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及第四期建设规划(2017~2023年)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规划编制单位: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二○一六年十一月
1
1 规划概况
1.1 规划名称
规划名称: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17-2023年)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
主持单位: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编制单位: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1.2 规划背景
《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04~2013年)于2005年底通过国家批准。2008年成都市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方案进行了调整并获得国家批准(发改基础〔2009〕1691号),批复至2015年建设由4条线路组成“米”字形放射网络的建设方案,建设轨道交通网络总规模达到104.1公里。此阶段可简称为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及其调整。
2012年11月, 2013年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国发改基础〔2013〕269号文)。至2020年,批复建设9个项目,线路长约183.3公里。2014年9月,成都市编制了《成都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拟优化方案》。2015年5月,国家发改委以国发改基础〔2015〕958号文批复了《关于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调整方案》,调整后新增线路长度79.1公里,预计2020年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到383公里。此阶段可简称为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及其调整。
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成都市于2015年编制了《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年)》,并于2016年报送国家发改委。鉴于该规划修编提出的内容全部为新规划线路,且此前已批复过成都市两期建设规划,国家发改为将该建设规划明确为第三期建设规划。2 016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发改基础〔2016〕]1493号批复了《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6~2020年)》(发改基础〔2016〕]1493号)。综合以上三轮建设规划,到2020 年,成都市将建成运营13 条线路、总长约508 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
截至2016年9月底,成都市第一期建设规划极其调整所批复项目已全部建成运营,运营总规模达108km,日均客流量近200万人次,客运效果十分理想。第二期建设规划及其调整所批复的项目已全部开工,预计至2020年,年均开通运营2~3个项目。第三期建设规划所批复项目中,8 号
2
线一期、9 号线一期、10 号线二期已完成工可审查,11 号线一期和17 号线一期拟近期组织开展工可审查,5个项目计划在2017年初全部开工。 1.3 规划概况
1.3.1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
远期线网由34条线路组成,包含15条普线、14条快线、3条既有市域铁路线、1条市域内控制线线路(简阳线)、1条市域外线路18-1号线(资阳线)组成,总长约1765.56km,市域范围内线路总长约1662.49km。
其中1、2、3、4、5、6、7、8、11、15、26、27、29、30、33号线为普线;9、10、12、13、16、17、18、19、20、24、34、35、37号线、40号(德阳)线为快线;成灌线、成彭线、成蒲线为既有市域铁路;简阳线为市域范围内控制线,18-1号线(资阳线)为市域范围外控制线。
1-8、27、29、30、33号线,以中心城为主要服务区域,并延伸至周边卫星城,构成米字放射加环的中心城普线网,其中1、2、3、4号线为中心城放射状线路,5、6号线为联系和服务中心城和天府新城的南北向线路,7号线为环线,8、27、29、30、33号线为中心城切向填充线。
11、15、26号线,以天府新区为服务区域,并延伸至周边卫星城,与其它线路共同构成天府新区方格网状普线网,26号线为环绕天府新城核心区的环线。
9、10、12、13、16、17、18、19、20、24、34、35、37号线、40号(德阳)线为快线,构成贯穿中心、覆盖全局、互联互通的市域快线网。其中9号线为中心城范围内的快线环线,10、13、17号线为中心城至卫星城的快线放射线,16号线为中心城和天府新城双核联系的快线放射线,12、19号线为天府新城核心至周边卫星城、区域中心城、双流机场的快线放射线,18号线为中心城、天府新城联系快线及至成都新机场专线。24号线为龙泉山以东区域串联南北各卫星城、新区、组团的快线,同时具备旅游线路功能。40号(德阳)线为成都向北至德阳快线。34、35、37号线分别与16、19号线贯通运营。
简阳线为市域范围内控制线路,串联简阳、新机场周边区域,并与18号线形成换乘,可衔接快线联系成都。
18-1号线(资阳线)为市域范围外控制线路,串联资阳、新机场周边区域,可衔接快线联系成都。
3
图1.1 远期线网方案示意图
4
1.3.2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
根据《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17-2023年)》,计划在2017~2023年新建涉及23条线路的27个项目,总长约518.37km,车站275座;其中成都市境内总长494.59km,车站269座。具体项目见表1.1及图1.2所示。
表1.1 2017~2023年拟计划建设项目列表
序号 线路号 工程范围 聚霞路站(含)~韦家碾站(不含) 龙泉驿站(不含)~龙泉山站(含) 成都医学院站(不含)~新都站(含) 线路长车站(km) (座) 9.20 4.13 2.57 6 2 1 5 3 4 2 6 1 2 3 1号线四期 2号线三期 3号线四期 东延 西河站(不含)~洛带站(含) 10.10 4 4号线三期 西延 万盛路站(不含)~金马站(含) 6.90 5 6 5号线三期 6号线四期 回龙站(不含)~永安站 望丛祠站(不含)~太清路站(含) 6.55 3.05 6.51 ~龙潭寺东站东北延 十里店站(不含)(含) 7 8号线二期 机场支(不含)~空港二站(含) 5.02 线 长城路站~西航港客运西南延 谢家桥站(不含)中心站(含) 1.32 3 1 8 9号线二期 金融中心东站(不含)~成飞集团站(不含) 太平园站(不含)~人民公园站(含) 47.26 23 9 10号线三期 5.5 4
5
10 11 12号线一期 13号线一期 兴隆站(含)~杨柳湖站(含) 26.20 七里沟站(含)~龙泉山站(含) 36.00 老双中路站(含)~四河站(不含) 五根松站(不含)~沙坝儿站(含) 9 20 12 15号线一期 21.80 17 13 14 16号线一期 17号线二期 18号线三期 新东站(含)~科学城站(含) 59.00 机投镇站(不含)~龙潭寺东站(含) 27.60 27 15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北延 火车南站(不含)~火车北站(含) 11.20 九江北站(不含)~天府新站(含) 45.60 栗子湾站(含)~龙咀村站(含) 22.20 成飞集团南站(含)~锦巷站(含) 38.43 航枢大道站(含)~洪家桥站(含) 26.10 永康森林公园站(含)~锦水花乡站(含) 21.90 5 10 20 32 25 17 9 8 19号线二期 27号线一期 29号线 30号线一期 33号线 34号线 新东站(含)~金堂三星站(含) 31.40 36.30 ~资阳北站18-1(资阳线) 天府机场南站(含)(含) ~简阳南18-2(简阳线) 天府机场北站(不含)站(含) 合 计 23 6.53 518.37 1 275 (注:目前以上线路方案为初步规划方案,下阶段随着项目勘察和工程设计工作的开展,相关方案或将有优化调整和完善;相关车站名皆为工程暂用名)
6
图1.2 2017~2023年拟计划建设项目示意图
1、延伸项目
⑴1号线四期:聚霞路站(含)~韦家碾站(不含),线路长9.2km,地下段长约3.46km,高架及地面段长约5.74km。含车站6座,其中地下站2座、高架站4座。线路沿用既有1号线技术标准。
⑵2号线三期:龙泉驿站(不含)~龙泉山站(含),线路长4.13km,设车站2座,为全地下敷设。线路沿用既有2号线技术标准。
7
⑶3号线四期:成都医学院站(不含)~新都站(含),线路长2.57km,设车站1座,为全地下敷设。线路沿用既有3号线技术标准
⑷4号线三期:分为东延、西延两段,线路沿用既有4号线技术标准。 东延段:西河站(不含)~洛带站(含),线路长10.1km,设车站5座,为全高架敷设;
西延段:万盛路站(不含)~金马站(含),线路长6.9km,设车站3座,为全高架敷设。
⑸5号线三期:回龙站(不含)~永安站(含),线路长度6.55km,其中高架段4.97km,地面段1.48km。设车站4座,均为高架站。线路沿用在建5号线技术标准。
⑹6号线四期:望丛祠站(不含)~太清路站(含),线路长度3.05km,为全地下敷设,设车站2座。线路沿用在建6号线技术标准。
⑺8号线二期:分为东北延、机场支线、西南延三段,线路沿用8号线一期工程技术标准。
东北延:十里店站(不含)~龙潭寺东站(含),线路长6.51km,采用全地下敷设,设车站6座。
机场支线:长城路站(不含)~空港二站(含),线路长5.02km,采用全地下敷设,设车站3座。
西南延:谢家桥站(不含)~西航港客运中心站(含),线路长1.32km,采用全地下敷设,设车站1座。
⑻9号线二期:金融中心东站(不含)~成飞集团站(不含),线路长47.26km,为全地下敷设,设车站23座。线路沿用9号线一期工程技术标准。
⑼10号线三期:太平园站(不含)~人民公园站(含),线路长5.50km,为全地下敷设,设车站4座。线路沿用在建10号线技术标准。
⑽18号线三期(北延):火车南站(不含)~火车北站(含),线路长11.20km,为全地下敷设,设车站5座。线路沿用在建18号线技术标准。
2、新建项目
⑴12号线一期:兴隆站(含)~杨柳湖站(含),线路长26.2km,其中地下段长约5.6km,高架段长约20.6km。设车站9座,地下站3座,高架站6座。
8
线路为市域快线,采用A型车4节编组,AC25KV供电制式。 ⑵13号线一期:七里沟站(含)~龙泉山站(含),线路长约36 km,其中地下线长约26.3km,高架线长约9.4 km,过渡段长约0.3km。设车站20座,地下站16座,高架站4座。
线路为市域快线,采用A型车8节编组,AC25KV供电制式。 ⑶15号线一期:老双中路站(含)~四河站(不含)、五根松站(不含)~沙坝儿站(含),线路长约21.8 km,其中地下线长约19.0km,高架段长约2.6km,过渡段约0.2km。共设车站17座,地下站15座,高架站2座。
线路为地铁普线,采用B型车6节编组,DC1500V供电制式。 ⑷16号线一期:新东站(含)~科技城站(含),线路长59.00km,其中地下段长约57.70km,高架段长约1.30km。设车站27座,地下站26座,高架站1座。
线路为市域快线,采用A型车8节编组,AC25KV供电制式。具备与34号线贯通运营条件。
⑸17号线二期:机投镇站(不含)~龙潭寺东站(含),线路长约27.6 km,为全地下敷设,共设车站15座。
线路为市域快线,采用A型车8节编组,AC25KV供电制式。17号线一期线路为成都市第三期建设规划获批的原17号线的九江北站至机投镇站段,二期线路由机投镇站向东穿中心城至龙潭寺东。
⑹19号线二期:九江北站(不含)~天府新站(含),线路长约45.6 km,为全地下敷设,共设车站10座。19号线一期线路为成都市第三期建设规划获批的原17号线一期工程的易园站至九江北站段。
线路为市域快线,采用A型车8节编组,AC25KV供电制式。 ⑺27号线一期:栗子湾站(含)~龙咀村站(含),线路长约22.2 km,其中地下线长约13.4km,高架段长约8.8km,过渡段长约0.2km。共设车站20座,含地下站12座,高架站7座。
线路为地铁普线,采用B型车6节编组,DC1500V供电制式。 ⑻29号线:成飞集团南站(含)~锦巷站(含),线路长约38.43 km,为全地下敷设,共设车站32座。
线路为地铁普线,采用B型车6节编组,DC1500V供电制式。 ⑼30号线一期:航枢大道站(含)~洪家桥站(含),线路长约26.1 km,为全地下敷设,共设车站25座。
9
线路为地铁普线,采用B型车6节编组,DC1500V供电制式。 ⑽33号线:永康森林公园站(含)~锦水花乡站(含),线路长约21.9 km,为全地下敷设,共设车站17座。
线路为地铁普线,采用B型车6节编组,DC1500V供电制式。 ⑾34号线:新东站(含)~金堂三星站(含),线路长31.40km,全高架,设车站9座。
线路为市域快线,采用A型车4节编组,AC25KV供电制式。具备与16号线贯通运营条件。
⑿18-1(资阳线):天府机场南站(含)~资阳北站(含),线路长约36.3km,其中地下段8.1km,高架段11.05 km,过渡段17.15km。共设车站8座,含4座地下站,4座高架站。
线路为市域快线,采用A型车4节编组,AC25KV供电制式,预留与18号线贯通运营条件
⒀18-2(简阳线):天府机场北站(不含)~简阳南站(含),线路长6.53km,地下段0.8km,高架段5.73km,设高架车站1座。
线路为市域快线,采用A型车8节编组,AC25KV供电制式。与18号线贯通运营。
10
2 规划环境影响分析
2.1 环境敏感区
本规划涉及的环境敏感区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等,详见表2.1。
表2.1 近期建设规划调整与环境敏感区位置关系表 环境敏感区类型 自然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 森林公园 本规涉及的线路 老鹰水库自然保护区 龙泉花果山风景名胜区 北郊森林公园、毛家湾森林公园、三圣森林公园 成都市沙河刘家碾饮用水源保护区、成都市青白江区清白江大河马棚堰分干渠饮用水源保护区、成都市新水源保护区 都区三水厂饮用水源地、邛崃市羊安水厂水源保护区、龙泉驿水二厂东风渠饮用水源地、资阳市老鹰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成都市龙泉驿水二厂东风渠饮用水源保护区 望江楼古建筑群、武侯祠、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文物保护单位 成都量具刃具厂大楼、成都古城墙、努力餐、新华日报驻成都办事处旧址、龙潭寺
2.2 规划相容性与协调性分析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及《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17-2023)》符合在编《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其建设有利于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国家中心城市,世界文化名城,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发展目标。轨道交通建设引导城市向城市集约化方向发展,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总体协调,与相关规划具有较好的规划协调性。
轨道交通在节约土地资源和能源方面较其他交通方式优势明显,有利于土地资源整合与改造,提供土地利用效率。轨道交通可替代部分地面汽车交通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有利于降低空气污染。成都市及资阳市规划国土部门对规划线路两侧及车场用地进行了调整和控制,可保障本规划的顺利实施。
3 规划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11
1、振动环境影响评价
轨道交通振动是由于列车运行时轮轨之间的相互撞击而产生的,然后经轨枕、道床后向线路两侧扩散传播,振动波是由横波、纵波、表面波等构成的复杂波动现象。根据国内建成轨道交通的实验结果表明:轨道交通环境振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车辆条件、轮轨条件、轨道结构、隧道结构、隧道埋深、地质条件、地面建筑物类型、距离等。通过对国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城市既有地铁振动影响的现场测试统计,地铁地下线和地面线振动影响范围较大,一般在线路两侧60m范围;而高架线路由于通过桥梁桥墩传播振动至地面,再由地面向四周扩散,其振动影响范围较小,一般线路两侧20m即可满足标准要求。
2、声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轨道噪声预测结果,高架线路产生的噪声影响比地面线路产生的噪声影响范围大得多,尤其是夜间噪声影响更为显著;地下线路的噪声影响仅局限于地面风亭和冷却塔噪声。
在无声屏障情况下,高架线路噪声在4类区昼间达标距离为35~70m,在采取声屏障后,其达标距离锐减,可在距离轨道15m处满足4类区昼间标准,在距离线路60~80m能满足4类区夜间标准要求,在城市区域难以实现,因此建议工程高架段全线需预留声屏障条件。
若考虑临路第一排有建筑物遮挡,则轨道噪声在第一排建筑物后迅速衰减。第一排建筑物越高,遮挡作用越明显,在12层建筑物后就基本能够满足2类区标准要求。因此,建议将规划区临路第一排建筑规划为高层商业建筑。
在地下段,风亭和冷却塔作为地下车站的附属配套设施,是主要的噪声源。风亭和冷却塔一般置于轨道交通车站的两端。类比分析可知,风亭的噪声影响很小,与居民楼距离达到15m以上,采取风口背向建筑物即可满足要求,冷却塔噪声影响相对较大,影响集中在冷却塔运行的空调季节,可采取低噪声冷却塔设备来满足环境要求。
就噪声影响情况来说,轨道交通车辆段与停车场基本类似,段内或场内的主要噪声源为出入段(场)线走行的列车,由于列车在段(场)内走行速度一般低于20km/h,厂界噪声一般可满足2类区厂界标准。此外段(场)内还有检修、洗车等作业噪声,只要合理布局,影响均可控制在厂界标准范围。
3、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范围基本都覆盖有了线电视网,但轨道交通电磁辐射对采用天线收看
12
电视的用户存在影响。
轨道交通电磁辐射主要来自于主变电站变电器因高压或强电流感应形成的电磁辐射和架空接触网与列车受电弓之间不均匀摩擦和瞬间离线产生火花放电所形成的电磁辐射,其辐射强度远低于标准要求。
根据国内轨道交通主变电站的测量、研究资料,主变电站无论建于地面还是地下,距其边界水平距离3m,工频电场、工频磁感应强度均远低于《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中工频电场4kV/m,工频磁感应强度0.1mT的限值要求。
4、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实施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主要包括施工期和运营期两个阶段。施工期 对大气环境影响主要包括施工过程中各种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排放的废气和挖土、运土、回填、运输过程产生的扬尘。污染大气的主要因素是粉尘、NOx、SO2、 CO,其中粉尘污染最为严重,车辆排放尾气次之。运营期对大气环境影响主要为减少地面交通汽车尾气形成的环境正效应。
5、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轨道交通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施工期和运营期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施工过程的废水主要包括开挖、钻孔以及地下水渗漏所产生的泥浆水、各种施工机械设备运转的冷却水及洗涤用水。运营期的污水主要包括车辆段生产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各车站生活污水。
6、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轨道交通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施工期和运营期两个阶段,各阶段对地下水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因素均各不相同。施工期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为施工阶段各种废水(如基坑施工阶段机械故障产生的漏油、基坑开挖产生的混浊泥浆水等废水)渗入地下后污染地下水,影响地下水水质;运营期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为地下水与地下结构发生化学反应,即地下水腐蚀钢筋混凝土结构从而影响地下水水质。
7、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评价
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隧道和地下车站出渣,建筑垃圾及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等。运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沿线生产及办公人员生活垃圾,列车更换产生的废蓄电池,车辆段机械加工产生的废铁屑,污水预处理产生的水处理污泥等。
8、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3
本次规划轨道涉及到的重要生态敏感目标有老鹰水库自然保护区、龙泉花果山风景名胜区、北郊森林公园、毛家湾森林公园、三圣森林公园以及望江楼古建筑群、武侯祠、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成都刀具刃具厂大楼、成都古城墙、努力餐、新华日报驻成都办事处旧址、龙潭寺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1)轨道交通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是部分高架线路及车站、风亭等地面构筑物占地对周边生态景观及土地资源的影响。
(2)轨道交通对郊区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是高架及地面构筑物产生的空间隔断,将使沿线自然生境的生态连通度有所降低,加上轨道交通运行噪声及沿线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将使沿线土地利用强度加大。
3.2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振动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选择合理的轨道交通线路走向和隧道埋深,尽量避免直接从敏感点正下方下穿,同时考虑“达标距离表”要求,控制线路两侧用地;重点从车辆条件、轮轨条件、轨道结构、隧道结构等方面综合考虑减轻振动环境影响。对学校实验室、音乐厅等特殊建筑物,采取轨道工程减振、敏感保护目标支撑结构加固、基础加固等防护措施。
2、声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建设规划线网中郊区高架线路基本位于规划红线宽度大于60m的道路中央,基本可满足规范要求。对于规划道路不满足宽度要求的线路,应调整轨道交通线路规划或调整城市道路宽度。
(2)设置声屏障或隔声窗
根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线路敷设情况,在实施线路敷设方式调整的情况后,高架线路基本行进于城市主要干道中心,结合声环境敏感点分布情况,在高架线两侧均设置声屏障,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时根据线路两侧建筑情况具体实施。对于线路两侧学校、医院等敏感点,在采用声屏障不能达到其功能区标准要求时,可设置隔声窗降噪,保证室内声环境达标,或个别零星敏感点,设置声屏障不经济的情况下也可采用隔声窗降噪。
3、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地面设置的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变电所宜远离居民区等敏感建筑,其边界与敏感建筑物的水平间距应不小于15m。
4、大气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合理设置风亭风口朝向,同时采用绿化措施,改善风亭进风质量,减少汽
14
车尾气对地下车站空气质量的影响。风亭附近15米外严格控制住宅、学校、医院等敏感目标的建设,拟建其它建筑尽可能与风亭建设相协调,以最大程度减轻风亭的环境影响。
对于车站附近尤其是风亭附近已规划的居住用地、文教用地等尚未进行建设的用地,风亭附近应控制建设住宅、学校、医院等敏感目标。拟建建筑尽可能与风亭相结合建设,以最大程度减轻风亭异味影响。
5、地表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规划中部分线路位于水源保护区内,轨道交通工程不同于一般工业项目,属于非污染型生态建设项目,对水源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期间,运营期间对水源地的影响很小。评价建议在水源保护区内应选择合理的施工方式、加强施工监理等措施,将轨道交通建设对水源地的影响降至最低。建设单位应通过施工合同的方式,要求工程承包商在施工时严格按照规定的排水路线排水,尽量减轻施工期废污水的影响。
运营期生活污水经过化粪池处理后就近接入市政污水管网;生产废水中含有石油类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通过沉淀、隔油等预处理达到《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
6、地下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实行科学的降水设计,合理地选择降水方法,把降水造成的环境影响降到最低;靠近基坑的地表河流段应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基坑施工阶段产生的废水须进行去污处理和澄清后达标排放;对潜在风险最大的车站深基坑开挖,应采取强有力的工程护壁和防渗措施,并加强综合监测;施工时应及时对开挖处进行回填, 并适当增加地下水过水断面,最大限度减少轨道交通对地下水径流的影响;同时 还应做好地下水监测工作。
7、固体废弃物环境减缓措施
工程弃渣应及时清运至指定渣场堆放,并做好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对运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定点收集后委托环卫部门处理;产生的铁屑和废水预处理污泥回收和作为一般工业固废卫生填埋。废蓄电池为危险固废,单独收集后由生产厂家定期运回厂家处置。
8、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本次规划轨道涉及到的重要生态敏感目标有老鹰水库自然保护区、龙泉花果山风景名胜区、北郊森林公园、毛家湾森林公园、三圣森林公园以及望江楼古建筑群、武侯祠、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成都刀具刃具厂大楼、成都古城
15
墙、努力餐、新华日报驻成都办事处旧址、龙潭寺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具体内容详见规划线路生态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1)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环境保护措施
评价建议下阶段按照管理相关条例,经各主管部门许可办理相关审批手续。施工期采取防护措施,如加强施工期管理,严禁在公园内设置施工营地和取、弃土场,以减小工程建设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并做好车站景观设计。
(2)其它环保措施
1)在规划线路工程设计阶段应作好对工程永久占用土地和施工临时占用土地的合理规划,减少车场占地面积,尽量少占用耕地和绿化用地。
2)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唯一具有自然净化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调节城市生态平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为尽可能减少由于轨道工程建设对沿线城市绿地系统的影响,应加强轨道工程的绿化工作,建设绿化带。
3)建议轨道工程在可研阶段应积极与城市规划、园林部门沟通,线路车辆段及维修基地、控制中心用地应符合相应规划,同时,对规划工程沿线用地合理规划,预留绿化用地,对高架线工程用地范围内加强绿化设计。
4)轨道工程施工期间应尽量保护征地范围内的植被,保护沿线植被;尽量减少对临时用地、作业区周围的林木、草地、灌丛等植被的损坏;运营期高架线工程沿线全面实行绿化,绿化树种满足与周边景观相协调、改善生态平衡、美化、优化沿线环境的要求。
5)工程水土保持措施
工程施工单位应结合成都市气候特征,事先了解区内降雨特点,制订土石方工程施工组织计划,避开雨季进行大规模土石方工程施工;进行土石方工程施工时,应采取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同步进行路面的排水工程,预防雨季路面形成的径流直接冲刷造成开挖立面坍塌或底部积水。施工弃渣应及时清运,填筑的路基面及时压实,并做好防护措施;雨季施工做好施工场地的排水,保持排水系统通畅。
4 规划方案调整建议
评价认为环境敏感区对规划线路实施制约性较小,规划产生的环境影响总体可控。
1、本次环评认为建设规划各条线路对环境保护目标不会构成实质影响,但建议下阶段的项目环评应具体评价工程对噪声、振动敏感区的影响并给出相应
16
的缓解措施,以将工程环境影响降至最低。
2、规划中采用高架敷设方式的线路,在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时,应根据城市当时的建设情况,核实声环境敏感点;结合工程所在区域环境特点,再次分析线路方案的环境合理性,并对噪声超标的敏感点提出适当的环境保护措施。
3、对采用地下敷设方式的线路,尤其是穿越建筑密集区域的地下线路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应再次核实振动环境敏感目标,根据预测评价结论采取适当的减振措施。
4、对位于规划区范围内的线路,在进行项目环评时对线路两侧规划用地类型进行调查,提出规划控制距离。
5、在项目环评阶段,对于线路穿越的环境敏感区,应取得有关主管部门同意建设的意见。
5 总评价结论
本规划符合国家环境保护要求和能源政策,规划实施对成都市及资阳市土地资源、能源、水资源压力小,所增加的环境负荷满足环境容量限值。与成都市及资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总体相符合,规划实施对改善城市交通环境、空气环境质量,引导城市实施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规划实施将产生的一定的环境负面影响,在落实报告书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及规划调整建议后,可将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因此,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本规划是可行的。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