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鼽鼻散治鼻鼽
刘茂林,男,1937年生,山东人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曾任河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主任、金匮教研室主任、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针灸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主编《金匮阐要》、《高等中医应试指南(针灸学》,参编中医论著6部,发表论文30余篇,获科研奖6项,本人主持3项。临证近50年,经验丰富,以诊治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特长,创立新方近20首,“鼽鼻散”治疗鼽鼻(过敏性鼻炎)是其中之。
组成 党参30克,茯苓30克,炒白术30克,桂枝10克,炒白芍30克,炙麻黄8克,细辛5克,辛夷10克,苍耳子12克,防风10克,炙甘草8克。生姜3~4片,枣5~6枚。
功能 补脾益肺,调和营卫,除风祛湿,通达肺窍。
主治 鼽鼻(过敏性鼻炎和大部分慢性鼻炎)。中医辨证属脾肺气虚,营卫不和,风寒湿侵袭,肺窍不利之证。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后1.5小时左右各服一次。
方解 鼽鼻散,亦名“四桂麻辛苍防汤”(即四君子汤合桂枝汤,加炙麻黄、细辛、辛夷、苍耳子、防风)。方中党参、茯苓、炒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培土生金,复振卫阳,固表止汗;桂枝、炒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调和营卫,建立中气,气血有源,振奋卫阳;炙麻黄、细辛、辛夷、苍耳子、防风,皆辛温散寒,除风祛湿,通达肺窍,解除过敏之品。
以上三组药品合之,共奏补脾益肺,调和营卫,建立中气,复振卫阳,除风祛湿,通达肺窍,解除过敏之功。
加减运用 头痛者,加川芎15克,白芷15克,藁本10克;清涕不止者,重用苍耳子至15克,加乌梅15克,五味子10克;恶寒怕冷汗出恶风者,加生黄芪30克~60克,鹿角霜20克,炮附子8克;鼻塞严重者,重用炙麻黄至10克,细辛至8克,辛夷至12克,加炒荆芥10克。(河南中医学院三附院 叶险峰 刘明 整理)
二、运脾汤助脾运
王自立,男,1936生,甘肃人19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甘肃省中医院首席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师承)专业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甘肃省名中医,甘肃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甘肃中医》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敦煌市中医院名誉院长。享受特殊津贴。
参与主编《生殖疾病的中医治疗》、《中医胃肠病学》、《中医痰病学》、《病毒性疾病中医诊疗全书》等书,参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基础理论》、《临床中医内科学》、《席梁丞治验录》、《实用中医消化病学》等部著作,发表《辨证治疗风温肺热病的临床研究》等论文多篇。
组成 党参10克,白术30克,茯苓10克,佛手10克,枳壳30克,石菖蒲15克,炒麦芽15克,仙鹤草30克。 功效 健脾助运,行气消痞。
主治 脾虚失运。脘腹胀满,食少纳差,呕逆,便秘,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等。
方解 党参、白术、仙鹤草益气健脾以助运,其中党参健脾益气;白术既能燥湿实脾,又能缓脾生津;仙鹤草又名脱力草,功能补脾益气,且补而不腻;茯苓健脾渗湿;佛手气清香而不燥烈,性温和而不峻,既能舒畅脾胃滞气,又可疏理肝气以防木郁克土,且无耗气伤津之弊;枳壳善能理气宽中,行气消胀,与佛手合用则突出运脾调气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枳壳水煎剂能促进实验动物胃肠蠕动而有规律;炒麦芽健脾化湿和中,宽肠下气通便,消米面食积,兼能疏肝理气;石菖蒲芳香醒脾,化湿和胃。诸药合用,既补气以助运,调气以健运,使痰湿无由以生,则脾胃无由阻滞,兼以肝脾共调,使脏腑调畅,则脾运复健,升降如常,诸症自除。
加减 若气虚明显者加黄芪,中虚有寒者加高良姜、香附,阴血亏虚者加当归、白芍,气滞明显者加香附、砂仁;兼有痰湿者加半夏、陈皮,湿盛苔厚腻者去党参加苍术、厚朴,有郁热者加浙贝、连翘、黄芩,有便秘者在重用白术、枳壳、炒麦芽的基础上,酌加郁李仁、肉苁蓉、槟榔、黄;若肝郁犯胃而泛酸者加浙贝、黄连、吴茱萸,食积呃逆者加鸡内金、生姜,痰积者加瓜蒌、浙贝;久
病入络者加莪术、川芎、郁金。
临床应用 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诸如胃痛、胃痞、纳呆、呃逆、泛酸、反胃、呕吐、胆胀、腹胀、腹痛、泄泻等属脾虚失运者获良效;而且用治各科疑难杂病如肾衰所致恶心、呕吐,节食过度、大病重病后出现的厌食、纳呆,神经肌肉病变所致之四肢软弱无力,颜面黄褐斑等属脾虚失运者亦效。现已成为治疗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胃肠功能紊乱、各急慢性胃炎及食道炎等病属脾虚失运的常用方剂。
三、救肾汤治肾病
余惠民,男,1947年生,湖北人现湖北省荆门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湖北省名中医。临证经验丰富,近年来,以治疗中医肾病为主,对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盂肾炎、尿路结石的辨治有独到经验,尤其对肾功能衰竭早中期的治疗提出“十六字”治疗方略,即“健脾益肾,解毒活血,标本兼顾,贯穿始终”。所著《费而隐疑难奇症医案选评》书获中华中医药学会2005年度学术著作优秀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组成 制附子8克,熟黄6克,当归12克,黄芪30克,川黄连6克,苏叶10克,土茯苓30克,六月雪20克,泽泻15克,泽兰叶15克,水蛭(研冲)3克,全虫(研冲)3克,生甘草10克,黑大豆30克,法半夏12克。 功能 温运脾肾,益气养血,通腑泻毒。
主治 慢性肾功能衰竭早、中期。症见:厌食呕吐,腹胀少尿,面晦无华,神情萎顿。实验室检测示血红蛋白低,尿素氮、血肌酐增高。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以清淡饮食为宜,避免生冷饮食,少食辛辣、油腻、荤腥之物,忌豆类食品。 方解 慢性肾衰竭可由水肿、淋证、尿血等
肾脏疾病发展而来。属于中
医“慢关格”、“虚劳”范畴。始终以正虚邪实为病理基础。正虚以脾肾俱损、气血同亏为多见,邪实则以湿、毒、瘀最为突出,治疗宜扶正祛邪并举。
方中附子、大黄温阳消阴,泄浊解毒,共为主药,“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生于无形之气”。故用当归、黄芪益气生血充髓;川黄连、苏叶、法半夏抑肝和
胃止呕,斡旋三焦;土茯苓、黑大豆、泽兰、泽泻、六月雪祛湿解毒活血,以助主药之用。久病入络,瘀滞深结,乃成积(即微型癥瘕),故用水蛭、全虫破血,直达底里,逐瘀消癥,改善肾脏血氧供应,抗纤溶栓;甘草调和诸药,又具解毒之妙。本方既可消除症状,还能改善肾功能。
临床应用 若大便不畅,在上方中熟大黄可增至10克,再加虎杖15克;口中气秽、呕恶不止,加草果6克,代赭石15克,竹茹15克;若月经量多如崩或淋漓不尽,可加龙眼肉12克,仙鹤草30克,炮姜炭6克,三七末(另冲)4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