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法之路
杜建民
我以“写意甲骨”立意,全身心投入创作,用理性把握,用诗意徜徉。
当代书法的发展历程,起伏跌宕、或“少年得志”而后消声匿迹者,或“坚守一家,终生不逾”最终成匠者,或“前有苦修之志,窥一窗之光”终有突破跃然成家者,或“徒有虚名”名不符实者、形形色色。对书法艺术的理解、阐释、界定也非一家之言,有“笔下惊风雨,情到自成章”的浪漫抒情书风,有“墨舞成章、竖如屈铁、柔若游丝”的线条至美型书风,有“探索求源、还我本真、狂野散乱”的现代派书风,有“清秀唯美、舒展有致、书卷气沵”的文人书风……凡此种种,皆由个人天赋、修养、才华、审美、性格所定。同源归流,其结果创造出纷纭众象的书法艺术精华。而我所走的书法艺术之路,坎坷崎岖,不与人同之处是因地域、环境、时代所,走出一条博采众长、循序渐进、力求突破、逐步完善的漫长书法之路。
博采众长,酿千花成一蜜,甘苦自知
对于经历过我们这个年龄层时代的书画家大都清楚,我们所处的那个艺术启蒙时期与今天繁荣正统的艺术教育时代有天壤之别。
这种时代错位,使我在探索学习书法的道路上久经风雨,难见彩虹。没有目的性选择,没有
杜建民先生近照
杜建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2008年在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工作室课题班进修,接受沈鹏先生书法指导。1987年,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第二届中青书展”入选。1990年8月,在云南省美术馆举办“杜建民书法个人展”。2000年,出版个人书法专集。
可供学习书法的基础条件。闭门造车式地心摹神会,封闭的信息严重制约书法审美导向。其时代的局限性非人为可以改变,少年时期的痴迷与执着,一直延续到我走进军营之前。回顾漫长的时光岁月,反而使我非常感恩那个时代给予我充足
4
的时间和澎湃激情。
少年时人的性格、价值取向像一块泥巴一样,其可塑性优于中青年时期,正是因为热爱书法,才使我能有走向今天专业创作的机会。那个时期走过许多“弯路”,而今天则反思为“如果不走上正路,不知道原来走的是弯路”。在求索书法真理的过程中,正是需要许多“弯路”的总结,才能转向康庄大道。关中大地,千里沃土,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西安碑林所藏颜真卿、柳公权碑刻被奉为“至宝圣物”。我的书法启蒙之路是初学唐楷,其庄严遒劲、大度磅礴的书风,一度使我浸淫此道,不能自拔。长期临习唐楷,既是提高技法之径,又是制造转移审美的障碍。这种矛盾式的结局是我们那个时代多数自学者都能感受到的,与今天快捷正确的书法教学不能并论。大浪淘沙,最终走向专业创作的作者在那个物质匮乏时代给予的最大奖赏是精神支撑,放弃的人则永远放弃,坚持不懈者则突出重围奔向灯火阑珊处。
军旅生涯,循序渐进
1974年,我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从沃土中原踏上红土高原,走进火热的军营。凭着我对书画艺术有基础的特长,我在电影队画黑板报、电影海报,书写标语。随着视野的开阔,我的书法方向逐步转为行书、隶书的研习。十二载军旅生涯,既铸就了我坚韧不拔的性格,又为我的书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我徜徉于书法艺术博大精深的旋律之中,没有忘记对绘画的研习,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生活环境,没有发达便捷的现代化办公设备,一切美术范筹内的工作全部由人力手工完成。繁重的工作量,却使我在辛苦中感到快乐和成就感。其时练就的绘画造型能力,对我以后在篆书的研习创作上受益匪浅。
其间我临摹了大量的汉碑、行书诸帖。虽然其时对书法的理解尚停留在一味追摹上,然而通过临写实践,使我深感中国书法的博大深邃,虽穷一生所学,尚不及沧海一粟。随着审美眼界之提升,我脱掉一味求工整庄严、刻板匠气的唐楷用笔积习,领悟出笔下情趣横生的美妙之感。其间有幸求访名家指点,聆听教诲。先后得到杨向阳、黄继龄老先生的启迪与点拔。使我在困惑中得以茅塞顿开,在疲惫中重新振作。
1986年我转业到地方电视台任美术编辑工作,新的工作环境,使我的创作激情再次高涨,我的审美点聚焦于对篆书的研习于创作,先后临习过大篆《散氏盘》《毛公鼎》等。当我的书法作品参加“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作品展”时,我很欣慰“十年磨一剑”的回报。
深入一家,力求突破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深感地域和时代对自己的制约和局限,必须走出去接受新鲜事物,用“充电”的方式补充完善以后的
杜建民 甲骨文 春城无处不飞花
53cm×240cm 中国美术馆收藏
5
杜建民 金文 五行方其子 万宝用周疆 35cm×138cm×2
6
创作。2009年我有幸成为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书法课题班成员。
新的学习环境、新的思维方式,重新演译专业书法创作,既使我激动万分,又感到压力十足。沈老课题班的同学都是来自全国的书法精英,高手云集,卧虎藏龙。在这种氛围下学习,接触的都是全国一线的国展获奖作者,自己必须很清醒地选择一条掘井汲水、深入一家、力求突破的破釜沉舟之路。高压之下,必有收获。我珍惜来自不易的学习机会,夜以继日,废寝忘食,采用自下而上通篇疏理的方式,系统化对古代篆书作品精临。秦篆、石鼓、金文、甲骨,是我每日必修之课。数月后,我深感笔下气息通畅,神采飞扬。自知这种系统化训练学习与平时业余自修有明显差异。我又选择从开始上溯清代诸家篆书,黄宾虹、陆维钊、潘天寿、赵之谦、吴昌硕、邓石如成为我心追手摹的对象。大量临摹先贤圣迹,熟悉了笔性,强化了造型,笔性和造型意识的觉醒,为我定格在以甲骨文创作为主体起到决定性作用。
课题班两年的基础临创训练,是我脱胎换骨、凤凰涅槃期,最终使我尤为喜欢甲骨文的原始本真、粗犷峭峻、欹侧多姿之美,其章法错落参差、乱石铺街,又一任自然大度,洒洒落落,有群星丽天之妙。黄宾虹篆书结
体颀长秀丽,面目清俊,
杜建民 昆明大观楼长联 120cm×150cm
释文: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zhù)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画意盎然,用笔疏朗,字字清萧,于不经意间力透纸背的金石趣味,是我最敬重的书家。我立志在甲骨文和黄宾虹的篆书上深下功夫,力求突破。
举办,展览取得成功,两件甲骨文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更激发我在甲骨文书法上寻求突破完善的决心。在大量阅读“甲骨四堂”学术专著时,我发现了一丝光亮。自清末发现甲骨文到以来的大量甲骨文书法创作,无不沿用选取甲骨文原始文字通过传统书法章法拼凑而成,使甲骨文原有的粗犷自然、刀刻斧剜的质感消失怠尽。因甲骨文本
大美寻源,“写意甲骨”的意识确立
2011年8月,我的个人书法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
7
杜建民 甲骨文中堂 沁园春・长沙
69cm×130cm 20108
真原有的线条纤细,在转换成宣纸书写时易变成瘦硬僵化,丧失生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使甲骨文书法既不失去原有的生态美,又能丰富其书写率性而增强书法美感,成为我思考的方向。
只有通过提升增加甲骨文的书法元素,才能完美还原甲骨文的丰富内涵。造字之初,古人面对的是真实的山川河流、草木花丛、飞禽走兽、日月星辰、昼夜雨晴……是以象形为基础而后逐步完善形声、会意、通假诸元素。把甲骨文的原生态气息通过书写还原其本真面目,在章法上定能突破,依此理论,我创作了《将进酒》《桃花源记》等多幅作品。一改前习,在创作用笔用墨上,为打破前人固有的习惯模式,釆用水墨交融与瘦硬挺拔线条互混,相辅相成。丰富用笔活力,使整幅作品生动活泼。由于甲骨文在当前可释读文字的局限性,创作多字巨幅作品产生障碍时,我将黄宾虹先生最接近甲骨气息的古籀文通假补用,以补天衣无缝之
效。对长篇巨制之作,则据文辞意境选择章法,或疏或密,时聚时离,一任自由之章。用墨舒展自如,率真天趣,浪漫不羁。我以“写意甲骨”立意,全身心投入创作,用理性把握,以诗意徜徉。
时光如梭,年近花甲,回顾半生求索书法之路,崎岖时踽踽而行,不事张扬,平坦时不忘进取,自强不息。其间苦与乐、悲与喜,都付一砚中。陋文以记,不妥处,敬请同道指正。
释文:和声风动竹栖凤,平顶云铺松化龙。驹影日轮宝白壁,龙文星剑铸黄金。
杜建民金文中堂
76cm×138cm9
杜建民甲骨文范仲淹《岳阳楼记》四条屏
53cm×240cm×4 201010
释文:入山亭至观泉室,小雨刚逢新霁时。归去又从岸下望,雪花舞处玉虹垂。
杜建民丁夫子山水诗一首
40cm×69cm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