中,林下几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平均值,单位:株/m2)随林木郁闭度(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变化的调查数据,表中数据说明( )
郁闭度 植物 一年蓬 加拿大一枝黄花 刺儿花 0 15.3 10.4 3.7 0.2 13.5 9.5 4.3 0.4 10.8 6.1 8.5 0.6 7.4 5.6 4.4 0.8 4.3 3.0 2.2 1.0 2.4 1.2 1.0 A.影响植物种群密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是阳光 B.3种不同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相同 C.随着郁闭度的增大,3种植物种群密度都下降 D.温度、水等因素也能影响3种植物的种群密度
解析:选A。郁闭度是指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即影响植物种群密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是阳光,A正确;3种不同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不相同,B错误;随着郁闭度的增大,刺儿花的种群密度先升高后下降,C错误;郁闭度主要代表的是光照强度,故表中数据不能说明温度、水等因素也能影响3种植物的种群密度,D错误。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
符合题目要求。
13.(2021广州模拟)珍稀物种保护的最大问题是栖息地的破碎。由于人类日益开展的农业生产,从1973年至今陆地表面很多都在经历破碎过程。如图可以体现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大小动态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73~1974年之前,种群较大,种群持续维持时间长
B.1973~1974年之前,栖息地越大,种内斗争越少,个体生存机会越大
C.1973~1974年之后,人类活动导致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D.1973~1974年之后,种群越小,易被恶劣气候和疾病等淘汰,种群维持时间越短 解析:选ABD。1973~1974年之前,种群较大,出生率升高,同时死亡率降低,种群数量增多,种群维持时间变长,A正确;1973~1974年之前,栖息地范围较广,则种内斗争不激烈,个体生存机会增大,B正确;1973~1974年之后,人类活动导致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栖息地的破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地理隔离,导致基因交流的机会减少,减小个体间交配繁殖的机会,导致物种有灭绝可能,生物多样性减小,C错误;1973~1974年之后,种群越小,变异类型少,遇到恶劣气候和疾病等不良环境容易被淘汰,种群维持时间越短,D正确。
14.(2021山东潍坊二模)生态学家将生物大体上可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生活史对策,即R对策和K对策。R对策生物通常是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是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制约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也大体分为两类: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密度制约因素包括食物、生殖力、抑制物分泌以及疾病、寄生物等;非密度制约因素如干旱、大寒、洪灾等自然灾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熊猫和蟾蜍的生活史对策分别为R对策、K对策
B.蝗虫易受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如蝗灾发生前往往是第一年洪灾,第二年干旱 C.羚羊易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如种群群密度过大时,资源匮乏且易爆发传染病 D.R对策的生物易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K对策的生物易受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
解析:选AD。蟾蜍个体小、生殖能力强,但是成活率低,蟾蜍的生活史对策为R对策。熊猫后代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熊猫的生活史对策为K对策,A错误;据材料推测,R对策的生物种群数量易受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如蝗虫大爆发的规律往往是第一年洪灾,第二年干旱,B正确;据材料推测,K对策的生物种群易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如许多哺乳动物种群当种群密度过大时,资源匮乏,往往容易爆发传染病,C正确;R对策的生物易受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K对策的生物易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D错误。
15.(2021河北省模拟)研究表明,捕食风险能诱导猎物进行防御反应,对猎物种群密度和繁殖力的影响远高于直接捕杀,研究者利用无人机(模拟猛禽类捕食者)作为捕食风险探究其对不同密度的某种鼠类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高密度种群可有效降低捕食风险引起的繁殖抑制 B.捕食风险加剧了高密度种群的种内斗争 C.捕食风险减弱了低密度种群的种内斗争 D.捕食风险导致高密度种群降低繁殖投入
解析:选BD。由题图分析可知,低密度组捕食风险明显降低了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而高密度组捕食风险对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的影响不大,说明高密度种群可有效降低捕食风险引起的繁殖抑制,A正确;捕食风险对高密度组的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影响不明显,不会加剧其种内斗争,B错误;捕食风险可明显降低低密度组的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进而减弱低密度种群的种内斗争,C正确;捕食风险导致低密度种群降低繁殖投入,故与对照组相比,低密度种群捕食风险组的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降低,D错误。
16.(2021山东临沂模拟)为研究退耕还林的群落演替规律,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同一群落不同演替阶段”原理,调查随退耕年限的变化,群落中不同植物类群的物种数变化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过程中,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形成提供了适宜条件 B.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群落演替主要表现为植物的更替 C.随着退耕时间的延长,群落对光能等环境资源的利用更充分 D.在第二年人工种植乔木,草本植物的物种数的峰值会推迟
解析:选ABC。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环境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形成提供了适宜条件,A正确;群落演替主要表现为植物的更替,而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故动物也发生更替,B正确;随着退耕时间的延长,群落结构变得复杂,对光能等环境资源的利用更充分,C正确;若在第二年人工种植乔木,则草本植物的物种数的峰值会提前,D错误。
三、非选择题
17.(2021四川成都市二模)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牧场类型,分布于此的高原鼢鼠是一种营地下生活的挖掘类啮齿动物,数量过多对草地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1)研究人员采用多种措施对高原鼢鼠进行防治,效果如表。人工捕杀措施主要是通过提高种群的_________控制高原鼢鼠的种群数量;造林整地是通过降低____________实现降低种群密度的目的。
不同防治措施对高原鼢鼠种群密度的影响(种群密度单位:只/hm2)
造林整地 整地 方式 块状 鱼鱗状 水平沟 对照 整治前 70 67 72 69 整治后 60 55 54 174 药物 种类 药物A 药物B 药物C 对照 药物治理 整治前 62 57 58 54 整治后 24 34 37 141 捕杀 月份 5月 8月 人工捕杀 整治前 53.33 61 整治后 36.67 48.33 (2)高原鼢鼠挖洞时将挖出的土堆在地面,会在草甸中形成无植被覆盖的裸露土丘,需6年左右才能逐步恢复。如图为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及植物组成。
群落恢复过程中的演替类型为________演替。在第3~6 年阶段,群落内“其他一年生植物”的生物量占比呈现________的趋势,说明在演替的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探究高原鼢鼠对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者对某地区进行了区域划分,每个区域有不同的土丘密度,演替至第6年后,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土丘密度的增加,植物的生物量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在一定范围内植物群落的丰富度也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表明高原鼢鼠对群落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基于上述研究及种间关系等,写出两点高原鼢鼠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人工捕杀一般都是提高种群的死亡率,进而控制种群数量;而造林整地是减少其生存区域,也就是减少了环境容纳量,从而使种群数量下降。(2)群落恢复过程中依然保留了基本的土壤条件,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由柱形图分析可知,在第3~6年阶段,群落内“其他一年生植物”的生物量占比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说明在演替的过程中其他一年生植物在竞争中不占优势。(3)由题干信息可知,随着土丘密度的增加,植物的生物量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在一定范围内植物群落的丰富度也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表明高原鼢鼠对群落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具体表现在①为某些高原肉食动物提供食物;②有利于增加群落的物种丰富度;③挖洞行为有利于疏松土壤,使土壤中营养物质被充分利用。
答案:(1)死亡率 环境容纳量 (2)次生 逐年减少 其他一年生植物在竞争中不占优势 (3)①为某些高原肉食动物提供食物;②有利于增加群落的物种丰富度;③挖洞行为有利于疏松土壤,使土壤中营养物质被充分利用
18.(2021山东省淄博二模)飞机草是一种喜阳不耐阴的杂草,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能够迅速排挤本地种,形成大面积的单优群落,造成生态系统极度退化,被视为世界上严重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如图甲、乙分别为不同修复年份飞机草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和物种丰富度变化图(图CK为对照,a为年),回答下列问题:
(1)图乙中,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变化可描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
人工替代种植,修复3a后灌木物种丰富度显著增加,这说明人类活动能够________。
(2)选择具有强大竞争优势或通过根分泌有机化合物的物种抑制外来入侵物种生长,是利用了________(填“种间”或“种内”)竞争的关系;高生态空间位置的本地物种逐渐削弱或替代低生态空间的飞机草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分析甲、乙两图可知,飞机草被抑制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群落演替中,由于灌木的出现,飞机草的优势被取代,其他草本植物开始生长,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先升高,后由于灌木和乔木丰富度逐渐提高,草本的优势被取代而丰富度降低,后生态系统逐渐趋于稳定,草本植物的丰富度由此趋于稳定。据题可知飞机草是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能够迅速排挤本地种而造成生态系统极度退化,而人工替代种植在3年后使灌木物种丰富度明显增加了,这体现了人类活动可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2)本地物种和外来物种是不同的物种,故可知选择具有强大竞争优势或通过根分泌有机化合物的物种抑制外来入侵物种生长,是利用了种间竞争的关系;高生态空间位置的本地物种逐渐削弱或替代低生态空间的飞机草的过程发生了优势种的取代,该过程为群落演替。(3)据图乙分析,由于灌木和乔木的逐渐出现,图甲表现出飞机草的盖度逐渐降低,可知飞机草被抑制是因为出现了更高生态空间位置的本地物种灌木和乔木,在垂直方向上更好利用阳光,使飞机草接受的阳光照射面积变小,在空间竞争中处于劣势。
答案:(1)先升高后降低逐步趋于稳定 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2)种间 群落演替 (3)灌木与乔木能比飞机草在垂直方向上更好利用阳光,使飞机草受阳光照射的面积变小
19.(2021广东省茂名二模)一片原始森林因大火而毁灭。一段时间后草长起来,一些年后出现一些灌木,再不久会有树木落脚。根据所处环境的不同,经过数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之后,植被会重新恢复干扰之前的面貌。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该过程的进行,群落植物对光能和空间的利用率___________________。为调查大火前后林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变化,宜采用______________法进行采集、调查,这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研究。
(2)据研究,演替过程中,取得先锋灌木优势地位的先锋乔木往往是一些速生树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林窗”形成
后,“林窗”区域的物种多样性______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林冠封闭区域的物种多样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原始森林因大火而毁灭,原来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此过程为次生演替。随着该过程的进行,群落的垂直结构比较明显,植物对光能和空间的利用率提高。为调查大火前后林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变化,宜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这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2)据研究,演替过程中,速生树种迅速拔高、拓宽树冠,能争夺到更多的阳光,故取得先锋灌木优势地位的先锋乔木往往是一些速生树种。(3)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林窗”形成后,优势个体死亡之后,为其他原来不占优势的生物提供了更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故“林窗”区域的物种多样性大于林冠封闭区域的物种多样性。
答案:(1)次生演替 提高 取样器取样 群落 (2)速生树种迅速拔高、拓宽树冠,能争夺到更多的阳光 (3)大于 优势个体死亡之后,为其他原来不占优势的生物提供了更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