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2、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熟读成诵。
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肩负民族、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在朗读中疏通文意,力求当堂成诵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写景方法和顺序;理解太守为何而醉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大量运用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大量运用“也”,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这些都需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教师宜采用多种方式指导朗读,把课堂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2、讨论点拨法。
3、品评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古人历来有一种山水情怀。他们寄情山水,抒怀言志,山水亦因人而胜,因文而名。安徽滁州琅琊山的醉翁亭,便是因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千古美文《醉翁亭记》而闻名于世的,就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记述,做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去聆听先生的心音。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唐宋家”之一,唐宋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
2、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指导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感受骈句的节奏美、韵律美,读出骈句的韵律节奏:
2、结合课件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环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g yá) 潺潺(chán) 辄(zhé) 霏(fēi) 瞑(míng) 晦(huì) 伛偻(yǔ lǚ) 肴(yáo)
提携(xié) 蔌(sù) 酒洌(liè) 觥筹(gōng) 弈(yì) 翳(yì) 颓然(tuí)
3、再读读出节奏: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阴/变化者,山间之/朝 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学生练读,掌握朗读节奏。
4、三读: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旨在读得通顺:
(1).学生结合页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划出不解之处。
(2)因为课前预习诵读有一段时间,对于文意大部分已疏通,对重点字词老师上课用指读提问或个体或集体方式巩固
四、再读课文。
1.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全班反复齐读各段落,对照大屏幕,去掉“者”“而”“也”后看看诵读效果如何,比较后感受文言虚词增强韵律美层次美的作用。
五、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1、领略文中的山水之乐
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2.领略文中的游宴之乐。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太守醉,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 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体会作者为政为民造福的自豪喜悦之感
(4)学生齐读第三段,读出欢乐的气氛。
3.体会最高层次的与民同乐
这种游宴之乐还不是作者最高层次的乐,那最高层次的乐是什么呢?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乐字贯穿全文始终。
六.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我们为何而也被陶醉了?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同桌小组讨论。
3.师归纳(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5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
请同学们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七、词汇积累。
1.找出本文的四个成语,说出它们的意思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大白)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兴趣并不在于喝酒。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
2.找出文中词尾带“然”的形容词,解释在本文中的含义,并罗列现代汉语中带有词尾“然”的形容词若干。
蔚然:茂盛的样子。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杂然:错杂的样子。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醺醺的样子。
八、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欧阳修游览了滁州,观赏了琅琊山优美的风光,探寻了古人足迹,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希望同学们今后既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成为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记住自己的儒家情怀,就要成为遇到人生挫折时能像作者一样用一种豁达心态去迎接挑战,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九、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掌握译文。
十、板书设计
乐{山水之乐-宴饮之乐-与民同乐
《醉翁亭记》课后反思
封建社会,很多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面对社会现实,或愤世嫉俗,退隐江湖,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进退皆忧,以天下为己任。比如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革新政治,屡遭嫉恨,被贬滁州,却能够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柳宗元,忧时伤世,屡遭贬谪,历经病痛,无中生有的猜忌打击,只能寄情山水。留下众多山水游记以示悲愤。
对以上几种人生态度你有何评价?你更欣赏哪种人生态度?欧阳修、柳宗元的生活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并且强调联系生活,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故设置这一环节,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甚至是辩论,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初步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体会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
《醉翁亭记》课标分析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课标“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或或合作的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
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新课标要求,7—9年级的学生要“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而且八年级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至关重要,这也是课标中所说的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该课思想内容和形式表达完美统一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情感朗读,积累文言实词,背诵、翻译全文。
2.学习本文景物描写、融情于景的方法,并尝试在写作中运用。
3.领会作者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志趣和追求。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作者及背景,主要是朗读课文,通畅地翻译学习第一、二段落把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第二课时,主要是朗读课文,通畅地翻译学习第三、四段落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学习“乐”含义及层次美,把握课文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
《醉翁亭记》教材分析
《醉翁亭记》原来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篇讲读课文。是历来传颂的名篇。但在八年级部编新教材里没有出现,所以对这经典千古美文,我决定在完成阶段教学任务基础上给予延伸,让学生尽早感受大家作品的魅力。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贬,但表现出了随遇而安、乐观旷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在这篇酒后的游记文中,可以说整篇文章写景抒情水到渠成,布局谋篇精巧细致,又运用25个“而”,21个“也”增添了结构美,韵律美,如诗如画,给人以行云流水的美感。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体会文中描写的自然景色手法和作者的情感寄托。
《醉翁亭记》学情分析
在学这一课之前,八年级学生仅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了近20篇文言文,积累了不少文言词汇,有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平时在老师的引导下,断句诵读、背默翻译,应都不是问题;而且时常注重诵读养成语感,课外延伸的文言文学习也不少,尤其假期时让他们阅读了《苏东坡传》,能理解贬谪文人的那种随遇而安、旷达乐观的儒家济世情怀 。但文中涉及到的结构层次美,文言虚词的运用的韵律美,还需要反复诵读才能有所领悟;另外“与民同乐”的境界和十九大的的精神“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联系起来还是有一定的理解难度的。
《醉翁亭记》评测练习
1、请你根据语境填名句
美国在联合国大唱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
2、请根据文人的名字写出他们相应的字和号
李 白
杜 甫
苏 轼
王安石
李清照
辛弃疾
欧阳修
3、唐宋家是谁?
4、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环滁皆山 林壑尤美 蔚然深秀 琅琊 潺潺 酿泉 饮少辄醉 岩穴暝
晦明伛偻 佝偻 提携 酒洌 清冽 山肴野蔌 觥筹(觞) 阴翳 颓然
5、学习第一段(合作诵读疏通文意)
(1)请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2)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什么?
(3)这段有一个名句,请将它找出来。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用原文回答
A/滁州的地理有什么特点:
B/西南诸峰有什么特点?
C/琅琊山有什么特点?
D/醉翁亭的位置在哪里?
E/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
6、学习第二段(合作诵读疏通文意)
(1)此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2)描写的是什么景,抒发的是什么情?
景——
情——
(3)概括第2段段意:
(4)第2段可分三层。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这三层之间的关系,是由 而 。
(5)写山间早和晚的景色的句子是:
早:
晚:
(6)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是写景的好方法,本段抓住四时的景物特征,分别是:
春: ,
夏: ,
秋: ,
冬: 。
7、学习第三段(合作诵读疏通文意)
这一段中包含几层意思?
(摘取原文回答)分别表现出什么呢?
8、学习第四段(合作诵读疏通文意)
太守所乐的事情是什么?(乐其乐)
9、本文通过对______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太守之乐的叙述,抒发了作者对_______ 的热爱和_________的情怀。
10、背诵指导:
环滁皆山→琅琊也→酿泉也 →醉翁亭也→ 作亭者 →名之者→醉翁也→ 山间朝暮→ 山间四时→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宾客从→ 禽鸟乐→ 太守也→ 欧阳修也
11、成语积累收在囊中:
12、重点词汇自我整理:
《醉翁亭记》效果分析
通过本课延伸学习,联系19大的精神以及24字核心价值观,学生们应该感受到儒家提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理念就是让我们“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忘使命,牢记初心,方得始终。在学习上也要树立高远的目标,才有前进的动力。要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把个人理想与人民追求紧紧相连,把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紧紧相连,以实际行动绽放人生芳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