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社会传播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社会传播的系统性:5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个体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主要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阶层、世代等之间的信 息交流。输出群体规范和社会价值,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4.组织传播:组织是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是一个结构更为严密的社会集合体。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传播对象分散;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传播内容公开;有反馈机制。
人类传播活动发展阶段:媒介依次叠加1.口语传播2.文字传播3.印刷传播4.电子传播
口语时代对社会的影响:
1.语言的产生使人类彻底摆脱了动物状态;
2.人类不再单纯地依赖体内信息系统来传播信息,而开始向一个功能更强、效率更高的体外化信息系统发展。
文字传播时代对社会的影响:
1.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都发生重大变革 2.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印刷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
1.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到东亚和西方各国。中国的印刷事业长期停滞在小作坊手工业和人力劳动水平上,传播区域受限。
2.德国:德国工匠古登堡的印刷术:金属活字排版印刷是印刷时代的新纪元,使得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
3.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造酒的压榨机改为印刷机。
4.欧洲工业革命推动,印刷术跨越了人力生产而进入机械动力和电力生产的阶段。 影响:
印刷传播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 印刷机的出现迎来近代报刊的诞生;
伴随读写能力的普及,印刷媒介开始在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中起了愈加重要的作用;
印刷媒介的发展和普及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领域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印刷业本身也成为一项产业。
电子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1)可以对其进行大量复制、传播和保存。使得人类知识经验的累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新的飞跃。
(2)电子技术的发展还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
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媒媒介分为三类P36:美国传播学家A·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
1.示现的媒介系统: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主要指人类的口语和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它们是由人体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不依赖任何机器) 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信息接收者不需使用。(部分依靠机器的)
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通信等。传受双方都必须使用机器。(完全依靠媒介)
信息社会的特点:
(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2)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非语言符号的类型:
第一类:语言符号伴生符:声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大小 第二类:非语言符号是体态符号:动作、手势、表情
第三类:语言符号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仪式和习惯、徽章和旗帜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情境意义:罗曼雅各布森指出,语言符号不提供也不提供传播活动的全部意义,交流的所得,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语境,所谓语境叫做传播情境: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人类的象征行为在人类生活中所占位置P51:象征能力是人类独有的能力。象征行为指的是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在文学中,作家们经常通过某种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的观念和思想,或寄托某种特定的情感,采用的就是象征手法。
布鲁默说明,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三个基本前提:(1)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来从事行动的;(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需要的要素P58: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人的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与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他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提出观点: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他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人际传播的动机:(简答) 1.信息交流正式的信息交流:关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有用情报的交流,非正式的信息交流:聊天、闲谈等有关社会生活变化的大量信息交流渠道。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一般意义上的角色分担及各种活动中的行动协调。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库利 “镜中我”(1902《社会组织》):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社会我”的形成与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
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4.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拥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和娱乐伙伴等。
声音语言与书写语言的关系:
声音语言:是人际传播及自我表达的最基础的媒体。
语言的功能并不仅仅在于传递讯息内容的本义,它还通过声调、速度、音量、节奏等等传递着与说话相关的背景信息。
书写语言:是在文字发明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不能或不便使用声音语言的场合,书写语言便成为人际传播的最常用的沟通工具。书写语言不仅仅是做文章,同时也是自我表达的工具。手写文字的大小、笔画的粗细、工整与潦草等都在传递着与传播者的个性、素养相关的重要信息。
姿态的传播功能:体姿:狭义指手势和身体的各种活动姿势;广义上把面部器官活动构成的表情、神色等待包括在内。1.强调语言;2.补充语言;3.代替语言;4.控制语言;5.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1)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2)群体感情:不仅指由各成员的密切接触和协作而产生的成员间的个人感情,更指群体成员主观境界的融合(精神上的一体化)所产生的“我们”感情;
(3)群体归属意识: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所产生的认同感。
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范围:
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成
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群体规范在群体内的传播活动起着制约作用: 2.群体规范的功能:
(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 (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 (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信息本身的传播(2)与此相随的情绪或感情的传播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暗示: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接近于临床医学中的催眠暗示。集合行为的参加者处于丧失理智的非常态中,周围人的话语、表情、动作及现场氛围对其都成为有力的暗示刺激。
群体感染:在集合行为中,群体感染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1)组织内的人际传播(2)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了解) 纵向传播分为:(1)下行传播;(2)上行传播。
横向传播:指的是组织内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的信息输出活动,即组织的宣传活动。 1. 公关宣传;2.广告宣传;3.企业标识系统宣传。(CIS)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这三项功能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在内的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本功能。
★现代社会中的“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结合电视人、容器人)
1.拟态环境: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2.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渐有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李普曼1920《自由与新闻》、《舆论》)
3.拟态环境的环境化:由于人们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使得现实环境渐有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人们很难在两者间进行明确区分
4.结论:大众传播具有社会控制功能的信息系统,其性质和方向并不完全取决于自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更为复杂的社会机制和条件。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框架) 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2.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社会责任理论: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40年代提出,1947年《自由与负责的报刊》出版。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必看)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
★电视人和容器人——现代社会的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 (1)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不能自拔;
(2)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
(3)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 (4)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
新媒介的特点与性质:(多选)
1.传播过程的双向性的增强——增强传受双方的互动性;
2.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有助于提高传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3.媒介资源的丰富化——为更多的社会成员、群体和组织成为能动的传播者提供了基础条件;
4.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使人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受到更多变量的影响。
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
★(一)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
经济收益方式:一是广告收益;二是信息产品的销售收益(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 (二)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
★(三)公共性与公益性(结合社会责任理论) 1.依据:(1)信息生产者和提供者——公共服务;(2)影响力——普遍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3)稀有公共传播资源的委托受用者,公共财产的使用人——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2.公共性和公益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利基础:
(1)大众传媒拥有最大限度的采访权、言论权、编辑权和刊载权,并拥有广泛的舆论监督的权利。(2)公共性和公益性对大众传媒产生重要的制约,要求传媒的活动必须符合社会公共利益。
6.美·盖尔顿和鲁治的9种新闻要素: (1)时间跨度;(2)强度或阈限价值;(3)明晰性;(4)文化接近性;(5)预期性;(6)出乎预料性;(7)连续性;(8)组合性;(9)社会文化价值。 7.市场标准是新闻选择中“把关”的重要标准。
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选)
1.一些保守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对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后工人和劳动大众作为社会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感动恐惧和危机,站在贵族主义立场上对此进行批判。 2.19世纪上半叶,法国政治家托克威尔《美国的民主制》,专制的多数人; 3.19世纪末,勒朋“群集理论”,暴徒;
4.20世纪后,西班牙奥特伽1930《大众的造反》,平庸者的集合体。
拉斯菲尔德的IPP指数:即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解除媒体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作为社会成员和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公众。 1.传播权:表现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
2.知晓权: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权——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或义务。 传媒特权:公益性基础。
3.传媒接近权: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媒阐述主张、发表言论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传媒应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P179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
1.环境认知效果。视野制约效果,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知觉与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
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和监督功能,形成新的规范和价值,维护旧的规范和价值。
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大众传播的“地位赋予”功能,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影响人们的行动。
★传播流的概念: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这些层面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 (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国际传播: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是国家,还包括:(1)国际机构(2)超国家机构(3)同盟或地区集团(4)跨国组织或运动(5)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6)个人
“新世界信息秩序”论战P244:内容包括《阿尔及尔宣言》,《大众传媒宣言》
★塔尔德:一切社会事务“不是发明就是模仿”,纯粹的发明是极少见的,大量的行为是模仿。塔尔德的模仿理论,对后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传播在人格形成和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沉默的螺旋: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
(选)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培养”理论,也称为“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这种研究起源于60年代后期。
★ (简答)信息主权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本国信息资源的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
力(2)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质的权力(3)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力 李普曼的观点:(1)拟态环境(2)刻板成见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拉斯维尔,卢因,霍夫兰和拉扎斯尔德
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