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摘 要: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由于心理准备不足,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适应。本文分析了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政府、高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层面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心理问题 应对策略

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上升,其所面临的就业心理压力也不断增大。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由于心理准备不足,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对大学生及时、顺利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分析和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教育和引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成为高校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内涵

目前的学者们普遍认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住寻求职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可以简单理解为以就业为中心,与其它心理现象交互作用下形成,而它的产生、变化与发展过程因为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复杂的特点[1]。 二、我国大学生所表现出的各种就业心理问题

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大学生会出现不恰当的心理,具体表现为: (1)就业目标模糊

由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在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方面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大学生毕业找工作时出现专业不对口,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出现急功近利、盲目从众、脱离自己的实际状况、缺乏规划和职业目标不确定等问题。 (2)自负与自卑

有些大学毕业生因为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较强;或是毕业于重点名气大的学校或所学专业需求紧俏,认为自己技高一筹,高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在就业过程中对自我的评价过高,订立的就业目标太高,导致就业不顺利。 与自负心理相反,大学生在就业前,往往是踌躇满志,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因为没有勤奋学习导致成绩一般。因为没有很强的综合素质、能力,在就业时就勇气不足,不敢正视就业问题、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甚至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不战而败。进而自信心减弱、自尊心受损、对自己全盘否定,感到失败和愧疚。 (3)依赖心理

许多大学生缺乏独立意识,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不能从自身实际情况做出切合实际的选择;另一方面不能主动去择业,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单位,或者等家人给自己找工作。 (4)与他人比较的从众与攀比

许多大学生总愿意拿自己与身边同学进行比较,用别人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择业标准。在就业过程中,独立性不强,缺乏个

人主见,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忽视所学专业的特点,过分追求实惠,追求功利。还有许多大学生总是愿意与别人的就业状况进行比较,总想找到一份超过任何人的十全十美的工作。这种从众、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高不成、低不就,丧失了就业良机。

四、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 (1)就业形势严峻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高校“扩招”的决策,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2003年是大学扩招来的第一个毕业年,从2003年毕业生超过212万人到2011年超过700万应届毕业大学生需要解决就业。从数字上看,毕业生人数的供给超过了社会就业岗位的需求数量,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毕业生产生对就业的过度焦虑和恐惧等就业心理问题[1]。 (2)政府政策的因素

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的最主要资助者和管理者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与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发挥着不可缺失的作用。目前,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由于长期以来缺乏配套的实施机制,缺乏宏观上强有力的指导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就业,也加重了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3)高校的因素

对高校来说,本来应当根据社会人才市场的不同需求设置相关专业、订制符合实际要求的人才培养规划,为社会培养适合需求的

合格人才。但学校很少有精力来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跟踪调查,更无暇顾及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使得许多大学毕业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去向感到茫然。表现为高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脱节。

五、调适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策略

(1) 政府应加强就业市场与就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 1、建立一个权威的人才供需的网络平台。

2、提高招聘会的诚信度,对入会的企业进行审核,监督,减少和排除那些以招聘会为幌子做广告的单位,甚至是诈骗的单位。 (2)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挫折教育就业咨询 1、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要统筹安排,做好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多办一些关于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面试技巧、就业心理准备、不良情绪调控等方面的讲座与指导,使毕业生对自己有一定的了解,形成客观的定位,有利于毕业生把握机会。

2、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培养学生健康的就业心态。对毕业生择业的心理辅导可采用心理测量和谈话咨询等方法。增加心理咨询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建立谈话咨询制度,及时为学生排解择业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情绪与各种心理障碍。 (3)优化家庭教育,发挥引导作用

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家庭对于子女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相比较而言,家长更加了解子女的个性与爱好、优势与不足,也更

加清楚子女的心理活动。在子女的大学时光里,更多的应该配合学校,多与子女谈心,随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充分尊重他们的兴趣、志向,不要包办代替。另外,家长应该尽可能早地培养他们的就业意识,锻炼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他们知道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4)大学生自身素质、能力的提高

大学毕业生要正视自我,正确对待挫折,提高自我调适能力。一要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选择适合发挥自己才能和施展抱负的职业;二要积极参与竞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四要不断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调节个人情绪,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取理想的工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