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情感的平台,在表现个人自我的同时,把社会抛得越来 越远,这样势必会影响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效果。 再次,青年反向社会化趋势突出,但易发生导向错误。 动言论和腐朽思想的能力,使政治社会化顺利进行。 其次,在实践中强化青年的自律意识。直接获得政治社 会化的途径,也是最终影响人们政治文化构成的途径,就是 个体参加政治生活的经历。政治知识不仅以一定的形式存 在于某种信息载体中,而且隐含在一定社会政治活动过程 中,对于后者,我们只能在实践中去获得。而政治技能的培 养,也同样要通过实践来完成。因此,要加强青年实际政治 参与和政治实践的广度、深度和效应,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 反向社会化是指传统的受教育者对施化者反过来施加影 响,向他们传授生活变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 化过程。网络的加速发展,使得人类走向一个由年轻人向中 老年人进行知识和信息传递的时代。网络为青年提供了一 个自由驰骋的空间,在这样一个空间中,青年人奋发创新的 改革精神、民主平等的参与意识和求真务实的价值观念得到 充分实现,成为社会政治发展变革中最积极的参与者和拥护 者,在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 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些青年成为“胶囊式人”,陷入了 提高政治素质和政治技能,在实践中完成新一轮的政治社 会化。 再次,增强青年网络道德意识,规范青年网络道德行 为。面对深不可测和多元价值共存的网络社会,关键是要发 展青年对是非、正误、美丑的道德判断能力,同时,必须加强 “现代孤独”;大量信息的泛滥使得一些青年力不从心、不辨 良莠,青年人一方面表现出他们“楷模”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 也表现出文化创造中的盲目性和任意性,在引领文化潮流的 过程中,容易偏离正确的方向,产生不良的后果。 最后,拓宽施化者的范围,但施化功能减弱。传统的社 会教化主要是通过家庭和学校等途径进行的,而在现代社 会,青年的政治社会化途径发生了变化。在网络出现之前, 政治社会化使政治文化从家长传递给子女,从教师传递给 其道德选择能力和自身能力的培养,因为网络社会中没有 规定的道德规则,吸纳什么,认同什么全靠青年的自主选 择,而判断、选择、自律的能力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又有赖于 道德教育。因此,在青年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不 同的情况帮助青年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判断、选择和自律能 力,增强青年网络道德意识,规范青年网络道德行为。 最后,转变教育模式,加强社会化主体网络意识的培 养。随着信息的单向传播被信息双向和多向交流所替代,社 会化主体地位及其教化方式都应该随之改变。作为社会化 主体的广大教育者,要努力提高对网络的认识和使用水平, 加紧对自身网络知识的培训,认识网络,了解网络,最后做 到操作网络、控制网络、利用网络更好地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全印.网络社会的青年政治社会化新范式叨.中国青年研究, 2007(5). 学生,从社会团体传递给个人,从政治机构传递给政治体系 的成员,从而实现了政治文化的代际传递和人际传递。而网 络的发展却改变了这种传统信息传承方式,逐渐由组织化 向个体化发展。社会公共权威以及教育者权威的减弱,使得 传统的社会调控功能在逐渐丧失,这容易使传统的政治文 化在传递过程中发生偏离和扭曲,背离社会主流政治文化。 3实现网络时代下青年政治社会化应采取的对策 首先,确立网上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核心地位,牢固树 立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崇高价值观。在当代中国, 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即马克思主义、毛 【2】王芳.断裂与整合:网络社会青年政治社会化范式的嬗变及其应 对m.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8(3). 【3】网络环境下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思考田.中国青年研究,2004(5). [4】谭春萍.大众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引导田.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10).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 观。要利用网络宣传我国的先进文化,宣传现阶段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利用网络的开放性 和参与性,提高青年对政治生活的认识水平和理解水平,激 发他们参与政治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增强抵御反 (上接第194页) 责任编辑黄修军 谓的“愚孝”,这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如果发展到另一个极 学研究.2oo50):88. 端,就是不赡养父母,使父母“老无所依、老无所靠”,导致家 庭社会关系的恶化,最终导致家庭的解体。 注释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 北锦绣出版,1993:105. ②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Ⅲ.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9(4). ⑤费孝通.生育制度[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59. ⑥赵孟营.新家庭社会学【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227. ⑦邓伟志,徐榕.家庭社会学【M】_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46—247. ⑧吴俊,郭志民.家庭伦理传统的嬗变——第4届海峡两岸伦理学 研讨会综述[J】.伦理学研究,2005(1). ⑨郭于华.代际关系中的公平逻辑及其变迁——对河北农村养老 事件的分析【M】.商务印书馆,2001(4). ④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和亲密关 系(1949—1999)【M】.龚小下。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208. ③孟子关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种人际关系的伦理规 范,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④高乐田.传统、现代、后现代:当代中国家庭伦理的三重视野们.哲 责任编辑黄修军 196.t缸毛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