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晋
来源:《创新科技》 2015年第3期
曹晋
(河南博物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 纸质文物由于其材质纤细娇弱,容易受环境因素发生病变,是文物中较难保存的藏品。本文主要针对河南省纸质文物保护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河南省馆藏纸质文物保护的发展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现状;对策;人为;环境;温湿度
[中图分类号] G2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3-77-4
收稿日期:2015-2-29
作者简介:曹晋(1976.12-),女,本科,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修复。
不管是传世文物还是出土文物,无不随着历史的演变、朝代的更替饱受颠沛,又因其自身所具有的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得对它的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纸质文物的保护,由于纸质文物的原料是植物纤维,其材质纤细极易受损,保护工作难度更大。我国现存的馆藏文物数量相当可观,其中包括传统书画作品、古籍善本、碑刻拓片以及近现代纸质文物中的契约文书,各类票据、档案等。据了解,现存的保护现状并不容乐观,大部分出现老化、发黄、脆化、发霉、虫蛀、酸化等病变。
1 河南省馆藏纸质文物的现状研究
1.1 馆藏纸质文物数量多
经实地调查显示,在河南省所有馆藏文物类别中,纸质文物的数量十分丰富,几乎每一个博物馆和文物管理所都收藏有纸质文物,经过重点统计的省、市、县三级共18家文物收藏单位的收藏数量达到85 130件,约占全部藏品总数的28.39%。据保守估计,全省馆藏纸质文物的数量至有20万件以上。
1.2 馆藏纸质文物丰富
河南省纸质文物不但数量较多,而且种类较为齐全。经调查,全省馆藏纸质文物主要有古籍、字画、碑帖、拓片、经卷、纸币、单据、契约、诰命、奏折、信札、执照、传单、票据、证书、邮票、烟标、手稿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逐步加大对文物工作的关注和投入。
2 河南省馆藏纸质文物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不断加大对馆藏文物的保护力度。多数文物收藏单位的防火、放盗、防水等硬件设施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文物的宏观保护受到普遍重视。但是,由于河南省对文物保
护投入的起步较晚,各级博物馆及文物收藏单位的库房和展出条件不甚完善,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不能很好地满足纸质文物保护的需要。
2.1 设备陈旧环境较差
据调查,仅个别新建博物馆的新式库房有相应的空调设备和温湿度测量及调控设施,大部分地市博物馆都不具备相应的设施。个别博物馆甚至没有适合纸质文物存放的专业库房和文物柜。其库房保管条件相当恶劣,甚至达到库房阴暗、潮湿、拥挤和文物受到阳光直射的危害。一些具有恒温恒湿设备的文物收藏单位由于各种原因设备无法保持正常运行。种种问题形成对文物保护极为不利的因素,使纸质文物出现霉变、虫蛀、酸化、褪色、开裂、糟朽等等多种病害,严重威胁着文物的安全。
2.2 人文因素
除了以上客观原因,人为的因素也不容忽视。由于各收藏单位保管人员的专业素质、保护意识存在较大差别,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文物伤害屡见不鲜。整体看来,除了基本消防安防制度和文物库房管理制度之外,全省纸质文物保护缺乏相应的专项管理制度和实际操作规范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根据以上情况,笔者研究整理出以下相应的解决方案及对策。
3 河南省馆藏纸质文物保护的建议及对策
3.1 创建适宜的文物保存环境
任何材质的文物都离不开环境对其的影响,纸质文物更是如此。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包括酸性气体(常见的有SO2、NOx、O3等),以及生物孢子和微尘等,这些污染物由于纸张的吸附作用会进入纸张,使纸张呈酸性,造成纤维素降解。生物霉菌的孢子一旦在纸张上发育生长,就会发展成霉菌,进而纸张导致霉变。
博物馆里的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大气污染、建筑材料中有害气体的释放、周围的工业、交通废气排放以及在博物馆里观众的呼吸作用。通过调查发现即使保管条件较好的博物馆,采取空气净化的措施也较少,无法完全隔绝污染源。纸质文物对环境的依赖较其他质地文物更强,其保护难度更大,纸质文物除易被虫蛀霉烂而损坏之外,纸张纤维还会受光、热、有害气体的作用造成降解,使纸张发黄变脆、强度下降,最终导致粉化。此外人为的损坏也不容忽视。所以,珍贵的古籍、古字画、古文献等纸质文物,因保护不力而佚失的例子屡见不鲜。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世文物,创建适宜的文物保存环境,文物库房的设计建造极为重要。经调查发现,许多文物收藏单位的库房是用以前的工作场所改造的,有较多的窗户,大量的紫外线会通过窗户进入库房,经实验显示,通过玻璃的日光中紫外辐射所占的比例比钨丝灯泡辐射中的紫外线辐射高得多,前者是后者的六倍左右。因此,阳光的直射对纸质文物的损害是致命的,它比人造光源损害程度更大。要隔离来自各方面的污染源,首先需要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阻止室外光的直射,同时大气进入经过多层过滤,需要为库房安装空气净化系统,使库房中的文物处与相对洁净的环境。库房的门窗设计也非常重要,纸质文物在光、热的作用下影响较大,所以,库房的门窗要具有隔绝室外光的功能,如果条件不允许,可安装遮光效果较好的窗帘布,或采用紫外线过滤窗户贴膜,都可以暂时的解决紫外光的问题。此外,室内光源对文物的侵害也不容小视,室内光的照度应严格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即:50LUX 的照度全年300 天,每日曝光8 小时。对特别脆弱的文物要制定特殊的要求。接下来就是小环境的改造,文物的“容身之所”文物柜要具有干净、舒适、防虫、防酸、防潮等作用,防止存放环境对文物产生的危害。展厅中每天来往观众较多,污浊的空气和细菌对文物的侵害不容忽视。需要给展柜加装空气净化系统,以隔绝观众带入的细菌灰尘等。
3.2 控制稳定的温湿度
在文物保护中,温湿度对纸质文物的影响及其重要,宣纸具有很强的吸湿性,对环境中温湿度的变化尤为敏感,适宜的温湿度对纸张、颜料、墨色和印章的耐久性产生极大的影响,可以延长文物的寿命。反之不适宜的温湿度会加速纸张纤维老化,降低纸张强度,对纸张造成严重危害。
我们知道温度的急剧变化导致湿度变化,而湿度的反复变化对纸质文物所造成的损坏是最不容忽视的。首先是菌类的产生,霉菌是纸质类文物的天敌,而实验证明霉菌在文物库中生长发育的主要条件是足够的养料、水分和适宜的温度。纸质文物大多都含有浆糊,浆糊的制做原料是淀粉,而淀粉恰恰为各类细菌提供了养料。适宜的温湿度,就给微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提供了很好地环境。因此,按照适当标准来控制库房、展厅的温湿度,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霉菌的生存条件,从而使其长期处于被抑制的状态,长此以往使其彻底被消亡,消除霉菌对文物的危害。经实验显示,在温度为38~98 ℃范围内,每升高15 ℃,纸张老化速度平均增加到正常状态下的4.8 倍,相当于每升高10 ℃,老化速度就增加1.8倍。而湿度达到65%以上,生物袍子就开始活动,纸张就会发霉。如果能够把库房、展厅的温度控制在14~20 ℃,相对湿度控制在50%~60%的范围内,最有利于对纸张材料的保护,也能对霉菌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都能得到有效地控制[1]。
其次是温湿度的急剧变化直接对纸张的强度造成破坏,比如宣纸是由青檀皮纤维和稻草纤维组成,其青檀含量占70%~80%,吸水性极高,可吸自身重量5~8倍的水分,在高温状态下,水蒸气和氧气生成双氧水加速纤维分解。而在高温干燥的情况下,水分过度蒸发,导致纤维内部组织结构破坏,纤维变脆,颜色变黄且易断裂。反之温度太低,导致水分减少纸张同样变脆。因此,温湿度的频繁波动会引起文物纤维的频繁膨胀和收缩,进而加速纸张老化。保持纸质文物保存环境的恒温恒湿是相当重要的,在24小时之内温度的变化应控制在+-2 ℃之内,相对湿度的变化不能超过+-5%。
3.3 文物的安全存放
我们大部分博物馆中库房的文物是按照号码的顺序摆放,这样做是为了便于文物的查找,可在某些方面却忽视了文物的安全保管。比如一些修复过的文物,经过消毒处理后去除了菌类和病害,在交回文物库房后,又重新和那些未经处理还有病害的文物放在一起,再次接受污染。为了避免重复污染的发生,许多博物馆都对文物制作了单独保管的囊匣。特别是纸质文物,每一件文物都应该有单独的囊匣,文物放在囊匣中不仅可以切断来自空气中的污染源,也避免了文物与文物之间的“交叉感染”,多一层防护,少一分污染。为纸质文物制作囊匣,其材质的选取尤为重要,较为讲究的使用樟木制作,樟木自身具有一种气味具有防虫的作用。但是,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樟木会持续释放酸性物质,文物长期存放于樟木盒中,必然发生酸化加速文物老化进程。所以,纸质文物的囊匣最好采用无酸纸作原料,无酸纸是一种不含活性酸的纸,鉴于纸质文物具有受环境影响极易酸化的特点,用无酸纸做的盒子可防止其酸化,长期保存不变色。
对于防止虫害的问题,古代有在柜中放各种中草药实施防虫的,其中有:芸香、麝香、樟脑、莽草、莴苣、胡椒、狼毒、银杏、檀香、黄檗等。《梦溪笔谈》载:“古人藏书辟虫用芸。芸、香草也”[2]。经验证,上述防虫药物中以芸香草的使用较广,而且效果较好。为了解决文物查找方便的问题,可以把存放文物的柜子做成正反两面,一面放修复过的,另一面放未修复的,这样既方便查找,又能起到隔离细菌的保护作用。在选取安全材料时,我们应抱着科学严谨的态度杜绝人为损害的发生,任何没有标明具体的成分或者没有标明其具有耐久保存性的产品,又或者没有经过科学验证的产品都不宜选用。
3.4 加强保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
博物馆收藏的纸质文物大多来源于民间,其入藏前文物本体就存在多种不同程度的病害,入藏后大多数由于种种原因也未能及时对其进行基础保护措施。纸质文物的病害有很多,主要有:水渍、污渍、酸化、脆化、皱褶、折痕、变形、断裂、烟熏、变色、粘连、微生物损害、动物损害、糟朽、絮化、锈蚀、磨损、破损等,不同的病害所应采用的应对保护措施也不相同[3]。
文物保管员是近距离接触文物次数最多的人,其对文物的保护至关重要。具有专业素质的保管员在遇到以上问题时能第一时间采取适宜的保护措施,及时地对可能发生的损害进行制止,使文物得到安全有效地保护。而非专业的保管员由于专业知识的欠缺,对这些问题可能熟视无睹,而无法采取适当的措施,从而错失保护的最佳时机。另外,保管人员掌握一定的业务知识,在纸质文物的移动、存放过程中,使用正确的拿取方法,避免不良工作习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对文物的损害。比如轻拿轻放,拿取书画文物时不能握着一边的轴头拖来拖去,或者握着轴头直接举起。要戴上手套两手从中间拿起。查看纸质文物时,一定要平放,不要放在桌子边缘以外。需要记录时只能用铅笔,因为如果不慎有接触到文物并留下印迹,铅笔印可以很容易地去除。在纸质文物保护工作中,人为损害一般包括火灾、水灾、水浸、撕裂、皱褶等。所以,加强保管人员的业务培训及安全警示教育尤为重要。
3.5 文物库房管理制度及实施
文物库房管理制度大多都只建立在安全保管上,以放火、防盗、防人为损坏为主。这是文物保护最基本的条件,也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基本工作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文物保护已从被动保护上升到主动性保护的新阶段。以前的文物保护制度大多为:库房内外不得存放危险的物品,保证全天24小时有人值班,钥匙妥善保管等等。虽然以上制度在以往的文物保护工作中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笔者认为文物保护工作不单单是保证文物的安全那么简单,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需要制定更加细化的保护制度,杜绝细微的侵害。比如:
3.5.1 进入纸质文物库房之前需要换上工作服,干净的拖鞋,避免从外界带入污染物。
3.5.2 为避免人为的伤害,近距离接触文物需要戴部组织结构破坏,纤维变脆,颜色变黄且易断裂。反之温度太低,导致水分减少纸张同样变脆。因此,温湿度的频繁波动会引起文物纤维的频繁膨胀和收缩,进而加速纸张老化。保持纸质文物保存环境的恒温恒湿是相当重要的,在24小时之内温度的变化应控制在+-2 ℃之内,相对湿度的变化不能超过+-5%。3.3 文物的安全存放我们大部分博物馆中库房的文物是按照号码的顺序摆放,这样做是为了便于文物的查找,可在某些方面却忽视了文物的安全保管。比如一些修复过的文物,经过消毒处理后去除了菌类和病害,在交回文物库房后,又重新和那些未经处理还有病害的文物放在一起,再次接受污染。为了避免重复污染的发生,许多博物馆都对文物制作了单独保管的囊匣。特别是纸质文物,每一件文物都应该有单独的囊匣,文物放在囊匣中不仅可以切断来自空气中的污染源,也避免了文物与文物之间的“交叉感染”,多一层防护,少一分污染。为纸质文物制作囊匣,其材质的选取尤为重要,较为讲究的使用樟木制作,樟木自身具有一种气味具有防虫的作用。但是,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樟木会持续释放酸性物质,文物长期存放于樟木盒中,必然发生酸化加速文物老化进程。所以,纸质文物的囊匣最好采用无酸纸作原料,无酸纸是一种不含活性酸的纸,鉴于纸质文物具有受环境影响极易酸化的特点,用无酸纸做的盒子可防止其酸化,长期保存不变色。对于防止虫害的问题,古代有在柜中放各种中草药实施防虫的,其中有:芸香、麝香、樟脑、莽草、莴苣、胡椒、狼毒、银杏、檀香、黄檗等。《梦溪笔谈》载:“古人藏书辟虫用芸。芸、香草也”[2]。经验证,上述防虫药物中以芸香草的使用较广,而且效果较好。为了解决文物查找方便的问题,可以把存放文物的柜子做成正反两面,一面放修复过的,另一面放未修复的,这样既方便查找,又能起到隔离细菌的保护作用。在选取安全材料时,我们应抱着
科学严谨的态度杜绝人为损害的发生,任何没有标明具体的成分或者没有标明其具有耐久保存性的产品,又或者没有经过科学验证的产品都不宜选用。3.4 加强保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博物馆收藏的纸质文物大多来源于民间,其入藏前文物本体就存在多种不同程度的病害,入藏后大多数由于种种原因也未能及时对其进行基础保护措施。纸质文物的病害有很多,主要有:水渍、污渍、酸化、脆化、皱褶、折痕、变形、断裂、烟熏、变色、粘连、微生物损害、动物损害、糟朽、絮化、锈蚀、磨损、破损等,不同的病害所应采用的应对保护措施也不相同[3]。文物保管员是近距离接触文物次数最多的人,其对文物的保护至关重要。具有专业素质的保管员在遇到以上问题时能第一时间采取适宜的保护措施,及时地对可能发生的损害进行制止,使文物得到安全有效地保护。而非专业的保管员由于专业知识的欠缺,对这些问题可能熟视无睹,而无法采取适当的措施,从而错失保护的最佳时机。另外,保管人员掌握一定的业务知识,在纸质文物的移动、存放过程中,使用正确的拿取方法,避免不良工作习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对文物的损害。比如轻拿轻放,拿取书画文物时不能握着一边的轴头拖来拖去,或者握着轴头直接举起。要戴上手套两手从中间拿起。查看纸质文物时,一定要平放,不要放在桌子边缘以外。需要记录时只能用铅笔,因为如果不慎有接触到文物并留下印迹,铅笔印可以很容易地去除。在纸质文物保护工作中,人为损害一般包括火灾、水灾、水浸、撕裂、皱褶等。所以,加强保管人员的业务培训及安全警示教育尤为重要。3.5 文物库房管理制度及实施文物库房管理制度大多都只建立在安全保管上,以放火、防盗、防人为损坏为主。这是文物保护最基本的条件,也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基本工作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文物保护已从被动保护上升到主动性保护的新阶段。以前的文物保护制度大多为:库房内外不得存放危险的物品,保证全天24小时有人值班,钥匙妥善保管等等。虽然以上制度在以往的文物保护工作中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笔者认为文物保护工作不单单是保证文物的安全那么简单,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需要制定更加细化的保护制度,杜绝细微的侵害。比如:3.5.1 进入纸质文物库房之前需要换上工作服,干净的拖鞋,避免从外界带入污染物。3.5.2 为避免人为的伤害,近距离接触文物需要戴口罩和手套,避免说话时飞沫、呼出气体以及手掌汗渍的附着。不要对着文物打喷嚏、咳嗽。
3.5.2 在文物前做记录时使用铅笔,不能使用签字笔或圆珠笔,避免化学色料沾染文物等。更换书画时,先用软刷清扫书画两面的浮尘,卷画时要卷整齐,不宜过紧或过松,卷画太紧会使纸张纤维造成拉扯,减短其寿命。卷画太松存放或摆放不规范时,书画会压出死折,加重破损处的隐患。
3.5.3 书画展出时禁止使用不干胶、胶条和图钉等进行固定。
3.5.4 悬挂书画的钩子必须牢固,避免掉落损伤书画,大件书画地杆需要托架支撑,减少对书画的受力。
3.6 加大社会宣传力度
保护文物不能仅仅依靠文物工作者,同时也需要来自不同行业热心人士的帮助。近年来,随着国民素质和人民生活的提高,节假日、休闲日的增多,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旅游项目的不断开发完善,居家百姓外出旅游的热情也越来越高。博物馆由于其兼具旅游、休闲和教育为一体的场所,吸引着广大的观众[4]。如何使观众在参观的同时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是博物馆宣教工作的重要部分。
宣教部门在向公众做宣传时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尽量把问题简单化,让公众理解并接受,比如:在博物馆参观注意事项中一般都会有这一项——不能在文物前使用闪光灯。许多观众对这项规定表示不理解,由于展厅内一般光线较暗,拍照效果不佳。如果能够让观众了解到闪光灯对文物的伤害,相信大多数观众都会自觉地关掉闪光灯的。还有不能近距离接触文物、不能碰触文物、展馆内不能吸烟、不要大声喧哗、不能将易燃易爆、管制械具等危险品带入馆内等
等规定。要更细致周密地做好宣教工作,使观众真正理解并自觉接受,培养观众的主人翁意识,让更多的人自发自愿地加入到文物保护行列中来。
大家都知道文物是珍贵的和不可再生的,它属于我们每一个人,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接触、传承到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使中国独有的文化得到延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从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全局出发,视保护文物为光荣,视文物保护为己任,留住中华民族的历史,使我们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使我们的后人能够感受古人创造的辉煌,享有我国独有的精神财富。
注:NOx,主要包括N2O、NO、N2O3、NO2、N2O4、N2O5 等化合物,全世界每年排放到大气的NOx总量,以燃料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放量最多,约占30%以上,其中70%来自于煤炭直接燃烧,固定源是NOx排放的主要来源,其余主要来自机动车辆,此外,一些工业生产过程也有NOx的排放。
参考文献:
[1] 蒙园.芸香草图书防虫法及实践初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1).153-155.
[2] 杨珺.高原地区纸质文物保护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0(4):79-81.
[3] 郭家.浅谈文物保护的行与止[J].理论观察,2015(1):112-113.
[4] 郭家.浅谈文物保护的行与止[J].理论观察,2015(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