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国》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每个4分,共48分)
1.(2018·资阳)鸦片战争后,国人对“英夷”最关切的方面是其“女主”的习俗。《英吉利记》说其国“婚丧嫁听女自择,女主赀财,夫无妻媵,在国王以下莫不重女而轻男”。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中国( A )
A.价值观明显不同于英国 B.丧失了对自身文化的自信 C.研究英国代议制成为显学 D.崇尚西方国家的男女平等
【解析】 材料“国人对‘英夷’最关切的方面是其女主”反映了英国“重女而轻男”的现象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不同,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国人丧失了对自身文化的自信,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研究英国代议制成为显学,故C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国人崇尚西方国家的男女平等,故D项错误。
2.(2018·惠州4月模拟)鸦片战争前后,近代报刊已引入中国,但在当时办报被视为“洋人营利之举”,或是“莠民之贱业”。然而15年到18年,国人所办报刊就达50余种,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创办报刊的第一个高潮。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B )
A.维新变法的推动 C.洋务运动的破产
B.民族危机的加深 D.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材料表明国人在鸦片战争前后贱报人,认为是“莠民之贱业”,而维新变法期间则掀起了办报高潮,其原因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深重,故办报刊开启民智,故选B项;通过报刊宣传了维新思想,从而推动维新变法运动,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民族危机深重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传播,进而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D项。
3.(2018·河南六市二模)据统计,从1913年到1920年,中国市场上外国资本总额增加1/3以上,本国资本总额则翻了一倍多,外国资本所占比重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B )
A.列强放弃了对中国侵略 B.中国民族资本得到发展 C.外国资本优势地位丧失 D.中国大力发展实业
【解析】1913~1920属于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一定发展,外国资本所占比重的下降,正说明民族资本得到发展,故B项正确;列强此时并没有放弃对中国的侵略,一战期间日本侵华就是明例,故A项错误;外国资本的比例下降,并不是丧失,故C项错误;此时属于民族资本发展较快,并不是大力发展实业,故D项错误。
4.(2018·潍坊二模)1925年,“四大”决议指出,我们参加民族运动……若是忘了无产阶级在民族中自己阶级之准备,而沉溺在资产阶级性的民族民主运动中,便遗无产阶级
学习资料精品资料
学习资料精品资料
不容易挽救的大害,并且足以减少民族之性。这说明认识到( D )
A.掌握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 B.反帝反封建任务的艰巨性 C.农民问题是中国的主要问题 D.国共合作中应保持党的性
【解析】 材料“1925年忘了无产阶级在民族中自己阶级之准备,而沉溺在资产阶级性的民族民主运动中,便遗无产阶级不容易挽救的大害”体现出第一次国共合作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国共合作中保持党的性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在国共合作中保持性的重要性,没有体现出掌握领导权、任务的艰巨性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故A、B、C三项排除。
5.(2018·商丘三模)1935年,先后对金融和重要的战略物资进行统制。1937年7月又对粮食资源、交通卫生机关等进行统制,随后在上海成立了四行联合办事处总处,并由资源委员会主持沿海工厂内迁。这一做法( B )
A.是为了应对国内的经济危机 B.为争取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C.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D.是官僚资本借国家政权巧取豪夺
【解析】 材料“1937年7月又对粮食资源、交通卫生机关等进行统制……由资源委员会主持沿海工厂内迁”反映了抗日战争爆发,国民为抗战而进行经济统制和企业内迁,故B项正确;当时中国国内没有严重的经济危机,主要矛盾是中日,故A项错误;企业内迁并不是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故C项错误;沿海工厂内迁并不能体现官僚资本借国家政权巧取豪夺,故D项错误。故选B项。
6.(2018·辽宁联考)下面框内所叙内容是对近代中国民主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事件( C )
评论一:中国人民抗日史的重要一步——尽管是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的抵抗。 评论二:是由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不同“社会势力”组成的一个统一战线组织和参加的活动。 A.开启了十四年抗战的历程 B.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标志着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解析】 由“中国人民抗日史的重要一步——尽管是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的抵抗。”“由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不同‘社会势力’组成的一个统一战线组织和参加的活动。”可知,此为对运动的评论。运动发生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之后,排除B项;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故选C项;
学习资料精品资料
学习资料精品资料
A项是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标志,排除;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排除D项。
7.(2018·烟台4月)
政治 经济 思想 习俗 动荡裂变的时局 夹缝中长出幼苗 迷离彷徨的选择 抱残守缺的遗风 共和制度的渐进 民族工业的春天 博大宽容的气象 移风易俗的时尚 据上表可知,中华初年社会生态整体特征表现为( B ) A.锁国与开放 C.危亡与机遇
B.坎坷与进步 D.保守与激进
【解析】表中“动荡裂变的时局”“迷离彷徨的选择”“抱残守缺的遗风”体现出初年坎坷的社会生态;材料“共和制度的渐进”“夹缝中长出幼苗”“移风易俗的时尚”体现出初年整个社会有所进步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锁国、危亡的特征,故A、C两项排除;D项中的“激进”不符合材料“博大宽容的气象”“移风易俗的时尚”,排除。
8.(2018·北京卷·18)下图取材于1945年一幅名为《端赖合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D )
A.国共联合进行淞沪会战,抵抗日军进攻 B.《双十协定》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果 C.重庆谈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 D.抗战胜利前后国人对和平前景充满期盼
【解析】 注意漫画创作的时间“1945年”以及漫画标题《端赖合作》、图片上的文字“国共”“复兴门”“建国大道”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抗战胜利前后,全国民众希望国共继续合作,实现和平建国,故漫画反映了国人对和平前景充满期盼,故D项正确;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而且是在正面战场组织的会战并非国共联合,排除A项;《双十协定》是1945年重庆谈判的结果,重庆政协会议召开于1946年初,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重庆谈判时抗日战争已经取得胜利,排除C项。故选D项。
9.(2018·陕西十二模)1215年6月15日,安茹王朝屡战屡败的国王约翰与25位费族代表举行谈判,签署了著名的《自由大宪章》,从此英国确立“王在议会”和“王在法下”的原则。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她远在外国的侄孙詹姆士一世继位,詹姆士对英格兰一无所知,坚持“君学习资料精品资料
学习资料精品资料
权神授”,王权逐步凌驾于议会之上。直到光荣的胜利,议会才“收复”失去的权力。这表明,光荣( B )
A.结束了英国君主制的历史进程 B.对英格兰的政治传统有所捍卫 C.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D.推动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建立
【解析】材料“从此英国确立‘王在议会’和‘王在法下’的原则”说明,《大宪章》开了“限政”的先河;材料“直到光荣的胜利,议会才‘收复’失去的权力”说明光荣是对政治传统的捍卫,故B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光荣后,16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故C项错误;责任内阁形成于1721年,故D项错误。
10.(2018·荆州)19世纪末期,美国《时尚》服装杂志向女性推介宽松的灯笼裤 (见下图)以它的创始人阿米利亚·布卢默的名字命名,也被称为“理性服装”。灯笼裤的问世反映了( B )
A.贵族式休闲大众化 C.希腊复古风格流行
B.女性生活方式变化 D.战争影响民众生活
【解析】“宽松的灯笼裤 ”体现的是女性生活方式在变化,但是材料并不能直接体现出贵族式休闲大众化、希腊复古风格流行以及战争影响民众生活等三个选项,所以本题答案只有选B项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1.(2018·4月预测押题卷Ⅱ)霍布斯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即自然状态下),每一个人对于一件事物都享有“自然权利”,但是这种自然权利会带来纷争,因而在自然状态下的人是“孤独、贫困、污秽、野蛮又短暂的”。为了保全自己和过上更舒适的生活,在理性的指引下,人们缔结社会契约。以下叙述中,最能体现霍布斯社会契约思想特点的是( B )
A.只有在取得被统治者的同意,其统治才有正当性 B.人与人在自然状态下处于交战状态,人们为了自保而缔结契约 C.政治共同体的代表如果违反了大多数人的意志,人们有权将其罢免 D.签订契约以后,每个签订者都受到法律的制约和保护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自然权利会带来纷争”“为了保全自己和过上更舒适的生活,在理性的指引下,人们缔结社会契约”可以看出人与人在自然状态下处于交战状态,人们为了自保而缔结契约,故B选项最符合题意,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的形成和政治共同体,故A、C两项错误。
12.(2018·衡中同卷押题卷)有学者指出,在西方多党选举制度下,由于不同政党的存在,整学习资料精品资料
学习资料精品资料
个国家的政治人才被政党切割成几个部分,并随政党共进退。一党获胜,哪怕原来的政务官再有能力,也需统统大换血。这揭示出西方政党政治( C )
A.导致了政治人才的匮乏 B.实现了政治理念的多元化 C.影响了国家治理的质量 D.扩大了政治人才的空间
【解析】 材料显示,西方多党制选举造成政治人才的政党化和闲置,这不利于政治人才的整合和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国家治理的质量,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多党选举制度下政党对政治人才的争夺和政治人才的闲置,不是缺乏政治人才,A项错误;多党制下,不同党派秉承不同的政治理念,体现出政治理念的多元性,但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不同政党的政治人才随政党共进退,在野党政治人才无法参与国家管理,缩小了政治人才的空间,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第15题15分,共52分) 13.(2018·龙岩4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9世纪后半叶由李鸿章、曾国藩等倡导的学习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学在知识和精神领域一统的局面。而20世纪初清兴新学、废科举,逼使孔子和儒学在知识领域退居次要地位。而辛亥皇权政治的瓦解,使孔子儒学失去政治上强有力的保护。这以后,即使没有新文化运动,孔子和儒学在精神领域的沦落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其基本原因,就是儒学中没有产生有效的抵御列强侵略和强国的有效办法。
——迟云飞《近代中国孔子和儒学地位
衰落的进程及其必然性》
材料二在欧洲启蒙运动中,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中通过的《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
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和近代中国不同社会地位的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西传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儒家思想发展的主要因素。(10分)
【答案】(1)西汉独尊原因:儒家思想具有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能与时俱进,易于被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推行;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农业社会的保守性。(5分,答出5点即可)
近代衰落原因:洋务运动的冲击;清末“新政”,学习西方改革的冲击;辛亥推翻君主制度的冲击;新文化运动“孔家店”、宣传民主与科学的冲击;儒家陈腐的纲常礼教
学习资料精品资料
学习资料精品资料
不能适应近代社会变革发展的需要。(10分)
(2)原因: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便利了东西文化交流;欧洲社会转型时期,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精神需求;儒家思想中有启蒙思想家需要的成分。(4分, 答出2点即可)
影响:为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武器。(2分)
因素:思想自身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趋时更新;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和支持。(4分,答出2点即可)
14.(2018·烟台4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世纪晚清重大历史事件简表
时间 政治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经济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也受到西方影响。 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清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开始起步;清末新政。 孙中山阐发“三民主义”。 思想 林则徐组织编译《四洲志》;魏源编撰《海国图志》 19世纪 上半期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19世纪 下半期 条约》签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兴起。 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派的“商战”思想;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断思想发展。 20世纪初期 (至1912年 清朝结束)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同盟会成立;清末预备立宪;辛亥爆发。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历史年表》
从表中提取各领域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答案】示例:论题:晚清时期中国社会近代化起步并全面发展。阐述:经济上: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得以产生和初步发展,这些均推进了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思想上: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开眼看世界,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派主张商战和实行君主立宪,康有为代表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孙中山代表的派主张民主共和,这些均有利于近代中国思想;政治上:维新变法运动开始进行制度变革的尝试,辛亥推翻了清朝,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12分)
【解析】 本题是个开放性的题目。材料反映的是19世纪晚清重大历史事件;首先从表中提取关键信息,归纳出观点,比如晚清时期中国的近代化等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
学习资料精品资料
学习资料精品资料
和思想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来分析观点即可。
15.(2018·高考模拟历史调研卷一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以防止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摘编自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
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1)根据材料,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共和政体确立的意义。(9分)
【答案】(1)表现: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赋予总统较大的行政权;构建“分权制衡”机制。(6分)
(2)意义:加强了联邦的权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通过分权与制衡防止了,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9分)
【解析】 (1)表现:根据“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得出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根据“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得出赋予总统较大的行政权;根据“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得出构建“分权制衡”机制。
(2)意义:根据所学回答美国1787年的积极意义即可。
学习资料精品资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