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x月x日 星期x 天气:x
为了响应**州委十届三次全委会议精神------举全州之力,推进群众工作全覆盖。乡城县委政府制定并部署开展了“结对认亲”活动。按照县委政府的精神和安排,每一位副科级干部需结对4户藏族家庭进行认亲帮扶,我们挂职干部也不例外。
一大早,县医院洛绒院长带着我们4位副院长(2位挂职)驱车向我们结对认亲的目的地——正斗乡正斗村进发。一路上雨滴溜溜的下着,我们的车冒雨穿行在高原大山中,在一段又一段盘山公路上蜿蜒盘旋。惊险而刺激的旅程,风光无限的高原风景,藏族特色建筑白色藏房随处可见。在进入正斗村村子的一段泥泞公路上,车更是艰难前行,打滑抛锚随时可能(卫生局和电信局的车就陷在了泥泞中无法前进),经过2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总算到达了目的地——正斗坝子。正斗坝子是一个很大的高原大草原,海拔4000多,是乡城县唯一的牧民游牧的大草原。
今天正好值正斗村的人们都带着帐篷到正斗坝子耍坝子。所谓耍坝子就是闲暇时节带上帐篷、生活用品、食物等到草原上生活2天,相互交流,尽情玩耍,唱歌娱乐,跳锅庄等。大概也还有在为年轻人提供搭建一个认识、恋爱的机会和平台吧?!因为事先和乡上有联系,所以我们到达时,正斗乡的干部和正斗村的支部书记早已准备好了帐篷(因为雨一直下过不停),并在帐篷里准备了烟酒。我们一到就被邀请进帐篷,围坐在一起,村支书为我们每个人都斟上酒,说到这地方要喝点酒,不然会水土不服的。我们遵从了主人的建议,便小口的喝酒,和他们聊着天。他们藏族之间基本都是藏语交流,我很多时候就只能跟着点点头或者跟着笑笑。等到中午吃饭时,老乡们为我们准备了3个菜,新鲜的猪肉做了2个,1个凉拌粉条。据说招待贵宾才吃的上新鲜猪肉的。
虽然猪肉上猪毛点点,米饭也夹生的不行(海拔4000多,他们没有高压锅),但为了尊重,我没有挑剔的就把肉和饭吃了。
吃完饭,村支书把我们结对的每户人家的代表叫到帐篷里,由洛绒院长用藏语给他们讲明来意,并作了一些沟通。然后我们每人便和自己应该结对的几户人
家代表一起摆谈,了解他们的家庭基本情况,经济收入来源,存在的主要困难等等。虽然会说汉话的藏族老乡汉语非常生硬,但我还是基本理解和听懂了大概。我对我的4家“亲戚”做了详细的记录,赠送了带去的一点点小礼物,并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给每户“亲戚”,要他们有需求时和我电话联系。最后我和我的4家“亲戚”代表一起合影。
因为第一次主要是为摸底,认亲结对工作到此告一段落。推进群众工作全覆盖任重而道远。结对认亲虽然是好办法,能给藏族老乡们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和智力支持,但是真正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地理、交通、时间、精力等等都在制约着我们。我是真真实实想为老乡们做点事,但高原大山却成了横亘在我们之间的一堵厚厚的墙。我只能努力推倒墙,把它变成桥......
结对认亲民情日记
****年x月x日 星期x 天气:x
今天是我校第一批结对认亲活动开展日。我带着些许好奇和兴奋,准备好明白卡、认亲卡等相关物品,随我校的认亲大队来到我们的结对认亲对象所在地——康定县炉城南路38号。由于我的三户亲人住所相距甚远,所以几经周折才找到了我的认亲对象。
每见到一户亲人,我都先作了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向亲人介绍这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最后通过话家常,了解亲戚家的基本情况。通过与自己的亲人交谈,我了解到,住在这个社区的很多人都是在2004年车队改制时的下岗工人。我的三户亲戚也不例外,不过现在,他们都是以打工为生。我的亲人中有两家夫妻俩都在外打工,子女在读书。另外一家是欧婆婆家。(后来才知道,欧婆婆真名叫胡瑞蓉,欧是她老公的姓。)我在询问胡瑞蓉时,没有人知道是谁,后来在一个老爷爷那里得知,我要找的那个人都喊她“欧婆婆”。于是按着欧婆婆这个名字,我才找到胡瑞蓉本人。因为周围邻居都喊她“欧婆婆”,我也顺势喊欧婆婆。欧婆婆的老公曾经是车队的司机,在一次车祸中因公殉职,当时欧婆婆家孩子都小,家里一切的重担都狠狠地落在了欧婆婆一个人的肩上,生活十分艰辛。欧婆婆有
两个儿子,大儿子现在在关外工作,由于工作繁忙,平时很少能回家看望母亲。二儿子欧小龙,去年才结二婚,女方来自外地,因为儿子和儿媳都是二婚而且都已经四十几岁,所以没有孩子。现在欧婆婆家只有一家三口,儿子和媳妇都常年在外打工,每月收入比较低,欧婆婆自己因为老公每个月有820元的生活补贴,所以家里并不富足,但是还是能维持生计。当我询问到家里目前最主要的困难时,欧婆婆眼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谢谢你,姑娘,你们老师平时那么忙,还抽时间来看我们,太感谢了。因为家里没有学生,我们三个自己都有点收入,所以生活能够自己维持,但是我家住房确实挺困难,我儿子和儿媳一年到头在外打工,已经很久没能回家了……”话还没说完,婆婆哽噎着,这时我再环顾四周:一桌、一椅,几张破旧的沙发整齐地排放着,沙发上铺着一张用不同线条编织的“毯子”,显然是婆婆自己用旧毛线织的。凹凸不平的水泥地板被擦得亮亮的,墙角的一张简易桌上放着一台电视,电视旁边一副老花镜,整个屋子里的陈设显得井井有条,只是感觉很是冷清。我和欧婆婆聊了很久,我对基本信息做了记录后,把户主的牌子交给婆婆,让邻居给我们照相。合影时,欧婆婆显得很开心,我和欧婆婆道别。离开时,欧婆婆一直把我送到社区门口,微笑着。在那一刻,我被欧婆婆身上一种无形的力量感动着,试想一下这样的画面: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在经历了下岗、失去爱人、身边没有亲人照顾等等人生的喜怒哀乐之后,仍然一身整洁朴实的衣着,能如此平静地面对这一切,是多么的伟大和高尚啊。我回头望了望,欧婆婆的微笑,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如此灿烂,如此平静。
回家的上,雨细细地下着,我没坐车。一路上,欧婆婆的笑脸始终在我的脑海浮现,多么可敬可亲的一位老人,如此乐观的生活态度,是任何一种财富都买不来的。此刻,我原本的对结对认亲的那种好奇和兴奋感全部烟消云散,而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充斥着,满满的都是对老人的敬意。 这次结对认亲,我受益匪浅,不仅因为自己多了三户亲人、了解到人间真情的可贵和温暖,更重要的是,我还触碰到了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高尚、让人值得敬畏的生活态度。一种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不倒下的刚强的、雄浑的力量。
感谢这次认亲活动,感谢欧婆婆身上的力量,让我更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青年,作为一名教师,肩上所担着的重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时刻铭记感恩,同时也尽自己所能,为我新结识的亲人,以及周围需要帮助的人,奉献自己的爱心。我也准备常常去看望欧婆婆,让她感受到自己的子女就在身边。
结对认亲民情日记
201x年x月x日 星期x 天气:x
早上8点,我随单位第二批认亲组的几位同志到﹡﹡﹡乡﹡﹡﹡两个村。此行目的,主要是认识自己的亲戚,了解基本情况及所思、所忧、所盼。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抵达了﹡﹡﹡村。在村支书家里的座谈会上,村支书介绍了全村的基本情况,听了他们的介绍,我对﹡﹡﹡村的基本情况有了一个了解。随后,村支书向我局的几位同志将要任的亲戚作了介绍。按照安排我认了三户亲戚,分别是﹡﹡﹡家、﹡﹡﹡家、﹡﹡﹡家。
在村支书家短暂停留后,我决定去看看那些亲戚,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急需解决的困难。在﹡﹡﹡家,我了解到他家由于缺少劳动力和土地,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同样在﹡﹡﹡家也是由于缺少劳动力和土地也存在贫困,情况稍微好一点的﹡﹡﹡家由于长子因意外去世,花费较大,家庭虽然承受住了较大的花费,但下一步面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返回的途中,我陷入了沉思:走访慰问的困难农户,当地基础条件差,人均耕地少,用水困难,是贫困的主要原因;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解决农民就业、养老等现实问题,相关制度还要逐步完善。我坚信:随着党的强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广大农村面貌会越来越好,广大农民一定会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结对认亲民情日记
201x年x月x日 星期x 天气:x
去南疆结对认亲回来有十多天了。老实说,从新闻报道中了解到要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时,刚开始心里有点发怵。但南疆之行后,我对自己的顾虑有些羞赧。
南疆的11月,天高云淡,胡杨叶子已然落尽。我们连夜坐火车疾行1300公里,再换乘汽车来到三师四十九团。天刚亮,匆匆吃完早餐,直奔我的结对认亲户所在的十连。
初次见面是在十连的会议室里,当时呼啦啦的一群人都在找自己的结对认亲户,转了半圈,终于找到了,桌子上写着我们两个人的名字。
他是一个维吾尔族中年汉子,名叫艾买江·卡地,180厘米左右的个子,身材精瘦,一张与他的年龄并不相符的脸刻满了岁月的痕迹。
艾买江·卡地憨厚地望着我笑,真诚而怯生生,他的衣服有些单薄。 第一次见面,我用不太标准的维吾尔语亚克西姆赛斯”(意为你好)向他问好,他用同样不太标准的汉语“你好”向我问好,两双手随之紧紧握在一起,居然没有那种陌生感,忐忑也瞬间消失了。或许是天冷,抑或是心里激动,我能感到他的手有轻微的颤抖,我们并排坐着简单地交流着,他有点局促,这可能是长期不出远门的他面对陌生人时的一种不适应吧。但他很热情,当我们用汉语交流出现障碍时,他迫不及待地转身请身后汉语较好的邻居帮忙。
见面后,我去了他家里,这是一个贫困的家庭。一座四五十平方米的院子,两间房子,大一点的房间是卧室兼客厅,小一点的房间是厨房兼储藏室,院子里有一个简易棚圈,养着8只羊,羊圈外种着一些萝卜,在这寒冷的冬天蓬勃着一丛生命的绿。
贫穷自然有原因。
前几年,艾买江·卡地家靠十几亩地过日子,后来因发生意外他的双腿骨折,干不了重活,又离婚了,一个大男人带着一个六七岁的儿子,生活负担压在他一个人的肩上。好在他勤劳肯干,连队又给他增加了耕种的土地,他又娶了妻子,家里有人打理,日子慢慢有所好转。
艾买江·卡地是一个懂礼节、谦让的人。那天中午,我们集体吃午饭。吃饭时,上菜有先有后,我让艾买江·卡地先吃,他坚决不肯。吃饭时,他主动给年纪大的人端茶倒水,热情大方。吃完饭,我本着节约的思想,想让他把剩下的抓饭打包,但是他不肯,却打包给一位老人。
尊重他人的生活,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素养,只有相互尊重,才能深入了解、理解和亲近,才能做到真正的交往交流交融。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和艾买江·卡地会越走越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