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改革开放初期的主要阻力

改革开放初期的主要阻力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改革开放初期的主要阻力

摘要: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外形势复杂,既有国内文化革命留下的初始条件,又有国外的诸多现实的影响因素;要了解改革开放初期的主要阻力,必须将之放入历史的背景中考虑,从当时实践理论、意识观念上出现的问题入手归纳推理出无形的阻力。

关键词:背景与基础、实践中的问题、路线问题、理论争论。

改革开放初期作为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与它的过去历史、当时内外部客观环境、意识观念等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所遇到的阻力也在同这些因素的相互联系、作用中产生。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

(一)国内环境

1.经济落后

“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在全国政治局面比较混乱的同时,整个国民经济则处于濒临崩溃的边缘。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落后,已经深陷贫穷国家之列。

2、思想僵化

文化大革命 结束以后直至改革开放初期,大多数人的思想观念仍然受过去极 左 思维方式的束缚,非常僵化与保守 改革开放初期发生在浙江温州的 八大王事件 ,从一个侧面

反映了当时人们思想观念及国家政策制度的剧烈转化过程。 所谓 八大王 ,是指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市乐清县柳市镇的 8 个民营大户,他们凭着灵活的头脑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率先开始了个人创业,在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自己也很快成为富得流油的柳市有钱人 可是,好景不长 1982年乐清县有关部门便指控八大王 是在搞投机倒把,理由是:赚钱那么多就是资本主义 不久,八大王 除个别人负案外逃之外,其他人先后被关押判刑 八大王 受到打击之后,柳市镇的经济一落千丈,整个温州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3.百废待举

“文化大革命” 造成的后果是国家政治混乱,经济萧条,教育、 科学、 文化事业受到严重摧残。在经济领域,由于连续多年大批 “唯生产力论” ,鼓吹 “不为错误路线生产” ,结果造成许多生产组织名存实亡,生产者大都人心涣散。在城市,大批企业停工停产,生产设备大量损坏。在农村,由于“文革” 期间大砍所谓 “资本主义尾巴” ,大搞穷过渡,再加上“一大二公” 的大呼隆体制,片面追求规模大、 公有化程度高,在生产劳动方面虚张声势,很少注重实效。在教育、 科学、 文化、 艺术领域,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在内的很多大专院校长期停办、 停课,全国高考制度被废除,许多中小学设施被砸烂,新文盲大量出现,人才培养被耽误了整整 10 年;全国许多科研机构被捣毁。

(二)国际形势

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更加凸显

20世纪 70 年代末期,和平与发展明显成为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

视,对内求稳,对外思和,便成了大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

2.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与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70 年代以来,全世界的知识总量每隔 5 年便翻一番,并且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大,经济的增长有60 80 是依靠采用新的科技成果所获得的,科学技术成了名符其实的第一生产力。

在上述背景下, 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支持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面认真纠正 文化大革命 及其以前的 左 倾错误,坚决批判了 两个凡是 的错误方针,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

二、改革开放初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争论

一、围绕“雇工问题”的争论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乡的个体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其经营规模日渐扩大。随着个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他们逐渐突破了国家规定的雇工8人的限额,成为事实上的私营企业。 雇工现象在各地的出现,一度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这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一个十分敏感而又极其复杂的问题。 对这类经营和承包大户,有些人反对,有些人主张限制或取消。

一种意见认为,既然是雇工经营就必然有剥削,而在我们的社会里是不能允许雇工剥削的,这是一个大的原则问题。搞专业承包,不能忘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根本原则,因而,绝不能允许雇工。

第二种意见否认有剥削,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有改变。雇人管理,这同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的雇工在性质上还是有所不同的。是平等的劳动伙伴关系,是一种新的劳动组合和协作。收入差别是合理的、正当的。

第三种意见认为,应该承认客观事实,被雇人员的报酬低于他们付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存在剥削是肯定的,而且,雇工越多,占有他人创造的财富也就越多。但这种剥削在我国现阶段是应该允许的。因为我国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出现雇工现象也是难免的。问题是要实事求是地对待,既不能不承认,也不能简单地加以禁止,只能限制和引导。因而,主张允许雇工现象的存在,但要加以限制。希望有关部门尽快采取措施,制定出具体政策。

二、“租界风波”

就在深圳的蛇口工业区机器轰鸣、劈山填海之际,有位抗战时期曾在这里打过游击的老战士泪流满面,痛心疾首地说:“革命先烈得来的土地,给你们一下子卖掉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外资经济开始逐步在我国发展壮大起来。这对于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不少人对近代中国饱受列强欺凌的惨痛历史记忆犹新。历史的阴影、盲目的排外情绪挟带着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使许多人对中央利用外资,发展外资经济的方针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有明显的抵触情绪。有人将改革开放后我国沿海地区设立的经济特区视同旧中国的“租界”。将引进外资,对外商实行的某些优惠政策视为丧权辱国。当时,有些人害怕“三资”企业的发展会对民族经济构成威胁,担心外资经济会冲击中国的民族工业

三、“洋浦风波”

1988年4月,海南建省,并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省政府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参考国际通行的商业惯例,提出了引进外资,由外商成片开发,设立洋浦经济开发区的大胆设想。

有人慷慨激昂,将海南特区有偿出让30平方公里土地使用权的商业行为与晚清政府在英国武力胁迫下割让香港的丧权辱国行为相提并论。且痛声疾呼:此举若成事实,国家主权何在?民族尊严何在?

不久,“洋浦风波”迅速波及全国,并且在日本、美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引起强烈的反响。上海《解放日报》率先对此作详尽报道,围绕着出租外商土地70年、由其成片开发的“洋浦模式”是否“卖国行为”、是否吃亏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三、改革开放初期存在的路线问题

仅从改革开放的角度,有三条不同的路线可供选择:

一条是反对改革开放的路线。

反对者认为:改革开放是全面破坏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是资本主义复辟的几十年,是全面的大倒退。经济方面的发展只是表面现象,实质上中国的实力大打折扣。是一部分资产阶级绝对富裕,广大群众绝对的贫困。文化上中国出现全民族性的道德沦丧,贪官遍地,土匪层出不穷,黄赌毒泛滥成灾,民族主义情绪低落,良知泯灭,是中国史上最坏的时期

另一条路线是与反对改革开放路线根本对立的路线。

持此路线的人,有的本来就是资产阶级分子,打着改革开放,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全力发展经济旗号,大力扶持资本主义,把改革开放引进了死胡同。他们宣传改革开放的实质是宣布社会主义在中国行不通,把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中国搞了资本主义。要有计划有步调地全盘贯彻西化,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有这样下去中国才有出路。

最后一条是较科学的改革开放路线。

改革开放应该是在认真总结中国乃至世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正确的战略决策。这条路线的主要特征是即反对极左的改革路线,也反对极右的资本主义改革路线,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反对重点,在改革开放初期以反对左为主,在现阶段应以反对右为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路线。

四、改革开放初期观念、理论的论战

第一次,是围绕“文革”是对还是错的真理标准大论战,这次论战使人们走出思想禁锢,踏上改革之路。第二次,是要“穷”还是要“富”的社会主义性质大论战,这次论战使人们认识到了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第三次,是国门该“开”还是该“关”的对外开放大论战,这次论战使人门认识到中国需要世界,对外开放乃大势所趋。第四次,是姓“社”还是姓“资”的关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论战,最终确立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五次,是姓“劳”还是姓“资”的关于新社会阶层地位的大论战,新社会阶层最终被定位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私营企业主也可入党。第六次,是姓“公”还是姓“私”的关于所有制的大论战,最终是要确立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允许民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第七次,是“唯物”还是“人本”的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大论战,这次论战使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入人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共识。第八次,走“东”还是走“西”的关于政治文明道路选择的大论战,这次论战明确中国要

走中国特色民主发展之路,而不是照抄照搬西方的民主制度。第九次,是“斗”还是“和”的关于党的执政方式的大论战,这次论战明确了中共角色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变化,执政方式也要遵循和谐哲学而非斗争哲学。第十次,“进”还是 “退”的关于是否坚持改革的大论战,这场论战是要继续坚持改革还是反思改革的论战,表明凝聚改革共识十分必要。

结束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