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有关荀子的小故事

有关荀子的小故事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有关荀子的小故事

【篇一:有关荀子的小故事】

[导读]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把儒家思想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这位儒学大家的一生中经历过许多的波折。他的故事也让人们读来感到悲凉。 关于荀子的故事有哪些

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把儒家思想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这位儒学大家的一生中经历过许多的波折。他的故事也让人们读来感到悲凉。 荀子

荀子小时候就比别的孩子聪明,自幼就饱读诗书,其锐智也让周围人感到惊奇。在荀子长大后,来到燕国游说,但是燕国国君对荀子哲学却不太感兴趣,于是无用武之地的荀子跑到了齐国,此时的齐襄王广罗人才,刚到齐国的荀子很被齐王赏识,于是荀子就开始在齐国开启了他的讲学之旅。加上荀子年龄比较大,知识文化也很深厚,得到了众人的尊敬。

但是却总有人说荀子的坏话,使的齐王也不相信荀子。而后荀子离开了齐国,这时的荀子早已81岁。

离开齐国后的荀子又来投奔楚国的,春申君也很是器重荀子。但是春申君还是听信了别人的谗言,把荀子给辞退了,无处可去的荀子又只身一人来到了秦国,但是秦国国君不接受荀子的观点。

此时的秦国只计划它的称霸大业,完全对荀子的说教思想不加理睬,无奈的荀子只好又离开了秦国,这时春申君又很后悔辞退了荀子,又把荀子招募到了楚国。在楚国当起了兰陵令。

春申君死后。荀子辞了官,这时的荀子已是一位98岁的老者,他开始写文,前后一共写了30多篇文章,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名作——《荀子》。

荀子解蔽篇主要内容是什么

《荀子解弊篇》主要论述关于人类认识客观事物方面的道理。“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他认为认识客观事物是人本身具有的能力,而客观事物也是能被认识的,这是事物本身具有的特点。但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们很容易陷入片面性错误,“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荀子解弊篇

那么是什么导致人们容易犯片面性错误呢?也就是什么容易蒙弊人的思想呢?荀子指出,人主观上的好恶,即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会让人戴上有色眼镜。只看到开始看不到结局或者只看到结局看不到开始,只看到离得远的东西或者只看到离得近的东西也会让人不能客观认识事物。知识太博杂了或者太浅陋了,了解古代而不了解当今时代或者只对当今社会有所了解而不了解,这些都会使人的思想受到蒙弊,使人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荀子在这段论述中看到了事物的不同对立面,可以说已经有了辨证法的思想萌芽。

接着他举了历史上的夏、商纣为反面例子,举、吸取教训成为明君的正面例子,举了唐秧、奚齐和鲍叔、宁戚等做为臣子的正反例子,说明思想被蒙弊的祸害,认证了去除蒙弊的重要性,强调认识事物一定要全面。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当然要靠心了,“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要虚心要静心还要专心。荀子还在文章中举了一个人疑神疑鬼的心理,指出“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间,疑玄之时定之”,人觉得有鬼的时候多是自己心理作用,精神恍惚的错觉。这里可以看出荀子的唯物思想。

《荀子解弊篇》还指出虽然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能,事物也有被认识的本性,但世上事物无数,事物的认识更是无止境,穷尽一生人也不可能认识所有事物及其规律,认识事物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学习知识一定要融会贯通,学习应该有范围,也就是说学习要有所选择,要选择重要的知识。 荀子修身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荀子修身》是荀子的著作之一,也是荀子思想的重要体现。今天,我们就跟随小编一起看看《荀子修身》告诉我们的究竟是什么? 荀子石像

“修”是修理、修养,“身”就是身体、精神和心灵,而所谓“修身”就是指,人们通过对生活中种种体验进行参悟,从而提高自己在思想、道德等方面修养,这样有利于人们身心的健康。修身一直都是思想家注重的事情之一,荀子也不例外。

又说明了人们从善,对人品方面有较高修养的好处,荀子说这样的人不势利,可以过得快乐,而且会减少外部对自己的威胁;另外,对于修身过程的艰难也进行了说明,告诫人们修身要有一直坚持的毅力和一直努力的精神。最后,他也指出在修身中老师的重要,认

为修身要有老师指导,而且也强调了礼乐在修身中也是很重要的,认为,人要有所约束才可以做到修身。

荀子所提倡的修身其实也是对于人们的一种要求,是对于人们的一种约束,是与当时时代要求相符的。

【篇二:有关荀子的小故事】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学术史上的黄金时代,这期间出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像孔子、孟子都是大家所熟悉的。但是还有许多学者如荀子、庄子、老子、韩非子等,也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

荀子从小就非常聪明,十岁已有神童美誉,学问很好。长大后曾北游燕国,但是很可惜,没被燕王赏识。到他五十岁时,由于齐襄王招纳贤士,许多学者都前往齐国讲学,加上齐国以藏书丰富出名,所以荀子也被吸引前往齐国。

荀子在齐国待了几年,很受齐王尊敬,被封为“列大夫”。当了齐国的顾问。因为他年纪比较大,学问又好,因此他在五十三岁到七八十岁间,曾三度被众人推选为“祭酒”。祭酒的意思是,每当国家有重要的宴会或祭典时,由荀子出面代表行祭酒的礼节(所以现在形容各行各业中有领导地位的人为“祭酒”)。有些气量狭小的人,眼看次次都是荀子当祭酒,不免眼红,到处说荀子的坏话。齐王听信谗言后,渐渐和荀子疏远。荀子是个有骨气的人,不愿再留下去,就决定离开齐国。

这时,他已是八十一岁的老翁了,不知往哪儿去,心情沉重万分。听说楚春申君爱好贤士,决定到楚国去。春申君仰慕荀子美名,决定请他担任“兰陵令”。荀子年纪大了,不想再过飘泊的生活,便答应了这行政职务。

没想到运气坏得很,春申君有位门客进谗言说:“商汤以亳为根据地,周武王以鄗起家,都不过拥有百里之地,结果统一天下。现在你给荀子一百里地,他又是天下有名的贤人,你不怕吗?”春申君考虑之下,终于辞退荀子,荀子也懒得去解释,拖着蹒跚的步伐又上路了。 他经过秦国,拜见了秦昭王。此时秦昭王正和范雎设计“远交近攻”的阴谋攻伐天下,对荀子讲的大道理提不起一点兴趣,荀子只好回到赵国。

春申君赶走了荀子又后悔,加上有人责备他:“从前,伊尹去夏入商,不久夏朝灭亡,商朝兴起;管仲去鲁入齐,于是,鲁国衰弱,齐国高强,能干的国君应该懂得任用贤人。”春申君派人到赵国三请四请荀子,并且再三赔不是,最后拗不过春申君的好意,荀子又回到楚

国当兰陵令。后来春申君死了,荀子也九十八岁了,就辞了官,写了三十二篇文章,这就是传留后世的儒家名著——《荀子》。

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因此有人误会荀子不是好人,其实

绝对不是如此。他们两者都是发扬孔子思想的大儒,只是看法有异。 荀子认为:一个人眼睛贪图美色,耳朵喜欢好听的音乐,舌头爱好美味。想吃、想玩、好逸恶劳,这都是人的天性,所以人才有七情六欲。这些天赋自然的本能并不是不好,可是如果依人天性顺其发展,必然会引起争夺暴虐,这个世界便成为自私恐怖的世界了。 所以人们要想办法压抑这些本性,提倡礼让、仁爱等道德标准,否则就像刺猬般挤在一起彼此刺戳。所以一切的善都出于“伪”,伪的意思就是“人为”,也就是后天的改造。所以他最重视“教育”和“礼乐”,认为只有如此才能矫正先天的坏习性,培养好品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