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体现童年阿廖沙善良的片段

体现童年阿廖沙善良的片段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从苦难童年中探寻人性之光——《童年》

阅读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蓝色的,因为它值得回忆;有人说童年是红色的,因为它美丽;也有人说童年是白色的,因为它纯洁——同学们,你觉得童年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欣赏高尔基的小说《童年》,看看主人公阿廖沙,他的童年是怎样的。他经历了怎样的故事?有哪些记忆深刻的人物?有怎样的人生感悟?

了解作者

高尔基是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时就为了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的第一部。早在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了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在1908年至1910年,列宁到高尔基的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不久,他实现了这个诺言。

内容简介

《童年》这部世界著名的小说写了主人公阿廖沙小时候,父母离异,母亲带着他到外公家。他的外公是一个自大、凶悍的人,常常会责骂、甚至打他,但是他的外婆会给他一些温暖。后来,他的母亲改嫁,不管他了。长大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踏上社会,成为著名的作家。小说通过写渐渐长大的孩子阿廖沙的生活,以孩子的眼光来观察和了解周围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倔强、富有同情心和不断追求的青少年形象,以及他在成长期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和所经受的各种心理考验。阿廖沙奋不顾身地抢救落井的邻家小少爷;他和穷孩子一起捡破烂帮助家庭维持生计。

高尔基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残酷自私、阴险暴躁的外公、贪图钱财的舅舅、冷漠无情的母亲、善良慈祥的外婆、快乐能干的小茨冈、勤劳能干的老匠人格里戈里、快活可爱的保姆叶夫根尼亚。外婆善良、慈祥,爱所有的人。她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与诗意的劳动妇女,她能歌善舞,善于讲形形色色的传说、童话、民间故事。她还是一个勇敢的人,作坊起火时,所有人都惊慌失措,只有她冲进火海,抢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盐。阿廖沙还和许多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比如外公家的雇工——小茨冈。他勤劳能干,力大无穷,虽然被外公与舅舅当成牛马使唤,仍很善良乐观。在阿廖沙挨打的时候,总会挺身而出,为阿廖沙挡外公的鞭子。每逢礼拜六,他带着阿廖沙做各种各样的游戏。外公家的房客“好事情”也让阿廖沙的童年变得美好。他是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绰号叫“好事情”。他是阿廖沙所遇到的第一个优秀人物,给阿廖沙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情,他总是有着独到、透彻的理解。他教导阿廖沙认真读书,学习写字,细心观察生活,并且热爱生活。在外婆、小茨冈和“好事

情”等人的呵护下,阿廖沙获得了极大的慰藉,生活的光亮终于穿过乌云照在了这个苦难的孩子身上。

片段分享

下面让我们欣赏书中的精彩片段,感受阿廖沙的勇敢、善良。

片段一

那个小弟弟一纵身跳到井栏上,抓住绳子,把脚放进空桶里,那个水桶“砰砰”地碰着井栏的墙壁,掉下去不见了。

我看见那缠得整整齐齐的辘轳飞快无声地旋转,愣住了,但马上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一个纵身就跳到他们院子里,喊道:“有人掉到井里去了......”

老二和我同时跑到井栏旁边,他抓住了井绳,拼命想往上拉,井绳在他手里继续往下滑,把他的手掌磨出了血泡,我已经截住了井绳,这时大哥哥也跑来帮我们一起往上拉水桶。他说:“请轻轻地拉!”

片段二

我也开始去挣钱了。每逢节假日,一大早我就拿起口袋,到街上去捡破烂。我沿着大街挨家挨户走过去,收集牛骨头、破布、废纸和钉子,然后把这些东西卖给收破烂的。一普特破布和废纸能卖20戈比,一普特废铁也能卖这么多钱,一普特骨头能卖 10戈比或者8戈比。平时放学

后我也去捡破烂,每到礼拜六我就把这些破烂卖了,能挣三五十戈比,运气好的时候卖得更多点儿。

外祖母每次接过我的钱,急忙塞进裙子口袋里,低垂着眼睛夸奖我说:“谢谢你啦,好孩子!谁说我们俩养活不了自己?没什么了不起的!”

思考感悟

亲爱的同学,翻开这本书,你会看见作家高尔基用自己童年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举步维艰,处境多么令人绝望痛苦,总有一些善良美好的人给你温暖与帮助;只要怀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即便生活的土壤再贫瘠,也能孕育出健康、正直的心灵之花。

正如高尔基自己所言:“我把自己的童年想象成一个蜂巢,形形色色的普通之人就如同蜜蜂,慷慨地向我灌溉他们采来的蜜汁——那些人生的道理与思索,滋养我的心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