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题:某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家庭较多。最近,社会工作者发现“等、靠、要”的思想在该地区开始蔓延,申请享受低保待遇的家庭有所增长,甚至出现有的家庭两代都申请的现象。社会工作者在该地区了解到,有人觉得自己学历低、没技术,找不到工作;有人反映周边虽有一些工作岗位,但不理想;还有人认为,如果外出工作,路远待遇低,还不如待在家。
问题:1.分析该地区申请享受低保待遇家庭数量较多的原因;2.从提升服务对象能力的角度,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哪些方面的服务?
答:1.贫困的产生是与社会成员个人、社会、文化及环境等因素相关。从本案例描述的内容分析来看,该地区申请享受低保待遇家庭数量较多的原因包括如下:①个人因素。从案例提供的情况看,部分人员缺乏正确的择业观,个人对就业和自食其力与享受低保的认知存在偏差。如有些人学历低、没技术,缺少找工作的有利条件;有些人认为外出工作,路远、待,遇低,还不如呆在家。②社会因素。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也可能造成了贫困。如提到的某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了地区整体经济水平不高的局面,周边虽然提供了一些岗位,但不理想,这些问题也间接导致了个人的贫困。③文化因素。如文中提到最近社会工作者发现“等、靠、要”的思想在该地区开始蔓延,说明该地区出现了贫困文化。贫困文化在贫困群体之间通过交往而得到加强,形成文化的代际传递,这也是出现有的家庭两代都申请的原因。④环境因素。造成贫困的原因也可能与贫困群体居住的环境有关,由于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没有为穷人改变
- 1 -
自身状况提供机会和资源。
2.从提升服务对象能力的角度,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以下服务:①从政府层面来说,社会工作者要发挥桥梁作用,积极参与社会救助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评估,可以对本地区低保家庭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收集分析的数据,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和更有针对性,也可以整理提炼本地区社会救助工作案例,通过分析案例,提炼适合本地区救助工作的典型经验。同时,运用《社会救助暂行办法》,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帮助救助对象建立社会支持网络。②从社会层面来说,可以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影响,给予救助对象捐钱捐物的物质援助,或者提供及时的志愿服务,为救助对象提供心理咨询、情绪疏导等专业服务,同时还可以引进其他发达地区的组织和资源为本地区贫困人员提供就业机会,扩大社会交往,构建新的社会支持网络和互动体系,发挥自身潜能和资源优势。③从社区层面来说,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要结合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调动服务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协助社区居民重新认识、分析面临的处境和造成困难的原因,提升其信心,使其认识到自己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积极为社区困难群体寻找就业信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知识讲座。④从个人层面来说,改变他们的错误认知,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劳动致富价值观,教育他们低保政策还是养懒人的政策,只有通过脚踏实地、自食其力,才能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通过家庭、邻里之间的帮助,加强沟通,了解就业新动向。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就业培训和指导,可以通过一些成功的例子来为他们树立榜样。增强他们就业的信心,提高就业竞争力,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
- 2 -
第二题:社会工作者在一次走访中发现王老先生独自在家。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到来,他很高兴。交谈中社会工作者了解到,王老先生与儿子一家同住。儿子和儿媳外出工作时,家里只留下他一个人。社会工作者观察发现,王老先生的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已经多日没有换洗。老人抱怨,退休工资都交给了儿媳,身上没有任何零花钱。同时,社会工作者还注意到王老先生手臂上有多处淤青,问其原因王老先生沉默不答,表情紧张。社会工作者向社区居委会进一步了解情况,得知王老先生今年80岁,以前是老伴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老伴去世后,主要由儿媳照顾。儿媳觉得老人不做家务,不讲卫生,一起生活碍事,常常为此打骂老人,有时还不让老人吃饱,儿子去外地出差时.儿媳还经常将老人反锁家中。
问题:1.社会工作者在本案例中运用了哪几种收集资料的方法?2.列举本案例中老人受到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的类型及行为表现。
答:1.社会工作者在本案例中运用了以下几种收集资料的方法(这个教材中有收集材料的方法):①询问(向服务对象进行询问)。交谈中社会工作者了解到,王老先生现与儿子一家同住,儿子和儿媳妇外出工作时,家里只留下他一个人。②咨询(向服务对象的相关人进行询问。社会工作者向社区居委会进一步了解情况,得知王老先生以前是老伴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老伴去世后主要由儿媳照顾。③查阅(查阅服务对象相关记录)。社会工作者向社区居委会进一步了解情况,得知王老先生今年80岁。④观察(观察服务对象情况)。社会工作者观察发现,王老先生的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已经多日没有换洗。⑤家访(对服务对
- 3 -
象家庭进行采访)。社会工作者在一次走访中发现王老先生独自在家。
2.本案例中老人受到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的类型及行为表现(把你记得的所有类型都答上,不管案例中有没有。因为答多答错不倒扣分):①身体虐待。儿媳常常打老人。王老先生手臂有多处淤青。②性虐待。(这个确实没有,命题人对王老先生手下留情了。)③情感或心理上的虐待。儿媳常常骂老人。儿媳还经常将老人反锁家中。④经济虐待。老人退休工资都交给了儿媳,身上没有任何零花钱。⑤他人疏于照顾。儿媳有时还不让老人吃饱。⑥自我忽视。王老先生的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已经多日没有换洗。
第三题:社会工作者在社区走访中发现许多中小学生的父母平时因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往往不分青红皂白骂孩子,孩子觉得很委屈,不再愿意与父母沟通。针对这一情况,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组织了“有效沟通”为主题的儿童小组活动。活动进行几节之后,社会工作者发现成效甚微,决定将原来仅为儿童开展的小组工作调整为父母与子女双方都需要参加的亲子沟通平行小组,小组目标更改为增强父母聆听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增强子女表达能力,提升自我价值;增进双方理解,改善亲子关系等。问题:
1.与原小组计划相比,调整后的亲子沟通平行小组有哪些优点? 2.结合案例完成亲子沟通平行小组主题内容的设计(将表中字母序号写在答题卡上,并作答)。
答:1.与原小组计划相比,调整后的亲子沟通平行小组的优点在于:①父母参与的中介角色对子女学习各种技巧很有帮助,可以增强子女各方
- 4 -
面的能力。②参与的父母可以成为培训者,由于父母清楚地了解小组的内容,在子女学习上,他们可以发挥提醒和鼓励作用,并且协助子女在家完成实践练习,可以提升子女的自我价值。③由于双方都参与亲职教育活动,从中会让子女感受到父母也愿意努力学习改善关系,而彼此在服务活动过程中的改变和进步,都会成为对方的鼓励,从而增强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的信心,可以增进亲子双方的理解和改善亲子关系。
2.结合案例完成亲子沟通平行小组主题内容的设计:
A:学会积极倾听(抄写小组目标,同时与右侧的“学会积极表达”相对,类似于小学语文中的写反义词。)
B:我眼中的爸妈与左侧的“学会积极表达”相对。)
C:跨组训练;知己知彼直接抄写左侧的“跨组训练;知己知彼”,这就是小学语文的抄写题。)
D:情绪管理(抄写小组目标,同时与右侧的“应对批评”相对。不会专业术语,写成“减少批评”也可以。)
E:自我肯定(直接抄写左侧的“自我肯定”)
第四题:张某,男,45岁,初中文化程度,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有期徒刑。服刑期间,张某表现良好,最近经法院裁定假释。张某妻子已于几年前与其离婚。变卖房产后带着儿子移居外地。目前,张某只能与父母、兄嫂同住,但矛盾冲突不断,家庭关系十分紧张。回到社区后,张某处处感到不适应,对人高度戒备。他多次尝试找工作,但因文化程度低,没有专业技能等原因未能成功;户籍办理也不顺利;再加上最近又被查出患有肝病,张某感觉生活压力很大,十分自卑沮丧,却不知向谁求助。对此,
- 5 -
社会工作者计划以个案管理的方式为张某提供服务。
问题:1.本案例中的张某有哪些服务要求?2.在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进行个案管理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①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需要。案例中张某的房产被变卖,只能与父母、兄嫂同住,需要维持其基本生活所需的住房条件;他多次尝试找工作,却因文化程度低、没有专业技能等原因未能成功,需要能维持他基本生活所需的经济收入或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最近又被查出患有肝病,需要维持身体健康的卫生医疗待遇。②教育、就业权益的保障需要。案例中的张某文化程度低、没有专业技能,需要进行就业培训、提升其文化程度,需要通过提高其自身能力来维持基本生存条件。③再社会化的服务需要。矫正对象一方面是由于长期社会功能的缺失;另一方面由于服刑长期与社会隔离,缺少社会适应和沟通能力。案例中的张某需要接受社会工作者在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信息咨询、生活照顾以及社会环境改善等方面提供的服务,使他消除犯罪心理结构,修正行为模式,从而能适应社会生活。(4)正常家庭生活的需要。良好的家庭关系和家庭环境是个人生命滋养的源泉。案例中张某的妻子已于几年前与张某离婚,变卖房产后带着儿子移居外地。张某只能与父母、兄嫂同住,但矛盾冲突不断,家庭关系十分紧张。这都表明张某有正常家庭生活的需要。
2.社会工作者在进行个案管理时需要注意如下问题:①要重视和善于与张某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在个案管理开始阶段,张某可能会具有被动、不配合,甚至抗拒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社工要用接纳、尊重、平等的态度来对待他,以便与其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②要有重点分步骤地制订矫正
- 6 -
工作计划。矫正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过程,矫正社会工作者需要协助矫正对象解决许多复杂和艰难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很难在一个短时期内全部解决,所以矫正社会工作者必须引导张某共同参与,与张某一起分析什么是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探讨如何解决的问题,有重点、分步骤地制订矫正工作计划,逐步实现矫正工作的最终目标。③要善于协调多部门、多机构提供整合性的服务。个案管理是一种资源之联系与整合的服务,其服务计划可能涉及许多部门和机构的人员、物资和财力的配合。个案管理社会工作者在此时要扮演协调联系者的角色,召集张某及其家人、社区居委、人社部门等多个单位进行沟通协调,在必要的时候要召集包括服务使用者在内的各相关人员进行协商,协助张某在户籍办理、低保申请、就业培训、医疗救助及家庭关系建设等方面提供建议和帮助,既能为张某提供所需的充足服务,又尽量避免服务的重复和资源的浪费。④要着眼于张某的潜能发掘和自己解决问题,切忌包办代替。个案管理目标是帮助张某恢复或重建通过正常途径获得社会资源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在工作过程中,要着眼于张某的潜能发掘和自己解决问题,切忌包办代替。
第五题:老旧小区居民对社区服务有强烈需求,然而,该社区居委会人手紧张,服务供给有限。为此,社区居委会引进了一家社会工作机构,希望借助专业力量加强社区服务。该社会工作机构在社区走访中发现.社区中已有居民骨干自发组织了一些活动。进一步调查后了解到,有些居民骨干认为,大家组织起来就是为了自娱自乐,不要多管闲事;有的居民骨干虽然想为居民们多做点事,但不知道该怎么做;还有的居民骨干曾经尝试过开展社区服务,但看不到成效,感到很无力,没能坚持下去;同时,
- 7 -
这些社区居民骨干开展活动面临缺乏服务场地、设备、资金和人员等困难,也不知道该如何去争取资源。针对该地区的实际情况,社会工作机构计划对本社区居民骨干开展能力建设服务。
要求:分别从提升居民骨干的认识和思维、情感和价值观、行为和技巧等三个方面能力的角度,设计服务方案(分别列出三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和主要实施策略)。
答:(1)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①能够掌握社区生活和共同问题的知识和资料;②能够理解资料的相互关系,批判地分析问题;③能够引申和推理;④能够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创新的建议。实施策略:(结合材料,自由发挥,这种题没有标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行为和技巧能力的培养。目标:①具备与基层居民沟通的技巧;②善于表达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护;③能够理解文件和有关资料;④懂得行政和会议技巧;⑤拥有基层动员的能力;⑥具备谈判、游说、公共关系和与大众传媒合作的能力。实施策略:①肯定模仿学习的重要性;②个别训练与督导;③示范、录像带、心理预习、自我引导、复习等。
(3)行为和技巧能力的培养。目标:①改变他们对参与、社会正义、居民权益的观感和价值取向;②巩固“社区服务”的精神。实施策略:①行动反思;②分享个人经历和感受,引起居民的共鸣;③不断给居民灌输公民意识和价值;④培养价值观的方法:领悟法、辩证法、理性分析法、观念扩展法和模拟游戏法;⑤灵活运用组织过程,引起讨论;⑥建立“典型”和“模范”显示答案。
- 8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