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课万人”行有感
引言:
“一切稳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一切神圣的东西都将被亵渎!”
——马克思《党宣言》
当学者和评论家们还在用这句话现来描述后工业、后现代、全球化时代状况的时候,网络时代的大变革即将把此时此刻的一切进行重组与!
从1999年毕业至今的17年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感觉到自己的学习欲望愈发强烈!通过这次外出学习的实践证明,我也确认自己是比以前更爱学习,更渴望学习了。两天的会议,14个小时的高强度头脑风暴,不仅没有觉得疲累,而且没听够,感到不过瘾!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应该是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了我的自主学习兴趣,自身的学习内驱力也逐渐增强。
《世界是平的》把全球化历史划分为:
“全球化1.0”1492年-1800年,力量来自国家; “全球化2.0”1800年-2000年,力量来自企业; “全球化3.0”从2000年起,力量来自个人。 我把自己的学习阶段也分为四个进阶版本:
1.0版——上学期间:被动学习,死记硬背; 2.0版——工作初期:拜师结对,茫然跟从; 3.0版——工作中期:安于现状,坐吃老本; 4.0版——现今阶段:如饥似渴,数字化学习。 知识!我们现在课本里的知识基本还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学科划分也还是工业时代的体系。我小时候的课本内容,我的孩子现在也在学„„也就是说我们所学的、所教的知识更新速度几乎是以小数点后几位来计算的。
此外,回想读书时,我学的知识几乎都是自己不感兴趣的,而感兴趣的东西我又学不到,没有任何途径可以满足我的知识兴趣点。班级授课制,有它的优势,但随着数字时代和个性化教育的来临,它的弊端也愈发突出。所以1.0版的我一直都是被动学习和死记硬背的。时至今日,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跟我所述情形如出一辙。
工作之初,我是零起点踏上讲台,所以特别感谢学校拜师结对的活动。有个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着我工作,就能比较快速的步入正轨。但是,那时我心里并不清楚课到底是怎么上的;反正大家上课都有导入、新授、练习、总结,那我的课也得有。照猫画虎的学个皮毛,其实怎么把知识传给学生,怎么把茶壶肚子里的饺子倒出来,我一直都不甚了解。因此,2.0版的我始终都是茫然的跟从前辈复制教学环节罢了!
随后的3.0版,我有了各种课证、论文证,好想自己能轻松应对教学工作了。但是自知并没有多少真才实学。而且年纪也尴尬了起来,说年轻不年轻,既不貌美如花,也没才华盖世,所以露脸展示的机会少之又少;可是说年老也才三十几,教育生涯刚起步„„往哪儿走?怎么走?一直在思考,总是在思考,于是就在思考中安于现状、坐吃老本、得过且过着。
如今,人类已经进入工业4.0时代,国际视野愈发重要,大家关注于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并且注重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而我呢,有幸跟随着网络被新一轮浪大潮推进到4.0版本!较之以前,我有了国际化意识,而且特别注重与家人、孩子、同事、朋友的沟通与协作,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也在逐渐提高。可最最重要的还是——数字化学习方式点燃了我的学习欲望,信息技术工具极大满足了我对知识兴趣点的追求!
曾经那么多我感兴趣的东西被我一一拾起。我在百度里解决所有的工作和生活疑问,在网易和天涯里获取咨询,在TED和网易公开课里与大师同行,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注册自学,零碎时间在喜马拉雅里听书,在微信的朋友圈和公众号里看短文„„
可是,看的越多就越感觉自己无知,了解越多就感到自己视野狭窄!与此同时学习的需求和动力也日益强烈!
所以,当学校通知我去参加“千课万人”项目学习时,我真心激动不已!血液里涌动着如获至宝的惊喜和心神往之的迫切!我渴望了解中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前沿动态,渴望知道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渴望在这次学习中填充自己贫瘠的精神世界!
一、我理解的微课程
这一两年总听说“微课”“微课”„„直到听了“微课程教学法”创始人金陵馆长的讲解才知道“微课程”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我认为,“微课程教学法”就是“深度预习法”。“微课程教学法”(深度预习)一直都存在于咱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语、数、英、科、综(综合实践)、生(品生品社)„„我们学校哪个学科不是都要求孩子进行“课前预习”?
语文预习有七步法,要求学生查资料、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回答课后题; 数学预习要求把书上内容做一遍或者看一遍,还会制作、准备学具; 英语要求提前背课文、背单词;
科学、综合、品生也都要提前预习上课内容,并查找、准备材料; „„
其实以上我们让学生做的就是“微课程教学法”的雏形。只是差在,我们没有深入研究、丰富、提炼预习的模式!
再进一步解释呢,“微课程教学法”就是把传统课堂拆分开,重新分配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画图解释:
传统课堂教学环节时间分配
课前 课上 课后 预习 导入 新授 练习 展示 作业 考试 约 30’ 20’ 15’ 约30’
微课程教学法教学环节时间分配
课前 课上 课后 配套资源学习 检测 进阶作业 展示、质疑、阐释 考试 约 30’ 15’ 20’
当我们把原本课上学习的内容拿到了课前进行自学,再把本应该课后做的练习和作业拿到课堂上来,这种改变学习流程的课堂新模式就成了翻转(颠倒)课堂。
翻转课堂,它重新分配了传统课堂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把新授部分和预习部分进行了整合,把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制作成了小片子(即微课),在孩子们预习的时候播放进行自学。有了配套教学资源的技术辅助,就实现了学生课堂外的高效深度预习。学习时间自由度更大,给予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条件,提高了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进而节省了学校课堂内的学习时间。
那么节省的时间学生都做什么了呢?
学生要完成学习内容检测,小组内互批、评价,接着完成“进阶作业”,最后讨论展示、质疑、阐释,内化拓展。
那么节省的时间老师都做什么了呢?
老师大量的时间用在准备配套教学资源(微课、课前学习单等);课堂上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场外教练,观察、引导学生的学习。
学习过程总结如下表:
学习地点 阶段 学习方式 配套学习资源: 微课 网课 百度 „„ 知识内化 检测、作业、 探究、展示、 质疑、阐释 内化、拓展 工具 1.学习指南: 课题名称 达成目标 学习方法和建议 课堂学习形势报告 2.学习任务 3.困惑和建议 1.课题名称 课堂学习任务单 2.目标与方法 3.学习任务: (检测、作业、协作创作) 4.展示、质疑、阐释 家里 课外 第一 阶段 自学预习 课前 自主学习 任务单 课堂 第二 阶段 课堂学习 在家里(课外),进行第一阶段的学习和内化;并且配有学习单,教师通过学习单的设置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或者说预习)。
在课堂上,进行第二阶段学习。主要是检测预习成果、布置作业、小组讨论探究、展示、质疑、阐释„„最终达到知识完全内化掌握的目标。
我一直认为“预习”是目前学校教育里最~最重要的一个学习环节! “深度预习法”也是我们教育进阶的一个重要学习方法。真真正正的充分预习,就能够达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效果,而且那种“运筹帷幄”“了然于胸”“傲视群雄”的成就感只能让学习事半功倍!
而“微课程教学法”“翻转课堂”就给孩子们开辟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学习步骤去填平学习路途上的沟壑。于是学校里不再有学渣,放眼望去都是学霸。
但是鉴于目前我们学校的情况,革新课堂教学方式,重新分配教学环节的时间比重还不是太现实。但是可以从微课入手,重新认识微课程,从新角度制作微课程,引导学生合理、科学使用微课程„„从而更新我们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然后让咱们学校也大踏步的进入教育4.0时代
二、我理解的新型学习方式
无论是旧有学习方式还是新型学习方式“任务驱动”永远都是核心!
例如,学校让我负责“品读鉴赏”社团,那我就赶紧学习查找书籍、影音资料,通过广泛阅读、咨询、筛选适合的内容与大家分享;我要参加区里立项课题,就立马打开中国知网和百度,查阅相关学科内容;美食节给闺女做点啥,翻开手机的的菜谱学一学„„
所有主动愉快的学习,都是因为我们想积极完成一项任务。 学生们也一样!学校这次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美食,他们就乐此不疲的学习如何选材、知道怎样用刀、了解摆盘方法„„
为了解决自拟任务,我们就一定会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去学习相关知识,然后亲自践行完成它!就连“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也是因为可以通过学习去实践完成个人需求,才愉悦和开心!所以,当我们内心想要去了解、研究一个项目,就会开足马力、废寝忘食、秉烛达旦的汲取知识。这种“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所向披靡、势不可挡!
所以,近几年,世界上就出现了许多以“项目”为教学内容的学校。美国的Altschool,丹麦的Hellerup学校,澳大利亚的Silverton小学,圣地亚哥的High Tech High„„这些学校都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根据孩子们想要完成的“项目”开展教学工作。
其实,我们学校开设校本课的初衷也是希望配合学生完成他们喜欢的“项目”的课程,只是在操作上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问题而已。
尽管目前的学校教育不能完全满足我们的兴趣点学习需求,但是网络里的微课、mooc、可汗学院、网易公开课、TED演讲、美食教程、运动教学视频„„无穷无尽的资源可供孩子们选择。
作为老师,我有巨大的危机感,不知道是不是有一天,我们也会跟出租车司机、实体店、银行一样,瞬间就被数字化的新兴事物逼到绝境!
但是作为家长,我又特别庆幸,大数据网络时代给了我的孩子更多的学习空间和途径。学校里不能解决的问题,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去解决!
将来她可能不再为出国求学犯难,只要能在Coursera | MOOC学院里选修全球最棒教授的课,修满A学分,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不用再去申请名校,名校
的offer会直接给她寄送过来!等到找工作的的时候,除了毕业证,她还能拿出哈佛、剑桥、斯坦福的相关课程学分单递交给用人单位„„
这一切的可能性,都是源自于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育的4.0时代也许就在瞬间席卷而来!如果我们还枕于过去的经验沾沾自喜,如果我们内心依然排斥信息技术新事物,如果我们还不顺应“互联网+教育”的大潮流,那么接下来被逼入绝境的就一定是我们!
最后,特别感谢校长!感谢您给予我的这次学习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知道如饥似渴学习的滋味如此美妙!
两天的学习虽然短暂,但是两天的知识滋养灵魂,两天的过程激愤过瘾,两天的收获甘甜美好!我会认真思考,如何把所学的东西融合到工作中,如何为同仁和学校的发展尽一己之力!
行路难啊行路难!虽然我不能做教育新时代的弄潮儿,但是我会和同伴们齐心协力,努力把xx小学这艘小船打造成一艘教育的巨轮,在“互联网+”的苍茫大海里披荆斩棘、破浪前行!我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