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报名人数与录取率
1.1历年高考报名人数与录取率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据统计,当年的报考人数570万,录取人数27万人,录取率4.7%;2010 年,高考报名人数达 946 万,录取人数 657 万人,录取率 69.5%。
由图1-1-1可以看到,从1999年起高考报名人数出现了近10年的快速增长,1999年正是中国高考扩招元年。自1998年起,高考录取人数同步走高,至今已连续13年快速增长,2011年高考计划录取人数为 675 万人,较 2010 年再度增长 2.7%。
自2008年起高考报名人数出现下滑,高考录取率近两年呈现快速攀升的态势。2010年全国高考录取率高达69.5%。如果2011年高考报名人数继续保持5%~10%的降幅,2011高考录取率甚
至可能突破 80%。
1.2部分地区高考报名与录取率
根据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生信息与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数据,比较最近3年的数据后可以看到,全国29个省市高考报名人数,2008年还有一半省市高考报名人数增长,但到了2009年全国仅有4个省市考生人数在增长,2010年只有甘肃省增长了几百人,全国其他省市全面下降。
上海地区
上海是全国高考实际录取分数最低的地区。2008年开始,上海高考报名人数开始大幅下降,招生规模也相应缩小,但招生规模下降幅度明显较小。
2010年,上海高考报名人数为7万多人,但实际参加6月份高考的仅为6.6万人。考虑到专科层次自主招生的分流作用,以及出国留学等因素,2011年虽然报名人数接近7万,但参加上海6月份高考的人数可能仅有 6 万人。
与此相对应的,上海高考录取率多年来稳步攀升,常年居于全国录取率排行榜前列。
山东地区
高考生源大省山东报名人数从2008年的80万开始快速下降,两年降幅接近20%,2010年报名人数仅为 66 万。
与之对应的,山东高考录取率从2007年的61.6%开始稳步上升,2010年录取率已达 79.72%。 虽然山东2010年本专科录取率达到79.72%,但如果按照招生计划测算,2010年的本专科录取率应该达到82.5%。由于1.8万个计划无人问津,导致多所专科二批高校2010年录取惨淡收场(山东省教育厅 2010 年第三次新闻发布会)。
由于山东生源质量较高,许多地区追加了2010年在山东的本科招生计划,比计划多出了17772 个名额,这使得山东本科录取率在2010年达到创新高的37.23%,这个录取率2009年为32.39%, 2008 年为 28.5%。
河南地区
同样作为生源大省的河南高考报名人数自 2009 年后逐年减少,不过降幅不大。也是自2009年起,河南高考录取率快速攀升,从2008年的42%到2009年的58%,再到 2010 年的 64.6%,两年时间录取人数增幅达 50%。
按照这个趋势,2011年河南高考报名人数可能变动不大,但录取数量还会继续加大,2011年河南高考录取率有可能达到 70%。
湖南地区
湖南高考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峰值54万,自2009年起快速下滑,2011年高考报名人数仅为 37.2 万。生源三年减少了 31%。
2010年湖南考生人数从前一年的50万直线下降到41万,相当于丢掉了1.1个北京市的考生总数。为确保湖南高校的生源,湖南2010年破天荒第一次拒绝一些外省高校招生计划,创下了共和国教育历史的先河。(中国青年报)
如果把恢复高考以来的报名人数与招生计划作一个详细比较,我们能清晰地看到,高考的报名人数在1999年高考扩招后,开始长达10年的迅猛增长,从当年的288万,迅速增长到2008年的 1040万,但从2009年开始,高考报名人数转而下降,2009年比2008年报名人数下降了4%, 2010 年则比2009 年下降了10%,综合其他各级生源变动趋势,这一趋势还将持续发展至2017 年。
2010 年高考录取率居前的地区分析
2010 年,录取率超过 80% 的省份达到 10 个,而 2006 - 2009 年中,每年超过 80% 录取率的地区最多仅为 4 个。
根据黑龙江教育考试院网站公布的数据,2010年黑龙江省高招录取率高达90.77%,成为我国第一个高招录取率突破 90% 的地区。
2011年各地高考报名人数普遍下降:安徽下降10%、北京下降6%、上海下降12%„„但各地招生规模变化不大,预计2011年会有更多地区高考录取率超过80%。而海南、辽宁、北京、上海四地非常可能在 2011 年进入“90% 俱乐部”。
1.3其他各级生源变动趋势
高考报名人生下降,实际只是教育系统生源下降的一方面,从小学到高中,最近10年,我国教育系统经历了生源的整体下降。中小学校总数从上世纪末的70万左右,下降到了目前的40万左右,在校中小学生总数从2.7亿下降了2亿左右。
小学在校学生数量从1998年的13953.8万人缩减到2009年的10071.5万人,幅度达30%。小学在校生总量最近10几年在持续下降,但入学率却在稳步提高,并已经逼近极致,达到99.54%,这就意味着,小学生总总量已经达到了增长极限,没有任何潜在生源。小学生源的急速减少也令我国小学数量在11年内减少了54%。
1.3.1中学生源的变动趋势
全国初中在校学生近年总数变动接近20%,相比小学在校学生变化略好,但招生数量从2001年起逐年下降是不争的事实。
2009 年的初中入学率也达到了 99%。
高中在校生数量在2007年达到顶峰,但其招生数量量从2005年开始缓慢下滑。综合图1-3-1 和图 1-3-2,可以清晰看到,当前的生源减少是刚性减少,即绝对人口的减少。
1.3.2适龄人口变化趋势
据人口统计,中国的生育高峰在1991年停止。此后,全国新生婴儿数目下降趋势一直持续到 2000 年。由此推断,全国高考人数的下降趋势将持续到 2018 年。
据南京财经大学程瑶、章冬斌教授根据我国《中国统计年鉴》中人口出生率的分析,2008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达到了最高峰,2009年以后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将逐年下降,到2020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将减少30%左右。今后即使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不增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将会自然增长。
从趋势图中分析:2020年前适龄人口变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4 ~1991年的上升阶段;第二阶段为1991~1998年的下降阶段;第三阶段为1998~2008年的上升阶段;第四阶段为2008~2020年的下降阶段。从适龄人口增幅来看, 1984~2020年适龄人口总体平均增幅为 -0.78%,第四阶段的局部平均增幅为 -2.27%。而且将不会再重新出现历史上出现过的高峰。
1.4“三放弃”与低龄留学
1.4.1放弃报名或考试
放弃高考的情况始终存在。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高考弃考人数达到84万,占当年高考人数的 10%。低龄留学、就业压力、经济问题都是高三学生弃考的原因。
放弃高考的情况始终存在。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高考弃考人数达到84万,占当年高考人数的 10%。低龄留学、就业压力、经济问题都是高三学生弃考的原因。
上海2010年高考报名人数超过7万,实际考试人数仅6.5万左右,超过5000考生最终没参加高考,弃考率近 7% 1.4.2放弃志愿填报
随着考生观念从“上大学”到“选大学”的转变,因成绩不理想而主动复读的考生快速增加。 除北京和上海外,全国其他地区都实行考后填报志愿的办法,部分考生发现自己的分数没有达到理想中的分数控制线时,经常会发生放弃填报志愿的情况,录取批次越靠后越会发生这种情况。
2010年江苏第二阶段志愿填报时,约5.7万名符合条件的考生未填报志愿,占当年高考报名人数的9%以上(扬州晚报)。当年江苏录取新生423316人,录取率80.3%,如果算上这5.7万弃志愿填报的考生,江苏 2010 的录取率将逼近 90%。
只考试不选学校给招生工作带来了困难,部分高校为了完成录取任务而无节制补录,直接导致低分考生也能上大学的不正常现象。这种情况在全国极为普遍。
1.4.3放弃报到
早在2002年10月18日,《中国青年报》就注意到湖南省2万大学生没有到校报到的事实。 2006年,甘肃省高招录取9.65万人,有2.2万名考生未报到,占当年甘肃高招录取人数的22.8%。据湖北省教育厅统计,2010年湖北高招录取36.6万人,有3.5万人放弃报到,使当年报到率低于 90%。安徽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2010 年该省本科报到率约为 90%,专科报到率仅 80% 左右。 即使是公办本科院校,每年有10%左右的不报到率都是正常的,高职高专的比例还会更高,部分民办高校的报到率甚至 50% 都不到,这对没有财政补贴的民办高校无疑会带来沉重的生存压力。 1.4.4出国留学爆炸式增长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输出国之一,从1978年到2010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 190.54 万人,出国留学人数年平均增长 25.8%,出国留学规模扩大了 313 倍。
应届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人数占毕业生总量的比例并不高,但在逐年递升。以南京为例,据中国教育报统计,2007年,应届高中毕业生被国外大学录取的学生约占0.7%,2009年达到1.7%。在一些国家级和省、市级示范学校,这一数字甚至占到应届高中毕业生总数的 5% 至 10%。
1.5生源减少与注册入学试点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考录取政策的改革方向之一就是分级考试录取,即本科层次与专科层次分开考试录取,甚至注册入学。
2011年,江苏26所高职开始试行注册入学,山东省教育厅也宣布2012年本科与高职入学考试分离。许多地区也对高职和民办院校注册入学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2、高考加分与高考公平 2-1 高考与加分
高考加分政策是一项执行了几十年的高考中的特长生加分政策,是为了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某些缺陷而制定的。参加高考的学生拥有体育、文艺等方面的专长,又经过了专业部门的测试,在考试成绩之外给予一定的加分,是在目前应试教育体制下,鼓励学生注重全面素质提高的一项措施。
不过随着执行过程中认证腐败、身份造假、权力寻租等问题的出现,高考加分这一有着几十年历史的照顾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人们对于教育公平的强烈渴盼,也势必引起人们对这次加分制度改革的广泛关注。
2-2 教育部规定的高考加分政策
教育部实行的高考加分政策中,有“增加20分投档”、“增加10分投档”和“优先录取”3种加分形式。截至 2011 年,教育部高考加分项目仅 14 种:
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获奖者 明天小小科学家获奖者 中小学电脑制作获奖 科技创新大赛获奖 重大体育赛事获奖 台湾省籍考生 归侨 / 华侨子女 农村独生子女 优秀学生干部 见义勇为者 国家级运动员 退役军人 教师子女 烈士子女
原有的奥赛省一等奖加分资格于 2010 年末被教育部发文取消。
2-3 地方高考加分
2-3-1 地方高考加分政策数量
截至 2011 年,各地自行制定的各种高考加分规则已超过 200 个。(中国青年报 新华网 ) 2-3-2 地方高考加分政策类型
各地的高考加分政策多如牛毛,近两年多个地区的加分项目泛滥化趋势明显。如河南省2010年给水库移民考生加5分、山东省2010年给省级劳模加20分、广东省2010年给世界航海模型锦标赛前6名的考生加20分。2011年,在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中取得A成绩的高二学
生,可在2012年高考中获加分,4门全A可加5分。
2-3-2-1 民族类加分政策
许多地区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考生特别制定了加分政策。以四川省2010年高招加分政策为例,其三州、十县、两区的少数民族考生,本科第一批录取院校加25分,其他院校加50分;当地其汉族考生,本一院校加10分,其他院校加25分。当年四川省报名参加高考的考生51.1万余人,享受高考加分达到4.57万人次,占报考人数的8.94%,其中民族类加分为4.22万人次。也就是说,在2010年高考中,四川省每100个高考考生中,享受加分的人数就将近9人。这也成为该年高考最受关注的地区性加分行为。
2-3-2-2 体育类加分政策
各地向体育尖子生倾斜的加分政策明显集中于一二级城市。2010年四川高考,来自成都、绵阳、南充三市的考生占用了四川省54.6%的体育加分名额,而这三市的考生比例仅为四川省的30.5%。
2011年山西省高招等级运动员加分名单中,共有132名考生获加分资格,分布于6个市,其中太原市获得加分资格的考生为 96 人,占到了总人数的 72% 之多。
各地高考体育加分考生在几个城市或者学校集中的现象并非不少见。广东省2010年高招体育加分考生987人,占广东2010年获得加分总人数的近1/4。仅广州市协和中学一校就有75人获得体育尖子生加分,占广东全省的 7.6%;广州市第四中学也有 36 人获得体育尖子生加分,占广东全省的 3.6% 强。
高考体育加分造假一直为人诟病。
2010年,浙江三模三电(航海建筑模型、航空航天模型、车辆模型与无线电测向、无线电通信、电子制作)加分考生比例占其全省体育加分考生的62%,还有7 名高三学生因参加了2010 浙江省少儿冬季游泳锦标赛,居然获得了高考加 20 分的资格。
2010年广东高招体育加分共有34个项目,轮滑球加分考生独占当年该省高考体育加分总人数的 15%。
2-3-3 谁是最受争议的加分政策
在2010年8月,中国教育网针对考生对地方性高考加分是否应该取消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专项网络调查。
近年来各地高考加分考核逐步趋于严格,2011年已公布的地方性高考加分政策中,多个地区已对国家二级运动员考生进行独立测试,以解决二级运动员考生资格审查中屡屡发现的弄虚作假问题。有些地方二级运动员逐年增多,群众反映个别是假冒运动员,骗取加分照顾。为保证公平公
正,北京市、河南省、河北省等地区已开始对二级运动员资格进行统一测试,严格审查制度。
3自主招生与生源争夺 3.1自主招生与高考加分
2003年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自主招生正式步入中国教育的舞台。与地方教育部门相比,各高校给考生的实惠更为直接。为了吸引优秀生源报考,许多高校承诺考生一旦获得该校自主招生资格都将给予降分录取,这对于未通过该校自主招生的考生而言,无异于“加”了分。
从2009年开始,许多高校便开始提高自主招生的加分额度,北大、清华将以前的上限20
分增加到了30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更是将加分的最高分值定为40分。2010年,参加北大自主
招生面试的1700余名考生均有加分,加分幅度在5分到30分之间。2011年,有100多人获得了清华40分加分,更有十余人获得了加60分的殊荣。 3.2自主招生院校变化
2003年,教育部挑选22所部属重点高校开始进行自主招生的尝试。到2010年,全国具有招生自主权的高校已达 80 所,数量增长了近 4 倍。
目前的 80 所具有高校招生自主权的高校均为“985 工程”高校和“211 工程”高校。 3.3自主招生参加人数变化
随着具有招生自主权的高校数量增加,参与到自主招生考试中的学生数量也不断增长。根据武大招生部门的统计,2005-2009年的5年时间里,有31285人报名参加了武大的自主选拔。
自主招生联考为何吸引众多考生参与?中国教育在线的一次调查显示,首要原因是考生认为“名校录取名额紧俏,大家不愿放弃任何机会”,比例为87.4%;其次是“自主招生考试新颖灵活,更具吸引力”和“可获得高考加分”,比例分别为45.5%和42.5%。也有超过1/3的被调查者承认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是“受从众心理影响”。
3.4自主招生形式变化
自主招生选拔形式因生源问题突出逐步发生变化,已由最先的选优拔尖转为保障生源。上海作为高考生源最少的地区,为保障生源,一本院校开始完全自主选拔,对本地考生而言,准入门槛大大降低。选优拔尖型:高校拿出招生计划总数的5%进行不完全自主招生。高校通过测试来确定自主招生入选考生名单,考生入选后还要参加全国统考,在录取时可享受一定条件的优惠。保障生源型:近年来,实行自主招生的高职院校逐渐增多,考生参加这些院校自主招生测试合格后,可直接被录取,不用再参加高考。2011年江苏省将有26所高职院校试行注册入学。学生不参加高考,不填报志愿,学校通过注册直接录取一部分学生。内部照顾型: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上海地区实行的完全自主选拔录取。尤为令人瞩目的是,面试结果即能决定录取与否。已经被自主录取的考生,虽然也要参加高考,但高考成绩只作为录取的参考。 3.5考核方式变化
目前自主选拔录取的考核方式大体可分为四种。
大多数高校喜欢用笔试+面试的方法自主招生,但去多个学校面试会给考生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许多高校在尝试更适合的操作模式,2010年,清华大学借助网络视频服务试点了5地自主招生视频面试工作,使甘肃、宁夏、广西、贵州、海南的数百名考生直接受益。 3.6考核内容变化
从历年自主招生面试题题型来看,学科交叉的趋势非常明显,对学生知识面的考察也逐步重视。从 2008 年开始,以“你认为”或“你的观点”为题的面试题数量大幅增加。 2006 年面试典型试题:
你最喜欢的一个数学公式?为什么?(理科) 鲁迅笔名是怎么来的? (文科) 2007 年面试典型试题:
作为奥运组织者,将如何向中学生推广奥运产品? 法国外汇汇率又创新纪录,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2008 年面试典型试题:
现在朝鲜的核问题比较热门,你能介绍核电站和核武器在原理上有什么区别吗?
1个细菌在1分钟后分裂为2个,2分钟后分裂成了4个,那么依次分裂n分钟后,细菌的个数应当是多少?
2009 年面试典型试题:
你如何看待我国四万亿救市计划? 请用一个成语形容当前世界的经济状况。 2010 年面试典型试题:
中国是否已步入高房价时代,你的观点是?
老子和孔子有一天打架,你会帮助谁? 2011 年面试典型试题:
假如用一种植物比喻中国人的国民性,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普罗米修斯盗火,燧人氏钻木取火,请谈谈两者不同的文化寓意。
近期房产税、车船税、“馒头税”等均引发社会热议,请谈谈你对纳税与公民权利关系的理解。 大多数高校喜欢用笔试+面试的方法自主招生,但去多个学校面试会给考生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许多高校在尝试更适合的操作模式,2010年,清华大学借助网络视频服务试点了5地自主招生视频面试工作,使甘肃、宁夏、广西、贵州、海南的数百名考生直接受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