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时期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对策研究

新时期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对策研究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新时期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对策研究 吴敬学 王志丹 赵姜 北京100081;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2.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摘辽宁 沈阳 110161) 要:“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保障粮食安全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国家发 展战略。通过对当前中国粮食生产现状与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剖析了中国粮食增产背后农业科技的重要支撑作用,明 确了未来发展阶段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总体目标,并从大力提升粮食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和不 断完善粮食等方面提出了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安全;科技支撑;战略研究;对策建议 Countermeasures on Guaranteeing China S Food Security in the New Era Wu Jingxue ,Wang Zhidan ,Zhao Jiang (J.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o'ing 100081; 2.Istnitute of Rural Economy,Liaoning Academy fAgriocultural Science,Shenyang 110161,Liaoning) Abstract:Food is the paramount necessity of life,food security is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 economic security and social stability,and guarntaeeing food secur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China.Through analyzing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S grain production deeply,this paper dissected the important supporting func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grain production increment,made clear the overall objective of guaranteeing national food security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food security,such as enhanc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in,accelerating mechanism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perfecting grain policy constantly,and SO on. Key words:food security;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strategy research;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障粮食安全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继党 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 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 效供给”之后,2013年一号文件再次将关注焦 点锁定在粮食安全上,明确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 一 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保 增产的发展态势,特别是自2004年以来,全国粮食 产量实现“九连增”。但与此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 认识到,粮食供求紧平衡的长期态势并未改变,资源 对于农业生产的约束性作用凸显,粮食消费需求增长 较快,粮食生产结构性不合理,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 升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j。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 个时期,我国农村经济的工作重点仍将是如何运用多 种工具在统筹协调中实现地区、品种等方面综合 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 的首要任务。”在世界后经济危机持续影响和粮食高 价位运行的背景下,我国的粮食生产始终保持稳产、 收稿日期:2013—03—18 平衡,以确保我国粮食生产的有效供给。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73263);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0052013020) 作者简介:吴敬学(1958一),男,辽宁朝阳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经济、产业经济等方面的研 究。E-mail:wujingxue@yahoo.com.ca AO农业展望团2013年第5期 I 1 当前中国粮食生产现状与主要特征 1.1 粮食产量逐年上升。总体供求仍将偏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生产保持稳产增产的 态势,特别是2004--2012年,我国的粮食生产实现 “九连增”。2012年全年粮食产量5.90亿t,比上年 增加0.18亿t,9年累计增产1.59亿t,连续5年稳 态势(图1)。虽然2012年我国粮食平均单产达到 5 299 kg/hm。,比2011年增产133 kg/hm。,增长 2.57%,但与2004年相比减少4.08个百分点,这表 明农业科技创新对我国粮食增产的支撑作用还有待于 进一步强化。 定在5.25亿t以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已经进入了一 个新的发展阶段。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城乡居民生活 水平的提高,人口的持续增长,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将 继续刚性增加,其中作为口粮的消费呈现下降趋势, 稻谷和小麦消费量下降,而由于对动物性食品的消费 快速增加,拉动了饲料粮和工业用粮持续增长,玉米 和大豆的消费量持续快速上升 j。根据中国海关总 署相关统计数据,2012年1—11月,我国粮食进口 量达到6 589万t,而同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仅为 58 957万t。若按2012年前11月的粮食进口量计 算,目前我国粮食进口量实际已经占到全年粮食总产 图1 1978--2012年中国粮食单产变动情况 Fig.1 Changes of per unit gain yield,1978—2012 2粮食增产主要依靠科技支撑 2.1 农业科技进步是提高粮食单产的主要依靠 目前,我国农业增长模式已经进入科技进步和创 新的发展轨道,科技已经成为农业发展决定力量。在 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扩大投入有限的条件下,粮 食单产的提高主要依靠农业科技进步。2010年,我 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历史上首次超过 土地、劳动力等其他农业生产要素。2012年,我国 因单产提高增产粮食约1 478万t,约占粮食总增产 量的11%,超过“红线”6个百分点。可以预见, 供求偏紧仍将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的粮食安全总 体格局。 1.2粮食主产区作用进一步突出,粮食增产中心北移 粮食主产区的稳产增产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2012年,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自治区) (河北、 河南、黑龙江、内蒙、辽宁、吉林和山东等北方7省 及安徽、四JII、湖北、江苏、江西和湖南等南方6 省)粮食总产量达到44 610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 量的比重上升到75.67%,比2011年增产1 188 万t,增长2.7个百分点,占全国粮食总增产量的 量的80.49%,而因播种面积增加增产粮食358万t, 仅约占粮食总增产量的19.50%。粮食单产的提高主 要依赖于科技进步的贡献。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提高到2011年的53.5%,表 明农业科技在粮食总产量实现跨越式增长中发挥了关 64.7%。与此同时,我国粮食增产中心正逐步北移。 据统计,我国近10年新增粮食的全部贡献都来源于 北方粮食主产区。1996--2000年,我国北方粮食产 量仅占全国粮食产量的47.14%;2006--2010年,我 国北方粮食产量占到了全国粮食产量的52.92%。 2012年,仅东北(黑、吉、辽)及内蒙古4省(自 治区)粮食产量就达到13 701.5万t,比2011年增 产536.9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3.24%。 1.3粮食单产稳步提高,增长速度趋于放缓 键作用,并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 力E4]。 ‘ 2.2 粮食单产水平还存在较大增长潜力 从目前我国农业资源禀赋来看,在土地、水和劳 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要 依靠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强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 化,切实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水平。2009年,我国谷 物、玉米和大豆的平均单产分别仅为美国的75.4%、 51.8%和55.7%,说明我国这3种作物单产水平还存 在相当大的增长潜力,我们要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 由于1996--2003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连续下滑, 2004年加大了对于农业生产的投人力度, 粮食生产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2004年,我国粮食 单产增长速度为6.65%,达到历史最高增长水平。 但是,近年来我国的粮食单产增长速度总体上呈放缓 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 成果转化效力,从而有效推动我国粮食保持持续稳定 AO农业展望固2013年第5期 增长。 的基础性作用。 4.3加快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培育新型农业经 营主体 3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总体战略目标 据测算,在保障口粮自给率95%的基础上,到 2020年总人口不超过14亿的情况下,我国粮食播种 面积必须保持在1.07亿hm ,单产达到5 550 围绕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提高农业综合效 益及增进农民利益的基本目标,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 革,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 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构,负责对农户退出的土 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补偿和规划,制定土地再分配管理 kg/hm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7亿t;2030年在 人口不超过15亿的情况下,粮食播种面积必须要保 持在1.03亿hm ,单产达到6 000 kg/hm ,粮食综 合生产能力达到6亿t。2030年以后稳定实现 “1146”目标:即总人口稳定在15亿人左右,全国 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亿hm 左右,平均每人 0.067hm 播种面积,单产稳定超过6 300 kg/hm , 粮食总产能超过6.2亿t ]。 办法,向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包土 地。坚持引导、农民主体、分类推进的原则,着 力构建以家庭承包农户为基础,专业种植大户、家庭 农场和合作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 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 伍,不断加强财政补贴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 4.4不断完善粮食,加快粮食金融保险制度创新 按照“谁收益,谁补偿”的原则,提高粮食财 政补贴水平,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良 4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4.1 大力提升粮食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粮食科技成 果转化与推广 种补贴、粮食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和粮农直接补贴等补 贴,增强粮食补贴工具的多样化与灵活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合力及综合效能。完善对粮 要建立和完善以为主导的多元化粮食科研投 入体系,构建粮食科研投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大力推 进优质、高产、抗病、耐旱、广适粮食新品种和新技 术的集成创新、中试熟化和推广应用。提高粮食科技 创新能力和成果的转化效力,加快对粮食超高产优质 新品种及其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在粮食主产区示范 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加对粮食主产 区的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特别是 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建立和完善农业 灾害保险制度,分散粮食生产风险。科学合理地运用 财政转移支付、农村金融和农业保险等各种手段措 施,使得粮食主产区的农户收入不低于当地平均收入 水平,从而充分调动种粮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参考文献 推广高产、高效、安全、优质的粮食新品种及农业节 本增效技术。加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充分 发挥体系中不同层级科技创新主体的研发、推广及应 用功能。强化对粮农的先进实用科技培训,提高粮农 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粮食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土 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j “ 。 4.2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稳定增产能力 田的目标,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应将粮 食稳定增产行动的重点从努力确保粮食丰收,拓展为 既要提高耕地的粮食产量又要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 用。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重点推广节水技 术,努力将农业用水效率提高到接近发达国家的水 塑一 [1]赵姜,王志丹,张琳,吴敬学.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思考 [J].农业展望,2012(7):41—43. [2] 研究中心课题组.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与供求平衡 的整体性战略框架[J].改革,2009(6):5—35. 实现到2020年新建成并管护好8亿亩高标准良 [3]吴乐,邹文涛.我国粮食消费现状和趋势及对策[J].农业 现代化研究,2011(3):129—133. [4]吴敬学.略论农业技术进步模式的选择[J].农业经济问 题,1996,17(8):40—43. [5]刘旭.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研究的思考[J].中国农 业科技导报,2013,15(1):1-6. 平,实现旱涝保收和粮田可持续利用,制定全国和省 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发挥在高标准农田建 设投资中的主导作用,整合涉农行政管理部门的项目 [6]王志丹,周腰华,赵慧娥.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 问题及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3):24-28. 资金,积极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农村民间资本和外来 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的管 护机制,发挥农民及其合作组织在高标准农田管护中 (责任编辑潘月红) AO农业展望囫2013年第5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