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班中考复习专用 姓名
〖一〗归园田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 “愿”,指辛勤耕作只为了获得好收成。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实后虚,相互衬托,完美和谐。
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自然冲淡,却 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
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的 手法,营造出一种醇美的诗意。
D.以“衣沾”代写躬耕的所有艰辛,是因为归隐生活的乐趣大于辛劳,故才“不足惜”。末两句抒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写出诗人对田园生的喜爱之情和自己闲适寡欲的心境。
B.“带月荷锄归”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劳动后的轻快和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写出了归耕的艰难及劳动带来的苦闷心情。 D.这首诗表达了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的厌弃。
〖二〗终南别业(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徐徐道来,简短直接交代出因何购得终南别业。
B.颔联“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自得其乐;“自知”,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C.颈联具体描绘“自知”之“胜事”可谓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 D.这首诗描述了作者悠闲于山水,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突出表现隐退者孤僻的性格。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信奉佛教,后来则安家于终南山边。 B.颔联表达出诗人面对秀丽的田园山水,只有独游,不能与人分享,觉得怅然若失,
C.颈联通过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提示诗人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
D.尾联既具体描绘其悠闲放任之乐趣,更突出了“偶然”二字。
〖三〗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揖,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渔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第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D.第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E.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 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出了洞庭湖八月水涨,水天浑然一体的景象。
B、颔联中的“蒸”字显示出洞庭湖丰厚的积蓄,仿佛广大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郁郁葱葱;‘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C、诗的七、八句以“钓”为喻,表达了诗人因出仕无望而产生的归隐之意。 D、这首诗借景抒情,前半部分写景是为后半部分的抒情做准备的,目的是为了引出“欲济”“羡鱼”的比喻,委婉表达诗人的愿望。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浩大的洞庭湖水把天空都包容了,构成水天浑然一体的雄浑景象。 B.气蒸云梦泽”是视觉感受,“波撼岳阳城”既是听觉感受,也是触觉感受了。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气势,写得雄浑壮阔,极富艺术感染力。 C.“端居耻圣明”一句是作者心迹的流露:如果在太平时期有才能的人不能出来为官,“我”则为统治者感到羞愧。
D.尾联表达了诗人空有出仕从政之心,而无法实现这一愿望,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和希望有人加以荐引的心情。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写诗人登上岳阳城楼所看到的波澜壮阔的洞庭湖。
B.首联中“虚”和“太清”都是指天空。这两个词既活画出洞庭湖上烟波空濛的浩渺境界,又传达出诗人临湖时震荡胸臆的强烈主观感受,千古以来为人称道。
C.“欲济无舟揖”写诗人想渡湖水却没有渡湖的车辆和船只。
D.尾联写诗人希望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不过,说得很委婉。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前半部写“望洞庭湖”,后半部写“赠张丞相”,“赠”因“望”起,为感兴之作。
B、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气势,先写
听觉和触觉感受,后写视觉感受,写得雄浑壮阔,极富艺术感染力。 C、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想做官而没人引荐,
不能在天下太平盛世出仕为 官,为民谋利,深感惭愧的苦衷。
D、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里的“垂钓者”可以理解为居官位者,
甚至可以理解为张丞相,诗人希望得到他的引荐而出仕,不再做“坐观者”。
〖四〗渔家傲(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这首词借助于梦境的描述,创造出一个幻想中的神话世界,充分反映出作者的生活热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
B.上阙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
C.下阙借天帝的回答,抒发胸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
D.作者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想像成为挂满篷帆的航船,寄托了自己欲摆脱苦闷、追求自由的愿望。
E.词人最后表示,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奔向飘渺的神山,寻求幸福。意境壮阔,想像丰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并不仅仅写梦境,而是将现实生活的感受融入梦境,梦其实是现实生活的折射。
B.词的上阕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意境。
C.阕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的出路。
D.末句是意思是,希望借助大鹏乘风高飞,去到理想的地方。“三山”指的是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二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
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B.“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用“殷勤”二字修饰“问”,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
关心民生疾苦的天帝形象。
C.“我报路嗟日暮”句中的“路长”和“日暮”,是用路途遥远而时光易逝来比喻理想难以实现。
D.“学诗谩有惊人句”句中“谩”是“徒然”的意思,这句话是写诗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生不逢时,表达了词人消极、悲观的情绪。
〖五〗长相思(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上片写长途跋涉的情景。“一程”“一程”的叠用,写出了身离家乡之远,也写出了长途跋山涉水之苦。
B.上片的“身”与下片的“心”相对,“身向榆关”,心在关内,心系故园。“夜深千帐灯”,可见军帐之多,队伍庞大,深夜羁旅于野外,思乡之意更浓。
C.“风一更,雪一更”,气候变化渲染了孤寂的氛围,打断了思乡之梦,懊丧之余更怀念宁静祥和的故园。
D.这首词意境壮阔,想象丰富,抒发了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写尽了词人的孤寂和 伤感,含蓄地透露了词人厌恶扈从生活的情绪。
E.词人用情真切,概括力强,用简约自然的白描手法轻描淡写,创作了这一意象新 颖,天生丽质,读来令人为之欣喜。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词是词人运用细腻笔法创作的一首意象新颖、天生丽质、凄婉悱恻,
读来令人为之肝肠寸断佳作。
B.“山”“水”浓缩了千里行程中看到的景物,而重复使用“一程”,既写出路途艰险,又使读者仿佛感受到词人的满腹乡思、一腔愁绪。 C.“夜深千帐灯”,照着不眠的万颗乡心,更显词人羁 旅 思亲的愁苦。 D.下片中的“风”和“雪”写出露营的凄清寒冷,烘 托了词人内心的孤寂凄凉。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山一程,水一程”两句,说明山水对作者有情,送了他一程又一程。 B.“身向榆关那畔行”一句中的“身”字,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作者身向榆关,心却在关内,说明他心系故园。
C.“夜深千帐灯”一句写旷野宿营的恢宏壮阔的气势。“千帐”点明了军帐之
多,此行队伍之庞大。
D.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而且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参考答案
〖一〗归园田居
1、D (“愿”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2、B(“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应为“却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
隐的逸兴”)
3、C(反映了劳作的艰辛和劳动带来的轻快喜悦心情。)
〖二〗终南别业
1、D(应为“突出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
2、B(“不能与人分享,觉得怅然若失”的说法与诗意不符。)
〖三〗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C(“欲济”不能的原因是“无舟楫”,这里作者用“渡水凭恃的工具”来隐
喻张丞相的引荐) D(欲渡无舟、欲钓无器,是在申明“渴望帮助”,即张九龄的引荐,并无忧愤不平之意。)
2、C (表达诗人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而出仕,不再做“坐观者”。) 3、C(应为:假如闲居不仕,又怕对不起圣明的天子。) 4、C(写诗人想渡湖水却没有渡湖的船只) 5、B(先写视觉感受,后写听觉和触觉感受)
〖四〗渔家傲
1、C(借回答天帝的问话) D(把闪烁的星群想像成为挂满篷帆的航船) 2、D(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举,奔向飘渺的神山,寻求幸福。)
3、D(没有表达了词人消极、悲观的情绪)
〖五〗长相思
1、D (不是想象,是行程中看到的景物)E(读来令人肝肠寸断) 2、A(应为“白描笔法”) 3、A(说明身离故乡之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