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孔子游春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阅读中能联系上下文推想文中成语的意思,并能够恰当运用;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8两个自然段。
2. 通过抓“赏春”“论水”“言志”三个典型场景,能划分段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层次,感知文章结构。
3.理解孔子“论水”的一番话,拓展小古文阅读,领会“君子”内涵;分角色朗读孔子与弟子“言志”的一段对话,感知孔子美好的志向。在读书交流中,领会孔子善施教化、谦逊、志向远大的君子形象和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感知孔子形象与孔子文化,受到启迪和熏陶。
4.感情朗读描写“春”的景色描写,读中体会“春”景中融入的美好情感,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理解孔子“论水”的一番话,拓展小古文阅读,领会“君子”内涵;分角色朗读孔子与弟子“言志”的一段对话,感知孔子美好的志向。在读书交流中,领会孔子善施教化、谦逊、志向远大的君子形象和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感知孔子形象与孔子文化,受到启迪和熏陶。
2. 感情朗读描写“春”的景色描写,读中体会“春”景中融入的美好情感,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
难点:在读书交流中,领会孔子善施教化、谦逊、志向远大的君子形象和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感知孔子形象与孔子文化,受到启迪和熏陶。 三、教学准备
学生:举办“走进中国文化,亲近孔子”文化周,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孔子的名言,孔子的资料,举办“传统文化校园百家讲坛活动。
老师:根据教学需要准备精美、实用的课件。 四、教学用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亲近儒学,初识孔子
1.交流“校园百家讲坛”,积累“孔子经典名言”。
同学们,“孔子文化周”里你一定收获不小吧!能说几句孔子说过的名言吗?交流,
预设(出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课前文化周里,我们读过《论语》,今天我们再来复习叫“温故”。用孔子的话这叫“温故而知新”。经典的东西就要记住喽,一起背一背。
2.走近孔子,导入新课。
“人类要继续生存学习,必须要从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这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表宣言时讲的话。”一起来读。
南宋朱熹曾这么说过:出示: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孔子真是我们的骄傲,值得我们崇拜、敬仰。他到底有哪些智慧?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学习《孔子游春》看看你在课文的什么地方会找到孔子的智慧?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识读词语,扫清障碍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你一定发现了,课文中四字词语很多,为文章增添了许多文彩。请你在文中标画出来。读一读,联系句子想想在这里表达的意思。不能理解的在小组内讨论。
(2)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注意纠正:“享、禁、污垢”的读音,一起读一读。
桃红柳绿 芳草如茵 司空见惯 意味深长 情不自禁 手舞足蹈
波澜起伏 不知疲倦 荡涤污垢 善施教化 温文尔雅 深思熟虑 (3)这些词语的意思都懂吗?提出不能理解的?从第一行这些成语中选择一些来说说跟文章有关的话吗?(恰当运用,重视语义正确、句子通顺)
2.初读课文,重点检查。
课文很长,有几个自然段比较难读,谁能读得正确、流利。
(1)指名读第2段,这段话写了什么?(泗水河边美丽的春景)要注意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看看能不能读得美一些。(初读要调动学生读进去,以读书促进理解文本内容)
引导:把大自然比作了什么?(伟大的母亲)这里含着怎样的情感?(无比的赞美)
这一组比拟的排比句怎样来抒发这样的一种情感呢?试着读一读。 (2)指名读第8段,这段话写了什么?(孔子论水)仔细看看这一段话的句式,读得时候要注意标点停顿的长短,这样才能把这段话读清楚。
句式有什么特点?四字词组或者三字词组,要注意读出语言的节奏。一起读。 (3)第10段,默读,这段话描写的场景,给你怎样的感觉?(温馨)谁来读出这种温馨。
(4)11至18段写了什么?(师生言志),有哪几个人物?(梳理人物及关系)
孔子的几个弟子各有各的特点,浏览课文,找找关键词语,捕捉他们的特点。(抓“急性子”“温文尔雅”感知子路、颜回的性格)
那么这样两个性格怎样表现出来呢?找四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这部分课文,看看师生言志的场景。(引导分角色再现场景)
(5)齐读最后一段。
3.整体感知,理清层次,感知形象。
(1)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交流,回扣题目)
(2)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简要地说一说。(抓“赏春”“论水”“言志”三个典型场景)
按照这三部分给课文划分段落。(学生划分,并交流理清文章层次)
(3)快速浏览课文,这篇课文中的孔子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把你的认识浓缩成一个词语与大家交流。交流时把重要的写在黑板上。(老师形象、和蔼可亲、品行高尚、循循善诱等)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理解“宏论”,领会“君子”内涵
1.大家都感受到孔子是一位老师形象,是怎样的一位老师,课文又是怎样来表现的呢?默读3——9段,你能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一个怎样的孔子形象?抓住重点语句,边读边思考,写写自己的理解、体会。
2.理解“论水”, 领会“君子”内涵
(1)第8段话讲了孔子论水,是围绕着哪句话写的?孔子把水看做真君子,“君子”这个词你理解吗?你认为什么样的人能称得上君子?或者你知道哪些词语来形容君子?(引导感知谦谦君子、风度君子、智者君子等)
(2)孔子把水看做真君子,是认为水具有的哪些品性?这四个品性你能理解吗?出示:“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水真是真君子啊!”谁来读一读,大家边听边想,哪里你没有读懂,不能理解,提出自己的问题。
(3)交流问题,借助问题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重点预设:
①有德行:文章有一个地方,把水的德行描绘出来。你发现了没有?引导读第二段,如果没有水的滋润,泗水河边的景色会有这么美吗?你再来读这一自然段,会有不一般的感受。谁再来读。
②有情义:以读代讲,引导理解有情意: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给它半亩方塘它就是方的,给它一个圆形的人工湖,它就是圆的,给它宽阔的河道,它就是万里长河,给它九曲十八弯,就是一条黄河,给它一弯羊肠小道,它就是潺潺小溪。它不计较周围环境,总是和顺温柔,
你就还它个和顺温柔,读——这和顺温柔的水就是真君子!
③有志向:“水穿山岩……”水的志向注入在哪几个字里,想想看?孔子说“三军可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其志”,有志者事竟成,人无志则不立。我们一起读,把水的坚定志向读出来,水穿山岩——这坚定无畏的水啊,是真君子!
④善施教化:万物入水,都能变得洁净美好。这多么像善于教人求真善美的
君子啊!你能读出它的善施教化吗?——这善施教化的水,是真君子!
⑤齐读这段话,原来水在孔子眼中是这样的。这段话中有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水,大家都很熟悉,你觉得水还具有哪些品性,堪称君子呢?(引发思考,自由交流)
(4)拓展小古文教学,领会“君子”内涵 在《孔子集语》中,孔子论水的原文是这样的: 原文: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 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①试着自己读一读,看能不能读出来。谁来试着读一读,大家注意听,自己不会读的地方争取听过一遍之后,就能读出来。(指导一生读正确、通顺,难读的地方面向全体领读、练习)
②借助注释和课文中的这段话,看看能不能大致读懂。学生默读自学后交流,引导疏通句意。(主要引导采用单音节词语变成双音节词语;知道“焉、也”为语气助词等)
注释 ①予:给予。②卑下:低下。此指水性向下。③句倨皆循其理:指水的曲直方圆等随物赋形的特性。④绵弱微达:曲细柔弱无微不达。⑤让:辞目,引申为申辩。⑥善化:善于教化改造。⑦概:古代量米时用来刮平斗斛的木板。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刮平、削平。⑧必东:一定东流入海。 我们再来读读译文,对照一下看看自己的理解正确吗?: 译文: 子贡问道:“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看,是什么缘故呢 ? ” 孔子说:“水么,能够启发君子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啊。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有如君子的仁爱;
水性向下,随物赋形,有如君子的高义;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事果决和勇毅;渗入曲细,无微不达,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蒙受恶名,默不申辩,有如君子包容一切的豁达胸怀;泥沙俱下,最后仍然是一泓清水,有如君子的善于改造事物;装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遇满则止,并不贪多务得,有如君子的讲究分寸,处事有度;无论怎样的百折千问,一定要东流入海,有如君子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所以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察。 ③看原文,这番话中,孔子论及水具有哪些君子品性?(德、仁、义、智、勇、察、包、善化、正、度、意)这样让你明白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君子呢?
④你能用上课文中句式,把文中省略号省去的内容说一句吗?
水 , ,它好像 。 3.感知善施教化、谦谦君子的师者形象。
(1)孔子为什么“逢水必观”呢?从原文中大家可以找到答案?(夫水者,启子比德焉。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这句话说明孔子要做什么样的人?(君子)
(2)孔子为什么能从司空见惯的水中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呢?默读课文3至9段,看看你觉得哪些词语可以给出答案?(引导从“动情、沉思、凝望”体会孔子善于思考,把情感融入思考,用心体会;引导从第9段弟子的表现,体会孔子的智慧)
(3)孔子为什么又把自己的观察体悟告诉自己的弟子呢?他“意味深长地说”,他有何用意?(教育学生也要做君子)
(4)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学生要向我一样做君子啊,要有德行、有情义……还要把这种意思隐含在论水之中呢?(引导感受“善施教化”“谦逊做师”“教育有方”等师者风范)
孔子,一生培养了3000多弟子,72位贤人,为国家培养了许多的栋梁之才,是伟大的教育家,是我们教师行的祖师爷,他的“善施教化”“谦逊做师”“教育有方”,就充分体现在这段话中,让我们再来一读这段话,把一个君子形象记在心中,也争取做一名真君子!
4.背第8自然段。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孔子眼里,水是:(课件出示)借助词语,练习背诵。
奔流不息 哺育生灵 有德行 流必向下 和顺温柔 有情义 穿岩凿壁 从无惧色 有志向 荡涤污垢 善施教化 真君子 (四)作业:
1.书写生字词语;摘抄文中的成语,并选择其中的两个新鲜的造句。 2.练习朗读“论水”原文的小古文,拓展积累。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第8段; 2.齐读小古文。
(二)师徒言志,情意美好。
1.孔子还是怎样的一位老师呢?我们来读第11至18段看看师徒言志的场景。默读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能从中读出些什么?在自己有理解、有感受的地方标一标,写一写。(自学)
2.交流学习收获,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学习收获。 3.重点引导:
①从“赞许”一词你读懂了什么?结合子路、颜回的志向,说说孔子赞许的理由是什么?(引导从“君子”看待弟子的志向)
②读16段,孔子的志向可以用哪几个关键词语来概括?(安享幸福、相互信任、怀有理想)
你从孔子这样的志向,可以感受到他怎样的一颗心?(感受只为天下计,不为自己谋;期盼和谐、美好)
③“幸福”“信任”“理想”看看这三个词语,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联想当今社会,两千五百年过去了,人们仍然在追求什么呢?
这就是孔子的伟大,两千五百年前,他就看透了这个社会,指明了人类发展
追求的目标。师介绍: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什么样的人称之为思想家呢?就是他产生出来的想法和思想能影响一个民族,甚至影响全球的发展进程。他的思想影响着几千年后人的行为。1988年,全球的诺贝尔奖获得者75个人,在法国巴黎召开一次会议,研讨进入21世纪后怎么让我们全球人过得更好。最后他们发表了一个宣言,叫《巴黎宣言》:“世界进入21世纪,要让全球的人过得更好。要到哪里寻找智慧呢?要到东方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听了这样的介绍,你有什么话想说?(说感受)
④“竟”字,你体会出什么?(写出听了颜回的志向歌,孔子非常高兴) ——颜回唱了什么呢?你想不想知道。 出示:
有利剑兮匿于鞘中,有美玉兮泥上深藏。虎落平壤兮反不如犬,凤凰落地兮被鸡啄伤。生不逢时兮玉石不辨,不遇明主兮骥锁厩房。用之则行兮闪闪发光,舍之则藏兮不卑不亢。(注释:骥:千里马。厩房:马棚) 师释义:
颜回拿利剑、美玉、猛虎、凤凰来自比,告诉我们他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他非常渴求建功立业,为国为民做出贡献,但却无用武之地。可他并不悲观失望,也不高傲自负。正如他所说:“用之则行兮闪闪发光,舍之则藏兮不卑不亢”。 ——颜回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再来齐读这段话,感受孔子对颜回的赞许。
(三)品味“春”情,感悟美妙
1.课文出来写了孔子及弟子的言行,还多处描写了美丽的春景,写得很美,找出来读一读,赏一赏。怎样欣赏?
(1)读出美:谁能美读这几段话?读出文字描绘的画面,传递出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引导美读第2段——美景、第10段——师生情谊浓浓、第19段——美的意境)
(2)读出妙:你觉得哪些语言话最精彩?为什么? ①预设:“歌声融进温暖的春天里”,“融进”写出了什么?
②预设:“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这段话很有文采,作者词语非常丰富,再读一读体会。
——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词手法,这样表达有哪些好处?(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刻画出大自然的壮美,而且还很好地抒发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在这段话的末尾有一个省略号,你能通过想象,把省略号省略的内容补充上吗?同桌的同学讨论交流一下,我们可以把漫天的云朵、峻峭的山峰、绚丽的鲜花比作大自然这位伟大母亲的什么?
——一个小小的省略号竟能引发我们这么多美妙而又神奇的想象!看来,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还应该要关注文章的标点符号啊!谁能把上面的文字和刚才想象补充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让大家来感受大自然这位伟大母亲的形象。
——感情朗读,引导背诵。
(3)“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更”字你是怎样理解?文章以这句话戛然而止,仅仅是写景吗?这“春意浓”还有什么隐喻吗?(感受孔子看到弟子们有志向、学做君子,感受到春的美好;弟子们敬佩老师,心向往之;师生情谊更浓)
2.小结:人物情感由景而生,情景交融,更突出了所描写的人物(板书:情景交融)。再来读读这三段话。
环节三:回归整体——拓展训练,升华主题
(四)升华形象,走近孔子
1. 品着水的品行,读着优美的文字,想想在我们这堂课上,孔子的育人智慧体现在哪里?快速回顾所学内容,找找看。
孔子善思,能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看出深奥的道理;孔子善喻,水本无情,孔子却赋予了它人的品格;孔子善教,他巧妙地借水说理,由水育人。更妙的是孔子教育学生不在课堂,而在美丽的泗水河畔!
2.此时,我们禁不住想到司马迁的话,齐读。
出示:“高山仰止,景行(háng)行(xíng)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想到在1988年,75位诺贝尔获得者发表的共同宣言中的一句话,齐读。
出示:“人类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回首二千五百年前,向孔子寻求智慧!。”
孔子的智慧不是一节课能领悟,而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领悟,去践行的。 出示:孔子真是一位真君子。齐读。 (五)师恩难忘,促进迁移
1.这学期我们的课文中有许多老师的形象,如《最大的麦穗》中的苏格拉底、《莫泊桑拜师》老师福楼拜、《孔子游春》中的孔子、《理想的风筝》中的乐观的刘老师,他们的教育方式怎么样?你喜欢吗?说说你的看法。
2.孔子曾作过一首《幽兰操》把自己比作兰花来寄托自己的理想。让我们的课堂在这首千古佳作中结束……屏幕出示,音乐响起:
幽兰操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兰花开得美好又芳香 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众多的花香围绕着,它依然自己的芬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不去采摘它,但身上却有它的芬芳,对兰花有什么伤害呢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一天天一年年我走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 向往像姜子牙那样被文王重用好治国安邦 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兰花一旦被王者采摘佩戴,定会让其芬芳如日月般光耀。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雪霜铺天盖地,兰的花蕾,静静地孕育和等待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如果人们能明白这是君子应该遵守的,他的后世子孙必定昌盛。 六、板书设计:
23 孔子游春
赏春 春意浓
亲近儒学,初识孔子 论水 真君子!!!…… 升华形象,
走近孔子 言志 春意更浓
七、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这篇文章文质兼美,充满智慧,却离学生很遥远,不仅是年代的差距,更是心理的差距。让文章中蕴含的圣人智慧如春雨般悄然浸润学生的心灵,成为本课教学的价值取向。首先在整体设计上,孙双金老师说,《论语》是中国“圣经”。如果中国人不了解《论语》,那就不是地道的中国人,我想:孔子是中国符号,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如果不懂孔子,那就不是真正的的中国文化,这就是我设计本课“亲近儒学,初识孔子。论水悟道,感受文化。升华形象,走近孔子的教学思路。
其中,“论水”部分更是语言深刻,满含智慧,“言志”则体现了师生情深,充分体现孔子的师者魅力……我作为教学重点来引领学生品悟。赏春”部分语言优美, 课前借助“孔子文化周”对学生做了学情前测,发现学生的理解难点就在“论水”,而文章编排的主要目的则是感受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之间的浓浓情意。我则以学定教,顺势而导,宁在重难点上打井,不在已知面上挖坑。整节课就围绕这点开展,“赏春”“言志”部分用以读代讲的方式来学习。
在学习“论水”段落时,我发现学生对这段文字有畏难情绪。首先是不知如何写体会,即使有的学生能写一句半句,也是平淡无味,言不由心。致使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体会不够深刻,更何谈理解孔子的智慧。为改善这状况,我则进行了“水有德行”这一品性的体会作了指导,并总结方法,即抓住重点词语,联系生活,展开联想,加入自己的感受来写体会就会鲜活、生动。有了方法的引领,并与生活积累及入情入境的诵读结合,则放大了学生视野,使思路不再受限,理解和体会也有了深度。
由孔子名言引入,到孔子论水的升华,让学生感知孔子在中国教育文化领域的地位,品得孔子及弟子的形象,也是本课宗旨之一,结尾“师恩难忘,促进迁移”更是整合本单元的主题教学。
拓展小古文,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让学生受到一些熏陶。也弥补苏教版教材没有涉及古文教学的空白,激发一点兴趣,为初中古文学习点亮一盏灯。
不足之处:古文教学,学生涉猎过少,有些囫囵吞枣。 教学建议:
文章教学资源丰富,可深可浅。建议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不应硬塞。 孔子文化部分内容,可借助置前的“孔子文化周”活动让学生拓展阅读,开阔视野。
文章思想内涵丰富,学生临近六年级毕业,感知君子内涵,向往幸福、信任、有理想的志向也应是本课教学重点,要引导、熏陶,巧妙利用孔子的魅力吸引学生,心向往之。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文采,学习第2、8、19段的语言表达妙处也是本课教学重点,要重视迁移运用。 附:预习单
一、“孔子文化周”预习单
了解孔子,亲近儒学
(1)你知道孔子吗?知道他说过那些经典的名言?试着找一找,与同学交流交流!也可唱一唱。 (2)校园百家讲坛
你一定知道很多有关孔子的小故事,如《两小儿辨日》等,收集一些,在“孔子文化周”里举行的孔子故事会讲一讲! (3)孔子文化展
与家长或同学合作,做一期孔子文化主题手抄报,张贴在教室或校园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4)《孔子》电影展
借助多媒体集体观看电影《孔子》。
二、课堂预习单
班级: 姓名: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
一、认读生字并描红仿写。在教材上描红,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仿写一个,看能不能做到正确、规范。
正确
规范
纠正写错的字: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 二、填一填:填字成词
桃红()() 波()起伏 奔()而去 ()空见() 温文()() 深思()() 从()不() 情不自() 三、读一读。
1.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如果课文中有不理解的词语要联系课文或查字(词)典尝试理解;自己不能解决的还可以和同伴交流。
四、读了课文后完成下面填空。
1、孔子从 、 、 、 这四个方面论水,他论水的目的是 ,从这可以看出孔子是个 的人。
2、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还可以填上哪些词语来说明君子的特点? 、 、 。
五、读读下面的小古文,借助注释,看看你能读懂吗?
孔子论水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jù)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注释:①据《孔子集语》引《说苑·杂言》,题目是编者所加。②子贡:孔子的学生,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③予:给予。④卑下:低下。此指水性向下。⑤句倨皆循其理:指水的曲直方圆等随物赋形的特性。⑥绵弱微达:曲细柔弱无微不达。⑦让:辞目,引申为申辩。⑧善化:善于教化改造。⑨概:
古代量米时用来刮平斗斛的木板。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刮平、削平。 ( 10 ) 必东:一定东流入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