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小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以X地区为例
内容摘要: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好习惯如此,坏习惯也是如此。习惯一旦养成就难以改变,所以父母必须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而在所有良好习惯当中,卫生习惯也非常重要,因为这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所谓卫生习惯,包括饮食、睡眠、休息、运动等。抓住关键期,从小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其一生的影响都很大,不可忽视和放松。
关键词: 幼儿行为 习惯养成 关键期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幼儿在健康领域提出了十分明确的教学目标:“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
幼儿日常行为习惯规范中也强调(幼儿要做到):“早晚刷牙漱口,饭前便后洗手,节约用水,会正确地使用餐具、毛巾、手帕和手纸。不吮、咬手指,不挖鼻孔,勤剪指甲,勤理发,勤洗澡,保持手脸干净,衣服整洁。”幼儿教育专家指出:“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保证孩子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俗话说“病从口入”,说明了是否讲究卫生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幼儿园的孩子们,他们的抵抗力比较差,容易感染疾病,更应注意讲究卫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不仅可预防疾病,更有助于保障幼儿健康发展。国民素质中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往往标志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以及道德面貌。
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抓紧这个时期进行培养,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习惯容易养成,而且牢固,影响终生。因此,针对幼儿卫生习惯的这些问题,通过对本课题的深入研究,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终身受益。最近我们对部分幼儿进行了一次“幼儿习惯养成情况及原因”的调查。调查结果说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一为趋早性。人的良好行为习惯萌发于幼儿期,从小开始培养,易形成好习惯。二为渐进性。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内容由少到多,要求由低到高,逐步积累,逐渐定型。三为反复性。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常出反复,他们的行为起伏变化,表现不稳定。
幼儿行为形成的渐进性、反复性决定了幼儿行为需要成人进行长期的、系统的、协调一致的教育。只要家园密切的配合,拧成一股教育合力,才能对幼儿产生强大的影响,促进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二、问题的界定
幼儿良好卫生习惯:指幼儿身体整洁的习惯、良好的饮食习惯、排便习惯、睡眠习惯、垃圾入桶的习惯、游戏中的卫生习惯。
三、问题的分析
X属于甘肃省陇南市一个县,近年来,X学前教育逐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幼儿入园难问题逐步得到改善。公办幼儿园管理上水平、模式创示范,民办幼儿园办学有规模、设施较完善,幼儿园或幼儿班教学有团队、办学有特色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学前教育呈现出比较好的发展势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更加关注自我保健的价值和自我保健意识。人们对自己健康负起责任,自觉地改进个人卫生习惯以及生活环境。考虑和决策自己所面临的健康问题,对幼儿来说是刻不容缓的事。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仅在幼儿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家庭也应严格要求,这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合力。一方面,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坚持不懈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使在幼儿园形成的卫生习惯在家里得以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园也要多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参与性,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因为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幼儿园、社会的,他们通过不同的侧面、各种渠道综合影响着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观念先导因素
在调查问卷中,对于幼儿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原因,43%的人认为是“家长在家重视训练”;41%的人认为是“教师重视循序渐进的培养”。对幼儿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38%的人认为是“家长无所谓,抱有树大自然直的态度”;45%的人认为是“家长过分溺爱,事事包办、纵容”。这集中反映出一个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观念先导”问题。
成人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幼儿是否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人重视与否,教育方法正确与否,首先是观念问题。幼儿的习惯养成需要成人重视,加以培养。有些家长对子女望子成龙,学习上不断加大压力,生活上关怀备至,却将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置之脑后,听之任之。成人的错误观念会折射到孩子的心灵中,变成孩子的观念。个别家长公开宣称孩子到幼儿园一要吃饱睡好,二要多学点东西,其他方面无所谓。这种将良好行为形成置若罔闻的做法,明显影响了老师在幼儿行为习惯形成方面的教育效果。
(二)实践锻炼因素
实践活动是幼儿习惯形成的关键。调查中,32%的人认为“家长、教师思想重视,但没耐心培养”是幼儿不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如果成人仅仅思想上重视,但不能耐心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那么要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是不现实的。
行为形成来自实践,习惯的养成更有赖于实践活动。幼儿在日常生活、交往、游戏、劳动等活动中,进行着与人交往方面的技能、习惯的训练,获得“该如何做”的认识,形成一系列的行为方式,并在实践生活中不断地联系、强化,使之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不少孩子正从小被成人剥夺了实践锻炼的机会而一直未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环境熏陶因素
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中,时时受到环境的熏陶感染。幼儿的习惯养成与成人、同伴、群体、家园教育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幼儿的行为方式都带有所处环境的烙印。调查中,44%的人认为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受到成人、伙伴的不良行为的影响。62%的人认为家园教育要求的一直形式幼儿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可见环境对幼儿行为的影响是深刻的。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有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如整洁、干净的活动室和家庭,进餐的环境,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幼儿立于不败善于模仿成人及同伴的良好行为习惯,这是使他们学习的直接范例,有效地影响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家长同样也认为幼儿卫生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就象盖高楼大厦一样,如果地基打不好,高楼是盖不好的,孩子的思维敏捷,聪明伶俐固然重要,但从小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更重要,不可忽视和放松。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好习惯如此,坏习惯也是如此。
习惯一旦养成就难以改变,所以必须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因为这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
四、针对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具体对策有: (一)加强晨检和卫生习惯的检查
晨检不仅是对幼儿的身体状况的检查,也是对幼儿良好习惯的检查,在晨检中,发现孩子指甲长了,服装不清洁等及时给予指出,不仅监督了孩子,从而也提醒了广大家长,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直接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应注意健康应该成为日程生活的一部分,从日常生活小结中灌输健康、防病的知识,并贯彻于行动之中,让孩子懂得这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报刊,电视中提到某种病就注意某种病,热潮过后就冷却。
(二)加大力度进行卫生宣传,加强对家长卫生健康常识的宣传,帮助家长树立卫生保健的意识
卫生宣传是我们保健工作直接向家长宣传的窗口之一,根据季节健康需要,向家长宣传有关知识。在幼儿卫生习惯方面也是如此,家长通过看橱窗了解怎么才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父母是儿童的亲人,他们是儿童最亲密,最信任的人。同时他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环境中,接触的时间最长。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刻刻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儿童。父母的教育往往在儿童的心灵上起着决定的作用。因此,父母是培养儿童良好卫生习惯的“第一任老师”。为了能使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我们有必要对家长进行健康的指导和宣传。
1.开设家庭教育讲座
要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首先家长必须具备科学的、正确的保健知识。老师可以通过每月一次家长讲座的形式对家长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和宣传,从而确保家庭教育沿着科学、正确的方向发展,也使家长能够在家庭中更好的督促幼儿讲究卫生。
2.利用 “家园宣传栏”指导幼儿家长提高卫生保健的认识
“家园宣传栏”是幼儿园与家长联系最直接、最普通的形式,是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阵地。在这些形式下幼儿园根据幼儿的发展及家长的需要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宣传和指导。
3.开展咨询活动。不定期的开展家长咨询活动,帮助家长解决幼儿卫生保健方面的疑难问题
4.以家长学校为载体促使家园共育
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不仅仅局限于橱窗,家长学校也是一个极好的课堂。在家长开放日及家长会上,反复宣传幼儿园关于儿童保健卫生要求,使家长能够自觉配合幼儿园,协助完成孩子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孩子总是以父母为榜样的,整天零食,糖果,饼干不离口的父母,很难要求孩子不吃零食。饭前自己不洗手,又怎能叫孩子洗手才吃饭呢?父母如果要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最好自己先来个改变。让卫生习惯也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三)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健康教育活动是直接向幼儿传授卫生知识。健康课上我们选用“他为什么肚子痛?”“肥皂的用处大”这为什么看不清“等等,运用图片情景教学等多种直观手段,帮助幼儿增长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教导要符合孩子的理解水平。对孩子进行长篇理论分析当然是多余的,事实上孩子也不可能接受。例如孩子要喝汽水而不肯喝牛奶,你对他分析汽水对健康怎么不利,牛奶对健康怎么有益,他听了也茫然。你可以简单利落地说:“喝牛奶对我们的骨骼健康很有好处”,同时你可以以身作则,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的多了。
具体案例展示 案例一:请你跟我这样做
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非常复杂、细致、具体的工作。要渗透在一日生活活动中,重在养成。教师及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
对于天性好模仿的幼儿来说,不管是正确或是错误的,只要是直观形象的,都会成为他们的模仿对象。为此,我们首先从教师自身的生活习惯做起,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先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为幼儿做表率。这样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多数孩子对洗手很反感,我们做老师的就要为孩子树立一个榜样,比如在教孩子洗手的时候,我采用的做法是:教师说“请你这样跟我做”,孩子随后模仿老师的动作,边做边说“我就这样跟你做”。照例,我们在洗脸,刷牙,梳头,叠被等活动中,幼儿也很快的跟老师学到了相应的本领。
(四)寓教于游戏中
游戏不仅能开发幼儿智力,同时也能让幼儿把习得的健康知识迁移到游戏情景中,起到潜移默化的强化作用。
如:区域活动“医院”“娃娃家”等角色游戏的开展,让幼儿在这块天地里尽情发挥,对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同时,我们定时请医生为孩子宣讲口腔卫生,保护视力等方面的知识,并且让医生给孩子们发放适合幼儿使用的小牙膏、小牙刷。通过这些游戏的方式,幼儿会家主动要求刷牙,这也对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起到了一个较好的推动作用。
同时我们可以根据幼儿好胜的心理特征,及时引进“幼儿互评”策略,每周评出“健康小主人”,让已经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小朋友在集体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让尚未养成良好习惯的孩子能有学习的榜样。在幼儿园中,采用积极鼓励、支持、表扬肯定的做法,号召同伴互相学习,这种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家园合力,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贵在坚持。只有持之以恒地努力,幼儿才能形成稳定的,良好的卫生习惯。根据各年龄班的特点,各班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培养,只有家庭和幼儿园密切合作,互相调整,循序渐进,才能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今天的儿童是未来的主人,建设现代化祖国,繁荣中华民族的重任将落在他们的肩上。党、国家和每个家庭都对他们寄托以无限的希望,期待他们茁壮成长,成为有理
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总之,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生活中反复刺激幼儿的行为,管理好每天的行为而逐渐成为习惯,这对幼儿以后的生活有着决定性的改变。当然,孩子年龄小,判断是非能力差,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无时无刻关注,这就需要社会、家庭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关注。
参考文献
[1]胡志.张黎明.秦侠.21 世纪初期我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目标要求[J] 2001年10月
[2]刘湘云.《儿童保健学》[M].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3]厉玉霞.农村学龄前儿童龋齿现状分析[J].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4
[4]王阳亮.农村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 年10月 [5]冯晓霞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施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 [6]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