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五十多年前 的校园回忆

五十多年前 的校园回忆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校园五十多年前

周古华

在这高中毕业五十周年到来之际,多少往事,涌上心头,仿佛就在眼前;多少感慨,油然而生,倍觉国富民强。

六五年九月,滨海县中学,我们当年的高一(2)班五十三名同学,入座教室,开始了高中的学业。以前滨中高中每一届都只招两个班,六五年情况特殊,招了三个班。县城东坎镇历史上曾经繁荣兴盛,商贾云集,人文荟萃,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优良传统,因而出现庞友兰中举也就在所必然。我们班上大多数同学都是东坎人,可见滨中当时的教育质量是很高的,名副其实的。在那个年代,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能考入滨中高中,可以说都是出类拔萃的。平时同学之间可以谦虚,但在这点上,我们应该自信和自豪。尤其是乡下考来的同学,知道了滨中的大门是向那里开的。

当时的滨中,乃是县城东坎镇的郊外荒野,原是一片坟地。校区形状近似方形,四周是围河环绕,河内堤是堆堤,长满树木。东校门是大门,在方形东边的中间。北校门位于东北边,方便走向东坎街,人员进出多于东大门。现在再也见不到这些痕迹了,已经成了市中心,四周变成了街道。尽管现在校区内高楼林立,但我们心中还是十分怀念那时校园的风景。那时校园的南围河外面,是驻军的马棚,因为毕业后我也当了兵,所以感受更深。

当时的校长是吕殿墀,副校长是陆中远,六六年增加的副校长是张锦堂。他们都是当年教育界声望很高的人物。

我们班的班主任老师是杨戊生女老师,部队家属,教政治。语文戚燮生老师,数学何学恕老师,物理冷炳华、殷福元老师,化学庄少衡、王一群老师,英语陈健老师,体育陈加转老师,生物葛大焜老师,他们师德高尚,教学能力水平都是一流的,在此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我们永感师恩!

学校伙房的天井里,有一口水井,井水冬暖夏凉,给广大滨中师生生活上带来了很大的方便。附近的老百姓也好进来取水。听说是当时上级给滨中和滨师同时一笔经费,滨师

盖了一幢教学楼,滨中打了一口井,真的感谢校领导为师生着想。滨中当年都是平房,但水井的意义明显比楼房要大得多。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当年的学习条件很艰苦,开学时住校生,一间三十平方左右的宿舍,安排近十名的学生,大通铺,象秧山芋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安排宿舍那天,清楚记得海先同学请来了陆校长实地陈情。吃粮整个国家都很困难,一般都是半饥不饱,每天早饭是一碗稀饭,仅此而已。高中部的住校生是由学生自己从食堂把饭桶抬到教室分食。初中部的住校生是由学校员工把饭桶抬到教室。不到中午下课,早就饥肠如鼓,饥饿难奈了。

当年交通不便,无汽车通行,由家到学校一趟四十多里路都是步行,记得有一年夏天过后,半夜起来摸黑由家赶回学校。

朝友同学,汪洪萍同学当年是班级学生干部,体现了很强的组织才能和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精神,乃敬同学也是很尽职的生活委员。我和友志同学是同桌吧,他很会发现和探讨问题。海先和全福同学篮球打得很出色,是学校篮球球队成员,玉才同学参加校运动会赛跑,虽没有许兰芳的特出成绩,但他高高的身材,巨人的跨步,绝对是体育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获得陆校长的赞赏。孙定同学笛子吹得很好。

高中的学习其实只学了一年,但还是学到了很多知识的,六六年五六月就开始了全国性的文化大革命,我们来自农村的学生基本上都回家了。

虽然我们只是匆匆地相处了不长时间,但却收获了终身难忘的同学之情。我们印象最深的大家真正地做到了亲如兄弟姐妹,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以至于后来的友谊联系长存!

68年毕业后,结束了我们特殊的学生时代,走向了社会。但作为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将永存心间!

同学群中共同回忆,周古华整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