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博菲特流体控制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文件名称: 文件编号: 版 次: 发行日期: 受控状态:
作 业 规 定 锻造检验作业规定 分发号: 页脚内容1
页眉内容
核准: 审查: 编制:
页脚内容2
页眉内容
一、目的:为确保锻件毛坯进厂检验时有据可依,规范锻件检验流程,提高对锻
件的检验水平,特制定本标准
一、 范围
所有的锻打件产品(含毛坯、半成品、成品)
二、 权责
(一) (二)
本标准由技术部制订、更改、规范
质检部负责本标准的实施,供应部、生产部及其它相关部门协助执行
三、 内容
(一)
外观及常见缺陷检验项目
1、 裂纹
裂纹通常是锻造时存在较大的拉应力、切应力或附加拉应力引起的。裂纹发生的部位通常是在坯料应力最大、厚度最薄的部位。 2、 折叠
折叠是金属变形过程中已氧化过的表层金属汇合到一起而形成的。它可以是由两股(或多股)金属对流汇合而形成;也可以是由一股金属的急速大量流动将邻近部分的表层金属带着流动,两者汇合而形成的;也可以是由于变形金属发生弯曲、回流而形成;还可以是部分金属局部变形,被压人另一部分金属内而形成。 3、 大晶粒
大晶粒通常是由于始锻温度过高和变形程度不足、或终锻温度过高、或变形程度落人临界变形区引起的。铝合金变形程度过大,形成织构;高温合金变形温度过低,形成混合变形组织时也可能引起粗大晶粒,晶粒粗大将使锻件的塑性和韧性降低,疲劳性能明显下降。 4、 晶粒不均匀
晶粒不均匀是指锻件某些部位的晶粒特别粗大,某些部位却较小。晶粒不均匀将使锻件的持久性能、疲劳性能明显下降。 5、 冷硬现象
变形时由于温度偏低或变形速度太快,以及锻后冷却过快,均可能使再结晶引起的软化跟不上变形引起的强化(硬化),从而使热锻后锻件内部仍部分保留冷变形组织。这种组织的存在提高了锻件的强度和硬度,但降低了塑性和韧性。严重的冷硬现象可能引起锻裂。 6、 龟裂
龟裂是在锻件表面呈现较浅的龟状裂纹。在锻件成形中受拉应力的表面(例如,未充满的凸出部分或受弯曲的部分)最容易产生这种缺陷。 7、 飞边裂纹
飞边裂纹是模锻及切边时在分模面处产生的裂纹。 8、 分模面裂纹
分模面裂纹是指沿锻件分模面产生的裂纹。原材料非金属夹杂多,模锻时向分模面流动与集中或缩管残余在模锻时挤人飞边后常形成分模面裂纹。 9、 穿流
穿流是流线分布不当的一种形式。在穿流区,原先成一定角度分布的流线汇合在一起形成穿流,并可能使穿流区内、外的晶粒大小相差较为悬殊。
页脚内容3
页眉内容
10、 锻件流线分布不顺
锻件流线分布不顺是指在锻件低倍上发生流线切断、回流、涡流等流线紊乱现象。 11、 铸造组织残留
铸造组织残留主要出现在用铸锭作坯料的锻件中。铸态组织主要残留在锻件的困难变形区。
12、 碳化物偏析级别不符要求
碳化物偏析级别不符要求主要出现于莱氏体工模具钢中。主要是锻件中的碳化物分布不均匀,呈大块状集中分布或呈网状分布。 13、 带状组织
带状组织是铁素体和珠光体、铁素体和奥氏体、铁素体和贝氏体以及铁素体和马氏体在锻件中呈带状分布的一种组织,它们多出现在亚共折钢、奥氏体钢和半马氏体钢中。这种组织,是在两相共存的情况下锻造变形时产生的带状组织能降低材料的横向塑性指针,特别是冲击韧性。在锻造或零件工作时常易沿铁素体带或两相的交界处开裂 14、 局部充填不足
局部充填不足主要发生在筋肋、凸角、转角、圆角部位,尺寸不符合图样要求。 15、 欠压
欠压指垂直于分模面方向的尺寸普遍增大 16、 错移
错移是锻件沿分模面的上半部相对于下半部产生位移。 17、 轴线弯曲
锻件轴线弯曲,与平面的几何位置有误差。 18、 其它缺陷:
表面麻坑、锈蚀、表面气泡、缩孔、疏松、白点、异金属夹杂等
(二) 材料及性能要求按图纸要求及国家相关规定
附表一、锻件用碳素结构钢与合金结构钢牌号及化学成分(摘自GB/T17017-1997)
表1
化 学 成 分 (质量分数),% C(碳) 0.14~0.22 0.12~0.19 0.17~0.24 0.32~0.40 0.42~0.50 表2 Si(硅) ≤0.30 0.17~0.37 0.17~0.37 0.17~0.37 0.17~0.37 Mn(锰) 0.30~0.65 0.35~0.65 0.35~0.65 0.50~0.80 0.50~0.80 Cr(铬) ≤0.30 ≤0.25 ≤0.25 ≤0.25 ≤0.25 Ni(镍) ≤0.30 ≤0.25 ≤0.25 ≤0.25 ≤0.25 S(硫) ≤0.050 ≤0.035 ≤0.035 ≤0.035 ≤0.035 P(磷) ≤0.045 ≤0.035 ≤0.035 ≤0.035 ≤0.035 Cu(铜) ≤0.30 ≤0.25 ≤0.25 ≤0.25 ≤0.25 牌号 Q235 15 20 35 45 牌号 40Cr 35CrMo 42CrMo 表4 化 学 成 分 (质量分数),% C(碳) 0.37~0.44 0.32~0.40 0.38~0.45 Si(硅) 0.17~0.37 0.17~0.37 0.17~0.37 Mn(锰) 0.50~0.80 0.40~0.70 0.50~0.80 Cr(铬) 0.80~1.10 0.80~1.10 0.90~1.20 Mo(钼) 其他 0.15~0.25 0.15~0.25 化 学 成 分 (质量分数),% 牌号 C(碳) 0.17~0.22 Si(硅) 0.17~0.37 Mn(锰) 1.10~1.40 Cr(铬) 1.00~1.30 页脚内容4
Ni(镍) Mo(钼) 其他 20CrMn 页眉内容
20CrMnTi 0.17~0.23 0.30~0.40 0.37~0.45 0.17~0.37 0.17~0.37 0.17~0.37 0.80~1.10 1.10~1.40 0.90~1.20 1.00~1.30 1.10~1.40 0.90~1.20 0.25~0.35 0.20~0.30 35CrMnMo 40CrMnMo 锻件用碳素结构钢与合金结构钢力学性能(摘自GB/T17107-1997) 热处理 状态 截面尺寸 (直径或厚度) /mm ≤100 Q235 — 100~300 300~500 500~700 ≤100 15 正火+回火 100~300 300~500 ≤100 20 正火或正火+回火 100~250 250~500 500~1000 ≤100 正火或正火+回火 100~300 300~500 500~750 750~1000 35 调质 ≤100 100~300 100~300 正火+回火 300~500 500~750 750~1000 ≤100 正火或正火+回火 100~300 300~500 500~1000 ≤100 45 调质 100~250 250~500 100~300 正火+回火 300~500 500~750 750~1000 力 学 性 能 试样 抗拉强度 方向 纵向 纵向 纵向 纵向 纵向 纵向 纵向 纵向 纵向 纵向 纵向 纵向 纵向 纵向 纵向 纵向 纵向 纵向 切向 切向 切向 切向 纵向 纵向 纵向 纵向 纵向 纵向 纵向 切向 切向 切向 切向 σb/ MPa 330 320 310 300 320 310 300 340 330 320 300 510 490 470 450 430 550 530 470 450 430 410 590 570 550 530 630 590 590 0 520 500 480 屈服点 σs/ MPa 210 195 185 175 195 165 145 215 195 185 175 265 255 235 225 215 295 275 245 225 215 205 295 285 275 265 370 345 345 275 265 255 245 伸长率 δ5(%) ≥ 23 22 21 20 27 25 24 24 23 22 20 18 18 17 16 15 19 18 13 12 11 10 15 15 14 13 17 18 17 10 10 9 8 收缩率 ψ(%) 冲击功 A k u/J 硬度 (HBS) 牌号 43 38 38 55 50 45 50 45 40 35 43 40 37 32 28 48 40 30 28 24 22 38 35 32 30 40 35 47 47 43 43 39 39 35 28 24 24 20 20 47 39 20 20 16 16 23 19 19 15 31 31 97~143 97~143 97~143 103~156 103~156 103~156 103~156 149~187 149~187 147~187 137~187 137~187 156~207 156~207 170~217 163~217 163~217 156~217 207~302 197~286 187~255 25 23 21 20 16 16 12 12 页脚内容5
页眉内容
300~500 正火+回火 20Cr 调质 ≤100 100~300 ≤100 100~300 ≤100 40Cr 调质 100~300 300~500 500~800 ≤100 调质 35CrMo 调质 20CrMnTi 调质 100~300 300~500 500~800 100~300 300~500 500~800 ≤100 纵向 纵向 纵向 纵向 纵向 纵向 纵向 纵向 纵向 纵向 纵向 纵向 纵向 切向 切向 切向 纵向 610 430 430 470 470 735 685 685 590 735 685 635 590 635 590 0 615 305 215 215 275 245 0 490 440 345 0 490 440 390 440 390 345 395 10 19 18 20 19 15 14 10 8 15 15 15 12 11 10 9 17 22 40 35 40 40 45 45 35 30 45 40 35 30 30 24 20 45 19 31 31 35 31 39 31 23 16 47 39 31 23 27 24 20 47 187~229 123~179 123~167 137~179 137~197 241~286 241~286 229~269 217~255 (三) 尺寸及公差要求: 1、 关键性尺寸(产品中心距、角度以及其它影响产品装配的尺寸,机加工时用到的装夹
面尺寸等)必须严格按图纸要求
2、 机加工表面加工余量:
(1) 厚度方向一般为单面1.5mm,最小不得低于1mm (2) 直径上为最终成品尺寸+2mm,最小不得低于1mm (3) 长度方向尺寸可加1.5-3mm 3、 未注非机加工尺寸:
(1) 图纸有公差标示的,按图纸尺寸
(2) 图纸无公差的,按下表规定(QC/T270): 孔类尺寸未注公差 基本 大于 尺寸 至 极限偏差 0 30 +0.5 -1.1 0 30 +1.1 -0.5 0 30 30 80 +0.6 -1.4 30 80 +1.4 -0.6 30 80 80 120 +0.8 -1.7 80 120 +1.7 -0.8 80 120 120 180 +1.1 -2.1 120 180 +2.1 -1.1 120 180 280 315 +1.3 -2.7 180 315 +2.7 -1.3 180 315 315 500 +1.7 -3.3 315 500 +3.3 -1.7 315 500 500 800 +2.1 -4.2 500 800 +4.2 -2.1 500 800 800 1250 +2.7 -5.3 800 1250 +5.3 -2.7 800 1250 1250 2500 +3.5 -6.5 1250 2500 +6.5 -3.5 1250 2500 轴类尺寸未注公差
基本 大于 尺寸 至 极限偏差 非孔轴类尺寸未注公差 基本 大于 尺寸 至 极限偏差 ±0.8 ±1.0 ±1.3 ±1.6 ±2.0 ±2.5 ±3.2 ±4.0 ±5.0
页脚内容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