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象和人的现代化
随着2012年“中国式过马路”在微博上被吐槽之后,形形色色的“中国式”现象讨论层出不穷,如“中国式吐痰”、“中国式大声喧哗”、“中国式消费”等等,迅速成为网络、媒体讨论的热点问题。“中国式XX”似乎成为反映中国社会特性的流行语。
“中国式”本身并无褒贬之分。只是在今天我们过多地注意各种不好的、给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很大损害的“中国式”现象。其实早在60年代,朱德同志就曾使用过这一词语,他说:“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过去我们是学苏联的经验,现在我们要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①而在后来的演变之中,这一词语的含义则是褒义、中性、贬义三者皆有。
文化本没有高低之分,只有民族的不同,这是我们一个老师给我们讲过的一句话。因此,“中国式”本应该是一个凸显中国特色的好的词语,用“中国式”来解读中国特色文化,本就应该是最为贴切的形容。
然而,我们检视今天的网络可以发现,网络中充斥的大量“中国式XX”,大都是反映中国社会丑陋的一面,或者说是消极的现象。如前文所述“中国式过马路”,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社会,当然也为大多数中国人所反感。此外还有“中国式旅游”、“中国式消费”、“中国式插队”等等。这些现象已经深入到了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我们身边一道日益被外国人诟病的不良现象。
当代网络流行的“中国式”现象,已经不是过去我们所要凸显中国特色而赋予它的积极意义的词汇或中性词汇,更多的是吐槽时下一些不良现象和陋俗陋习。而这种“中国式”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朱德年谱 下 新编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945页。
现象的实质,又是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在文化上的反映,是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阵痛,也是我国在接下来的深化改革中必须去克服的一个问题,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举世瞩目;而相应的文化发展却远远滞后,因此,往往引起国外各种敌对势力的攻击。在经济现代化的同时如何实现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是我们目前应当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传统文化传承的伟大民族,中华文化的渊源流长,绵延不绝,既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文化根基,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传统的桎梏与束缚。各种传统社会的陈腐观念经过一代代的传承与沉浮,至今仍在许多地区发挥着不好的作用。传统与现代,这一自上个世纪初就存在的矛盾与争论,至今仍然未能解决。费孝通曾对中国的亲情文化
③不可否认,进行分析,指出:“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我们中国的亲情文化甚至许多文化都未必比国外差,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文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是较为突出的。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这些传统文化的残存,往往会形成一种障碍,阻断或滞留文化现代化及人的现代化的步伐。
美国学者英格尔斯曾经说过:“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④我国当前面临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最后攻坚阶段,整个社会面临着一个重大转型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从治理“中国式”现象入手,促进中国的文化现代化和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页。
③④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 〔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着,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
人的现代化,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也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如何解决现在网络热议的“中国式”现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如何促进人的现代化的问题。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带动人的物质生活进步的同时,却造成了人的精神生活的断裂与缺失。所谓“中国式”现象,从根本上来讲,正是这种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不平衡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而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从精神层面改善人民的生活,而不是过去那种仅仅从物质层面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从精神层面来促进人的现代化,我认为,在目前看来,最关键的还是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恰恰是现阶段人的现代化过程的一个很大的障碍。“中国式”现象的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源于这种价值观念的复杂化与多元化。西方文化观念与中国本土文化观念的交锋,现代观念与传统观念的矛盾,身份、地位的差异,各种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的交织,使得整个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一种文化的失范和无序,以及价值观念的混乱。廓清这些价值观念的混乱,对于促进人的现代化是相当重要的。因此,现阶段最应该做的就是大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从精神层面去引导社会这种混乱无序的价值观念,并进一步全面改造整个国民的精神风貌与陋习。
当然,从近代以来就有人提出所谓“改造国民性”问题,这也绝非一个简单的问题。因此,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也仅仅只能是在一些方面发挥作用。如何彻底解决“中国式”现象,并进一步推进人的现代化,还是一个仍然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