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河和大海
秋天,河水上涨,河面变得宽阔了。小河觉得天底下只有自己最大了。他得意扬扬地流向大海,想去和大海比一比谁大。一路上,他仰着头,挺着胸,翻卷着浪花,顺流而下。到了大海,只见一片汪洋,往远处看,天连着海,海连着天,小河用尽全身的力气,抬起脚跟,却怎么也看不到岸边。他懊丧地自言自语说:“唉,我以为自己很大,原来海比我大得多。”
大海听了笑着说:“不错,我是比你大得多,可是如果没有无数江河流到我这里,我也不会有这么大呀!”
(1)照样子写词语。
自言自语(ABA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意扬扬(ABC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完语段,选词填空。 谦虚 骄傲
①从“小河觉得天底下只有自己最大了”这句话,我感觉到小河很________。
②从大海说的这句话“我是比你大得多,可是如果没有无数江河流到我这里,我也不会有这么大呀”我感觉到大海很________。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 A. 小河没有大海大。
B. 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C. 江河都流到大海里。
【答案】 (1)毛手毛脚;人来人往;百发百中;白发苍苍;兴致勃勃;微波粼粼
(2)骄傲;谦虚 (3)B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变换形式的叠词的积累和运用情况。从给出的词语“自言自语”来看,是ABAC式结构,即第一个和第三个字是一样的。从给出的词语“得意扬扬”来看,是ABCC式结构,即第三个字和第四个字是一样的。
(2)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
故答案为:(1)毛手毛脚、人来人往、百发百中、白发苍苍、兴致勃勃、微波粼粼 (2)骄傲、谦虚 (3)B
【点评】(1)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
(2)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心的掌握的能力。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茂密的森林,茫茫无边。各种鸟儿在这绿色的国度里自由自在地生活。黄莺、杜鹃、百灵、画眉、啄木鸟……这儿,简直是鸟类的王国。
在一株大杨树上,画眉遇到啄木鸟。
“啄木鸟大姐,”画眉娇滴滴地说:“我们来比赛唱歌吧!我先唱。”画眉那富有音乐节奏的优美歌声的确悠扬悦耳,美妙动听。“对不起,我还要工作。再说我也唱不好。”啄木鸟说。“唱吧,友谊比赛嘛。”画眉扬起漂亮的羽毛,很自得。啄木鸟唱了,果然比天才歌手画眉差远了。
“我们再来比谁的衣服好看行吗?”画眉更加得意了,自然,啄木鸟的衣服也不如她的艳丽。
“我们再来比……”这时,一直在打盹的白杨树睁开眼皮,粗声粗气地说:“你们还是比比保护森林的贡献吧!”画眉娇柔的声音戛(jiá)然而止。
(1)给短文加个题目。
(2)在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悠扬悦耳——________ 得意——________ 美丽——________ (3)填空。
画眉和啄木鸟一比________;二比________。结果________胜了,________败了。
(4)如果比一比谁保护森林的贡献大,结果是( )
A. 画眉的贡献大。 B. 啄木鸟的贡献大。 C. 两个贡献一样大。
(5)你觉得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骄傲的画眉 (2)美妙动听;自得;艳丽 (3)唱歌;衣服;画眉;啄木鸟 (4)B
(5)不要看外表,要看谁的贡献大。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3)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
(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骄傲的画眉 (2)美妙动听、自得、艳丽 (3)唱歌、衣服、画眉、啄木鸟 (4)B(5)不要看外表,要看谁的贡献大。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3)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
好每一空。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5)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送家里人出门后,庆龄一个人回到房间里,耐心地等待着。她一会儿拿起一本书看,一会儿又坐到琴凳上弹铜琴,平时很熟的曲子,今天却总是弹不准。
可是,直到全家人吃过午饭回来,小珍也没有来。妈妈心疼地说:“我的女儿一个人在家,该多没意思啊!”庆龄仰起脸回答道:“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
(1)结合句子,给画线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①平时很熟的曲子,今天却总是弹不准。________ A.成熟 B.程度深 C.熟练
②我的女儿一个人在家,该多没意思啊!________ A.意义 B.趣味 C.心意
(2)读语段中划线的句子,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庆龄的表现( ) A. 惴惴不安 B. 心神不宁 C. 忧心忡忡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
(4)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小庆龄是一个________的孩子。( ) A. 执着 B. 守信 C. 善良 D. 真诚
(5)宋庆龄等了一天,小珍也没有来。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 【答案】 (1)C;B (2)B
(3)虽然一个人待在家里很无聊,但是“我”信守了自己的诺言,所以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4)B
(5)做人要讲信用。宁愿空等,也不能失信。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
(2)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此题给出的选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了。
(3)理解句子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1)①C;②B;(2)B;(3)“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4)B;(5)做人要讲信用。宁愿空等,也不能失信。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然后根据字的意思再一 一对号座。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3)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正确,文通句顺即可。
4.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________轻便________好用的纸。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1)在语段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________轻便________好用的纸。
(2)蔡伦是怎样造出纸来的?把描写动作的词语找出来,填一填。 剪或切→浸→________→________→晒
(3)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4)“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中“大约”的意思是________,可以去掉这个词语吗?为什么?________
【答案】 (1)既;又 (2)捣;捞
(3)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4)大概;不能去掉,因为“大约”表推测,去掉后就变成了确定的说法,不够严谨
【解析】【分析】(1)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此题分句前后是并列关系。故选“既……又……”;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既、又 (2)捣、捞 (3)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4)①大概、②不能去掉,因为“大约”表推测,去掉后就变成了确定的说法,不够严谨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
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能力。
5.【答案】 (1)hào; zháo;jié;bēn (2)不结果的 ;结果的
(3)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还真有道理呢!
(4)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多音字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考查照应句。解题思路引导: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
(4)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拟人句: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故答案为:(1)hào; zháo;jié;bēn (2)不结果的;结果的
(3)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还真有道理呢! (4)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
【点评】(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此题考查对照应句的把握能力,要求会判断,写作时会运用。 (4)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应用。
6.【答案】 (1)B;C (2)A,C,D
(3)“没头脑”只能跟着大伙儿,像没头的苍蝇一样,乱碰乱撞地往里走,一层一层地往上爬。起先几天还好,五六天后,大伙儿全爬得垂头丧气地,没了精神。
(4)“没头脑”是一个想事情、做事情都不周全的人。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3)考查照应句。解题思路引导: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4)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
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①B②C(2)ACD(3)“没头脑”只能跟着大伙儿,像没头的苍蝇一样,乱碰乱撞地往里走,一层一层地往上爬。起先几天还好,五六天后,大伙儿全爬得垂头丧气地,没了精神。 (4)“没头脑”是一个想事情、做事情都不周全的人。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熟读课文,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3)此题考查对照应句的把握能力,要求会判断,写作时会运用。(4)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长河落日扁
落日为什么是扁的呢?这是光的折(zhé shé)射现象在捣鬼。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把筷子插入一只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筷子是折(zhé shé)成两段的。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在空气中光线会不会曲折呢?也会。为什么呢?由于地心引力的关系,接近地球表面的地方大气浓厚,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bò báo)。这种差别并不大,所以我们通常觉察不到光线由此产生的曲折。但是,太阳落山时,阳光斜着通过大气,距离很远,产生的折射已经可以使人明显地感觉到。这种折射越贴近地面越强。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线曲折得不一样,看起来就成扁的了。
光的折射现象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倒是实实在在的。三四百年来,利用这种现象设计制造的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使人们看到了秋毫之微末、天体之宏大,大大地扩展了我们的眼界,为发展人类文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看来,天天见到的落日之中还有一些道理呢! (1)给文中划线字选择正确读音。
折________(zhé shé)射 折________(zhé shé)成 稀薄________(bó báo)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本文提到的两种现象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都是光的________造成的。
(3)通常说“长河落日圆”,可在本文中为什么说落日是扁的?用“________”在文中标出。
(4)光的折射现象对人类有哪些帮助?
(5)读短文最后一句话,你有哪些感受或想法? 【答案】 (1)zhé;shé;bó
(2)插入水中的筷子变折了;看到的落日是扁的;折射
(3)由于地心引力的关系,接近地球表面的地方大气浓厚,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这种差别并不大,所以我们通常觉察不到光线由此产生的曲折。但是,太阳落山时,阳光斜着通过大气,距离很远,产生的折射已经可以使人明显地感觉到。这种折射越贴近地面越强。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线曲折得不一样,看起来就成扁的了。
(4)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现象设计制造了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使人们看到了秋毫之微末、天体之宏大,大大地扩展了人们的眼界。
(5)大自然中到处都有奥秘,需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才能发现。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多音字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依据汉字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2)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进行补充填空即可。(3)、(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5)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1)zhé、shé、bó (2)插入水中的筷子变折了;看到的落日是扁的;折射;(3)由于地心引力的关系,接近地球表面的地方大气浓厚,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这种差别并不大,所以我们通常觉察不到光线由此产生的曲折。但是,太阳落山时,阳光斜着通过大气,距离很远,产生的折射已经可以使人明显地感觉到。这种折射越贴近地面越强。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线曲折得不一样,看起来就成扁的了。(4)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现象设计制造了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使人们看到了秋毫之微末、天体之宏大,大大地扩展了人们的眼界。(5)大自然中到处都有奥秘,需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才能发现。
【点评】(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3)、(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正确,文通句顺即可。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海中变色龙
说起变色龙,谁都知道那是描述蜥蜴。可是许多人并不知道,海里也有变色龙,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章鱼。
章鱼挺着个圆圆的大肚子,长在头上的腕足在水中随波摇曳,翩翩起舞,远远看去,像一朵花在海里翻动,非常美丽。章鱼其实不是鱼,它属于软体动物。
章鱼和蜥蜴一样,皮肤下布满了各种色素细胞,红橙黄绿,样样齐备。它可以利用细胞的伸缩来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以便和周围环境的颜色保持一致。
章鱼遇上敌人,会先施展“变色术”,一会儿变成白色,一会儿变成红色,几种颜色不停地变换,以此来吓唬敌人。如果这招不行,它才会动用自己肚子里的墨囊,急剧收缩身体,喷出墨汁状的“烟雾弹”,把周围的海水染成一片漆黑,趁进攻的鱼儿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之机,逃之夭夭。当章鱼见到猎物的时候 ,全身会变成令人恐怖的鲜红色;它用腕足抓住猎物,送到嘴边。章鱼的唾液腺能分泌出高效麻醉液,很快将猎物麻醉,然后就可以慢慢享用美餐了。
章鱼非常警觉,即便在洞中或礁石下栖息时,也会留两条腕足在外面轻轻摇动。一旦有什么情况,章鱼会立刻警觉起来,或躲避得更深,或用腕足牢牢缠住对方,把它缠死或毒死。
(1)在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赫赫有名——________ 警惕——________
(2)章鱼是怎样捕捉猎物的?请你用“________”在短文中画出来。 (3)读了短文,你了解到章鱼的哪些特点(至少写两点)? (4)为什么把章鱼称为“海中变色龙”? (5)短文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是( )
A. 章鱼脾气暴躁 B. 章鱼身体的变色机制 C. 章鱼擒获猎物 D. 章鱼施展变色术擒敌
【答案】 (1)大名鼎鼎;警觉
(2)当章鱼见到猎物的时候 ,全身会变成令人恐怖的鲜红色;它用腕足抓住猎物,送到嘴边。章鱼的唾液腺能分泌出高效麻醉液,很快将猎物麻醉,然后就可以慢慢享用美餐了。
(3)章鱼能施展变色术,章鱼非常警觉。
(4)因为章鱼的皮肤能像变色龙那样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颜色。 (5)B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赫赫有名:声名非常显赫。警惕: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或错误倾向保持警觉。(2)、(4)、(5)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大名鼎鼎、警觉 (2)当章鱼见到猎物的时候 ,全身会变成令人恐怖的鲜红色;它用腕足抓住猎物,送到嘴边。章鱼的唾液腺能分泌出高效麻醉液,很快将猎物麻醉,然后就可以慢慢享用美餐了。(3)章鱼能施展变色术,章鱼非常警觉。(4)因为章鱼的皮肤能像变色龙那样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颜色。(5)B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2)、(4)、(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9.类文阅读。
民艺一绝——南阳烙画
河南南阳是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深厚。南阳有“三宝”——烙画、玉雕、《出师表》,“烙画”位居其首,蜚声海内外。
烙画,亦称烙花、烫花、火笔画、“火针刺绣”。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用温度在摄氏三百至八百度之间的铁笔烙烫。
百闻不如一见。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亲自观看了烙画师们制作的过程。他们先在板材上用铅笔设计好图样,然后用较细的烙笔勾烙上线条,并擦掉铅笔的痕迹。最后是上色,遵循一定顺序,根据作品需要,有的不施任何颜料,只用白描技法勾勒线条,用西画素描的黑、白、灰来烘色;有的以烙为主,套彩为辅,在竹木、宣纸或丝绢等材质上勾画烘烫作画。看他们的作品,或线条流
畅,如行云流水;或凝色浑实,敦厚拙朴;或色调清爽,云淡风轻;或虚实相应,层次明晰……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效应。恍惚间,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南阳烙画的艺术长廊,它们越过眼前,穿越历史,回到了千年以前的汉代……
是啊,这些精美的艺术画廊是家乡人民在用他们的智慧、妙思、巧手谱写着、延续着……
(1)用横线在短文中画出烙画的制作过程。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烙画,是________(地方)的特色,它又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需要用________度的铁笔在材料上进行烙烫。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文章开宗明义,点明“烙画”特殊地位,既吸引读者又为下文展开作好铺垫。
________
②“烙画”的作画材质有严格的要求,只能使用竹木、宣纸、丝绢。________
③“烙画”没有任何颜色,只有素描的黑、白、灰。________
④南阳“烙画”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之一,它体现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________
【答案】 (1)他们先在板材上用铅笔设计好图样,然后用较细的烙笔勾烙上线条,并擦掉铅笔的痕迹。最后是上色。
(2)河南南阳;烙花;烫花;火笔画;摄氏三百至八百 (3)正确;错误;错误;正确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阅读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画:他们先在板材上用铅笔设计好图样,然后用较细的烙笔勾烙上线条,并擦掉铅笔的痕迹。最后是上色。(2)河南南阳 烙花 烫花 火笔画 摄氏三百至八百(3)①正确;②错误;③错误;④正确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河蚌与珍珠
清亮的河水里,一群小河蚌正在老河蚌的带领下欢快地“散步”。
忽然,老河蚌停了下来,语重心长地对小河蚌们说:“孩子们,你们不能光顾着玩,应该去捡一粒沙子。”小河蚌们按照老河蚌的要求,(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地去捡了沙子,埋进了身体里,就像种下了一粒种子,耐心地等待发芽、开花、结果。
可是,有一只贪玩的河蚌,没有把老河蚌的话当成一回事,在大家捡沙子的时候,它偷懒没有去捡,蒙混过了关。
岁月像河水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流走了。
小河蚌们长大了,它们纷纷打开自己的蚌壳,惊喜的是,在蚌壳里面,竟然藏着一颗颗(晶莹剔透、灿烂辉煌)的珍珠。原来,那一粒粒小小的沙子,经过时光的洗涤,长年累月的心血和汗水的浇灌,竟然变成了现在的珍珠!河蚌们互相拥抱着,庆贺自己的成果。
就在大家(流连忘返、欢呼雀跃)之际,那只曾因为贪玩而没有去捡沙子的河蚌悄悄地溜走了,没有沙子,它的壳中就没有珍珠,它用什么庆贺呢?它流泪了,很后悔,可此时衰老已经爬上了它的额头,想回头重新来过但为时已晚。
(1)选择短文中括号里恰当的词语。
(你追我赶、争先恐后)________地去 (晶莹剔透、灿烂辉煌)________的珍珠
(流连忘返、欢呼雀跃)________之际
(2)那只贪玩的小河蚌最终后悔了,它后悔的是( )
A. 它没有东西来庆贺 B. 它的壳中没有珍珠 C. 它因贪玩没有捡沙粒 D. 它已经老了
(3)在学习中,你有没有遇到过和没有珍珠的河蚌一样的事情?是什么事?你现在明白应该怎样做呢?
【答案】 (1)争先恐后;晶莹剔透;欢呼雀跃 (2)C
(3)遇到过,曾经因为贪玩而忘记了写作业,想起来时,时间已经晚了。我明白了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多学习,多做有意义的事情,而不应该贪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正确,文通句顺即可。
故答案为:(1)争先恐后、晶莹剔透、欢呼雀跃 (2)C(3)遇到过,曾经因为贪玩而忘记了写作业,想起来时,时间已经晚了。我明白了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多学习,多做有意义的事情,而不应该贪玩。
【点评】(1)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2)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3)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