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专业主义
作者:杨 一 黄 超
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12期
[摘要]新闻专业主义是理想的新闻业职业标准、态度和行为,但是也会受制于国家、统治集团的利益,资本集团、商业主义和新闻从业者“失律”的影响。新媒体“多对多”传播模式改变了传统“单对多”传播模式,一些新媒体的使用者们并没有真正了解到新媒体的特点以及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生态环境。因此加强大众传媒素养培育工作迫在眉睫,这既是新媒体环境下实现新闻专业主义的需要,更是培育良好的媒体生态环境的需要。 [关键词]新媒体 新闻专业主义 大众传媒 素养培育
毫无疑问,刚刚过去的2008年又是新媒体发展的里程碑式的一年。在北京奥运中,9家网站被奥组委授权以视频形式报道奥运会。新媒体介入奥运会这样的盛会的主流报道在国内尚属首次,在国际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个第一次,毋庸置疑地肯定了新媒体和传统广播电视一样具有了主流媒体地位。著名学者胡智锋指出,新媒体已经在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政治方面新媒体以其强大的技术优势通过议程设置、舆论流向干预着区域、国家乃至国际政治格局。文化方面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媒介交流方式和娱乐体验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使得当下的文化趣味日益娱乐化、流行化、大众化:并创造了新的文化消费产品,产生了因“艳照门事件”而流行的“很×很××”的句式等。与此同时,新媒体也因为其本身的技术特点使得国家的监管发生了很大难度,例如“艳照门事件”中,不良图片通过博客、手机等新媒体迅速而广泛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也使得如何恰如其分的管理、使用新媒体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新媒体的作用愈发明显:今后一个时期,新媒体的影响力还将加速提升。不管怎么说,新媒体时代的确即将到来了。
一、新媒体及其“多对多”传播模式
新媒体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支撑体系基础之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其形态如数字杂志、报纸、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等。一种新的媒体产生必建立在一定技术革新的基础上。新技术赋予新媒体特质,正如印刷术赋予纸质媒介高复读率、高保存率的传播特点,开创了纸质媒体时代。产生了“单对多”大众传播模式。当下新媒体由传统媒体嬗变而产生,主要的标志和动力是数字制播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的大规模使用。无论网络、手机或是IPTV的产生均依赖这两项关键技术的出现。它们的发展成熟和大规模运用,使新媒体可以跨越时空进行即时传播,整合多种传媒资源使其功能互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不同地域、民族乃至国家的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化融合。而新媒体的技术基础更赋予了其独特的传播特点。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概括(“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颇具时代开拓性。“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即新媒体具有传统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复合型传播特点。人际媒体是指出现在人际传播中并使其成为可能的媒体,即“单对单”传播模式。其特点为参与者对交流的内容有对等相互的影响和控制:交流内容可针对参与者的需求和兴趣而个性化。但当越多的人参与交流,每个人对内容的控制越差,内容和参与者个人的需求和兴趣越不匹配。大众媒体众是指可以大批复制并迅速地传播信息从而影响庞杂受众的媒体,即“单对多”传播模式。其特点为完全相同的内容到达所有接受者:内容发送者对内容有绝对的控制。但内容不能针对接受者的需求和兴趣而个性化,接受者对内容没有控制。而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就是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互补融合,是能对大众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即“多对多”传播模式。
二、新闻专业主义的含义和悖论
西方新闻业的专业主义是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业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信念。作为一种理想的新闻业的职业标准、态度和行为,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有着完整的规定性。即新闻媒介摆脱外界干涉,摆脱来自政府、广告商甚至公众的干涉:新闻媒介为实现“公众的知晓权”服务:新闻媒介探求真理。反映真理:新闻媒介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在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联系人民的桥梁和纽带。这一性质决定了我国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和作用在于为党和人民服务,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客观、公正、负责任地报道新闻、传播信息。最重要的是新闻工作者应当负起对党、对人民、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我国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人员所应遵循的专业主义,是一种在保证以党和人民利益为中心的前提下按照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进行行业操作的从业原则和信念。
由于新闻专业主义不是真空中的绝对存在,西方新闻专业主义也会有一些悖论——主要有三个因素:首先,新闻媒体是一定阶级的产物,都会受制于国家和统治集团的利益。其次,新闻媒体会受到资本集团和商业主义的影响。在西方新闻业大多是私有的。商业巨头、金融寡头、媒体大亨等国家的权力利益集团操纵了新闻媒体:再次,新闻媒体会受到新闻从业者“失律”的影响。“失律”的重要表现就是“自律”的缺失。一方面。商业主义影响使得部分媒体的部分从业人员把一味追求利润看得高于对社会应尽的职责,另一方面,被冠以“无冕之王”新闻从业者权力自我膨胀,“谁来监督媒介与媒介工作者”在传媒界仍然是一个没有完美答案的问题。在国内,由于以传者为主的新闻生产格局正向受市场左右的受者为主的生产格局转型。使得商业主义日渐抬头,媒体内容娱乐化、庸俗化倾向十分明显。《人民日报》一篇题为《媒体又现媚俗“三招数”》篇首的一句话“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庄重”,集中反映了当下媒体媚俗现状,而媚俗现象的背后,正是媒介专业主义的缺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新媒体下的新闻专业主义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新闻专业主义的实现看起来更加容易。所有人对所有的传播方式使得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几乎人人都可以成为向大众发布信息的传播者。首先,这就给了西方传媒打破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政治、经济悖论的决定力量,无论政治因素抑或商业因素都更加难以去控制乃至是影响传媒了,因为需要影响乃至控制的传媒源头实在是多如牛毛。新媒体的出现也使得我国媒体具备了更好的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客观、公正、负责任地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条件。在近期发生的山西煤矿垮塌事件当中,富有正义感的记者就是通过一篇博客文章揭露了真相,引起了总理的注意,使得试图隐瞒真相的地方腐败官员企图落空,中央的介入使得案件最终水落石出。第二,因为发布渠道多。使得对问题报道的人多了,视角也相应增加,因为要靠部分媒体、记者想要达到新闻专业主义中的“客观性”,使得对于事件的报道离开了任何个人的偏见、情感和观点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可以从一个角度去报道真相,使得被报道的事情本身会从多个角度呈现出来,这样无疑会使得真理从争论中脱颖而出。使得客观报道成为可能。
新媒体时代也给新闻专业主义的实现带来了新的现实困难。第一,形成新闻专业主义悖论的第三个因素是新闻从业者的“失律”。“失律”的重要表现就是“自律”的缺失。因为可以进行新闻报道的人总数呈飞速增长,且政府等各个方面的控制难度加大,使得强迫信息发布者“自律”的限制越发减少,这无疑给了各种力量影响传媒、进而影响舆论的机会。可以发布信息的所有人也许会因为没有被限制的压力而在信息发布过程中责任心降低。第二,虽说新媒体使得传媒更容易打破新闻专业主义的部分悖论,但同时也可能造成更大的悖论。阻碍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的主要悖论商业主义在新媒体时代也许会更加严重。因为新媒体的信息发布终究要靠一定的平台,比如博客网站、搜索引擎等。一旦这些“悖论”控制了这些平台,对于事实舆论的控制将会变得更加容易。
四、新媒体生态环境下大众传媒素养的培育
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最新、最大的悖论,是新媒体使用者的“失律”。一些新媒体的使用者们并没有真正了解到新媒体的特点以及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生态环境。即一些新媒体的使用者们并没有了解自己在新媒体生态环境下手中掌握了什么以前不具备的能力,在这种环境下他们可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这实际就是一个大众传媒素养培育的问题。
大众传媒素养指的是现代社会里大众对于传媒、传媒信息和传媒专业人员本质特征的一种基本认识、解读、评判、接受和利用传媒信息的实际能力。大众传媒素养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因为现代传媒的巨大影响力。传媒早已成为现代人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因为传媒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道终归由人来完成,传媒又成为人民大众与“真实环境”之间的“拟态环境”,正如李普曼所说,对于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认识是如此的间接”。因此能否正确了解传媒、传媒信息和传媒专业人员本质特征,进而恰当的去利用传媒信息无疑对于现代社会人意义重大。笔者认为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的使用者的“失律”正是没有能够准确了解新媒体特征的表现,也正是大众传媒素养需要提高的佐证。上个世纪,施拉姆在其著作《传播学概论》中就曾经指出:大众传媒包含两个意义,一是“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二是“旨在加速并扩展信息交换的一种社会机构”。在传统媒体生态环境下,大众传媒是传者。大众主要是受者。大众传媒和单个受众之间在受传关系中地位是不均等的,单个人是不具备向其余所有人发布信息的能力的。这个时候的传媒对于大众来说主要是“旨在加速并扩展信息交换的一种社会机构”。而新媒体环境下,大众也真正可以变成传者,掌握了一定的向公众发布信息的权力,新媒体使得媒体真正成为了“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而且是人人都可以去方便使用的工具。这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真正的“媒体人”了,因为你已经掌握了信息发布权。因此作为新媒体使用者,必须珍视自己手中的权力并恰如其分的运用他,尤其要意识到大众传媒必须要成为现代大众社会的涵化者,而且责无旁贷。在现代传播学中,涵化指的是传媒对于受众的影响,具体指的是受众作为社会人,在接受其他社会影响的同时也受到大众传媒信息的辐射,在思想和行为上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规范。传媒力量巨大,尤其是新媒体与现代人朝夕相伴,发挥着重要的日常“伴随”作用。因此在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根本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试想倘若整日上网看到的多是不雅照片,多是流言蜚语。长此以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怎能不受影响?进一步说,“失律”的新媒体的使用者们不了解自己掌握的权力,以不负责任的态度去发布信息,新闻专业主义的实现必然还是遥遥无期。
因此新媒体生态环境下加强大众传媒素养培育工作迫在眉睫。要完成这一工作,政府、媒体、大众必须各司其职。首先,政府作为大众传媒素养塑造的主导决定着这项工作的力度、深度、广度。在什么人群里加强传媒素养教育。用多大的力度去加强都是政府才能最方便做到的。要加强对于新媒体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宣传,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在新媒体环境下什么是不能做的。第二,媒体是大众传媒素养塑造的主力,媒体要与大众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向广大受众充分展示自己的特点,并且坚决抵制商业主义的侵蚀,讲正气。第三,大众是传媒素养培育的主角。作为大众要充分意识到新媒体环境与以往传统媒介环境的区别。了解自己所掌握的权力和随之而来的责任,以负责任的态度去使用新媒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