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10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______________ ,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②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③______________,客行悲故乡。(温庭筠《商山早行》) ④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⑤______________ ,山岳潜形。(范仲淹《岳阳楼记》)

⑥______________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早晚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3分) 镜 子 艾 青

只是一个平面 或是鬓如霜雪 却又是深不可测 有人喜欢它 它最为真实 因为自己美

绝不隐瞒缺点 有人躲避它 它忠于寻找它的人 因为它直率 谁都能从它发现自己 甚至有的人 或是醉后酡颜 恨不得把它打碎

(1)《镜子》的作者艾青是我国著名________ ,这是一首充满________ 的

诗歌,体现出作者诗风的变化,诗句变得整齐,诗情变得深沉,诗意变得________ 。(3分)

(2)“醉后酡颜”在诗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请把文中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请结合诗歌回答。(6分)

①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②这首诗歌中的“镜子”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3分)

3.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12分) (1)阅读语段,完成练习。(6分)

优秀传统文化是有灵气的、是有力量的。它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性格里,启动我们的心智,滋养我们的心灵。它要得到传承,就应融入公众生活。一些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备受关注,说明很多人________ 对它缺乏热情,________ 缺少感受它的机会。

①文中第一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应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

(2分)

②文中第二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③在文中横线处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2分) (2)下面文化与文学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B .《史记》是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则是编年体通史。

C .“阴阳割昏晓”中的“阴”与“月有阴晴圆缺”中的“阴”意思相同。 D .律诗由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组成,每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3)孔子作为“至圣”,孟子作为“亚圣”,他们对后世影响深远。请你根据已有的知识写出有关他们的成语故事各一个。(3分)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22分) 芬芳的蜡梅花 秦湄毳

①天空飘着雪花,和雪花一同落在我手中的还有朵朵芬芳的蜡梅花——几个学生随信寄来的,我不禁带着微笑想起那群学生……

②秋风扫净落叶的时候,学校临时安排我接管初三的一个班,这个班里有几个出了名的“捣蛋鬼”。

③一进教室,我就看见靠门的小书桌边缘刻着一个“恨”字——而且右边多了一点,我知道这是一群“恨错了”的孩子,我笑了,我微笑着说:“孩子

们,我有一个难题,请帮助我解决。”他们停住了嚷嚷,睁大眼睛望着我,眼神很丰富:有吃惊,有冷漠,有怀疑,有猜测……这么多样的眼神一齐注视我,我也有些慌神、不由歪了一下身子,我掩饰地清着嗓子说:“我做教师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我的咽炎愈来愈严重了。我今年30岁,可我的声带却未老先衰,恐怕有300岁的年纪了。”听到这里他们中不少人笑了,有情不自禁笑的,也有故意大声呵呵的,但我发现他们的表情里没有恶意。我放心地 笑了……

④接下来的情形可想而知,他们卖力地献计献策,我一一点头说“试过了”。最后,他们有些泄气,有的已经开始“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我想我得实施我的“底牌”方案了,否则这只能是疲软无效的“情感搭讪”。突然,我听见小胖说:“我知道一个方法,就是用蜡梅花拌蜂蜜……”这就是我要等的那个孩子,他终于发话了,我早知道他是这个班的“七寸”。我说:“是吗?这个办法倒还没试过……”

⑤窗外,飘着雪花。我和小胖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显然,他们开始配合我“帮助”我了。

⑥其实,我只需要他们的配合,并不指望他们的“药方”。事实上,他们在卖力地“帮助”我,放弃了属于自己的玩乐时间,为我寻找新鲜的蜡梅花……

⑦有一天,他们的“小神探”跑来给我说:“老师,小胖领着我们找到一片蜡梅树林,我们摘了一些在家晾着呢,等干了给你拿来。”我呆了,想着他们可别“毁林”啊。

⑧我悄悄叫来小胖,谨慎地想着措辞,不想小胖挺“诡”,一听就明白了,大声大气地说:“老师,那是一片没人管的废林子,正改建,快挖没了,再晚

了就摘不到了。”我将信将疑拨通报社朋友的电话,他索性带我去实地考察,果然小胖的话属实。这是一片荒园,就“藏匿”在学校附近,很像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本真的自然景色让我很动心,思忖着:哪天带学生来游一回。

⑨一个漫天飞雪的周末,我经过教室的时候,发现小胖正在门口小书桌上用橡皮泥仔细地抹平那个“恨”字,然后在上面贴了一张心形贴纸,用力地按了按,并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爱”字。我激动了,在班里宣布:“放学后踏雪访梅去!”小胖喊:“我带路给老师摘蜡梅花去!”

⑩雪花、梅花、孩子们的笑脸、欢声,浩浩荡荡地欢腾着那片荒地,缕缕的芳香缠绕着我的眼耳鼻喉,我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那一刻,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你闻不到他们的芳香,是因为你还没有走进他们的心里……

⑪花香太浓了,弥漫在眼里,我禁不住落泪了,哦,这芬芳的花儿芬芳的孩子!

⑫今冬,又飘雪了。看着手中他们寄来的小小蜡梅花,我分明闻到他们心灵里散发的香。我想说,此刻,我陶醉。

(选自《散文•海外版》2019年第4期,有删改)

4.本文回忆了“我”与学生交往的几个片段,请在横线上补全相关内容。 (4分)

“我”自称患有咽炎,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给“我”治“咽炎”,学生们寻找蜡梅花→学生们的行为让“我”感动,________________ 5.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这句话。(4分)

那一刻,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

6.朗读“我和小胖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这句话时,“彼此”一词用重音朗读,请简析理由。(4分)

7.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以《芬芳的蜡梅花》为题有哪些作用?(4分)

8.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6分)

【甲】一个漫天飞雪的周末,我经过教室的时候,发现小胖正在门口小书桌上用橡皮泥仔细地抹平那个“恨”字,然后在上面贴了一张心形贴纸,用力地按了按,并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爱”字。

(秦湄毳《芬芳的蜡梅花》)

【乙】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魏巍《我的老师》)

(1)【甲】【乙】两段文字共同的人物描写方法是什么?(2分)

(2)分别说说你对【甲】段中“小胖”和【乙】段中“我”的行为的理解。 (4分)

[二](18分) 有一种精神叫专一 周云龙

①“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韩非子》中的这一名句,现代科学给出了解释,即大脑两半球的连接机制无法同时向左右手分别传达“画圆”和“画方”的命令。无数事实也表明,用心专一,事业方可成功;反之,则一事无成。

②屠呦呦就是用心专一的典型。55年里,除了参加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母亲抚养,即便得了中毒性肝炎也还在充满乙醚气味的环境下工作;从2 000多种中草药制剂中,历经380多次鼠疟筛选,经历了190次失败,最终提取了关乎上百万生命的青蒿素。科学界巨星“三钱”之一的钱伟长,不管做什么研究,都非常专一。他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唯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研究。终在应用数学、弹性力学、中文信息学等领域获得重要成就,被人称为“万能科学家”。屠呦呦、钱伟长的事业轨迹似乎在提醒人们:获得成功的途径,唯有专一。

③反之,不务正业,不仅不会成功,反而贻害无穷。明熹宗朱由校不专一治国,痴迷于木匠的活计,虽技艺堪比巧匠,却误国害民。现实中亦有不少这样的人。有一位著名的骨科专家,担任医院院长之后,便心有旁骛,不专一于“正业”,热衷搞房地产开发,虽然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地盘不断拓展,但诊断、医疗的服务质量却不断下降,最终导致医疗事故频发,病人及家属怨声载道。许多教训表明,在其位不专一其政,却将精力用于怎么升官、怎么发财、怎么享乐,终必误人误己。

④荀子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许多禀赋很好的

人,不屑为“蚓”,向往威武之“蟹”,在最青春的年华,将大量的时间、心力耗费在名、权、利的追逐上。事业偏轨,难有大成,殊为憾事。寄心于旁骛,或有短暂的满足,却终会步入歧途。

⑤在浮华喧嚣的环境下,专一往往体现为一种定力、自制力、免疫力,乃至挫折承受力。有专一精神打底,在人生和事业的路途上,至少能拥有内心真正的平静,享受实现人生价值的快乐,即便仍然可能面临失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10.文章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11.文中第③段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12.下列四句名言中,不能证明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3分) A .无所不能的人实在是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邹韬奋)

B .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王安石) C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 D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13.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三](15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

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4.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5分) (1)不以物喜 (2)居庙堂之高 (3)微斯人 (4)树林阴翳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庙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太守之乐其乐 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16.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居/庙堂之高 B .然则何时而/乐耶 C .树林/阴翳

D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从表达方式来看,选文【甲】以议论为主;选文【乙】先叙后议,叙议结合。

B .从句式来看,选文【甲】骈句与散句结合,自由交错,朗朗上口;选文【乙】大量使用“也”字,一气呵成,如珍珠串联。

C .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与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均被贬官在外,但是两人都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此,他们是古仁人的代表。

D .范仲淹的“先忧后乐”与欧阳修的“与民同乐”都具有民本思想,但是“先忧后乐”没有“与民同乐”那样博大的胸襟与强烈的责任感。 三、写作(55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背起行囊走四方时,会告别亲人和朋友;毕业季来临时,会告别老师和同学;历经挫折时,会告别懦弱;一岁一岁长大时,会告别稚嫩……人在生活,会遭遇告别;人在成长,也会牵手告别。

请以《告别________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③不少于600字;④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答案与解析

一、1.(1)①欲渡黄河冰塞川 ②千里共婵娟 ③晨起动征铎

④月是故乡明 ⑤日星隐曜 ⑥雾凇沆砀 (2)①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2.(1)诗人 哲理 警策 (2)喝醉酒后脸色变红 (3)谁不能从它发现自己呢

(4)①拟人。含蓄地刻画了人们对于直言之士的种种态度,鞭挞和嘲讽了生活中的种种丑恶现象,弘扬了正直无私的品格。

②本诗中的“镜子”是直言之士的典型,“平面”展现了镜子出身普通,“真实”“不隐瞒缺点”“谁都能从它发现自己”表现了镜子的直率与忠诚。

3.(1)①顿号 逗号

②将“启动”改为“启发”或“启迪” ③不是 而是 (2)B

(3)孔子:温故知新、韦编三绝、见贤思齐(故事略) 孟子:孟母三迁、舍生取义(故事略)

二、[一]4.学生们卖力地献计献策 “我”带领学生们放学后踏雪访梅 5.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学生们比作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学生们如同蜡梅花一般美丽可爱,表达了“我”对学生们的喜爱之情。

6.“彼此”是指“我”和孩子们,因为一开始“我”担心孩子们心存恶意,孩子们对“我”也有冷漠怀疑。重音强调“彼此”,指老师与孩子们已经走进彼此的内心,突出了老师和孩子们情感的加深。

7.①芬芳的蜡梅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芬芳的蜡梅花象征着学生们美好的心灵;③揭示文章情感主旨,体现“我”与孩子们温暖的师生情;④关联主要情节,体现主要内容。

8.(1)动作描写。

(2)【甲】段:小胖将原来的“恨”用力抹掉并改成了“爱”,表现出小胖内心的转变,体现出小胖内心对“我”的接受,突出了老师和学生情感的加深。【乙】段:“我”面对老师假装发怒时,拿起石板一迎,写出“我”的调皮、机灵,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

[二]9.用心专一,事业方可成功;反之,则一事无成。

10.举例论证。举屠呦呦提取青蒿素和钱伟长在应用数学、弹性力学、中文信息学等领域获得重要成就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获得成功的途径,唯有专一”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11.不能删去。因为文章第②段是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前半部分的,而第③段是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后半部分的,这两段又形成了正反对比论证,突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全面、充分、深刻。

12.D

13.文章首先以《韩非子》的名句引出中心论点:用心专一,事业方可成功;反之,则一事无成。然后举屠呦呦和钱伟长的例子正面论证,举明熹宗和骨科专家的例子反面论证,接着引用荀子的话进行正反道理论证,最后补充论述专一的

内涵和作用(意义),深化文章的中心论点。

[三]14.(1)因为 (2)指朝廷 (3)如果没有 (4)遮盖 (5)快乐

15.(1)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

(2)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 16.B 点拨:正确划分应为:然则/何时而乐耶。

17.D 点拨:“与民同乐”没有“先忧后乐”那样博大的胸襟与强烈的责任感。

三、18.思路点拨: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可以从审题立意、文体选择等方面考虑写作。本题目中有一个关键词,就是“告别”,也就是说,要写一篇关于告别的文章,关键是写告别的心理、告别时的场景。从题目前的一段话可以看出,告别的可以是一种美好的事物,也可以是一种不好的事物:缺点、坏习惯等;可以是人与人的告别,也可以是人与物的告别。写告别时,一定要写清楚告别的所思所想,所以,一定要恰当地运用心理描写。这是一篇抒发情感的文章,最好选择写散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