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青玉案贺铸阅读答案

青玉案贺铸阅读答案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青玉案贺铸阅读答案

【篇一:2015年温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class=txt>语文试题卷

一、语文知识积累(27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2.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

(1)鸟向檐上飞,。(吴均《山中杂诗》)

(2)一川烟草,满城风絮,。(贺铸《青玉案》)

(3)子曰:“默而识之,,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4),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5)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舟抒怀,发出“,”的感慨。

(6)《武陵春》中李清照因人事变故,无限悲苦,以泪代语的句子是“,”。

(7)今年5月亚锦赛上,中国女排姑娘不畏困难,以杜甫“,”那样的雄心,奋力拼搏,终获冠军,重登亚洲之巅。

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2)媵人持汤沃灌 ..

(3)由是先主遂诣亮(4)惧其不已也 ..

4.选择与下列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4分)

(1)微不足道( ) a.不足为外人道也 b.食不饱,力不足 ...

(2)不可名状( ) a.不能名其一处也 b.名之者谁 ...

5.名著阅读。(5分)

(1)下面片段中的“他”是谁?正确的一项是()(2分)

他不再梦见狂风暴雨,或者女人,或者大场面,或者巨鱼,或者拳赛,或者角力,或者亡妻。如今他只梦见各种地方和岸上的狮子。

(2)阅读下面片段,完成①②两小题。(3分)

第二天中午,我坐在婴儿室的壁炉旁边,感到身体虚弱,支持不住,但我最严重的疾病,还在于一种说不出来的心灵上的痛苦。然而,我想,我应该快活,因为里德家的人一个也不在这里,他们跟他们的妈妈一起坐马车出去了。我央求白茜去把《》拿来。这本书我曾经津津有味地看过一遍又一遍。那书中的国度,我相信都是地球表面实实在在的一部分。我毫不怀疑,早晚有一天,我出去长途旅行,会亲眼看见这一个国度的小小的田地、房屋、小牛和小羊,亲

眼看见那一个国度的森林般的麦田、巨兽般的猫和像塔一样高的男人和女人。

①根据上下文,写出空缺处的书名。

二、现代文阅读(31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6~12题。

(一)(19分)

寻 找

马德

(1)那些年,我一直活在惊恐的寻找里。

(2)雨后的黄昏,对面的山坡上,成群的牛羊从坡上俯冲下来,一脚脚,都踩在村庄忙得有些错乱的神经上。

(3)夕照漫过,一场寻找就要开始了。

(4)父亲说,你去看看咱家的羊都回来了没有,我去井台上饮牲口。

(5)父亲的话,我哪敢怠慢,一口气跑到家。羊们正循着里巷的石板路,昂首挺胸地往家走。1,2,3,4,5,6,不对,少1只。我一关院门,赶紧往邻居家跑。

(6)大奶奶,你们家羊多不?我看看啊,不多。一句回答很快隔着墙扔了出来,大奶奶永远这么利索。

(7)三姑夫,你家羊多不?我跳进他家的羊圈,一数,他家的羊不多不少,正好。

(8)我有些沮丧。

(9)到了李神七家,他媳妇神神叨叨的,一天到晚,只拜神鬼,不管牛羊的事。我就纳闷了,一个从来不管牛羊的人家,居然牲口一头也没少过,你说,这该找谁说理去。

(10)李神七,你家的羊多不?不知道,你自己去看!是李神七媳妇的回答,隔着耳窗传过来,遥远,苍凉,冷得触不到一点温暖。

(11)看就看。我一进她家羊圈,气就不打一处来。我家那只羊就在她家那只老羊的屁股后面,我一把把它拽住,狠狠地骂了一句。它“咩”地低号了一声,就乖乖地跟我出来了。也难怪,那只老羊是它妈妈,年初,父亲把它从李神七那里买过来,都七八个月了,它还是不认我家家门。

(12)它只认妈妈。

(13)把羊赶回家,把圈门扎好。父亲回来了。父亲说,赶紧,咱家的骡子没回来,得去找。你去芦草沟,我去黑山子。

(14)我的心突突突,骤然间狂跳不已。又没回来,王八蛋,又野到哪儿去了!一边骂,我一边狂奔,看着即将暮色四合的山野,我急得都快哭了。

(15)雨后的芦草沟水汽湿重,我一边瞪大眼睛往四下里寻觅,一边张开耳孔,极细致地听。我家的骡子爱打响鼻,如果它看到我来了,或许会友好地暗示一下子。但是,没有。巨大的寂静,压得人有些喘不过气来。

(16)连远山上最后一抹亮色也消失了,咕咚一声,村庄掉入到无底的黑夜里。我朝空空的山谷喊了一嗓子,我也不知道是想喊我家的骡子,还是想壮壮胆子,但回响传来,声调古怪而尖利,仿佛是另一个什么可怕的东西朝我喊了一嗓子,我有点害怕。不找了,活该它!我三步并作两步开始从沟岔里往出退,起先是大步流星,后来干脆变成了跑。窸窸窣窣的声响里,仿佛是万千怪兽,跟在我后边,不远不近,甩也甩不掉。

(17)我一口气跑回家里。院子里,母亲在喂猪,父亲就着灯光,在磨镰刀。我拖着哭腔,战战兢兢地向父亲禀告:没有,芦草沟我都找遍了,就是没看见咱家的骡子。我咬紧牙关,撒了个谎。父亲头也没抬,只简单回了一句:哦,你说骡子啊,它早自个儿回来了,饭在炕上,你去吃吧。

(18)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之后,母亲出来进去,一趟一趟地为猪添食,把一面锅刮得咣当乱响。父亲则依旧埋着头,嚯——嚯——节奏铿锵地磨着他的镰刀。

(19)只剩下气喘吁吁的我。

(20)直到现在,我在梦境里,依旧在不停地寻找着。不是我家少了只羊,就是骡子跑得没了踪影。有时候,内容会稍稍变换到高考上,同学们倏忽间都进了考场,而我,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个考场;或者,答着答着,突然没了笔,怎么找也找不着。然后,画面一转,又回到了村庄里,李神七的媳妇走出家门,面色凝重地对我说,我没见你家的羊。

(21)那,我家的羊呢?我家的羊在哪里?我一急,赶紧跑啊,找啊,直到吓醒自己。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主要写“我”寻找羊和骡子的事情。

b.找骡子时,“我”没找遍芦草沟就回来了。

c.直到现在,“我”仍没找到“我”家的羊。

d.“我”的寻找从现实延伸到梦境里。

7.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妙处。(4分)

(1)又没回来,王八蛋,又野到哪儿去了!

(2)连远山上最后一抹亮色也消失了,咕咚一声,村庄掉入到无底的黑夜里。

8.第(18)(19)段中,父母明明都在家里,作者却说“只剩下气喘吁吁的我”,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9.本文中“我”在“寻找”,许多文学作品也写到“寻找”,如《孤独之旅》《小王子》等,这引发了你对“寻找”的哪些思考?结合本文,联系你读过的课文或其他作品,加以阐述。(8分)

(二)(12分)

幸好还有庄子

流沙河

(1)庄子认为到他那个时代为止,天下大乱是因为社会有了文明。他的整个理论是批判社会文明,批判进步,因此历代统治者没有支持庄子理论的,庄子不合他们的口味。

(2)庄子说社会发展只有越来越坏,因为人类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文明制度把人搞坏了,把大自然搞坏了。他说野马完全是自由的,吃草喝水,快活的时候用颈部互相摩擦,不愉快打斗的时候就用蹄子踢对方。马的苦难就是从人类的文明开始,人类抓了野马驯化成家马,使它们离开了草原,离开故乡。之后又用各种东西捆起它们,加上马鞍,还有笼头,用鞭子打,使马的本性被扭曲,慢慢变坏了。人用各种办法管束马,马也有各种办法反抗。它会咬人踢人,偷偷把嚼子吐了,偷偷地攻击人。马一旦落到这样的境遇,就失去了自然的天性。

(3)这里表面说的是马,其实说的是人,人都是在各种社会关系和制度的约束之下的,人不得不遵守这些规章,所以从人类进入文明开始就有了两面派。庄子认为原始人绝对没有两面派,他们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互相开玩笑,吃饱了拍着肚子,跳舞唱歌,欢乐是人的本性。但是进入社会之后,人类就被管束,所以有了郁闷,有了神经衰弱。

个还不知道吗?可使用了机械之后就有了机心,人会变得奸诈,世界之所以变得混乱就是你这样的人太多了。”

(5)庄子连用桔槔提水都反对,确实有些不近情理。但是庄子的确认为文明是人类的灾难。我也有一些担忧,我们的社会虽然在不断进步,吃得好穿得漂亮了,但是社会走上了这条发展的道路究竟要走到哪里去?

(6)国外一位学者说人类这样发展,很可能就像剑齿虎的道路。剑齿虎最初牙齿十分锋利,后来这个特长不断发展,到哪里都取得胜利,但是这样使它的基因失去控制,牙齿越来越长,最后造成了剑齿虎的灭亡。

(7)人类万年来的文明建设,焉知不是发展到剑齿虎的错误道路上去呢?而且现在人类的发展之路还没有回头反省的迹象。因此庄子的批判不失其片面深刻的意义。不必完全相信,但是仍然能启发我们思考:这样下去怎么办?

(8)先秦诸子唯一对人类命运做悲观推测的就是庄子,所以不被人喜欢。但是我想,幸好我们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庄子,不时给我们敲打一下,让我们反省。

(选自《读者参考丛书(113)》,有删改)

10.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对抓了野马驯化成家马的行为是反对的。

b.庄子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更加文明进步。

c.作者用剑齿虎的例子表达对当今社会发展道路的担忧。

d.作者认为庄子对人类发展道路的批判是有意义的。

11.作者为什么认为庄子反对用桔槔提水“确实有些不近情理”?结合上下文说明原因。(4分)

12.下面两则材料中人物的生活态度是否符合文章第(3)段画线句中庄子的思想?联系两篇课文简要评述。(5分)

【材料一】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材料二】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三、古诗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3~17题。

李白传(节选)

【元】辛文房

①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

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② 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

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③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④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释】①宰:指县令。②辟:召,征召。③本诗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④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3.从《古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中,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意思正确的一项。(4分)

(1)怒引至庭下曰( ) a.引导,诱导 b.拉,拽 c.引用 .

(2)拜谢曰( ) a.认错,道歉 b.辞别,离开 c.感谢,酬谢 .

(3)白时卧庐山( ) a.睡觉 b.倒伏 c.隐居 .

(4)累系浔阳狱( ) a.连接,维系 b.拘囚 c.留意,挂念 .

14.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3处)(3分)

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16.下列句中的“望”字,与诗中“西望长安不见家”的“望”字情感相近的一项是( )(3分)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7.诗歌末句,诗人借想象之景,表现凄凉、感伤的心境。结合所选诗文,分析产生这种心境的原因。(4分)

四、语言运用(70分)

18.根据要求,完成任务。(10分)

小瓯在温州江心屿看到一处石头上的题字,很喜欢,便拍下照片(见图1)与家人分享。请你以小瓯的身份,参考图2,从下面选项中选择一位亲人向他(她)介绍。

a.爷爷 b.上小学的妹妹

要求:①根据选择的对象,得体、清晰地介绍;②至少包含内容、字体特点两方面;③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④120字左右;⑤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

19.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月悬高空,朗照千年。照关山万里,照庭院篱墙;照书中古人,照眼前你我。

请以“月亮离我有多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16行);③不得套写、抄袭(包括本卷中的材料);④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提示】

(1)围绕题目,你可以叙事,可以发表看法,也可以抒情。

(2)你可以依照题目有自己的发挥,也可以借助下列图片打开思路。

【篇二:语文试题】

p class=txt>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主观题部分必须使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签字笔答题,否则不能得分。

4. 考试结束后,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木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沐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二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不应更晚。至于《皇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入《皇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皇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时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进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

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

1. 下面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

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b. 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说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

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c. 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d. 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士,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

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得到了解决。

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

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b.《皇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皇帝书》而不

见于《老子》,所以《皇帝书》成书应该早于《老子》。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

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d.文中所引“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可以说是《论语》引用

《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所以根据古书所记,认为老子早于孔子出生是有可能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个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地老子一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

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登)景泰二年进士 登:中举。

b. 练士卒以备不(虞) 虞:欺骗。

c.(振)巩昌、临洮饥民 振:通“赈” 救济。

d.(勒)石纪之而还 勒:铭刻。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 )(3分)

①即非值守,亦言无不尽②新天子当使知稼艰难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④减膳撤乐,修德省愆 ⑤文升请命所司振恤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越。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

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

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明正德时,朝政大权已经转移到中级手中,马文升因年老希望致仕,多次上书

后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d.马文升文武全才,名声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

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大盗到达钧州,因为该地马文升家舍而离去。

7 .把文中括号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

(2)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青玉案(wan)

(北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注)1,贺铸:为人耿直,才兼文武,可惜官职低微。此词作于晚年退居苏州时。2,凌波:形容女子轻盈的步态,语出“凌波微步,罗袜生尘”。3,蘅皋:长满杜蘅的沼泽地。此处泛指。

8.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9.“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___,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__________________。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期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陆地上的船

谢志强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便站在晒谷场上,一只手叉在腰间,一只手一挥,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他喊:起锚,出航!

我好奇地望着他。我没见过海,没见过航船。他迎着照进山岙里的阳光,穿着整齐的制服,很威武,很气派。阳光勾勒出他的剪影。

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茵茵地连向山岭。接着,他开始踱步。我观察了好些天,他从晒谷场的东头慢慢地走向西头,沉思的样子。晒谷场铺着水泥。

我发现,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他的皮肤黝黑,不是山民那种黑。是海风吹出的黑,父亲告诉我。我想象大海无遮无拦的阳光。

他走得那么准确。爹说他那条船跟晒谷场差不多大。那么大一条船,我想,一个移动的晒谷场,周围的绿田不是像平静的海水吗?

爹说,别去打扰他,可怜的船长。一个失去了船的船长。我对他生出敬意,他的身材魁伟,把那一身制服撑得板板直直,好像挂在衣架上边那样。

太阳在不知不觉升起,有一竿子高了,他仍重复着踱步——那是他在甲板上散步。我希望⑧他脚下的晒谷场能够航行。他踱步的时候,晒谷场仿佛在飘移。他的制服衣襟在山风里猎猎抖动。

可是,天阴下来了,不知哪里钻出来了乌云,发酵似地膨胀,遮住了太阳。他停下脚步,四处张望,甚至,双手圈成两个圆,罩在眼眉前。父亲说那是他的望远镜。

爹示意我们——村里的几个小伙伴都来了,他们想嚷嚷——不要出声,其实,我真想赶过

去,登上他的船。

他举起双臂,说,全体注意,风暴来啦,各就各位,保持航速!

我们乐了。他焦虑不安地跑起来,跑到船头——晒谷场的东首,他用脚踢踢摊在地上的稻谷,说赶快采取措施,海水漫进舱里了。

他开始寻找什么,大概是桶之类的东西,舀海水。他忙乎着踢稻谷,金色的稻谷飞起,我的娘撩起围裙揉在手里,对我的爹说,你去劝劝他,这样糟蹋粮食。 他喊:快,水泵,都躲起来干嘛!他四顾着,像是寻找想象中的船员。我们沉不住气了,真想赶过去帮他一把。

他冲着我们喊:胆小鬼,你们丢下船逃走呀!你们过来!我命令你们过来。大海可饶不了你们!

我瞧了一眼爹。爹低声说:别过去,他疯病发了,发过一阵就会好转呢。 我真想过去支援他,他需要帮手。我见他像热锅上的蚂蚁那样,在晒谷场上疯狂地奔跑,我真不忍他那么孤独,可能我们过去,能够安慰他——他是我们家族中惟一见过大世面的人物了,我曾替我这个二叔自豪,可是,他回来的时候,人家指着脑袋说他受了刺激。

他终于停下来,哭腔哭调地说:沉了,沉了,我们的航船,沉了,你们都逃吧,鲨鱼不会放过你们。

据爹说,他那条船,在一场海上风暴里航行了一天一夜,最后,接近了一个无名小岛,触了礁。

太阳钻出乌云。他的声音低下来,说,沉了,沉了。似乎在念咒语。我看着环绕着小山村

的山岭,好似晒谷场在下沉、下沉。

他走出晒谷场,朝我们走来——登上小岛。他的神色又恢复了正常,像经历了一场海上风暴,现在,他的表情呆滞、淡漠。他根本没看我们一眼,似乎我们不存在,他穿过我们中间,径直地走进他的屋子。

我们踏上了他的航船——晒谷场,整平了踢乱的稻谷。我学着他的样子,在场上走,想体验当船长的感受。还是我出生以来看惯了的小山村——晒谷场,可是,刚才(每天他都要演绎一场出航的仪式,只是今天意外,出现了阴天)那场“沉船”的风暴就发生在这儿。大海无情,我想着遥远的大海,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的标题耐人寻味,“陆地上的船”既指晒谷场,也指疯子船长意识中指挥

过的船,同时这个标题又充满悬念,有吸引读者的作用。

b.“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是通过“我”的

发现来表现疯子船长的执着并预示着疯子船长即将发病。

c.起先“我”并不十分了解二叔这个疯子船长,爹在“我”与疯子船长之间起到了桥

梁的作用,是“我”了解疯子船长这一人物的关键。

d.“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茵茵地连向山岭”,“周围的绿田”“像平静的海

水”,这些环境描写,有展现美丽的山村田园风光的作用。

e.这篇小说不仅以它所叙述的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吸引人,而且以它所描述的因一次海上风暴遭受沉船打击致疯的船长的疯癫表现发人深思。

(2)小说的主人公疯子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我”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6分)

【篇三:语文:第二单元测试(新人教必修4)】

一、名句默写

1.念去去,千里烟波, 。多情自古伤离别, ,!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 。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 ,, 。

4.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 ,。

5.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 , 。

6. ,、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7.众里寻他千百度,, 。(辛弃疾《青玉案》)

8. , ,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

9.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 ,。(晏几道《临江仙》)

10.试问闲愁都几许? , , 。(贺铸《青玉案》)

11.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 ,!(李清照《渔家傲》)

12.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

二、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 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概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三、阅读下文,完成1—3题

虞美人?听雨

蒋 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请在下表中填入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阶段不同心情的词语。

歌楼听雨客舟听雨僧庐听雨

2.对“悲欢离合总无情”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a.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对他人的“悲欢离合”已无感情。

b.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作者这时已对“悲欢离合”不十分在乎了。

d.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本身是没有感情的。

3.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四、阅读下面辛弃疾的这首词,解答1—4题

摸鱼儿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②。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

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1.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

2.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 )

a.设问借代 b.设问比拟

c.夸张比拟 d.夸张借代

3.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成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 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

4.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

五、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1—3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对诗句内容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下文赞周郎埋下伏笔,创造出雄浑的气氛。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词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赤壁奇景。

c.“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等词句从正面多角度赞美周郎的年少得志、指挥若定的从容神态。

d.“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阕。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词被公认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分析豪放的风格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六、阅读贺铸的《青玉案》,完成1—2题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1.对这首词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凌波”语出曹植《洛神赋》,形容美人步态轻盈。“芳尘去”,指美人离去。

b.“锦瑟”和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中的“ 锦瑟”意思相同,都是指美好的青春年华。

c.“月桥花院”写环境之幽美,“琐窗朱户”是写房屋富丽,“只有春知处”意为只有春天才知晓她的住处。

d.“飞云冉冉”是实写眼前的景色,“蘅皋暮”是说暮色降临,在长着杜蘅(一种香草)的泽边高地徘徊已久。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首以美人离去发端,似写相思之情,实则抒发作者的孤寂生活和政治上的失意。

b.上阕写目睹佳人飘然远去的场景,以及由此引起的遐想;下阕写春归冉冉,云水相隔,音讯难通,只能题诗自解。

c.作者善于熔化前人的语意或诗句入词,自成意境,有天衣无缝之妙。

d.词末借江南暮春常见的三种物象,用比喻、拟人及夸张手法写闲愁,用语工整,意味深长。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如梦令

严 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① 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

是什么事物?

②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八、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之笔,决定了全词的情调。请问:这首词的情调是愉快的还是愁苦的?请简述理由。运用的又是怎样的艺术手法?

九、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蝶恋花

柳 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① 试比较分析两首词中的人物形象。

②试从题材上比较两首词风格上的区别。

十、结合下列诗句,谈谈你对“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的理解。

1.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太阳和风在争论谁更有威力,风说:“我来证明我比你行。你看到那边一个穿大衣的老头了吗?我打赌我能比你更快地使他脱掉大衣。”

太阳于是躲到云后,风就开始吹起来,愈吹愈大,逐渐成了一场飓风,但是风吹的愈急,老人把大衣裹得愈紧。

终于,风放弃了。

一会儿,太阳从云后走出来,对老人露出了灿烂的微笑。不久,老人开始擦汗,然后脱掉大衣。太阳对风说:“你看,还是温和与友善比愤怒和暴力有威力。”

阅读材料,请以“学会友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和看法,也可以编写故事。

【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

答案与解析研读

一、名句默写:1—6(略)7.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8.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9.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微雨燕双飞。10.一川烟草,满城飞絮,

梅子黄时雨。11.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二、d(直抒胸臆错)

三、1.欢乐、失意、无奈2.c 3.参考角度:形象、线索、对比、含蓄、情景交融、语言风格等。

四、1稼轩。2.b。3.奸臣小人没有好下场。4.“愁”指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绪。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

五、1.c(“小乔初嫁”是侧面描写)2.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叠。3.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并把江山之景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其次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

六、1.c(“只有春天才知晓她的住处”应为“没有人知道她的住处”)2.d(无“拟人”)

七、①这首宋词中“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词写的是桃花。②这首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这首词以物况人,“ 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桃花自比。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的手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八、这首词的情调是愁苦的。从表面看,似乎是愉快的,全词的景物多是春日清丽之景,但是“斜日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至“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

此残破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这里作者用的是反衬的艺术手法。

九、①《江城子》表现的是一个报国无门、刚强壮武的英雄形象,他英武豪放、意气风发、气概不凡;《蝶恋花》描写的是一个痴情男子的形象,他久久痴情远望,内心孤独寂寞,无人能理解,只好对酒当歌借酒浇愁,却毫不后悔。②第2题:两首词都是写男子。《江城子》写男子的豪情壮志,选取具有男子气的出猎场面入词。这种题材本身就具有豪迈、粗犷的美的特质:广袤的原野、具有原始野性的动物、奔驰的骏马猎犬、豪迈的射手等等,那种声势,那种气氛,充满了动感,饱蘸了英武之气。读来令人也生豪情壮志。而《蝶恋花》写的是儿女情长的私事:男主人公为情而惆怅,为情而愁绪满怀无法排解。为情所苦,为情所累,满腹幽怨,一脸憔悴。他是一个情种。整首词具有一种浅斟独吟、回环低旋的凄美情调。

十、都把抽象的感情愁绪通过比喻的手法形象化,感染力强。

十一、作文

【写作提示】

1.准确领会话题的精神。话题材料以寓言的形式,通过风与太阳的对比,揭示了“ 温和与友善比愤怒和暴力有威力”的道理,写作中要注意这一点。

2.既可以从大处着眼,谈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学会友善相待,不要兵戎相见;也可以从小处落笔,谈学会善待身边的人,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还可以换个切入点,写人类应善待自然、保护环境。

3.关于文体方面,除了写成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外,还可以采用书信、日记、演讲辞等

应用文体,或发挥想像,编写童话、寓言、小剧本等。

【例文】

捡拾洒落的珍珠

友善是天使洒落在人间的珍珠,等待人们发现、捡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