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研究
成长20年:苏州工业园区各阶段发展动因与空间应对策略王青坪
【摘要】苏州工业园区成立至今的20年是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也是园区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探索发展的重要阶段。回顾各个时期苏州工业园区的背景与目标、动因与问题,检讨各个阶段空间策略的利与弊,不仅有利于园区未来规划与建设的决策,对我国其他工业园区建设也是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苏州工业园区;发展阶段;内外动因;空间策略
1发展阶段概述
从综合建设运营角度看,苏州工业园区
经历了酝酿筹划、基础奠定、加速发展和转型提升等四个阶段:
1.1酝酿筹划阶段(1992-1994)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发
表了借鉴新加坡经验的重要讲话,同年中新双方共同协商考察,确定作为合作载体的工业园区落地苏州。经过一系列政策制度、基础设施和人力团队方面的准备,1994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周边一乡四城镇建制划归苏州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由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行使行政管理职能。
1.2奠定基础阶段(1994-2001)1994年5月苏州工业园区正式启动首
期开发建设,并联合招商韩国三星、美国BD等14个项目。截止1997年底,首期8平方公里基本开发完成。
1.3加速发展阶段(2001-2005)2001年年初,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
限公司实施股比调整,中方股比由35%调整为65%,园区开发建设逐渐由中方主导。同期开始启动二三期开发。
1.4转型提升阶段(2005至今)
2005年苏州工业园区相继启动制造业升
级、服务业倍增和科技跨越计划,随后又相续提出生态优化、金鸡湖双百人才、金融翻番、纳米产业双倍增、文化繁荣、幸福社区等“九大行动计划”,预示园区在主导产业、发展模式等方面开始转向。
2各阶段发展动因分析与空间策
略评价
2.1奠定基础阶段:“多中心带状”结构
初建阶段,苏州工业园区定位为示范性工业新区,基于此,在与苏州整体空间进行协调的基础上,规划重点关注的是8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区内部的布局合理。1994-
1995年,园区陆续编制了《苏州工业园区首
期开发区总体规划报告》和《苏州工业园区第二三区总图规划报告》,这两个规划构建了园区基本的空间形态。
1995年园区总体规划在苏州市“一体两
翼”空间结构与“新区-古城-园区”空间轴线构成的框架下,延续苏州古城特色,以中新路为中轴线,金鸡湖为生态核心,构筑路、河相间棋盘式总体布局框架(图1)。
空间布局方面,沿轴线发展带状商业中心,在商业中心地带的南北面,依次为居住区和工业区,靠近居住区的工业以一类和二类工业为主,东部相对独立的工业区(合作
图1
《苏州工业园区95年版总体规划》
规划结构图
JIANGSUURBANPLANNING江苏城市规划
2015年第5期总第246期
7
UrbanizationResearch
城镇化研究
图2
《苏州工业园区95年版总体规划》
用地规划图
图3
《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规划检讨与
调整研究》规划结构图
区三期)以三类工业为主(图2)。
公共设施方面,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将商业服务、生活服务设施等均集中在邻里中心,每个邻里中心承担为半径
0.5公里的1万多户居民服务的功能。
除此之外,园区还安排了大量白地供目前不可预见的发展使用;在道路交通方面,预留了轻轨交通的发展用地和线路空间,主要干道交叉口预留了建设立交的余地;在基础设施方面,也为未来长期发展需要做了准备。
由于首期开发规模较小,这种生活功能与产业功能平行发展的布局凸显优势,其中心突出、轴线明确、分区清晰,居住与就业空间联系便捷且干扰较少,构成了小区域的功能混合和平衡。
区;南部新发展区布置研究生城,发展为高等教育、研发基地;娄葑东、娄葑北、娄葑南、唯亭、胜浦、跨塘为相对独立的
“一片区六组团”
建设组团。中心商贸区发展区域性金融、信息、咨询等生产服务业;行政文化区发展行政、文化、娱乐等设施,促进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
建立之初,园区的资本与政策优势促使其通过相对封闭的管理来保障企业培育的制度环境,从而使园区尽快发展成为成熟的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但随着园区定位的升级和内部生长动力的增强,这种封闭模式将逐渐被打破。图4
《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规划检讨与
调整研究》总体规划图
2.2加速发展阶段:
结构
2000年下半年起,园区招商速度迅猛,
工业用地的需求量增大。另外苏州市委市政府基于提升城市科技品质和城市空间合理利用的整体思考,确定将苏州市研究生城设于园区独墅湖东侧,规模约10平方公里。同时,根据建设高科技园区目标,园区新规划了约7.5平方公里的信息产业园,作为近期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主要基地。
基于以上需求,2002年《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规划检讨与调整研究》提出了构筑“一片区六组团”的空间结构。
(图
2.3转型提升阶段
随着长三角区域整体发展,城市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更加紧密和激烈,一方面,普遍较高的经济实力推动了资本、人才、信息在该区域城市群内的流动,使得城市间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另一方面,较为
3,图4)一区布置中心商贸区;二区布置
行政文化区,出口加工区,园区主要的居住区;三区布置信息产业园、软件园;东部新发展区布置物流园区、现代加工业园
8
江苏城市规划JIANGSUURBANPLANNING2015年第5期总第246期
UrbanizationResearch
城镇化研究
相似的区位和产业、文化背景使得各个城市对资源的竞争更加激烈,尤其是在城市建设和营销意识得到全面普及之后,各个城市对先进产业、优越政策的争取更加积极,作为先行一步的苏州工业园区如果没有更为突出的优势出现,则会有失去发展机遇的危险。
就内部环境而言,苏州工业园区首先面临的是发展空间有限的问题,按照目前的建设速度,土地资源仅够支撑1-2年使用;第二是产业升级的问题,园区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国际领先的企业和代表主导发展方向的精尖技术,但同时也有较为低效的、与发展目标不相吻合的产业企业,因此制定产业策略不能一刀切,而是要在上千家企业中厘清哪些鼓励发展、哪些可以整改、哪些需要腾退,这个工作从确定到实施完成是一个巨大且漫长的过程;第三是城市建设的问题,尽管园区建设在理念、执行和效果方面均保持国内先进水平,但仍有提升空间,在完成了大格局和大框架建设后,城市可以在生态低碳、舒适宜人、设计精致等方面做进一步的优化。
苏州工业园区在“十二五”期间提出“三化三型”的目标定位,际化、现代化、信息化,
“三化”是指国“三型”是指创新
“创新
保障目标的实施。从这一系列举措可以看出园区从高科技工业园区到高科技园区再到综合商务新城的转变路径,走过工业起步、硬件打造的阶段,园区在城市建设方面,开始关注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环境等系统的全面优化。在产业发展方面,开始关注产业层级和产业效率,更重要的是在目标、战略、计划中始终贯彻了对人的重视,一方面注意吸引和培育高精尖人才,实现人才造城,一方面注意普通民众的民生需求和幸福感受。
针对这一方向性转变,2008年《苏州工业园区(苏州东部新城)分区规划》开始体现“转型”特点:
首先,在空间结构方面,着重从区域视角进行完善,打破合作区边界,纳入外围三镇进行城镇空间结构统筹,形成“南北二楔望江河,东西三带贯沪西”的空间结构。
(图5)
“南北二楔望江河”即控制
由金鸡湖向东南延伸至太浦河和向东北延伸至长江的两条放射状生态绿楔,分别打造人文和自然特色景区;
图5
苏州东部新城空间结构图
图6
苏州工业园区辖区近期用地规划图
型、生态型、幸福型。相对应这一目标定位,园区又制定了现代化指标体系、引领、人才强区、文化兴区、区镇一体、民生优先、可持续发展”等六大战略以及“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生态优化、金鸡湖双百人才、金融三年翻番、纳米产业三年双倍增、文化繁荣”等八大计划来
“东西三带贯沪
西”即中部横贯东西的城镇聚合轴,其既
JIANGSUURBANPLANNING江苏城市规划
2015年第5期总第246期
9
UrbanizationResearch
城镇化研究
态和空间效益全面评价之后,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退二优二”、“退二进三”等三种策略。工业企业;
“留二优二”和“退二优二”是指
腾退效益较低的工业企业,引入较高效益的
“留二优二”是保留效益较好的
企业,并鼓励和推动企业进行提档升级;“退二进三”是腾退效益较差的企业,置换为第三产业。经过以上制造业空间的更新升级,使空间可以发挥更高的效益、可以更加宜居宜业。
(2)社会公平视角下的空间均衡发展。由于初期开发主体、建设投入和管理要求不同,中新合作区内外在空间产出与环境质量方面有较大差异,但随着区内外地区各自的发展及交流互动的增多,空间整合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2012年底苏州市行政区划调整中,娄葑、唯亭、胜浦等镇撤镇设街道,其中原娄葑镇被拆分与中新合作区内部分地区合并成立娄葑街道和斜塘街道,行政整合
图7
苏州工业园区辖区远期用地规划图
加强了对空间均衡发展的要求。
①空间结构从“带状”向“十字轴”
转变
沿东西向城市轨道线和南北向城市公交走廊,结合各功能片区中心分布,形成十字型发展轴,打破区内区外界线,加强周边地区与中心区的联系,加强阳澄湖、
是长三角“区域中轴”的重要区段,也是实施苏州规划区“东进沪西”战略的空间载体。未来发展将依托现有产业和资源条件,进行空间整合和系统优化,打造成连接沪西的三条功能带。
第二,在用地策略上开始关注存量更新,针对工业用地提出产业优化、混合使用、区位调整和集约利用等四条原则。产业优化是适应产业向高度化、集群化方向发展,推动中心城区内产业“退二进三”;混合使用是将单纯的工业用地转化为研发、生产混合用地,从而满足产业转型的需要;区位调整是退离城市中心区和具有较高景观价值的地区,将城市高价值地区让位于第三产业和居住功能;集约利用是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图
6,图7)。
08版总体规划首次提出了转型的目标和
方向,在12版总体规划中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主要包含三条空间策略:
(1)产业主导的空间渐进式转型与更新。这里重点强调的是“渐进式”和“实施性”的策略设计。对现状工业企业进行经济、生
江苏城市规划JIANGSUURBANPLANNING2015年第5期总第246期
图8苏州工业园区空间结构示意
10
金鸡湖、独墅湖等三大生态核心区的联系(图8)。
②合作区外地区与合作区内地区的同水
平发展
产业先行,缩小差距,鼓励各个地区形成主导产业和优势空间,为其提供发展机遇,并推动差异发展、有序合作。结合阳澄湖、高教区、城际站、物流区等资源形成合作区外围增长空间,从而使资本与人才均衡分布,支撑外围地区建设与发展。除此之外,同等投入、有序配套,整合中新合作区内外道路、市政、绿化等系统,使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覆盖全区。
③各类社会人群生活空间的平等
合理规划居住空间,中、高水平居住区根据各地区定位不同有差异的混合布局,改善区外中低水平居住区条件,在区内增加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通过各个类型生活空间的补充与完善,建立健康的社会结构,均衡地区发展。
公共设施规划方面,按照功能均等化、体系层次化、水平现代化的原则进行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兼顾考虑不同人群、不同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需求,重点关注弱势群体如老年人、儿童等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优化外围街道及原老镇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按照效率优先、商务辐射、特色发展、公交导向的原则进行盈利性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在采取分级设置、全区覆盖的基础上,强化高等级商务商业在中心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的集聚和高强度开发,同时在业态规划上考虑到适用人群层次与需求的影响,景观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特色商业空间,中心区居住区域重点发展邻里中心、购物中心,外围街道原老镇区重点发展农贸市场。
(3)低碳生态语境下的紧凑城市模式。鼓励紧凑发展,是解决园区土地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在新增空间不足的前提下,改变城市建设思路,从效率入手、从垂直开发入手,提高和加深对存量空间的使用力度与层次,使其产生更大的效益,从而减少平面拓展的需求。同时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并进一步引导城市用地布局和空间开发,使公共交通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方式,减少低效的
Urbanizatio城镇化研究
nResearch
道路和停车设施对城市优质空间的过度占用。
3苏州工业园区空间策略评价结论
二十年里苏州工业园区可以持续保持高品质环境,以下三点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规划先行、理念先进,第一版总体规划(1995年)即构建了较为合理与完整的用地、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休闲系统,并引入新加坡的邻里中心模式,塑造了独特的生活方式;第二,在保持框架结构稳定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局部更新与调整,以增强规划的合理性和空间的适应性,建园至今的四版总体规划中,东西向发展主轴、居住与产业的分区理念、绿地休闲系统和邻里中心模式不断得到加强,发生变化的主要是中新合作区内、外空间的关系,以及产业空间的内涵;第三,人的因素,这一点在规划之外,但是得益于规划,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吸引了稳定的高素质居民和就业者,这类人群形成的社区文化不仅营造了园区的良好氛围和归属感,他们的特点与需求也吸引了相关的市场资源,多元活跃的市场随之带来了更多先进的生产与消费模式,不断更新园区的商业、商务和生产环境。
作者简介】
王青坪,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局
JIANGSUURBANPLANNING江苏城市规划
2015年第5期总第246期
1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