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 业 论 文
题 目 关中皮影戏的文化传承研究
姓 名 崔 笑
指导教师 王晓如
班 级 2009级02班
日 期 2013年5月2日
关中皮影戏的文化传承研究
崔笑
摘要: 关中皮影戏作为中国的一种特色民俗文化,是集绘画、雕刻、影像、表演、戏剧及音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在世代传承过程中不断地吸收来自民间、来自姊妹艺术的营养,越来越成熟,为当地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然而近年来,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下,皮影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本文从政府角度、外部市场角度和皮影自身发展角度就其在当代的传承提出几点建议,希望皮影戏走出一条长远且更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 关中民俗;皮影戏;文化传承
皮影戏属于傀儡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地位的传统民间戏曲形式。它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光影表演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戏的演出装备轻便,只用一个戏箱(包括道具、乐器、剧本)和演员即可。演出时先要在空地上搭起一座台子,四周用布幔围起,前台边缘放一个长条案子,案子上架起影,影幕俗称影窗子。皮影艺人利用灯光将皮制的人物、走兽、器物投影到幕布上结合故事情节进行表演,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来,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
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流畅,着色艳丽、通体透剔及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
一、关中皮影戏渊源
关中地区位于我国自西向东、从高到低、阶梯型三级陆地的中部,西为干燥的高地,北临黄土高原,南靠秦岭山地,中有八百里渭河冲积平原,环山临水,天高塬厚,沟壑纵横,冬季干燥寒冷,春夏秋既有风调雨顺之季,亦有干旱祈雨之时,地理环境独特,古人誉之为“形胜之地”。自古以来,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数千年的华夏传统文化,不仅对我国的政治军事有着重大作用,也直接影响到关中地域的民风民俗、戏曲传统乃至民间皮影小戏。“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1](P1640)点明了地理环境与风俗的密切关系,地理环境差异是造成不同风俗的重要原因,也是构成一个地区特色文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地理环境、政治军事、传统文化等因
1
素的多重作用下,一方面,关中民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特征和审美取向:勤劳纯朴、内敛豪爽、稳重细腻;同时,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关中地区,传统上以旱作农业为主,辛勤劳作的同时,又安土重迁,有“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说法。皮影戏作为最具平民艺术趣味的戏剧形式,与广大民众的文化娱乐、精神信仰、习俗生活血肉相连。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关中这片土地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历史人文和民俗民风为皮影戏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皮影戏是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地位的传统民间戏曲形式,是我国民间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宋,明清为鼎盛时期。经过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而关中皮影艺术的生存、演化、发展过程,与民俗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和不可分割的关系。 关中皮影戏因其“俗”、“小”、“神”的特殊性,历来不为正统文人史官们重视,少有记载,所以其起源及流变扑朔迷离,难觅详踪。但中国影戏起源的周代说、汉代说、唐代说、宋代说等四说之中,有三说与关中地域、关中皮影有关,即周、汉、唐的都城都在关中,所述影戏相关内容、人物均出自关中。东汉班固《汉书》记载:
李夫人少而蚤(早)卒……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而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1](P3951)
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九“影戏”曰:故老相承,言影戏之原,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李夫人无已,乃使至之。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帐中望之,仿佛夫人像也,盖不得就视之。由是世间有影戏,历代无所见。[2](P1257)此文献是当今我国皮影戏研究中关于皮影戏起源的最可采信的原始材料,可证明关中影戏的历史渊源。
从史学研究角度来看,唐、五代之前没有关于皮影戏的记载和实物,而记载皮影戏最早又见于宋代,所以,我们谈论皮影戏应该以宋代为始。实际上,皮影戏的起源与古代弄影幻术、民间弄影
2
之嬉、古代镂皮雕饰、民间剪纸造型、祭祀信仰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它的产生受到了汉唐傀儡表演、五代挂图俗讲、宋代说话词本等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又是潜移默化的相互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渊源特征。皮影戏在北宋的兴起和发展,与当时的商业交通贸易发达以及整个社会都沉溺于对现实物质的享受和世俗的追求有着密切关系。皮影戏也只有在这种经济发达、崇尚享乐、民艺繁荣的社会环境中才能迅速发展起来。而关中皮影戏,它不仅有着黄河流域民俗的文化积淀,而且有着令人震撼的声腔艺术魅力,还有着非常丰富的、刻工细腻、精巧别致、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的皮影造型。它是中国皮影的上乘之作,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二、关中皮影戏特色及艺术流派
清朝嘉庆《滦州志》记载了影戏的演出情况:“......用木版筑小高台,后围以布。前置长案,做宽格窗,蒙以绵纸,中悬巨灯。乃雕绘薄细驴鞹,做人物形,提而呈其形于外,戏者各肖所提角色以奏曲......” [3](P329)皮影戏演出用的“影人”,有的用纸雕刻,有的用牛皮、驴皮、羊皮等为材料,一般需要经过对毛皮的削制、刮平,再根据剧中的角色绘制草稿,然后用描绘、雕簇、敷色、熨平等艺术手法制成用于表演的影人形象。而皮影戏演出是指把影人通过灯光投射在幕布上,由演出者操纵形象,随着剧情、唱腔、音乐而伴奏,并表演出一定的故事情节来供人观赏的戏曲。
从艺术风格和造型特征上,关中皮影戏分为“东路”(咸阳以东)和“西路”(咸阳以西)两大艺术流派。西路皮影的代表是宝鸡皮影。宝鸡地处关中西部,历史上,这里曾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民风、民俗十分浓郁,文化积淀非常深厚,民间美术历时数百年,保存了完整、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素有“民间美术之乡”的美称。早在清朝初年,这里便成为关中西部皮影艺术的中心,到晚清进入鼎盛时期。“皮影艺人王庆早在清顺治16年(1659年)至康熙元年(1662年)间就创办了家庭皮影班——‘乐胜班’”。在这里,影戏具有特殊的意义并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无论是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庙会敬神,还是乔迁新居、小孩满月、老人做寿,都要演上几天皮影戏。皮影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末,宝鸡地区的皮
3
影戏班,能叫上名的竟有220个之多,著名的也有11个,可见皮影在此地曾经繁荣一时。关中西路皮影戏从产生至今,其造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传承和发展过程,受到当地民间文化的较大影响,才形成了今天的特点。即形象生动、造型夸张、刻工细致、皮质考究。在几百年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西路皮影不断从民间姊妹艺术中汲取新的营养,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力。宝鸡地区的民间文化丰富多样,除皮影外还有民间剪纸、木板年画、社火脸谱、泥塑玩具和戏曲等。历史上,这些民间文化都相当发达和活跃,在各种艺术形式的相互交融中,势必会相互产生一定的影响。西路皮影的造型正是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下逐渐形成。
东路皮影以华县的最为精妙,华县地理条件优越,手艺行业发达,有民谣“教学看病,编笼打席扎搂瓮”。其繁荣的经济、悠久的文化滋养了民间的皮影艺术,皮影艺术反过来又丰富了民间的文化生活。它在民间世代相传,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地方色彩和风格。其艺术形象集中表现了北方民族纯朴勤劳的气质和关中人民敦厚秀美的形象。其特点是:刀工精细、线条明畅,设色艳丽。华县皮影近年已进入国际市场,销售到美、德、日、法等国家,受到了国外友人的高度赞扬。皮影艺术在华县沿袭不衰,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大戏不易演出的山区和塬区,唯皮影戏演出方便,它正好适应了华县特殊的地理条件。一班戏由五人组成,车推筐背即可携带全部戏具。在巷道庭院都可搭台演戏,既简单又方便。村社庙会庆贺或结婚、过寿、婴儿满月一般都习惯让演出若干场皮影戏。戏班随叫随到,备有数十本传统剧目的“戏褶子”,供群众随意挑选,俗称“点戏”。 《华县县志稿》记载:“清末民初演唱者二三十家”,30年代曾发展到48家之多,至民末有24家影戏演出于城乡。解放后在党政和文化部门的领导下一度又发展到30多家。文化大革命期间,皮影艺术同样遭到严重的破坏,由于群众的深切爱护和扶持,华县城留有四家皮影坚持未辍,现在又恢复到17家皮影戏社巡回演出于各乡镇。周总理曾热情赞誉到:“你们把皮影戏搬上舞台,很好。碗碗腔源出于华山北麓、华阴、华县一带,应更名为华剧,中华民族之剧嘛。”
关中皮影戏无论在艺术价值、审美价值上,还是在历史价值、收藏价值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水准,其独特的造型语言,得到了海内外专家的普遍认可。然而,进入21世纪后,皮影戏这一古老的
4
民间艺术却受到了现代传媒(影视、网络动漫等)的巨大冲击,语境逐渐丧失,渐渐濒临消失的边缘。据统计,近二十年来,光宝鸡各地的皮影戏班有百分之九十已解散或改行,剩下的只当工艺品来卖。皮影雕刻艺人的生存状态受到了时代的挑战,许多人面临难以维持生计的尴尬境遇。如何抢救、挖掘和整理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三、关中皮影戏传承面临的问题
近些年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民间艺术已成为研究民间伦理道德、民间信仰及社会关系的百科全书。在以往对关中皮影戏的研究中,对其造型色彩的艺术风格及雕刻工艺方面已有较多阐述,然而就其地方民俗文化特征相关领域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赵世林教授对文化传承给出一个较为广义的理解,即“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没有文化传承就没有世界文明。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当代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使民俗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陷入了困境。”[4]皮影戏这种起源并传承于民间的文化艺术,也难以抵挡汹涌澎湃的现代化大潮,发生了剧烈的改变,面临着失传或消失的境地。如何更好地保护它们、传承它们,避免这种艺术的消失和文化的断层是我们当代人的深深责任和伟大使命。
(一)皮影艺人年龄较大,有的艺人思想保守,不愿传授技艺。当前,皮影雕刻艺人大多数是50-60岁,演唱的艺人有的将近70-80岁,年轻的较少,一旦这些老艺人离世将直接造成这种艺术的后继无人。虽然像汪天喜等大师乐于并无偿向学员教授雕刻技艺,但这只是他们个人的精神品质的体现对于皮影的表演技艺很多艺人却表现出保守的态势,不愿教授学徒。有的艺人坚持着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使得皮影戏传承成为家族内部事务,阻碍了皮影戏这种民俗文化的外部扩散,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老艺人自身思想的保守,不愿接受现实社会的开放程度,缺乏资源共享意识和文化传承意识;另一方面是老艺人自身精力的有限,皮影艺术只能面传心授的特点更使传承变得困难,而老艺人担心个人地位的丧失使得这一不良局面进一步加剧。
5
(二)皮影学徒拜师学艺急功近利,缺乏学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社会调查中,皮影戏大师反映,当前大多数皮影学徒学艺兴趣不强烈,对于学艺纯粹是为了以这种艺术来赚钱,很多学徒学到皮影中任何一个技艺的1/3就不再学习,使得这种艺术的传承失去完整性,这也是一些皮影艺人不愿教授徒弟的原因。造成学徒的这种急功近利心态的原因主要是当前的市场经济和人们心里的急躁,难以静下心来从事艺术学习和创作,我们并不是反对这种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心态,只是真正艺术大师的形成是需要生活在世俗社会之中但又不完全的世俗化。
(三)政府重视不够,政策措施连续性不够,皮影戏传承缺乏有力保障。皮影的发展可以说政府在其中的推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调查中我发现,政府在皮影的传承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制定了很多文件,比如华县政府关于授予潘京乐汪天喜等人华县皮影传承人称号的决定,关于对德艺双馨皮影戏老艺人给予生活补助的决定等等,但是文件的传达和落实还有很大差距。政策的真正落实很多只是停留在口号上,与此同时,个别政府官员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皮影传承的重要性,一届政府一个政策,政府政策缺乏连续性,使得皮影传承工作无所适从。
(四)皮影市场萎缩衰落,观演人员老少为主,皮影戏传承缺乏发展动力。由于现代传媒技术的广泛运用,很少会有人撵场子端凳子去看那些过时的皮影戏。皮影戏中的碗碗腔,虽悦耳动听,但旋律单调;剧目台词多是古文言文对白,有些晦涩难懂,不迎合现代人话语;故事情节冗长,节奏进展缓慢,其说唱基本由一人承担,言语枯燥,不具备现代人物性格多样性;搭台表演受场地天气影响,场面小,加之唱挑就几位专业人士,别人不能担当代替,难以普及推广。这一系列因素造成当前皮影市场萎缩,而年轻人的生活习惯更造成观演人员以老人和小孩为主,没有市场,自然使得从事皮影演艺的人员减少,失去发展的动力。
四、当前关中皮影戏传承的出路
面对上述皮影戏传承的问题,只有积极探索,寻求新的出路,才能真正确保皮影这种民俗文化
6
不至于在历史的长河中日渐消亡,至少可以从政府角度、外部市场角度和皮影自身发展角度来探寻皮影戏传承新的出路。
(一)建立政府保护奖惩机制
1.成立专门工作机构。
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吸收热爱皮影艺术事业的民间艺术家、志士仁人为会员。研究会具体负责皮影保护、传承、合理利用和产业开发。下设专门委员会,对民间艺术进行挖掘搜集整理,研究保护与发展暨产业开发途径。设立皮影音乐研究室、皮影剧目造型资料研究室等。并制定皮影产品质量鉴定标准,规范皮影市场管理。
2.实施民间艺术人才发展战略。
针对皮影表演市场不佳,人才后继乏人等不利环境及因素,在人才培育上,首先鼓励皮影老艺人采取以师带徒的形式培养传承人,对带徒传艺做出显著成绩的老艺人给予适当奖励。其次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年轻人从师学习皮影演唱和雕刻艺术,培养一批艺术新人,使他们能全面深入了解陕西皮影的文化内涵,造就一支业务水平高素质强的艺术大军。
(二)提升皮影戏认知度
1.多方位宣传
要大力宣传关中皮影戏,就要给人们造成视觉刺激,尽可能多的让人们去看到感受到它,达到全民了解皮影戏的效果。第一,可以在大雁塔广场和钟鼓楼广场还有西安火车站进站口和大厅张贴大型的宣传画,进行宣传。第二,可以在西安的路灯和路牌上悬挂独具西安特色的小旗,上面可以
7
印有皮影角色、剧种等内容,让人们在日常的行程中映入脑海中的是皮影的点点滴滴。这样会勾起来西安旅游的游客们的兴趣,也给了导游人员在沿途讲解中一个介绍皮影文化和活动的契机。第三,在西安公交车身可以印有皮影的宣传图片,使之成为西安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在公交车内的小电视中可以播放一些皮影的介绍和代表曲目。
2.打造新剧目
陕西皮影戏的传统剧目有《游西湖》、《哪咤闹海》、《古城会》等。这些经典剧目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皮影戏也都是在不断创新完善中逐渐成熟的。所以与时俱进是陕西皮影戏得以传承保护的基本经验和有效途径。在剧本创新上,应编写新的剧本,反映现代人的爱与恨,喜怒哀乐,人情世态,从内容上拉近皮影戏和观众的距离。在改进发展上,应充分发挥皮影戏表演技巧,同时采用现代声、光、电技术,用皮影语言、手段表演寓言故事和现代剧目,更能吸引青少年人群。上演一些寓言故事、神化传说类节目,这样可以取得非常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皮影剧团也可以火起来。
(三)全方位、多形式推介
1.政府推介
要以政府为依托,皮影文化为基础,加强加大皮影艺术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建立网站,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学术研讨与交流,撰写理论研讨文章,借鉴他们的真知灼见,精辟论断及科学建言复兴关中皮影文化,努力开创陕西文化建设的全新局面。要在运作方式上进行创新,建立民间投资奖励机制,主要让社会来办文化,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在媒体上极力推荐,在一些政策上,推荐“皮影文化游”,例如,中美友好节、中俄文化节等活动中介绍皮影,并把优秀的作品带出陕西,面向全国,走入世界。在接待来宾时,可以安排参观欣赏皮影戏表演等,这些都需要政府来运作。
8
2.旅行社推介
给西安各大旅行社发放皮影戏的宣传册,并把皮影戏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去推荐,使之写入旅游行程中,作为旅行社产品的目录之一,甚至可以当作一处“景点”来安排。要求各大旅行社在陕西的行程中安排欣赏和参与皮影戏的活动。例如,可以安排游客去某个戏剧社观看皮影戏的演出,购买皮影艺术品等。
3.游客体验项目
凡是来西安观看皮影戏的游客,可以亲身参与皮影的设计与制作或者自己尝试的客窜角色进行表演,并且送一个和皮影有关的小纪念品。这些都会鼓舞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热情,也让每一个外国游客对这一古老的影戏文化充满了好奇和敬佩,让来西安的游客都可以亲身感受一下皮影艺术带给我们的魅力。
(四)丰富提升皮影产品和艺术
1.皮影艺术表现和产品开发形式的多样化。
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拓皮影文化产业。从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出发,以皮影为基础,拍摄电影、动画片等,把皮影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使其焕发新的活力。积极开拓皮影创作思路和领域,丰富皮影舞台内容,适应演出市场和不同群众的需要,使喜爱皮影艺术的人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得到满足。例如2006 年春晚,河北唐山市的中国老年艺术团俏夕阳舞蹈队表演的《俏夕阳》,引起广泛好评,就是借鉴了皮影的表现形式。这种好的艺术成果为我们的创新开阔了视野。建立关中皮影产业的营销网络。通过项目推介方式,吸纳社会力量组建营销公司,主要承担陕西皮影对外宣传资料编印,广告片制作,各地皮影演出的洽谈,皮影雕刻、音像产品的销售等工作,积极发展文化
9
经纪人队伍,促进演出行业的对外交流和皮影产品销售。
2.建立关中皮影产业基地
建立一个政府主引、社会参与、市场培育、产品经营与演艺培训和皮影博物馆、皮影表演剧场等为一体的大型基地:以“公司+作坊+皮影专业户”的多元一体模式结合城乡改造和新农村建设,打造关中皮影文化街、文化村,形成城乡一体,以民俗文化旅游“搭台”,以皮影行业为主的多种经营(农家乐,土特产等)为生存方式,和创办皮影文化节日等一切丰富多彩的表演艺术来吸引四面八方而来的游客。
目前,皮影戏的衰微与影偶工艺品的热销形成鲜明的反差,倘若关中影戏衰亡了,这原本与影戏相辅相承的关中影偶,或将失去其特定的民俗文化内涵,生命还能延续多久呢?关中人总是感叹:“关中的‘古董’太多了,遍地的‘秦砖汉瓦’,拿到外省都是宝,而在陕西只是草——排不上号。”虽然关中皮影戏像全国各地其他的皮影戏一样,繁盛时期已去,衰微之势难挽,但毕竟还有许多人割舍不下它,还有不少有识之士为了其生命的延续做着不懈的努力,而最让人欣慰的是若干声腔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并将得到保护和抢救。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高承.事物纪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吴志鸿.滦州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赵士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10
[5]梁志刚.关中皮影[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6]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7]陈义敏等.中国曲艺、杂技、木偶戏、皮影戏[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Guan zhong Folk shadow puppet Cultural Studies
Cui xiao
Abstract: Guan zhong shadow play as a feature of Chinese folk culture, is the painting, sculpture, video, performance, theater and music for an integrated art in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process from the private sector continue to absorb the nutrition from the sister art, the more and more mature, loved by local people.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the result of the impact of multiculturalism, shadow gradually fade from view. From the government's point of view, the external market perspective and shadow puppets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in contemporary heritage make a few suggestions, hope that the shadow play out a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road more features.
Key words: Folk; shadow play; cultural heritage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