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教材分析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语言文字应用, 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二单元“提问”是一个策略阅读单元, 是围绕阅读策略学习编排的。这种单元类型,不以双线结构的方式来 编排,而是完全以阅读策略为主线进行编排。
本册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全册共安排了八个单元,共有课文 27 篇,其中精读课文 20 篇,略读课文 7 篇。每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五大部分。每个单元单元是有很明确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结构,其人文主题分别是“田园生活”“提问策略”“留心观察”“神话故事”“习作单元”“童年生活”“家国情怀”“历史故事”。
第二单元“提问”是一个策略阅读单元,是围绕阅读策略学习编排的。这种单元类型,不以双线结构的方式来编排,而是完全以阅读策略为主线进行编排。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有助于改变学生被动阅读状态,培养积极阅思考的习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本单元旨在教给学生提问方法,培养问题意识,提高阅读能力。
四年级上册教材,既注意落实必须一以贯之的目标,又注意落实 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为了落实一以贯之的目标,首先在选文上下
功夫,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 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文,又能陶冶情趣,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
面受到启迪和教育。还在“语文园地”中系统地编进了古诗词、名言警句、对联、成语故事等,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同时,在教材编排上也注意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语文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融为一体。对于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就作为本册的训练重点,在教材中加以具体安排。既注意体现阶段性,又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一粒豆荚里的五粒豆》是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提问”编排的阅读策略单元,旨在教给学生提问方法,培养问题意识,提高阅读能力。根据课程标准,我对于本课知识传授的定位是: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学会写“豌”字。
2. 学习尝试提问,养成提问的习惯,能积极思考,学会就课文部分内容和全文提出问题 3.能读懂故事,感受第五粒豆带给女孩生 命的希望。
学情分析
学生学情分析年龄特点分析:
中年级儿童已经养成了学习的自觉性,自制能力和组织纪律性有
所增强。自我学习能力伴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素质的完善逐步发展起来。感知能力的发展,注意品质的进步,记忆中有意识记忆能力的提高,具备了一定程度上自主处理教程的能力。四年级同学有了小学前三年学习的基础,并且经过了一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对资料的搜集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经验,动手能力有了一定地基础,。
尤其是中年级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使小学生学习方法有 了新的特点。中年级儿童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逻辑成分的关系发 生着变化。在直观形象成分增加的同时,抽象逻辑成分开始增加。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直观形象水平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的状态。 在他们的概括中,直观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逐渐减少,抽象的 本质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增加。
四年级学生经过前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学生基本能借助生活积累或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文本描写的画面,能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等还没掌握方法。基于以上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和学情的实际需求,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我指导学生“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材分析
《一粒豆荚里的五粒豆》是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提问”编排的阅读策略单元,旨在教给学生提问方法,培养问题意识,提高阅读能力。
这个小故事,首先发表在 1853 年的《丹麦历书》上。成熟了的豆荚裂开了,里面的五个豆粒飞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各奔前程,对各自的经历都很满意。但是那粒飞进窗子“一个长满了青苔和霉菌的裂缝里去”的豆粒的经历,却是最值得称赞,因为它发芽、开花,给窗子里的躺着的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本篇文章告诉我们:人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对自己有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战胜困难,迎来阳光。帮助别人找到快乐的人,自己也会很快乐。
课文有二十四个自然段。第一至十二自然段写豆荚成熟后,五粒豆被一个男孩当做玩具枪的子弹,再射出去之前各自憧憬未来;第十三至二十一自然段讲述第五粒豌豆的经历;第二十二至二十四自然段先简述其余四粒豆的命运,然后写小女孩伴随着豌豆花的盛开,拥有健康和快乐。一个豆荚里同时蹦出来的五粒豆却拥有不同的命运,故事结尾温馨又富有深意,耐人寻味。
课文中有一幅插图,展示了故事的结尾——小女孩微笑的注视着豌豆花的情景,有助于学生结合故事的结局,思考豌豆苗生长与小女孩恢复活力之间的联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