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早读效率
“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做到对课文有亲切的体会,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叶圣陶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感染,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然而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而是要多看书,多读书。语文开设早读课,正是实践这一要求的有效途径。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既能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美,又能理解作者特有的审美情趣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但这需要“眼到、口到、心到”地读书。可我们现在的早读课却并不乐观,大部分同学只做到了“眼到、口到”。造成这样的局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形式单一
在早读时,学生一般都是以自由朗读为主,教师则备课、改作业,偶尔走下讲台去查看学生的读书情况。学生对这种单一的学习形式感到乏味,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厌烦心理,在这样一种心态下读书,学生只求捱过时间,早读赶紧结束。
二、缺少方法
据一份调查统计:46.4%的学生理解意思后背诵,29.6%的学生逐字逐句死记硬背,还有24%学生却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背。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学生还是缺乏有效的背诵方法。
三、动力不足
真正有自觉早读习惯的学生不多,往往是迫于考试和在老师寸步不离的陪读下进行的早读,只有极少同学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而背诵,大多数同学背诵的目的则是出于老师的要求,为了能够通过老师的背诵过关。这样看来,多数的学生背书并不是“我要背”,而是“要我背”。
针对以上低效早读的现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改变:
一、形式多样化
早读课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延伸与补充,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
绝佳时间。因此,在早读课的形式上,要变“单一性”为“多样性”,朗读方式要多样化。这样才能提高早读效率。
A、声情并茂地范读。在早读课中,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顺课文的基础上,老师要做好范读工作,指导学生去把握不同作品、不同人物的朗读语气,让学生体验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体验到朗读的艺术魅力。
B、诗情画意地配乐读。当文字与情调相吻合的音乐交相辉映时,便会产生和谐共振的效果。如在读《小石潭记》时,放古筝曲的《高山流水》,在音乐中朗读能更好体味小石潭的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
C、一显身手的竞赛读。把学生按行或列分成几大阵营,从语音、语调、语速和感情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并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D、兴趣盎然的唱读。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对音乐兴趣浓厚,根据这一点我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就把王菲的《明月几时有》播放给学生听,学生对这首词充满兴趣,不但很会地背会了这首词,而且歌曲的配乐及王菲的演绎,也更好地让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感情。
E、日积月累的扩充式早读。每天早读课之前,安排学生在黑板上摘抄优美语段或流传千古的古诗文一首,美文共赏,作为早读一部分。学生为此就必须去广泛阅读,有意识地去搜集摘录富有哲理文采的语句。
F、早读课以读为主要的形式,另外教师也可根据早读内容设计一些短小精悍、富有趣味的练习,让学生对照练习进行复述,将读和练结合起来这既帮助学生掌握早读内容,又为教师检查早读情况作了准备。
除这以上这些形式,针对具体课文,还可采用分段朗读、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同桌读、齐读、生领读,师领读、比赛读、吟诵读、接力读、表演性读等。这些形式也必然受到学生的欢迎,让早读课既有秩序,又有趣味性。要充分发挥不同朗读形式的作用,追求创新。有声有色的朗读,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无论哪种形式,务必讲求实际效果。
二、方法科学化
早读课一般都是半个小时左右,要学生长时间保持旺盛的精力且能高效地完成背诵任务,背诵时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1、读懂文意。在读书时要“口到,眼到,心到”。这样,课文读熟的同时,文章的意思也就很明了了。尤其是文言文,学文言文通常是先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文,落实字词的意义,这样才便于对文章的分析。而在背诵文言文时,可以倒过来,即看着译文,回忆还原原文。有了最开始的字词句的翻译、理解,再加上熟读,这时再根据译文去还原原文,就比较容易记忆了。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背诵,还有利于对文章的字词句的翻译的深入掌握、巩固。
2、.首字提示。在学生背诵过关时,我常发现,学生背着背着突然会卡一个地方,怎么想也想不出下一句。如果你提醒他下一句的第一个字,.他就又能很快想起来,接着背下去。对此,我提出了首字提示法,即把每一句或每一段开头的第一个字写下来,用它们作背诵时的提醒之用。如《岳阳楼记》的第四段,背诵时把“至、波、上、一、沙、锦……”等字写在一张纸上,背诵卡时,看一下提示词。这样多反复几次,直到最后不看这些字也能背出。
3、化长为短。对于篇幅长的文章或段落,把意思相关的段落或小节分成几个短小的部分来背。这样一来,每次背的内容就少了,速度也加快了,比一次背诵全文、全段要容易多了,成功感就来了。如背《醉翁亭记》时,可分割为三大块:“亭由来”、“山水乐”、“官民乐”。其中后者又可分割为:“滁人游”、“大守宴”、“醉
而归”。使用分割法背诵各段(片后,再把几个部分连起来背熟。
4、限时抢记。压力产生动力。所以,我在明确背诵任务后,根据不同内容、不同篇幅限
定不同的时间。比如在背诵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时,只限定半分钟的时间,这首诗朗朗上口,且意思易懂,多数学生在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都能背会。
5、追溯行踪。在背诵游记散文和部分说明文时,可循游踪进行背诵。例如背《桃花源记》(初四册可循:穷桃林→入小口→进桃源(景、人→出桃源→后问津”这条渔人游踪线索来背。追溯行踪,顺藤摸瓜,记熟较为容易。
6.演读文章。将要背诵的内容分角色反复演读,这种方法适宜分组运用。如背《孙权劝学》时,可分“孙权、吕蒙、鲁肃”三个角色演读,使学生在演读活动中获得深刻的记忆。
三、任务动力化
1、在早读课上,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解疑者、参与者、研究者等多重角色,高屋建瓴,让学生在早读课把前后所学知识相联系,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勤检查,多鼓励,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检查中应及时正面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进一步挖掘其学习潜能。
2、早读课尽管不像正课那样规范严格,但教师要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抓好早读课,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参与状态,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有的注意力不集中,有的方法或许不得当,有的学生意识可能不到位。老师就应该给予外在的指导(注重激励和期待,比如,找学生谈心,走近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些不仅起督促鼓励的作用,还能及时纠正和指导学生,从而掌握学生实际情况;还能密切师生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达到早读课应达到的目标。
总之,老师在早读课上不能放松,老师主导性加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相应地得到进一步
体现。教师还要根据自己所带班级学生的学情、班情,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丰富早读课内容,活跃早读课气氛,又能调动学生朗读兴趣,减轻疲乏感,有的放矢,让早读课上得生动、有趣,且高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