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如何防范信贷集中风险1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如何防范信贷集中风险1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如何防范信贷集中风险

商业银行信贷资源向发达地区、优势行业和大型企业适度集中,能够节约成本,实现规模效应,获取更大利润并降低所面临的常规风险。但是,再好的市场和企业,也应该是有限度地涉入。商业银行在审视自身信贷资产集中度问题时不能仅仅将视野局限在对单个区域、行业和客户基本面的分析,应该时刻关注极端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从降低极端风险的角度来降低信贷资产的集中度。防范商业银行集中度风险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转变观念,走出风险防范与化解误区。控制存量资产风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增量投入稀释存量风险。要积极优化信贷投向,创新信贷品种,加快中间业务发展,不断拓展盈利空间,尤其要加大对有效益、有市场和信用好的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探求新的效益增长点,实现新老贷款的良性周转,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逐步控制化解各种风险。

2、完善信贷管理办法。(1)金融机构要理性对待指标考核,停止对风险性企业的“借新还旧”等短期行为,让风险得以彻底暴露,这是金融机构理性正视客观风险的根本。(2)亟待改进金融机构现行考核管理办法,代之以更为现实、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各项管理指标应该根据贷款企业的情况和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在进行市场综合调研的前提下合理匡算资金成本和效益状况,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做出调整。(3)配套健全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对称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给予基层行一定的信贷管理权限和创新功能,充分调动信贷人员贷款营销的积极性,为基层银行信贷管理注入生机和活力。

3、合理配置信贷资金。金融的特性决定金融机构应该是“经营风险”,用发展的办法增加有效的信贷供给,引致更多的有效需求,以降低不良贷款的比例,最终化解不良资产。在“量”的投入上,商业银行应制定贷款的约束和激励机制,调动经营货币的积极性。不应该以社会的某些结构性问题为理由,减少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排斥发展。在“质”的安排上,发挥其优化分配社会资源的作用,加强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的信贷支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信贷结构、注重经营特色,避免“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

4、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既要着眼于迎接入世挑战、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也要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完善我国的金融体制和商业银行的服务功能,把支持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作为银行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要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程度的监测和管理。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止商业银行信贷集中产生的风险。要引导商业银行加强合作,避免无序竞争,大力推行银团贷款。

5、改善社会环境,净化社会信用。金融机构大量的呆坏账严重阻碍了社会信用链条的正常运转,而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是消除金融坏账、改善金融资产质量的保障。为此要进一步加大经济秩序整顿工作的力度,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步伐,在全社会倡导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规范政府的行为、规范企业的行为,严厉打击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为商业银行的经营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促进经济金融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6、完善内部制度,推动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1)完善内部制度。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营销约束与激励机制、利润联动机制,在理性预期的基础上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拓展业务,充分调动金融资源,以增强抗风险和化解不良贷款的能力。(2)创新金融工具、信贷方式及技术方式。通过活跃金融活动,降低

交易双方的成本,分散和转移风险,以此实现一定风险水平下的收益最大化、或一定收益水平下的风险最小化。

7、加强对信贷大户的风险防范工作。商业银行应在充分执行贷款“三查”制度时,利用外部资源提高信贷工作的效率。在目前信用体系不是很健全的环境下,通过有效途径运用专业会计审计和专业评估,对信贷大户的会计报表、经营状况和抵押物等情况进行较为真实的评价。同时要按照特点分类跟踪不同信贷大户的行业特点、行业生产周期编制、信贷跟踪计划、企业资金流量预测和风险应变措施,扩大信贷相关情况的掌握范围,适时调整应变措施,以实现防范、化解信贷风险的目的。

总之,商业银行集中度风险的防范需通过信贷结构调整来完成。而外部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也决定了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它贯穿于商业银行的运营管理战略的核心。对经济周期、产业周期和政策周期有一个清晰的预判,正确处理好信贷业务中“进与退”的关系,动态调整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化解信贷资产的集中度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和实现长期盈利最大化的关键所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