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京 师 范 大 学
毕 业 设 计(论 文)
( 2008 届)
题 目: 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的“三意”:
意念 意象 意境
学 院: 文 学 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师范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2008
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 制
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的“三意”:意念 意象 意境
内容摘要: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最早的文学样式。高中语文教材所选诗歌由中国古典诗歌(包括诗、词、曲)和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组成,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中国古典诗歌。古诗是一种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反映诗人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短小而内容丰富。正因为如此,高中古诗教学课堂是问题存在最多的课堂。
目前,高中语文课堂中古诗教学思路陈旧,文体解读粗浅鄙陋现象仍不少,不少老师表示拿到一首诗不知怎么教,不知从哪着手,不能确定诗歌的教学内容。本文主要通过对诗歌中的“三意”(意念、意象、意境)的探讨,提出一种诗歌教学的模式:把握诗人的情感和全诗的主旨,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对意象加以分析,或用优美的语言翻译意象或用意象“以诗解诗”,运用想象品味意境。
关键词:古诗 意念 意象 意境
Three sense in high school classical poetry teaching : ideation imagery artistic
conception
Abstract : Poetry and fiction, prose, drama is a kind of literary genre, is the earliest literary style.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 selected poetry from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 including poetry, words, music) and Chinese modern poetry and foreign poetry compositio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s the Chinese
2008
classical poetry. Poetry is a kind of words, structure, concise jumping rich rhythm and rhyme, highly concentrated reflects the poet thought emotion literature, short but rich in content. Because of this, high school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is a problem most class.
At present, the high school language classroom in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train of thought stale, stylistic interpretation of shallow superficial phenomenon still many, many teachers said to get a poem do not know how to teach, do not know where to begin, cannot determine the poetry teaching conten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oetry of\" three\": ideation, imagery, artistic conception is discussed, put forward a kind of poetry teaching mode: Grasp the poet's emotion and the poem's tenet, hold poetry in the main image, the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interpretation of images or with graceful language translation of images, using imagination taste of artistic conception.
Key Words : classical poetry, deation, imagery, artistic conception
目录
一.古诗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 4
1.脱离实际,贪大图深 ....................................................................................................................................................... 4 2.不原大理,唯字是求 ....................................................................................................................................................... 4 3.云山雾罩,玄虚鉴赏 ....................................................................................................................................................... 5 二.分析研究后的对策 .............................................................................................................................................................. 5
(一)意念:诗人的思想情感 .......................................................................................................................................... 6 (二)意象 .......................................................................................................................................................................... 6
1.什么是意象? ........................................................................................................................................................... 6 2.怎样从意象出发进行诗歌教学? ........................................................................................................................... 7 (三)意境 ........................................................................................................................................................................ 10 三.结束语................................................................................................................................................................................ 12
2008
诗歌的起源与人类审美意识的形成和情感抒发的需要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进行诗歌教学时,如果不能让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无法透彻地理解诗歌的内容。新课标也指出:“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在新的形式下,我们要重新审视诗歌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感悟为基础,在学习中使他们充分体验过程的愉快,从而主动获得知识。然而在实习过程中,我总是看到一些失去“语文味”“诗歌味”的课堂。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有时经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色彩和神韵。不少老师都有这样的感慨:写诗难,读诗亦难,诗歌教学尤其难!诗意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当前古典诗歌诗歌教学中,不少课堂存在问题,使学生与古典诗歌渐行渐远。
一.古诗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1.脱离实际,贪大图深
诗歌是一种“摆脱散文的现实情况,凭主体的独立想象,去创造一种内心情感和思想的诗性世界”(黑格尔《美学》)。诗歌与“美”分不开,因此一些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不屑于古诗语言的通解诠释,以为这都是无关宏旨的“小儿科”,直接跨入思想情感或意象意境或艺术手法的高雅鉴赏,贪大图深,致使学生接受不了,从而陷入脱离实际的无效之境。教师往往会忽略诗歌本身就是文言文,再加上古典诗歌自身的特点,或练字或对偶,使一些诗歌更加晦涩难懂。这时如果教师忽略古诗语言的诠释,学生往往会连古诗的内容都不知道,更何况去理解诗人的情感。学生对古诗的鉴赏像雾里探花,不知所云。
2.不原大理,唯字是求
2008
有的教师则相反,“不原大理,唯字是求”,而且无视全诗整体意境,把字词句篇机械地割裂开来,孤立静止地推究文意词源,只见文字,不及其味,结果未“得言”而“忘意”。更有甚者,把教学内容仅仅设置在文词的白话翻译上,至于诗中微言大义,讽喻兴寄之类,统统弃之不顾,结果往往把一首美轮美奂的诗歌翻译成一堆干瘪无趣的白话文字,还美其名曰“字字落实”。诗的一字一句皆关旨意,字字句句浑然一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整体都丢了,何谈“字字落实”?当然,“咬文嚼字”也是诗歌教学的一项内容,不能一概否决,但它不是诗歌教学的全部内容。
3.云山雾罩,玄虚鉴赏
中学生接触的诗歌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它们丰富的思想更是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有的教师认为诗歌是“言外之旨”,是直觉顿悟的产物,是天才灵光一闪的杰作,诗的意义是多元无界的,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是不能作科学解释的,逻辑分析之于诗歌欣赏是没有用的,甚至反而有害。于是,坚决抛弃精细的分析阐释,力主笼统模糊的“感悟说”。可是,教学内容缺失了具体分析阐释,教学就失去了基本的实施依托,又从何感悟?结果往往不是使学生陷入毫无客观标准的“相对主义”就是坠入恍兮惚兮的“神秘主义”。一节课结束后,就连教师也不知自己到底在讲些什么。
二.分析研究后的对策
历年高考对古诗鉴赏只要求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等方面作浅易概要的分析,“就诗论诗”,不涉及作品之外的高深问题,然而学生得分普遍不高。这近一步反映诗歌教学存在问题。如何确定诗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对诗歌鉴赏的能力?我认为主要抓住诗歌中的“三个意”:意念、意象、意境。
2008
(一)意念:诗人的思想情感
我所谓的“意念”就是诗人在古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文学创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创造性过程,“言为心声”是文艺创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古人所谓的“诗言志”就是这一原则在诗歌创作中的表现。“志”是指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等,是诗歌的立意。意在笔发,意念是诗人创作的首要因子,也是鉴赏诗歌要把握的首要目标,也是诗歌鉴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中语文古典诗词中,诗人的思想感情并不难以把握,往往在题目中就有所揭示。比如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即抒“送”之情,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即抒“怀”之情。除此之外,从古诗中的某一句也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比如薛逢的《长安夜雨》,“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这一中心句即抒诗人“愁”之情。
诗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她不同于散文在娓娓而谈的叙述中表现出细腻的情感,也不像小说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诗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情感即所谓的意念是如何传递出来的?这里不得不提到意象,古诗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也是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意象
1.什么是意象?
“其实意象就是经过诗人思想、情感和想象重新把握与处理过的感觉,它是感觉材料的主观处理,是诗篇中最具体、最细小的形象单元。”(P335)简单来说,意象是诗人表情达意时所借用的物象,或者也可以说是形象。由此可见,意象可以直接当作诗歌的材料,它包括主观和客观两种元素。“主观”是诗人的思想、情感和想象,而“客观”就是具体可见的景、物。简单来说,意象就是被诗人情感“俯身”的景物。
2008
意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贵含蓄,诗是语言的艺术,诗人丰富的内心情感在诗中不是直接流露的,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所以现代的古诗教学与欣赏必须要从意象入手,首先要捕捉主要意象,挖掘意象本身的特点,才能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些物象由于自身某一特征,从而成为人类的情感或品格的载体,从而形成具有特定寓意的常见意象。比如“竹”,因为中空,寓意虚心,一节一节的寓意有气节,常用来做君子的象征;“柳”与“留”谐音,用“折柳”寓“惜别怀远”;“明月”因为阴晴圆缺寓意人的悲欢离合,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等。理解这些常见的意象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快速的读懂诗歌。通过对意象的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就显而易见。比如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意思是因时世而感伤,甚至花朵都在流泪,烘托出作者悲凉的情感。又如杜甫《登高》一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中“落木”这一意象,诗人不用“落叶”而用“落木”,缘于“木”给人的视觉感觉就是“枯木”,萧条、荒凉景象通过一“木”字显露无遗,作者的凄凉之情自然可感。
2.怎样从意象出发进行诗歌教学?
高中生接触的古诗较多,对于一些常见的意象都能把握的很准确,教师应该如何利用这一优势,从意象出发进行教学?
(1)用优美的语言解释意象
我们知道了古诗的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是第一步,意象的组合则是第二步,优秀的诗人总善于把一些看似平常的意象组合成一副或绚丽或凝重的图画,从而传达出一种动人心魂的感情。”那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我们怎么把意象的组合还原成单独的意象,把
2008
其中动人心魂的情感释放出来呢?我认为用优美的语言解释意象,将古诗翻译成优美的散文,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不失是一种有效的古诗教学方法。
“语文是中学各门课程中最美的课程,它运用美的语言,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美的形象,表达了各种丰富细腻的感情,刻画了许多美不胜收的风光风景和场面,表达了深邃、给以以启迪的思想……”(P1)诗歌因其自身的特点使它的教学更离不开美的语言。
以纳兰性德的《蝶恋花·出塞》为例,“今古山河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对“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进行意象的分析。很简单的,这一句写词人的“情”,有“深山”、“夕阳”、“深秋”、“雨”四个意象,我们可以把这四个意象进行扩写,用一段优美的话来描述诗人的愁。比如,情虽似暖阳之照,然而却为夕阳,且照在深山之中;情虽似润物之物,然而却为凉雨,更降在深秋那万物已凋零之时。不仅委婉表达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也表达了词人的无奈。这种无奈就要根据词中词人的具体描写进行分析。从词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无奈是词人有心维护社稷安宁,然而却无力阻止战火纷争。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诵读法是不可或缺的,或者说诵读法弥补了这种方法中的不足。以优美的语言解释意象,主要的活动者是教师,学生的参与较少,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感悟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或为保证学生的自主性,可以在教师讲解后让学生自己去读,读出意象之美。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学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质,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两种方法的配合,能够把课堂的舞台有效地留给学生,让他们在展示自己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欣赏自己,成就自己。让学生多体验、多感动,最后达到理解诗歌主旨,品味诗歌语言,鉴赏诗歌意境,提高语文学习积极性这一最终目标。在学生体验之上进行诵读,更能取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能让
2008
学生很容易的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进行心灵上的交流。
(2)意象的“以诗解诗”
诗歌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有一些情感在诗歌中的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仿佛不管我们怎样对她进行白话文讲解都显得很突兀,会破环她的意蕴,使诗歌课堂变得干瘪无趣,毫无美感可言。这样的课堂,别说学生提不起兴趣,就连上课的教师都会感觉尴尬。一首优美的诗变得支离破碎,其中的美感意境无从体会,学生无所感触,虽然知道诗的内容主旨,但这也是一堂失败的课。这时,我们不妨尝试一种新的方法,扩展其中的主要意象,让学生自己感悟、自己体会。这种新的方法就是我所说的意象的“以诗解诗”。
以诗解诗,简单来讲就是用具有形同或相似的内容、语言和表现手法较为浅显或已知的诗词作品来引导或帮助学生理解新的难度较大的作品。这种教学方法在近几年的诗歌教学中蔚然成风,然而在意象的“以诗解诗”的教学很少有人单独提出。
意象的“以诗解诗”就是对本诗中的意象进行补充,用之前学过的古诗中寓意相同或相近的意象诠释未学过的古诗中的意象,使学生更容易学习新诗、更容易理解新诗。这一种方法在诗歌鉴赏中比较常见,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很少见。
以薛逢的《长安夜雨》为例,“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不难看出“雨”的意象贯穿全诗,那它的寓意是什么?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也不难看出,诗人用“雨”来引出“百忧缠心”,用“雨”诉说忧愁。这里就可以用其他带有“雨”的意象并且寓意相近的诗歌来解释、扩展《长安雨夜》的意蕴。比如“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蒋捷《虞美人 听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梧桐
2008
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等等。
再如学习关于“杜鹃”的诗句,不管是李白的《蜀道难》还是白居易的《琵琶行》,我们都可以用含“杜鹃”的诗句相互补充。“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李白《宣城又见杜鹃花》),“又闻子规啼月夜”(李白《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无题》)等等。
这种方法之所以在课堂上比较少见,一是因为繁琐,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备课时比较麻烦;二是并不是所有的意象都有用其他诗歌中的意象进行解释的必要。其实可以在课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自读时思考,自己尝试着通过熟悉的诗歌中相同的意象感悟诗歌。学生主动去感悟诗中的意蕴情感,课堂上老师只要稍加点播,学生就能深刻体会诗中的美感。可以选择性的对其中重要的意象进行分析,例如“青冢”、“金戈铁马”、花、草等。
对古典诗歌意象的学习就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分析,把握诗人的主观情感,这一过程也就是品味诗歌意境的过程。
(三)意境
何为“意境”?简单来说,意境是诗人的思想情感与客观物象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王昌龄在其所作的《诗格》中,曾探讨了意与境的关系:“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诗须景与意相兼始好。”指出了诗歌创作必须情与景相交融。到了晚唐,司空图进一步扩大了对诗歌文体的意境研究范围,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实景和虚景,要做到虚实相生。由此可见,意境在诗歌中呈现出来的方式就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以及所诱发的审美想象空间。
2008
欣赏诗歌,体会意境,就是通过审美想象空间,实现情与景、虚与实的统一。即:景(实)—想象—情(虚)。诗歌教学应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要立足景(实),这是欣赏诗歌的出发点。诗歌中写实写景的字词句是固定不变的,对此应该让学生准确掌握,这一“实”的部分为诗歌的鉴赏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由实景诱发想象从而在想象中产生与作者相近的情感是诗歌鉴赏的主体部分。学生的想象是至关重要的,直接接受他人的感受是不可取的,那怎样驱使学生进行想象呢?
叶圣陶先生教给我们了很好的方法,他以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示例说,“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选了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便传出了北方旷远、荒凉、静寂的印象,使人怅然凝望。”(P340)这就是说要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探究,把它想象成一幅鲜明可感的图画,领悟出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或哲理来。这样,才能透过文字接触到作者的所见所感,才能填补诗歌欣赏中的空白,也就是学生的想象任务。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欣赏这一名句时,首先要对词语进行揣摩、探究。“疑”字就给山路逶迤、曲水回流的环境增加了真实感,“又”字写出了诗人出乎意料的惊喜神态。“柳”是“暗”的,以“明”形容“花”,一明一暗,颜色的对比,突出色彩的抚媚。最后把这想象成一幅画::青山叠翠,山路曲折,碧水环流,绿柳含烟,山花烂漫,多么迷人的山村风景啊!我们既体会到了作者对山村风光的喜悦之情和突见山村后惊喜之情,又领悟了诗蕴含的理趣。
在带领学生把握意境时,多媒体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效果显著的方法。把音乐、图片、影视等艺术运用到古诗歌教学之中,不同的感官刺激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意境相似,很自然的使学生从诗的意境进入其他艺术的意境,又有其他艺术意境联想到诗中的意境,扩大了想象空间,加深了对诗歌意境的体验和品味。比如在学习《长亭送别》,本文中包含
2008
很多的词作,可以放视频或音乐进行情境导入。
三.结束语
由“景(实)—想象—情(虚)”这一“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景(实)对应的是意象,情(虚)是意念,而想象对应的就是诗的意境。首先,意境与意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都表现出浓烈的感情色彩。区别在于意象是诗歌艺术最小的意义单位,而意境则是诗歌整体的境界。
其次,在诗歌的“三意”中,简单来说,意念是指诗歌写什么的问题,指诗歌的内容和目的,喜、怒、哀、乐、趣等;意象揭示了诗人如何写的问题,即艺术手法,通过物象或借代、或象征、或寄托、或反衬等;意境则是诗人营造和读者感悟到的一种艺术情调。诗人的意念具体表现在意象中,而诗歌的意境又由意象来塑造,所以说,“三意”中,意象最为重要。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古典诗歌教学模式,把握诗人的情感和全诗的主旨,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对意象加以分析,或用优美的语言翻译意象或用意象“以诗解诗”,运用想象品味意境。
参考文献
王光明.面向新诗的问题[M].北京:学苑出版,2002.
.于“意象、意境、意蕴”中探究现代诗歌的教学[J] .新课程(中学),2010.
宋其蕤.语文教学美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上、下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编.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1980.
陶士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