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衙⾏》杜甫全诗赏析
《彭衙⾏》是唐代伟⼤诗⼈杜甫于⾄德⼆年(757年)忆昔避贼艰难之际得孙宰顾遇,感荷厚意⽽作。诗中展现诗⼈尽室逃难之景、颠沛之状及故⼈晋接之情,读之如罹其难。以下是⼩编分享的《彭衙⾏》杜甫全诗赏析,欢迎⼤家阅读! 【原⽂】 彭衙⾏⑴
忆昔避贼初,北⾛经险艰。 夜深彭衙道,⽉照⽩⽔⼭⑵。 尽室久徒步,逢⼈多厚颜⑶。 参差⾕鸟吟,不见游⼦还⑷。 痴⼥饥咬我,啼畏虎狼闻⑸。 怀中掩其⼝,反侧声愈嗔。 ⼩⼉强解事,故索苦李餐⑹。 ⼀旬半雷⾬,泥泞相牵攀。 既⽆御⾬备,径滑⾐⼜寒⑺。 有时经契阔,竟⽇数⾥间⑻。 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⑼。 早⾏⽯上⽔,暮宿天边烟⑽。 少留周家洼,欲出芦⼦关⑾。 故⼈有孙宰,⾼义薄曾云⑿。 延客已曛⿊,张灯启重门。 暖汤濯我⾜,翦纸招我魂⒀。 从此出妻孥,相视涕阑⼲⒁。 众雏烂熳睡,唤起沾盘飧⒂。 誓将与夫⼦,永结为弟昆⒃。 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欢。 谁肯艰难际,豁达露⼼肝⒄。 别来岁⽉周,胡羯仍构患⒅。 何当有翅翎,飞去堕尔前⒆。
【注释】
⑴彭衙在陕西⽩⽔县东北六⼗⾥,即现在的彭衙堡。
⑵⽩⽔⼭,⽩⽔县的⼭。杜甫于⾄德元载(756年)六⽉⾃⽩⽔逃难鄜州。 ⑶多厚颜,觉得很不好意思。尽室,犹全家。
⑷这两句写⼀路很荒凉,所以找不到吃的,也找不到住处。
⑸怕虎狼寻声⽽来,故掩其⼝使不出声。但⼩孩因感到不舒服,哭得更厉害了,真是令⼈急煞。反侧,挣扎。声愈嗔,声愈⼤。
⑹强解事,即所谓“强作解事”。故,故意,犹“不是故离群,“清秋燕⼦故飞飞”之“故”。索,索取。⼆句是说⼩⼉们⾃以为⽐⼩妹懂事些,只要求吃些道旁的苦李,他们哪知道苦李是吃不得的呢。庾信《归⽥诗》:“苦李⽆⼈摘。”以上数语写⼩⼉⼥情态,真乃“画不能到”。 ⑺备,⼯具。⾐⼜寒,因⾐被⾬打湿。 ⑻经契阔,是说碰到特别难⾛处。竟⽇是整天。
⑼餱粮,⼲粮。椽是垦顶上的圆⽊条,这⾥屋椽就是屋宇的意思。
⑽因下了半句雷⾬,故⽼在⽔⾥⾛:因露宿⼭中,所以说天边烟。这个烟字不能作⼈烟解。 ⑾周家洼,即孙宰的家。⼩留是短期的逗留。杜甫初意拟挈家直达灵武⾏在,故欲北出芦⼦关。 ⑿宰,是唐⼈对县令的⼀种尊称,孙⼤概做过县令。
⒀翦,即剪。剪纸作旐,以招⼈魂,是古时风俗习惯,这⾥不必死看,认为果有此事,只是写孙宰的安慰⽆微不⾄⽽已。
⒁阑⼲,横斜貌,是形容涕泪之多。见得孙宰妻⼦也⼗分同情他们的遭遇。
⒂众雏,即上痴⼥⼩⼏。烂熳睡,⼩⼉睡得⼗分⾹甜的样⼦。沾字含感激意。飧⾳孙,晚餐。 ⒃这两句是代述孙宰的话,亦即下⽂所谓“露⼼肝”。夫⼦,是孙宰谓杜甫。
⒄这两句总结上⽂,艰难际指“避贼”以下,露⼼肝指“故⼈”以下。不写艰难,便显不出孙宰的⾼义。浦起龙说:“尽室以下,追叙⼀旬以内所历之苦,正以反蹴下⽂延客奉欢⼀段深情也。 ⒅岁⽉周,满⼀年。
⒆何当,哪得。末即《诗经》所谓“静⾔思之,不能奋飞”意。按唐⼈称县令为“明府”或“宰”,皆含敬意,李⽩有《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阳冰时为当涂县令⽽称为“宰”,即其证。 【创作背景】
这是⼀⾸感谢朋友的诗,主要内容是回忆唐肃宗⾄德元载(756年)全家避贼逃难的⼀个⽚断。⾄德⼆载(757年)杜甫由凤翔回鄜州省亲,路经彭衙之西,因⽽回忆起前⼀年携家逃难时孙宰热情款待的深情厚谊,但⼜不便枉道相访,故作此诗以志感。 【赏析】
这⾸诗通篇皆追叙往事,只末四句是作诗时的话,因此开篇就以“忆昔”⼆字统领全诗。全篇共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部分从开头⾄“暮宿天边烟”,写逃难途中的艰险状况。前四句写避乱彭衙。诗⼈前⼀年不畏“艰
险”,“北⾛”鄜州,原因是贼破潼关,⽩⽔告急,不得不携家“避贼”逃难。“避贼”点出诗⼈逃难的原因。“北⾛”说明逃难的⽅向。“艰险”总括逃难景况,“夜深”交代出发的时间,“⽉照”点明出发时的环境。因为“避贼”逃难,所以选择“夜深”⼈静、“⽉照深⼭”之时,急忙向彭衙出发。开始四句,交代事件,⼀⽬了然。
“尽室”以下⼗⾏五⼗字叙携家远⾏,写尽⼉⼥颠沛流离之苦。诗⼈拖⼉带⼥,全家逃难,因⽆车马代劳,只好徒步⾏⾛。也顾不上什么⾯⼦了,“多厚颜”三字,幽默⽽⾟酸。⽽诗⼈全家跋涉,穿⾏于野鸟飞鸣的⼭涧,和⾏⼈稀少的⾕底,⾐⾷⽆着,平时娇宠的幼⼥忍不住饥饿,趴在⽗亲肩头⼜咬⼜哭。荒⼭野岭中,诗⼈怕虎狼闻声⽽来,赶忙将孩⼦搂抱怀中,紧掩其⼝。但孩⼦不知⽗亲的苦衷,⼜踢⼜闹,哭得愈加厉害。⼩⼉⼦这时也来凑热闹,⾃以为⽐妹妹懂事,故意要吃路旁的苦果,他根本不知“苦果⽆⼈摘”,是因为不能吃。“饥咬我”“声愈嗔”,形象逼真地写出了幼⼥娇宠⽽不懂事的情态,“故索苦李餐”,维妙维肖地刻划出⼩⼉天真烂熳的形象。“痴⼥”“⼩⼉”,⽤语亲切;“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以动作刻画出⼀个疼爱⼉⼥⽽⼜⽆可奈何的⽗亲的痛苦⼼情,⼗分传神。
“⼀旬半雷⾬”以下⼗句写⾬后⾏路艰难,突出困苦流离之状。全家徒步于深⼭野⾕,已经很艰难,更糟糕的是⼜碰上了雷⾬天⽓,只好趟着泥泞互相搀扶着冒⾬⾏进了。既⽆⾬具,⾐湿⾝寒,路滑难⾏,⼀天就只能⾛⼏⾥路。“⼀旬”呼应“久徒步”,说明奉先⾄⽩⽔,路程不远,却⾛了很长时间,反衬出⾏程之艰; “半”字点出雷⾬之多,说明⽓候的恶劣。寥寥⼏句,诗⼈全家困顿流离之状如在⽬前。 “野果充糇粮”,糇粮,指⼲粮,指采下野果充饥;“卑枝成屋椽”,卑枝,指低矮的`树枝,树枝成了栖息的屋宇;“早⾏”“暮宿”,从时间上说明他们起早摸⿊地赶路;“⽯上⽔”,指近处低处积满⾬⽔的⽯径,“天边烟”,指远处⾼处云雾笼罩的深⼭。这四句对仗⼯整,概括精炼,既呼应开头“经险艰”,⼜引起下⽂孙宰的留客,过渡⾃然。
⾃“⼩留同家洼”以下为后⼀部分,写孙宰体贴留客的深情厚谊。先写留客。诗⼈全家本打算在同家洼作短暂歇息后北出芦⼦关直达肃宗所在的灵武,却不料惊动了情⾼义重的⽼朋友孙宰(唐时尊称县令为宰)。战乱年头,⼈们⼤多不喜欢客⼈到来的,何况是昏天⿊地的夜晚。但孙宰点起明灯,打开重门,⼗分热情。⽽且不嫌⿇烦,还烧起热⽔,让诗⼈洗脚,甚⾄还剪纸作旐(⼩旗),替诗⼈招魂。故⼈之情义,诗⼈之感激,从开灯启门,烧汤濯⾜,剪纸招魂的⼏个细节中具体真实地反映了出来。“⾼”“薄”⼆字画龙点睛地指出了这⼀点。孙宰叫出妻⼦与诗⼈相见,看着诗⼈携家逃难的艰苦景况,他们也不禁流下了同情的眼泪。由于长途跋涉,⼩⼉⼥们⼀安顿下来,⽴即进⼊了甜蜜的梦乡,孙宰⼜叫醒他们起来吃饭。孙宰还⼀再表⽰愿意同诗⼈永远结为兄弟,并腾出屋⼦,让诗⼈⼀家安住。由同情到结交再⾄住下,充分显⽰了孙宰待⼈的真挚诚恳。蹇步、饥饿、惶遽、困顿⾄极,幸得故友之暖汤、盘飧、招魂、安居,诗⼈感泣之余叹“谁肯艰难际,豁达露⼼肝”,读者亦叹慨之余忖落难之际不避⽽远之、不落井下⽯,⾜矣,安敢奢望“誓将与夫⼦,永结为弟昆”。
最后六句结尾,写诗⼈对孙宰的追念感激之情。“谁肯”⼆字既赞扬故⼈孙宰⾼尚情谊的难得与可贵,⼜呼应开篇“忆昔”,引出诗⼈对孙宰的忆念。此时诗⼈重经旧地,安史叛乱并未平息,⼈民仍在受难,不知孙宰⼀家情况如何。“何当⽣翅翎,飞去坠尔前”,诗⼈恨不得长出双翅,⽴刻飞去落在⽼朋友的⾯前。殷切的忆念之情,溢于笔端。这六句以议论作结,情深意厚,⼒透纸背。这⾸忆念友⼈的诗,前部分着重叙写诗⼈举家逃难的狼狈景况,后部分着重描绘故⼈孙宰待客的殷勤。真实的细节描写,细致的⼼理刻划,传神摹志,形象逼真。全诗⽤追忆的⼝吻直接叙述,明⽩如话,真实仿佛亲见,⾃然⽽不显雕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