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企业2008年社会责任报告的评议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一种商业语言被广为认可和关注。近年来我国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但是仍然存在报告内容的完整程度、报告指标的健全程度参差不齐等不足。文章通过分析、评价582份我国企业2008年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状况,对如何提高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提出建议。
【关键词】 企业; 社会责任报告; 质量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尤为重要。作为一种逐渐被广为认可的商业语言,作为企业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要平台,报告能够有效促进商业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能够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能够提升企业在国际上的形象和认可度。截至2009年10月31日,我国企业发布的各类社会责任报告达582份,是2008年169份的3.44倍,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涌现出了一大批关注企业社会责任战略、重视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全球化发展视野的优秀企业。2009年12月2日《WTO经济导刊》主办的“金蜜蜂2009优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了我国第一个优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榜单,中远集团、中石油、国家电网、中煤集团等公司发布的报告获得“领袖型企业”奖;红豆股份、哈药集团三精制药、山西安泰集团等6家企业发布的报告获得“成长型企业”奖;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等发布的报告获得“员工”专项奖;中国移动、华夏银行、中化集团等发布的报告获得“客户”专项奖;中国华电集团、神华股份等发布的报告获得“环境”专项奖;南方电网、大连万达集团等发布的报告获得“社会”专项奖;青岛啤酒、广西玉柴等发布的报告获得“供应商”专项奖。东芝、帝斯曼、巴斯夫发布的报告获得“在华跨国公司优秀社会责任报告(中文)”奖。这些优秀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展树立了标杆。
一、我国企业2008年社会责任报告值得肯定的方面
(一)报告数量大增
我国企业发布的2007年社会责任报告只占全球报告总数的5%左右,而2008年报告占全球报告总数的15%,这反映了社会责任理念在我国企业界发展迅猛,得到普遍认可,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巨大价值。这对于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无疑是个利好消息。
(二)报告质量明显提高
1.能准确把握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报告内容框架完整且逐年丰厚。国家电网公司是我国第一个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中央企业,其社会责任模型的表述非常细
致。
2.量化信息逐年增多。国家电网公司2005—2008年连续四年的社会责任报告是我国社会责任报告计量日渐完善的缩影。2005年社会责任报告表达比较抽象、模糊,定性的文字表述较多,2008年报告的表达由于广泛地采用数据使报告表述精确、清楚。中远集团的报告计量尤其优异,指标体系健全,计量界定清楚,可比性高,而且有第三方评价保障其真实可靠,中远集团成为第一个入选联合国全球契约典范榜的中国企业。
3.社会责任战略的实施。从报告内容反映出社会责任已被大型企业作为一种战略渗透到了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国家电网公司认为社会责任竞争是跨国公司继价格竞争、质量竞争之后,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要标志。中远集团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更是一种新的发展战略、企业管理理念,履行社会责任是基业常青的基础、企业永续经营的秘诀。
二、我国企业2008年社会责任报告存在的问题
(一)报告发布主体主要集中在央企和上市公司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发布的报告占报告总数的72%,上市公司发布的报告占报告总数的86%,东部地区发布的报告占报告总数的70%,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小企业领域报告近乎盲点。这充分反映出不同所有制企业、处于不同经营环境下的企业、不同行业的企业对社会责任及社会责任报告的认识存在很大差距。企业对社会责任信息的自愿披露程度较低。
(二)报告质量参差不齐、差距较大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整体水平不高,约一半报告还处在起步阶段,报告结构存在较大不足,所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非常有限,信息披露的广度和深度仍存在欠缺,对回应利益相关方的要求和体现公司价值方面的信息披露不足。报告质量与企业规模正相关,领袖型企业报告整体较好,有的企业是某一部分做得好,例如客户、环境、供应商等某一方面做得精细;中央企业报告的质量远高于所有报告的平均水平。不同行业报告的质量存在较大差异,采掘、金融保险和电力行业报告质量处于领先水平。成长型企业、民营企业中有部分报告质量较高,但大多数报告的质量有待提高。报告的国际化程度不高,中英文双语报告的比率仅为2.4%,运用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RI G3)的比率为8.0%,难以发挥与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的作用。
(三)报告内容有待进一步充实
企业在谈到对员工的社会责任时,只是提到对员工的培训、劳动保护、职业健康、女工保护、禁止童工、工伤保险等方面,没有涉及到对员工薪酬、津贴等待遇方面的关键信息。在谈到对特定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时,没有把这些利益相关
方的回应叙述清楚,这些回应最能体现出社会责任工作的效果。员工对企业的回应是对企业的忠诚度,用员工的流失率指标高低体现;顾客对企业的回应是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忠诚度,用企业服务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指标高低体现;政府给予企业的回应,例如重大财务支持。在揭示针对特定利益相关方的社会责任信息的同时,应该揭示每部分社会责任成本在整个企业营业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揭示企业利益分配的信息,弥补传统财务报表的不足,这样会使企业利益的分配更加透明化从而对其支出进行监督约束。同时,信息透明化能使有关各方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状况有个正确的评价,因为对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而言,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是有所不同的,有的企业实力雄厚,就应该多做社会贡献,有的企业正处于成长过程,虽然所做社会贡献较少,但是如果遵纪守法、诚实经营也应该得到理解。
(四)报告指标有待进一步完善
报告指标质量良莠不齐,通常领袖型企业做得比较细致,而大多数企业都做得非常简略;报告指标覆盖率不高,所披露的量化信息严重不足。企业普遍比较重视“应该披露”层次的信息,而相对忽视“必须披露”和“愿意披露”层次的信息。
(五)报告数据的信息传递功能有待强化
1.有些表述抽象而模糊,例如“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这里缺少运营效率方面的数据指标支撑。
2.有些表述虽然有数据支撑,但是表述不透彻。例如:“2004年以来,公司安全供电能力逐年提升,电网事故和设备事故每年以超过20%的比例下降。”这句话并没有明确告诉读者,2008年到底有多少安全生产事故?
3.大部分企业报告数据缺乏连续性与可比性。数据经过比较,才能使读者准确评价出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所做的工作进展状况和工作效果。少数企业能做到数据纵向比较,用图表揭示不同的报告年度数据的变化,但能做到象中远集团那样同国内外、同行业进行数据比较的企业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了。
(六)对社会责任的价值相关性揭示不够
1.信息披露的广度和深度仍存在欠缺。报告对于社会责任绩效披露相对比较重视,而对环境责任绩效的披露相对较弱,经济责任绩效披露介乎其中,对利益相关者的回应披露缺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