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车( diesel locomotive )以内燃机作为原动力,通 过传动装置驱动车轮的机车。根据机车上内燃机的种类,可 分为柴油机车和燃气轮机车。由于燃气轮机车的效率低于柴 油机车以及耐高温材料成本高、噪声大等原因,所以其发展 落后于柴油机车。在中国,内燃机车的概念习惯上指的是柴 油机。
发展
20 世纪初,国外开始探索试制内燃机车。 1924 年,苏联制 成一台电
力传动内燃机车,并交付铁路便用。同年,德国用 柴油机和空压缩机配接,利用柴油机排气余热加热压缩空气 代替蒸汽,将蒸汽机车改装成为空气传动内燃机车。 1925 年, 美国将一台 220 kW 电传动内燃机车投入运用,从事调车作 业。30 年代,内燃机车进入试用阶段,直流电力传动液力变 扭器等广泛采用,并开始在内燃机车上采用液力耦合器和液 力变扭器等热力传动装置的元件,但内燃机车仍以调车机车 为主。3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些由功率为 节机车多节连挂的干线客运内燃机车。
900〜1 000 kW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因柴油机的性能和制造技术迅速提 高,内燃机车多数配装了废气涡轮增压系统,功率比战前提 高约 50%,配置直流
电力传动装置和液力传动装置的内燃机 车的发展加快了,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内燃机车数量急骤 增长。60 年代期,大功率硅整流器研制成功,并应用于机车 制进,出现了交—直流电力传动的 2 940 kw 内燃机车。在 70 年代,单柴油机内燃机车功率已达到 4 410kW 。随着电子 技术的发展,联邦德国在 1971 年试制出 1 840 kW 的交一直 一交电力传动内燃机车,从而为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技术 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内燃机车随后的发展,表现为在提高 机车的可靠性、耐久性和经济性,以及防止污染、降低噪声 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中国从 1958 年开始制造内燃机车,先后有东风型等 3种型
号机车最早投入批量生产。 1969 年后相继批量生产了东风 4 等 15 种新机型,同第一代内燃机车相比较,在功率、结构、 柴油机热效率和传动装置效率上,都有显著提高;而且还分 别增设了电阻制或液力制动和液力换向、机车各系统保护和 故障诊断显示、微机控制的功能;采用了承载式车体、静液 压驱动等一系列新技术;机车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方面,性能 有很大提高。 东风 11 客运机车的速度达到了
160km/h 。在生 产内燃机车的同时,中国还先后从罗马尼亚、法国、
美国、
德国等国家进口了不同数量的内燃机车,随着铁路高速化和 重载化进程的加快,正在进一步研究设计、开发与之相适应 的内燃机车。
分类
按用途可分客运、货运、调车内燃机车。接走行部形式分为 车架式和转向架式内燃车。按传动方式分为机械传动、液 力传动、电力传动内燃机车。现代机车多采用电力和液力传 动。电力传动又可分为直流电力传动和交一直流电力传动和 交一直一交电力传动内燃机车。
基本结构
内燃机车由柴油机、传动装置、辅助装置、车体走行部(包 括车架、车体、转向架等)、制动装置和控制设备等组成。
柴油机
内燃机车的动力装置,又称压燃式内燃机。主要结构特点包 括汽缸数、汽缸排列形式、汽缸直径、活塞冲程、增压与否 等。现代机车用的柴油机都配装废气涡轮增压器,以利用柴
油机废气推动涡轮压气机,把提高了压力的空气经中间冷却 器冷却后送入柴油机进气管,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柴油机功率 和热效率。柴油机工作有四冲程和二冲程两种方式,同等转 速的四冲程机的热效率一般高于二冲程,所以大部分采用四 冲程。从转速来看,分为高速机( 1500 r/min 左右)、中速机 (1000 r/min )和低速机(中速机转速以下) 。为满足各种功 率的需要,生产有相同汽缸直径和活塞的各种缸数的产品。 功率较小用 6 缸、8 缸直列或 8 缸 V 型,功率较大用 12、16、 18 和 20 缸 V 型,其中以 12、 16 缸的最为常用。 传动装置
为使柴油机的功率传到动轴上能符合机车牵引要求而在两 者之间设置的媒介装置。柴油机扭矩—转速特性和机车牵引 力—速度特性完全不同,不能用柴油机来直接驱动机车动 轮:柴油机有一个最低转速,低于这个转速就不能工作,柴 油机因此无法启动机车;柴油机功率基本上与转速成正比, 只有在最高转速下才能达到最大功率值,而机车运行的速度 经常变化, 使柴油机功率得不到充分利用; 柴油机不能逆转, 机车也就无法换向。所以,内燃机车必须加装传动装置来满 足机车牵引要求。常用的传动方式有机械传动、液力传动和 电力传动。①机械传动装置是由离合器、齿轮变速箱、轴减
速箱等组成的。因其功率受到限制,在铁路内燃机车中不再 采用。 ②液力传动装置主要由液力传动箱、车轴齿轮箱、
万向轴等组成。液力变扭器(又称变矩器)是液力传动机车 最重要的
传动元件,由泵轮、涡轮、导向轮组成。泵轮和柴 油机曲轴相连,泵轮叶片带动工作液体使其获得能量,并在 涡轮叶片流道内流动中将能量传给涡轮叶片,由涡轮轴输出 机械能做功,通过万向轴、车轴齿轮箱将柴油机功率传给机 车动轮; 工作液体从涡轮叶片流出后, 经导向轮叶片的引导, 又重新返回泵轮。液力传动机车(图 2)操纵简单、可靠, 特别适用于多风沙和多雨的地带。 ③电力传动分为三种: (a) 直流电力传动装置。牵引发电机和电动机均为直流电机,发 动机带动直流牵引发电机,将直流电直接供各牵引直流电动 机驱动机车动轮。(b)交一直流电力传动装置。发动机带动 三相交流同步发电机,发出的三相交流电经过大功率半导体 整流装置变为直流电,供给直流牵引电动机驱动机车动轮。
(c)变一直一交流电力传动装置。 发动机带动三相同步交流 牵引发电机,发出的直流通过整流器到达直流中间回路,中 间回路中恒定的直流电压通过逆变器调节其振幅和频率,再 将直流电逆变成三相变频调压交流电压,并供给三相异步牵 引电动机驱动机车动轮。电力传动机车的应用最为广泛。
车体走行部 包括车架、 车体、 转向架等基础部件。 ①车架是机车的骨干, 安装动力机、 车体、 弹簧装置的基础。 车架为一矩形钢结构, 由中梁、侧梁、枕梁、横梁等主要部分组成,上面安装有柴 油机、传动装置、辅助装置和车体(包括司机室) ,下面由 两个转向架支撑并与车架相连,车架中梁前后两端的中下部 装设车钩、缓冲装置。车架承受荷载最大,并传递牵引力使 列车运行,因此,车架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②车体是 车架上部的外壳,起保护机车上的人员和机器设备不受风、 沙、雨雪的侵袭和防寒作用。按其承受载荷情
况,分为整体 承载式和非整体承车体;按其外形分为罩式和棚式车体。③ 转向架是机车的走行装置, 又称台车。 由构架、 旁承、轴箱、 轮对、车轴齿轮箱(电力传动时包括牵引电机) 、弹簧、减 振器、均衡梁,以及同车架的连结装置、基础制动装置等主 要部件组成。其作用是承载车架及其上面装置的重量,传递 牵引力,帮助机车平衡运行和顺利通过曲线。内燃机车一般 为具有两个 2 轴或 3 轴的转向架。
辅助装置 用来保证柴油机、传动装置、走行部、制动装置和控制调节 设备等正常工作的装置。主要设备包括:燃油系统——保证
给柴油机供应燃油的设备及管路系统;冷却系统 一一保证
柴油机和液力传动装置能够正常工作的冷却设备和管路系 统;机油管路系统一一给柴油机正常润滑的设备及管路系 统;空气滤清器——过滤空气中灰尘等赃物的装置;压缩空 气系统一一供给列车的空气制动装置、砂箱、空气笛及其他 设备压缩空气的系统;辅助电气设备一一蓄电池组、直流辅 助发电机、柴油机起动电机等。
制动设备
内燃机车都装有一套空气制动机和手制动机。此外,多数电 力传动机车增设电阻制动装选,液力传动机车装有液力制动 装置。
控制设备
控制机车速度、行驶方向和停车的的设备。主要有机车速度 控制器、换向控制器、自动控制阀和辅助制动阀。操纵台上 的监视表和警告信号装置有:空气、水、油等压力表,主要 部位温度表,电流表、电压表,主要部位超温、超压或压力 不足等音响和显示警告信号。为了保证安全,便于操作,内 燃机车上还装设有机车信号和自动停车装置。
工作原理
燃料在汽缸内燃烧,所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在汽缸内膨胀, 推动活塞往复运动,连杆带动曲轴旋转对外做功,燃料的热 能转化为机械功。柴油机发出的动力传输给传动装置,通过 对柴油机、传动装置的控制和调节,将适应机车运行工况的 输出转速和转矩送到每个车轴齿轮箱驱动动轮,动轮产生的 轮周牵引力传递到车架,由车架端部的车钩变为挽钩牵引力 来拖动或推送车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