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释下列名词
“古典”:
随着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在英、法等国逐渐形成了一股反对重商主义的社会经济思潮,强调从生产领域来研究财富增长,主张自由放任,这就是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重大变革。这次变革,西方人把它称为“古典”。通过这场,建立了第一个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即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在英国从威廉•配第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其中包括英国的亚当•斯密和法国重农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建立者魁奈等人。这些古典经济学家经过一个半世纪的研究,论证了资本主义财富增长的因素、条件和途径,以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机制和规律,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强调了工资和利润、利润和地租的对立。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工厂手工业和工业发展初期的经济理论和主张,它不仅为以后西方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本概念,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由于古典经济学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古典经济学家对经济问题的研究就具有把经济制度的分析与既定制度下经济运行过程的分析结合起来的特征。
“利率”:
16世纪,西欧国家放宽了对借贷利率的,人们对借贷的看法发生了转折。结果,贷款供给的增大使竞争加剧,并最终导致利率的全面下调,这被称为“利率”。其意义不仅在于利率的降低,且建立了利率由资金供求关系来决定的机制,打破了封建的或行政的束缚,这成为近代金融制度建立的关键一步。
古罗马法:
1
是罗马共和国及罗马帝国所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示,成文法和一些习惯法在内。罗马法的历史开始于东罗马帝国时期,于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时期达到鼎盛。 罗马法是现今许多国家法律体系的基础。所谓的“民法”就起源于罗马法。在欧洲的法系国家以及南美洲的许多国家都因为法国民法典而与罗马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适用普通法系统的国家和地区,罗马法的影响比较小。 罗马法的起源是著名的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49年)。在此之后,罗马法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经过几个世纪,其形成了今天许多国家的法律的基石。
西欧封建庄园:
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在其他地区和国家,也曾在一定时期不同程度地存在过这种组织。在西欧,封建化过程完成后,国王、教会和封建主的庄园分布各地。他们大多先侵占公有地,后逐户蚕食,直到吞掉一个或几个农村公社,所以形成的庄园大小不等。大庄园有一个或几个村庄,小的只有一个村庄的一部分。庄园完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手工业尚未与农业分离。农民生产是为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和为封建主提供消费资料,不是为了交换。封建主还有审判和惩罚农奴的权力。农奴虽然受到沉重的剥削,但毕竟有自己的经济,比奴隶有更多的劳动兴趣,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12、13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大批兴起,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领主自营地消失,庄园解体。凯恩斯:
l929—1933年,爆发了一场空前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宣告了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的破产,于是西方经济学又发生了第三次重大变革,这就是“凯恩斯”: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迫切需要,创建以需求管理的干预为中心思想的收入分析宏观经济学。它对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都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
商业:
是地理大发现带来的世界经济史上最大的一次商业冲击,引起了16世纪欧洲商业的性变化—商业扩张、市场扩大、商品关系和商业组织的发展、重商主义思想的形成等新气象,使得欧洲经济面貌完全改观,因此经济史上被称为“商业”。它表现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促进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文档同时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世界有力地联结为一个整体。
马尔萨斯陷阱:
又称为\"马尔萨斯灾难\",以政治经济学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命名。在工业之后,大约经过了100多年的时间,西方人口生产上的\"两高一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就逐步被\"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趋势所取代。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高死亡率的各种因素,是人口再生产与农业时代生存资料实现匹配的关键过程,马尔萨斯说战争、饥荒和瘟疫都是促使人口下降到与生存资料生产水平相适应的道路,人口数量要在某种方式和程度上与农业发展成比例的观点是一个内含的逻辑。马尔萨斯提出两个级数的理论: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料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就被人称为\"马尔萨斯陷阱\"。
殖民地经济:
是宗主国将殖民地完全变为其商品销售市场、原料采集地、资本投入的场所和廉价劳动力获取的来源,使其永远处于不平等的国际交换、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好剥削性国际金融
3
体系的边缘和受支配的地位,从而使其经济完全按照宗主国的需求和意愿发展。殖民地经济的典型是印度。在东方国家中最早遭到西方侵略同时也是最早接受西方文明的国家是印度。
国际分工:
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国际分工是在现代大机器生产条件下产生的,是一个历史范畴。国际分工必然会引起国际贸易,并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同时,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发展又促进了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各国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对国际分工会有影响,因为自然条件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但是这种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只是提供了进行国际分工的可能性,并不等于一定会产生国际分工。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之后却发生了国际分工,而且这种国际分工会在短期内发生重大变化。 英国工业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19世纪70年代以前是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时期。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第二次工业的开展,国际分工进入扩大和加深时期。在近代国际分工中,主要是垂直分工。
城市病:
城市病是指由于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而造成的种种弊病。它给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带来了烦恼和不便,也对城市的运行产生了一些影响,所以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城市病”。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表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的扩延,大量耕地被占,使人地矛盾更尖锐。“城市病”表现为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将会加剧城
4
市负担、制约城市化发展以及引发市民身心疾病等。特别是城市的出行时间较长,因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城市会损失大量的财富,无形中浪费了能源和资源,不利于”城市的畅通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也称为城市病。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问题形成的原因很复杂,首先是经济原因。
二.简要回答下列各题
加入欧元区的标准有哪些?
1、通货膨胀率:会员国的通货膨胀率不得超过前一年通货膨胀率最低三个会员国平均值的 1.5个百分点。
2、利率:会员国的利率不得超过前一年通货膨胀率最低三个会员国利率的 2%。
3、赤字:预算赤字不超过会员国 GDP 的 3%。
4、公债:国家的公共债务不得超过国家 GDP。
5、货币稳定:国家货币至少二年期间必须维持在欧洲汇率机制 (ERM) 的范围内浮动才被接受。
6、只要能改善以上条件,也可加入欧元区。
何谓“牙买加体系”?该体系有何特点?
于1972年7月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具体研究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问题。委员会于
5
1974的6月提出一份“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纲要”,对黄金、汇率、储备资产、国际收支调节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为以后的货币改革奠定了基础。直至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理事会“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会议,讨论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条款,经过激烈的争论,签定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了《IMF协定第二修正案》,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这一协定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最终崩溃。
牙买加体系的特点表现为:
A.是黄金非货币化,美元成为非制度化的主要本位货币;
B.是全球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汇率调节更多地依赖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汇率安排多样化;
C.是大国之间缺乏制度化的货币合作,实际上是一种国际放任自由制度。
总之,牙买加体系是既无本位货币、又无适度增长约束、也无国际收支协调机制的体系,故被称为“无体系的体系”。
在19世纪世界市场形成之前,世界贸易有哪些主要的区域性贸易圈?
1、地中海贸易圈
在古代世界真正称得上是“国际贸易”的,应该是地中海国家之间的贸易,由于环地中海的国家较多,这样参与贸易的国家就多,才能称为国际贸易。当航海技术有了一定发展时,地中海就把沿岸的国家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环地中海贸易圈。地中海贸易圈包括整
6
个地中海和黑海地区。
在前古典文明时期,米诺斯人、腓尼基人、迦太基人和希腊人是活跃在地中海沿岸的主要商人群体,控制着地中海的贸易。地中海贸易圈是世界古代文明史上最为活跃的贸易圈。地中海贸易圈连接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几个文明——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爱琴海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并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商业民族——米诺斯人、腓尼基人、希腊人、迦太基人。地中海贸易圈大大促进了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由于地中海沿岸各个地区的发展水平都比较高,各个地区的商贸交往极其频繁,因此地中海贸易圈的贸易量在古代极其巨大。
到了罗马时代,罗马人经过三次布匿战争和三次马其顿战争,取得地中海控制权,到了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更是把地中海变成了自己的内湖,建立了一个环地中海的贸易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关税极低,商业不受海盗和国界的阻碍,并且有一个精心设计的道路网和许多受保护的港口,因而贸易获得空前发展。这时的地中海贸易圈成为了一个罗马帝国的国内贸易圈。到了中世纪,地中海在世界贸易中仍占据重要地位,拉丁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奥斯曼人都曾参与过地中海贸易霸权的争夺。不过在地中海贸易中真正称雄的还要数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在中世纪后期,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牢牢地掌控着地中海贸易圈,直到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和新航路的开辟。
2、东亚贸易圈
又可以称为西太平洋贸易圈,是古代世界的另一个贸易圈,它始终是以中国为中心。这个贸易圈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南洋地区和印度支那地区。西太平洋贸易圈的贸易量比起地中海贸易圈来说要逊色得多,但是在人类历史上却起到了地中海贸易圈无法起到的作用。
7
地中海贸易圈在罗马帝国崩溃以后,基本形成了南岸与北岸的对峙局面,最终形成了文明与教文明隔地中海对峙的局面,即使再大的贸易量也不能减少这种对峙。而西太平洋贸易圈则含有很大一部分朝贡贸易。在西太平洋地区,中国是文明和实力的核心,贸易都是围绕中国展开的。中国通过与周边国家的商业贸易和朝贡贸易,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同时促进了东亚各国的友好交流,最终为东亚朝贡体系和汉字文化圈(东亚文化圈)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西太平洋贸易圈在秦汉以后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与东南亚、朝鲜和日本的贸易逐渐兴盛起来,并在唐宋元时期达到了鼎盛。这种繁荣情况到明朝初年的郑和下西洋达到了最后一个高峰。从此以后,明清实行海禁及倭寇对东亚沿海的侵略,东亚贸易圈逐渐衰落。
3、波罗的海和北海贸易圈
波罗的海和北海贸易圈也就是北欧贸易圈,是中世纪才开始形成的。从9世纪的维京人(诺曼人)南下开始,波罗的海和北海贸易圈才逐渐形成。而波罗的海和北海贸易圈的繁荣是汉萨联盟时期。汉萨联盟是14至17世纪期间北欧诸城市国家结成的商业、政治联盟组织,以北德意志诸城市国家为主,其主要的目的在于互相协调和保护各加盟城市国家的贸易利益和从事贸易的各加盟国的公民,并且共同对付联盟以外的“商敌”。加盟城市最多达到160个。1367年成立以吕贝克城为首的领导机构,有汉堡、科隆、不莱梅等大城市的富商、贵族参加。拥有武装和金库。1370年战胜丹麦,订立《斯特拉尔松德条约》。同盟垄断波罗的海地区贸易,并在西起伦敦,东至诺夫哥罗德的沿海地区建立商站,实力雄厚。15世纪转衰,1669年解体。
近代重商主义的共同思想内容有哪些?
8
重商主义认为,一个国家的财富由其拥有的贵金属代表,拥有的贵金属越多,这个国家就越富有。
通常将重商主义分为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重金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重工主义 )。
主要手段:(1)由来控制贵金属的使用,个人不得从事贵金属的出口,对走私贵金属的处以重至死刑的惩处 (2)将对外贸易经营权控制在少数企业手中 (3)对出口产品实行补贴,对消费品进口采取高关税或配额。
近代被殖民主义奴役地区的经济类型有哪些?
1、殖民地经济
是宗主国将殖民地完全变为其商品销售市场、原料采集地、资本投入的场所和廉价劳动力获取的来源,使其永远处于不平等的国际交换、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好剥削性国际金融体系的边缘和受支配的地位,从而使其经济完全按照宗主国的需求和意愿发展。殖民地经济的典型是印度。在东方国家中最早遭到西方侵略同时也是最早接受西方文明的国家是印度。
2、半殖民地经济
半殖民地形式上保持,但受殖家控制,半殖民地由于主权的部分丧失,门户洞开,无法保护本国经济健康发展,也逐渐的成为殖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场所,以及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这以中国的情况最为典型。
9
3、移民型殖民地经济
以欧洲移民为主建立的殖民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为主,开始便输入了母国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西欧本土经济的延伸。它们在宗主国的保护和扶持下,迅速走向的民族经济。
4、依附型(拉美型)殖民地经济
19世纪初拉美今带来政治的,而不是社会,继续以单一种植和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外贸形式,被纳入以欧洲为中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中,陷入到英法等工业化国家的掌控之下。欧美国家通过财政贷款、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方式将拉美地区变为其原料产地。
古希腊城邦农业的特点有哪些?
1、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是城邦经济的基础。
2、市场农业:葡萄、橄榄等园艺业发达,其制成品出口。
3、谷物不能自足而需进口。
4、因自然条件而出现生产区域分工。
西欧行会自治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1、规定产品原料的质量和数量。
10
2、规定每个作坊的人数和工作时间的长短。
3、规定生产工具、技术设备和生产程序等传统的工作方法。
4、规定产成品的数量和质量。
近代农业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农业的变革。12—13世纪农奴制瓦解。后,16—18世纪,许多土地私有化,大地产分别租给农民耕种。
2、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16世纪下半叶—18世纪上半期,围海造田;地区的专业化生产;新轮种制,休耕地种植过冬的饲料作物,这些使荷兰农业生产力成为当时最为发达的国家。
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1、重商主义阶段:15—17世纪
商业资本占统治地位,商业垄断资本在封建王权的支持下对国内外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原始国家干预。(重商主义学说)
2、自由竞争阶段:17世纪中叶—19世纪末
各生产部门的企业很多,任何企业都不能控制生产和价格,也不能控制,企业自由的竞争。基本上不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古典经济学、
11
新古典经济学)
3、垄断和国家垄断阶段(现代市场经济阶段)
竞争、垄断、危机、经济周期、滞胀、公司、产业转移、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化等特征。(国家干预学说、新经济自由主义学说)
19世纪英国推行自由贸易的步骤有哪些?
英国是19世纪最早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
19世纪上半叶工业资产阶级的不断壮大,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斗争的焦点集中在《谷物法》上,反对《谷物法》,实现自由贸易成为工业资产阶级反对土地贵族,争取更大权利的重要任务。
1、19世纪上半叶20年代—60年代,陆续废除了大多数进出口贸易的关税,取消了不准进口丝制品的禁令,只保留了白兰地、葡萄酒、烟草、咖啡、茶叶、胡椒等少数进口品的关税
2、1846年废除了《谷物法》。
3、1851年废除了代表重商主义的《航海条例》。
4、19世纪50年代—60年代与欧陆国家签订互降关税的贸易条约。
5、强迫亚洲、非洲等国家降低关税。
12
三、论述题
试分析近代英、美、法、德等西方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规律。
先在轻工业部门实现工业化.
农民失地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劳动力.
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
打开海外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工、商、金资本结合成各种垄断组织.
经济实行自由主义,经济危机频发.
1.【英国】英国是世界上较早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国家,它最初是由原始积累向轻工业化过渡,再实现重工业化的。最初英国通过海上劫掠、开辟殖民地等方式,促进了本国资本的积累,为轻工业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在第一次工业后,英国通过原先积累的金银、海外原料及殖民劳动力,迅速转化为工业后的财富。而这些财富又继续促进了英国海外殖民扩张的开展,17--18世纪,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攫取了世界霸权。第二次工业开始后,随着英国国内对资本和商品市场的严重依赖,阻碍了其技术革新,英国重工业化基本上是在第一次工业的原有基础上开展的,一直到二战结束前,发展较缓慢。
2.【法国】法国在大之后也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受先代重商主义的影响,法国
13
在效仿英国进行原始资本积累的过程中,不仅发展轻工业,还大量投放外债,通过赚取债务差额来为本国工业化提供资本,同时受国内封建势力与国外敌对武装的破坏,法国资本主义一直未能发展,资本投放于工业技术更新中的比例较小。这些都造成法国资本主义工业的滞缓。直到二战结束,英法都受到战争破坏而使工业长期服务于军事,造成了工业结构的不合理,阻碍了工业的长足发展。总之,法国的工业化具有起步晚、发展缓慢、国际地位不断下降的特点。
3.【美国】美国相比前两国,不仅拥有安定的政治环境和丰富的天然资源,还在最初的百年发展中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和技术人才,在开发这片新的过程中,轻重工业的发展结构相对较好,虽然在一战之前美国已基本实现经济全球第一的目标,但真正攫取世界经济霸权则是在一战后,直至二战结束,美国的霸主势力。充分反映它在工业上的雄厚实力。
4、【德国】德国在19世纪30年代出现工业的迹象。当时主要的工业部门有麻纺织业、毛纺织业、冶金业和交通运输业,其中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最引人注目,关税同盟建立以后,德意志各邦致力于修筑铁路,这都为工业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世纪50—70年代,德国第一次工业发展的高潮:重工业发展快于轻工业增长;纺织、采煤、冶金等行业发展速度快于英法;煤铁产量、铁路长度、蒸汽动力的使用超过法国。到60年代末。普鲁士等先进邦国,以基本完成产业。20世纪初德国基本完成工业化,其特点表现为(1)起步晚、跳跃式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以第二次工业为契机,大力发展的电力、光学、化学等新兴产业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试分析近代工业化的特点。
1、和外国资本在工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4
原因是在工业之前,没有出现企业家阶层。农奴制改革后,资产阶级由富农、发哦买主、工场主、土地投机家和农村高利贷者迅速组成,但他们很少成为具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同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比较晚,技术落后,经济力量薄弱,不仅不能在世界市场上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竞争,反而成了他们占有市场的对象。而且是个主义国家,一直具有干预经济的传统,国有经济向来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对产业的推动作用就显得非常有力。在产业中,外国资本家也起了重要作用,外国的股份资本补充了资本原始积累的不足,外国先进技术使技术落后的状况得以改观,外国企业家和技术人员带来了先进的机制和管理手段,这些都大大推动了产业的进程,但同时也造成了工业对外国资本与技术的依赖。
2、工业自始至终受到农奴残余势力的影响。
(1)产业初期的投资者和企业家,有相当一部分呢人本身就是大封建领主,其资金来源基本上来自封建剥削,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赎金。这就决定了产业的封建色彩。(2)在某些部门,尤其是农奴制时候比较发达的冶铁、制呢等部门中,长期存在工役制。(3)在1905年一起,农村一直保留着村社和连环包制度。工场的雇佣工人很大一部分在农村保有份地,农民不能完全自由的寻找有利的雇主,而雇主却非常方便寻找最廉价的工人
3、外国资本和国内控股公司,使得的工业化迅速(在19世纪十年代表现出)生产的高度集中。19世纪90年代,生产集中的程度更趋提高,甚至超过欧美其他国家。
4、发生晚,但进程快;起点低、纵深不够。
由于引进外国资本和先进技术、国家的积极干预等原因,尽管我国工业发展晚,但进
15
程快,只用了40多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但正因为如此,造成了工业发展中的一系列的矛盾和弱点。
(1)由于大量技术落后的中小企业的存在,致使工业二中水平落后奇偶和劳动生产率底下。(2)工业的发展既不平衡,生产资料部门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其他工业部门,新兴工业区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旧工业区。(3)产业进程多次被危机打断,工业发展既不稳定。
工业的特点,在任何一个后进国家的工业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吠出现,可以说它反映了饭后进国家工业化的特殊规律。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