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整体感受诗歌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3.鉴赏诗歌语言及表达技巧,培养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领会诗歌主旨,背诵诗歌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蜀道难》 一、回顾作者,了解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时,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
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
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
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据《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
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
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
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
作特点。
二、朗读诗歌
1、 结合注释朗读诗歌,订正字音
噫吁嚱 鱼凫 秦塞 萦绕 石栈 猿猱 扪参 抚膺 巉岩 飞湍 咨嗟 喧豗 砯崖 崔嵬 吮血
2、 再读诗歌并结合注释初知文意
三、合作探究 1、 诗歌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诗歌中多次出现,这是什么写法,有何好处?
2、 主旨句三次出现分别咏叹了什么?
3、 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四、熟读并尝试背诵《蜀道难》 第二课时《登高》《锦瑟》 一、回忆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
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
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二、了解背景
《登高》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诗人重阳节之日在夔州登高远眺。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秋天的重阳节)有登高习俗。
很多人称李商隐为情种,这和他丰富曲折的感情经历密切相关。李商隐二十三岁那年,(公元
835年)便上玉阳山学道,在灵都观里,邂逅了侍奉公主的宫女、后随公主入道的女子宋华阳,宋
年轻美丽,聪慧多情,郎才女貌彼此吸引,双双坠入情网。两个多月后,这段超出常规的爱恋,终因不为礼教和教规所容以致无疾而终,然短暂的欢娱,无望的恋情,却在李商隐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痛,于是,他写下了系列《无题》诗,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 李商隐26岁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僚,并爱上王茂元之女。公元838年正月初五,两人举行结婚仪式。结婚后感情殊好。有一首思念爱妻的《夜雨寄北》,仍然为现代人称道。公元851年,李妻早逝,李商隐写了一些诗怀念她。逢着美景良辰,则怀念当时欢爱,而无时无刻不悲悼,见一花一草也要寓意兴悲,自此以后,李商隐每逢七夕必有一诗。李商隐一生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备受排挤,潦倒终身,他一生又为情所困,为情所累,留下了这么多哀婉艳丽的诗篇。真可谓:诗人不幸,诗歌幸。这首诗就是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时所作,不久病故。 三、了解古体诗、近体诗及律诗 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的较少格律
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
杂言等。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使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近体诗包括:绝句(五
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之后依次称“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律诗必须符合以下四个基本条件: (1)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要求押平声,且一韵到底。
(2)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3)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
(4)粘:所谓“失粘”,应该是指邻句不相粘——“粘”的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相同,而邻句则是指下一联的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与“失粘”类似的规则,还有“失对”,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
三、合作探究 1、《登高》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2、如何理解《登高》尾联中的“艰难”一词?
3、如何理解《锦瑟》中的颔联和颈联?
四、背诵《登高》和《锦瑟》两首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