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生成的精彩在课堂里绽放

生成的精彩在课堂里绽放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生成的精彩在课堂里绽放

新课标强调教学资源的整合,要求教师在课堂这个主阵地上,调动、整合资源,开启和展示学生的智慧。我们在践行新课标、竭力寻找着各种资源时,也欣喜地发现,除教科书、教参、课前备课外,还存在着一种更为珍贵的资源――来自教师和学生互动“生成”的活资源。这些资源是无法预设的,充满着闪亮而灵动的个性。如果能紧紧抓住这些课堂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加生动、活泼,更具有生成性。

一、“旁逸斜出”,生成意外的精彩

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当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教师应开放地进行弹性灵活的教学,鼓励学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的要求。

在《赤壁之战》的第一课时,我围绕“读懂课文,理解生字词”进行教学。我出示生字词“周瑜”时,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像发现什么宝藏似的大声说:“我知道‘周瑜’,他是个将军。”“周瑜的妻子是小乔。”……没等他说完,其他学生就七嘴八舌地嚷开了。对此,我心生一计:既然学生愿意说,何不换种形式进行教学呢?于是,我顺水推舟,转身在黑板写了“说三国”这三个大字。见此,学生们的热情

更高了,个个跃跃欲试:“老师,我知道‘三国’有36计――‘连环计’‘美人计’‘空城计’……”“老师,我最喜欢诸葛亮,他‘草船借箭’‘七擒孟获’……”

我站在一边默默地欣赏着学生们一张张因兴奋而涨红的小脸,感受着他们急于表达自己的那种欲望,倾听着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虽然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却自然生成并达到了另一个新目标:了解故事当时的时代背景,而且也和新课标的“大语文教学观”不谋而合。

正是这种“生成”,让原本很容易达成的教学目标没有达成;也正是这种“生成”,很轻松地完成了另一个始料未及的“目标”,收获了“旁逸斜出”的精彩! 二、“博采众长”,生成个性的精彩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学生的视野限制在薄薄的课本内,而应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把课本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相融合。

一个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必须为学生提供发挥创造的条件,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必须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必须要为动态生成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在预设之内“博采众长”地生成,生成学生个性的精彩!

三、“弄拙成巧”,生成拓展的精彩

教学过程是是一个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人

格不完善到慢慢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错”,而有时,学生的“错”却能成为教师优秀的教学资源。所以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错”中找准“豁口”,因势利导。

上完《音乐之都维也纳》这一课,刚好下课铃声响了。我正准备离开教室,只听小调皮豆豆在大声地显摆:“我还知道很多其他的‘都’呢――‘水都’开罗、‘花都’伦敦……”没想,他的话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哄堂大笑。豆豆本想借机表现一番的,却张冠李戴了。我示意大家安静下来,然后问:“豆豆怎么错了?错在哪了?你有证据吗?”一下子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我最后说:“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可惜要下课了,你们把它写下来,好吗?”“好!”同学们异口同声……

于是,我看到了一张张精彩的、充满创意的、图文并茂的手抄报。我相信学生们一定收获了许多“世界名都”的知识。

可见,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的主旨,善于“弄拙成巧”、巧抓机会,为学生留有创造的空间,让不同的课程资源、信息资源、人文资源得到及时开发利用,收获“拓展”的精彩。 四、“见风驶舵”,生成底蕴的精彩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无关教学的突发事件。作为教师,应合理地驾驭它们、利用它们,这样才能让

我们的课堂更加出彩。

《游园不值》是一首古诗,也许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于是,我让学生打开窗户观察外面的春景,以此来激发兴趣。可天公不作美,突然飘起雪花来了。学生们激动极了,个个手舞足蹈、欢呼雀跃,有的学生竟然索性冲出了教室,用小手轻轻地捧起雪花……

我正想板下脸,让学生们坐好,突然听到了一句有感而发的诗――“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顺声望去,竟然出自班上平时不太爱讲话的学生之口。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抓住这个“突破口”:“同学们,你们看雪多美啊!你想到有关雪的诗句了吗?我们来赛诗吧!”话音刚落,学生们随口吟出“春雪空蒙帘外斜,霏微半入野人家。”“长天远树山山白,不辨梅花与柳花。”“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我在一旁默默地听着,心里充满了欣喜。等他们讲完了,我表扬了他们。当学生的脸上溢满喜悦之情时,我话锋一转:“雪景很美,春景更美啊,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游园不值》,感受一下吧!”还沉浸在喜悦中的学生们欣然接受这了一学习任务……

因此,在不是每一个小细节都可以预知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就要“见风驶舵”,及时捕捉课堂上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问题,并在亮点处引领,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

交锋,唤醒学生的潜能,从而生成新的精彩!

“生成”,追求的是教学的真实自然,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境。让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从“执行教案”走向“动态生成”,让课堂成为孕育人性发展的沃土,让每一个动态生成都流光溢彩,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