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精编考试卷及答案

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精编考试卷及答案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精编考试卷及答案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盔甲(kuī) 确凿(zuó) 人迹罕至(hǎn) ...B.感慨(kǎi) 倜傥(tì) 一日三省(shěng) ...C.啄食(zhuō) 一箪食(dān) 博学笃志(dǔ) ...D.搓捻(niǎn) 绽开(zhàn) 恍然大悟(huǎng)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妄下断语 目瞪口呆 孤苦伶仃 战栗 B.张牙舞爪 恋恋不舍 迥然不同 禁锢 C.畏罪潜逃 怪诞不径 神采奕奕 安详 D.据为己有 大相径庭 无所顾忌 苛刻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第54届世乒赛男子团体决赛中,半决赛淘汰了瑞典队的中国队卷土重来,成....功卫冕。

B.在这片劫后重生的土地上,人人各得其所,各展其长,满怀信心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

C.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的纽带作用,可以让历史背景不同的亚欧各国息息相通,....共同繁荣。

D.《经典咏流传》以崭新的形式推介古典诗词,对弘扬传统文化具有不容置疑....的作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自2018年6月启动以来,全国各地工会、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职工广泛参与、积极响应。

B.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 C.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卷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

1 / 9

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但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却从未改变。 D.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好决定着灾害发生时损失的大小。

5、以下句子中不是两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的是( )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C.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D.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 ①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 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 ④因为在礼仪之邦,衣是脸面、包装,是身份的体现 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 A.①②⑤④③

B.④①⑤②③

C.③⑤④①②

D.④①③②⑤

7、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3)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_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4)默写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全诗。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

2 / 9

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

。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人曰:“君宜致力于

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②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③。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逾)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知友:朋友。②得无:莫非。③疾耕:努力耕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及其家穿井(________) .(2)国人道之(________) .(3)闻之于宋君(________) .(4)人不对(________) .

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两处停顿。 宋 君 令 人 问 之 于 丁 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蒲松龄 《狼》) (3)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4.甲乙两文分别给了你什么启示?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冬 景 贾平凹

⑴早晨起来,匆匆到河边去,一个人也没有,那些成了固定歇身的石凳儿,空落着,连烫烟锅磕烟留下的残热也不存,手一摸,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

⑵有人从河堤上走来,手一直捂着耳朵,四周的白光刺着眼睛,眯眯地睁不

3 / 9

开。天把石头当真冻硬了,瞅着一个小石块踢一脚,石块没有远去,脚被弹了回来,痛得“哎哟”一声,俯下身去。堤下的渡口,小船儿依然,柳树上,却不再悠悠晃动,横了身子,被冻固在河里。船夫没有出舱,吹着他的箫管,若续若断,似乎不时就被冻滞了。或者嘴唇不再软和,不能再吹下去,在船下的冰上燃一堆柴火。烟长上来,细而端。什么时候,火堆不见了,冰面上出现一个黑色的窟窿,水嘟嘟冒上来。

⑶一只狗,白茸茸的毛团儿,从冰层上跑过对岸,又跑回来,它在冰面上不再是白的,是灰黄的。后来就站在河边被砸开的一块冰前,冰里封冻了一条小鱼,一个生命的标本。狗便惊奇得汪汪大叫。

⑷田野的小路上,驶过来一辆拉车。套辕的是头毛驴,样子很调皮,公羊般大的身子,耳朵上,身肚上长长的一层毛。主人坐在车上,脖子深深地缩在衣领里,不动也不响,一任毛驴跑着。落着厚霜的路上,驴蹄叩着,干而脆地响,鼻孔里喷出的热气,向后飘去,立即化成水珠,亮晶晶地挂在长毛上。

⑸有拾粪的人在路上踽踽地走,用铲子捡驴粪,驴粪却冻住了。他立在那里,无声地笑笑,做出长久的沉默。有人在沙地里扫树叶,一个沙窝一堆叶子,全都涂着霜,很容易抓起来。扫叶人手已经僵硬,偶尔被树枝碰了,就伸着手指在嘴边,笑不出来,哭不出来,一副不能言传的表情,原地吸溜打转儿。

⑹最安静的,是天上的一朵云,和云下的那棵老树。

⑺吃过早饭,雪又下起来了。没有风,雪落得很轻,很匀,很自由,在地上也不消融,虚虚地积起来,什么都掩盖了。天和地之间,已经没有了空间。

⑻只有村口的井,没有被埋住,远远看见往上喷着蒸气。小媳妇们都喜欢来井边洗萝卜,手泡在水里,不忍提出来。

⑼这家老婆婆,穿得臃臃肿肿,手上也戴上了蹄形手套,在炕上摇纺车。猫不再去恋爱了,蜷在身边,头尾相接,赶也赶不走。孩子们却醒得早,扒在玻璃窗上往外看。玻璃上一层水汽,擦开一块,看见院里的电线,差不多指头粗了:

⑽“奶奶,电线肿了。” ⑾“那是落了雪。”奶奶说。

⑿“那你在纺雪吗,线穗子也肿了。”

⒀他们就跑到屋外去,张着嘴,让雪花落进去,但那雪还未到嘴里,就总是

4 / 9

化了。他们不怕冷,尤其是孩子,互相抓着雪,丢在脖子里,大呼大叫。

(选文有删改)

1.从文中摘录表示时间转换的短语。 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1)手一摸,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 (2)“奶奶,电线肿了。”

3.文中第⑥段中的最安静反衬了下文哪些人的不安静?

4.本文前后两部分(以时间为界限)写的都是人和自然,但是侧重点不同,表现的主要内容也不同。请你简要解释。

2、秋天的黄昏

丁立梅

城里是没有黄昏的。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 .乡下的黄昏,却是辽阔的,博大的。它在旷野上坐着;它在人家的房屋顶上坐着;它在鸟的翅膀上坐着;它在人的肩上坐着;它在树上、花上、草上坐着,直到夜来叩门。

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

选一处河堤,坐下吧。河堤上,是大片欲黄未黄的草。它们是有眼睛的,它们的眼睛,是麦秸色的,散发出可亲的光。它们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这是草的暮年,慈祥得如老人一样。你把手伸过去,它们摩挲着你的掌心,一下,一下,轻轻地。像多年前,亲爱的老祖母。你疲惫奔波的心,突然止息。

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这个时候,庄稼收割了,繁华落尽,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你很想知道田野在想什么,得到与失去,热闹与寥落,这巨大的落差,该如何均衡?田野不说话,它安静在它的安静里。岁月枯荣,此消彼长,焉有得?焉有失?不远处,种子们正整装待发,新的一轮蓬勃,将在土地上重新衍生。

还有晚开的棉花呢。星星点点的白,点缀在褐色的棉枝上,这是秋天最后的花朵。捡拾棉花的手,不用那么急了。女人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花,这会儿,她终于可以做到从容不迫,稻谷都进了仓,农活不那么紧了。她细细捡拾棉花,

5 / 9

一朵一朵的白,落入她手里。黄昏下,她的剪影,就像一幅画。

你的眼睛,久久落在那些白上面,你想起童年,想起棉袄、棉鞋和棉被。大朵大朵的白,摊在屋门前的篾席上晒。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玩着玩着,会睡着了,睡出一身汗来——棉花太暖和了啊。

最开心的事是,冬夜的灯下,母亲把积下的棉花搬出来,在灯下捻去里面的籽儿。你也跟在后面捻,知道有新棉鞋新棉袄可穿,心先温暖起来。那时,你的世界就那么大,那时,一个世界的幸福,都可以被棉花填得满满的。

人生因简单因单纯,更容易得到快乐。你有些惆怅,因为,现在的你,离简单离单纯,越来越远了。

竟然还见到老黄牛。不多见了啊。人和牛,都老了。他们在河堤上,慢慢走。身上披着黄昏的影子。人的嘴里哼着“呦喝”“呦喝”——歌声单调,却闪闪发光。牛低着头,不知是在倾听,还是在沉思。你想,到底牛是人的伙伴,还是人是牛的伙伴?——相依为命,应该是尘世间最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吧。

鸟叫声在村庄那边,密密稠稠,是归巢前互道晚安呢。村庄在田野尽头,一排排,被黄昏镀上一层绚丽的橙色,像披了锦。炊烟升起来了,你家的,我家的,在空中热烈相拥,久久缠绵。还是村庄好,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设防。

突然听得有母亲的声音在叫:“小雨,快回家吃晚饭啦——”你忍不住笑,原来不管哪个年代,都有贪玩的孩子。

周遭的色彩,渐渐变浓变深。身下的土地,渐渐凉了,你也该走了。再贪恋地望一眼这秋天的夕阳,它一圈一圈小下去,小下去,像一只红透的西红柿,可以摘下来,炒了吃。

1.本文写景以什么为序?请找出表明顺序的词或短语。

2.说说文章第1段中“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中“吞”字的含义和作用。

3.文章第7、8段插叙了童年时关于棉花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4.文章很多句子富有诗意美。请从修辞赏析的角度给第7段中“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这句话作批注。

5.秋天的黄昏富有诗情画意。文章第3段作者认为“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

6 / 9

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这是为什么?

四、写作题(4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路上,我们不断迎接挑战,努力完成各式各样的作品。这些作品或有形或无形,都是我们成长的印迹,也许其中就有自己心中最好的作品,也许最好的作品还在追寻的路上。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和感悟,请以“最好的作品”为标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自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字,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7 / 9

参考答案:

一 D C A C D B

(1)百草丰茂秋风萧瑟(2)海日生残夜归雁洛阳边(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4)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二

1. (1)待,等到 (2)讲述 (3)使知道 (4)应答,回答 2.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3.(1)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2)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3)不只是打猎,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

4.甲文: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或: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乙文:在办任何事情时,不要一味蛮干,要考虑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找出关键所在,再想方设法加以解决。关键问题解决了,事情就可以办好。或:如果遇到困难,善于思考,努力学习或工作,困难就能解决。 三 【答案】

1.早晨起来 吃过早饭

2.(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北方冬日里冷得发痛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孩子的童真。 3.小媳妇 老奶奶 孩子们

4.第一部分以霜为背景,侧重写自然,表现大自然的威力;第二部分以雪为背

8 / 9

景,侧重写人,表现人的活力

1.以空间方位为序;河堤;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河堤上;村庄在田野尽头。

2.“吞”写出了城市灯光亮得之早,灯光之亮,与下文写乡下的黄昏形成对比。 3.用联想手法,回忆美好童年,赞美秋天带来的收获和对母亲的怀念。 4.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棉花的洁白与柔软;表现童年的欢愉。

5.因为秋天的黄昏秋草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慈祥得如亲爱的老祖母,可以止息疲惫奔波的心;繁华落尽的大片的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从不计较得失;晚开的棉花可以幸福一个世界。 四

9 /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