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改实践■61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李福林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绝、孥、强、更、 痴”等字。 2.赏析雪景,体味白描手法。 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赏析西湖雪景,把握写景、叙事与抒情的 关系,体味白描手法。 【教学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 读读、说说、议议。 【教学时量】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西湖四季风光图片与学生一起回忆 学过的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2.评价学生表现后,教师话题导入:有人 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 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 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 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 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 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 作者简介: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 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 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 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缅 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 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恩和沧桑之感。文学创作以 小品文见长。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 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正音:更(geng)定 孥(n6) 毳 (cui)衣 雾凇(song) 沆(hang)砀 (dang) 长堤(dT) 一芥( ) 毡 (zhOn) 喃喃(non) 2.学生自由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 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 文言知识。 是日更定:是,这。更,古代夜间计时 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 七点后算起。定,止、停。 余孥--4,舟:撑。划。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 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 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一白,全自。 (比较这里的 “一”和“湖心亭一点”的“一”的区别。)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 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2016年9月・总第953期 62●语文教改实践 三大白:大酒杯。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 用。 人两三粒”一一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 看雪。另外作者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 伍。第二处:“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等到。 (2)试译下列语句(重点突出加点字的 理解) 表面上答非所问,但这恰是作者高明的表 现。 “客此”说明这两人也跟作者一样是客居 他乡的游子,有着同样的情趣和遭遇: “金 ①是日,更定矣。 ②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联系 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作者 强调“金陵人” “客此”。暗示这引起了他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③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 一白。 ④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 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 ⑤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⑦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齐读课文。 4.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四、感知文意。解读张岱 1.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 的字评价作者。(痴) 2.你从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 人”? (学生找出原文,讨论课文所写“痴人” 的痴行、痴景、痴遇。) 痴行:大雪更定独行 痴景:上下一白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痴遇:知己之乐 3.通过文中行、景、遇,我们可以发现作 者有一份怎样的痴情? (师生展开讨论得出:作者痴迷于天人合 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痴情:痴迷山水、醉情世外 4.分组讨论: ①文中有两处明显的矛盾,试找出来,说 说你的看法。 (第一处: “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己难再见的惆怅和对故国的怀念。) ②为什么“金陵人”“见余大喜”,而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首先让学生揣摩朗读“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然后讨论: “金陵人”湖上遇张岱如遇 知音,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张岱本不想喝酒但 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而张岱是孤傲的.他选 择这一特殊时间出行,本想独享西湖雪景之 美,不想被人扰了清净,所以勉强喝下三大白 就匆匆告辞。) ——由以上讨论得出张岱的痴心:清高自 赏、故国之思。 五、赏析雪景。体睐白描 1.指导朗读写雪景的两句话。男生读前 句,女生读后旬。想想前后两句所写景物有什 么不同特点。 (前句写的景很大气,要读出气势来,三 个“与”要读得舒缓点:后句景物很渺小.要 读出轻柔的味道。) 2.讨论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自”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 认为呢? (不能去掉。 “与”字写出天、云、山、 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去掉 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 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 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能否改 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 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不能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景物的 渺小和朦胧感。) 3.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 (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文中的 描写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上 下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 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 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这种写作手法就是 白描。) 介绍: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为中国 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 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 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 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讲解的同时白描西湖雪景图。)其特点是:抽 象、概括。与其相对的描写手法是渲染,其特 点是:形象、具体。 4.判断哪些描写方法是白描: fA、D)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 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 远《天净沙・秋思》 B.只有一棵树还没有倒下,好像有一双魔 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 截0——西蒙诺夫《蜡烛》 C.灰色的平坝子上,蒙着一层惨白的月 光,没有一点活动的影子,全现出了可怕的死 寂,罩在头顶的天空,有着稀稀疏疏的星子, 亮亮的.仿佛一些光明的泪珠,就要坠落的一 样。城那边没有一点灯火,城墙垛子和一些树 木,则朦胧地现在天空的那面,为灰白色的大 路所划开的两片乱葬坟,在月光下显出一堆一 语文教改实践■63 堆青黑色的阴影。间或可以看见三两点荧光 虫,在悠悠地浮游着,有时又为耸起的坟坡遮 去,一点也看不见了,俄而又现了出来。坟地 的青草里,有许多小虫在凄凄地叫着,把夜显 得更加空寂、冷落、凄凉。——艾芜《一个女 人的悲剧》 D.“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 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 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 规。”——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六、熟读课文,当堂成诵 七、结束课文,布置作业 1.运用白描手法写人或景物片段。 2.背诵课文。 八、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大雪更定独行 痴景:上下一白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痴遇:知己之乐 痴情:痴迷山水、醉情世外 痴心:清高自赏、故国之思 白描:抽象、概括 渲染:形象、具体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宁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编辑:苏雨 责任编辑:文海 2016年9月・总第9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