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内涵
(1)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2)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指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倡导环境文明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际发展大趋势的要求。未来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资源之争、科技之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代表着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走循环经济之路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和争夺国际发展制高点的一场新竞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影响一国经济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任何国家都无法置之度外的国际性压力。
二、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我国的现实紧迫性
(1)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
我们国家的增长方式还基本上是属于粗放型的,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面对着人口不断增长,环境压力加大的挑战,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否则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新兴工业化难以实现。
(2)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
第一,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们国家基本国情决定的,特别是由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第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第三,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第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第五,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和重大举措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循环经济模式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基础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2、把节约资源和“控制人口、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
(1)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2)加大环境保护力度,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对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的治理力度。
(3)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推进 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工程建设。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1)它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
五、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这样做:
(1)树立和增强资源意识,节约资源,保护资源; (2)随手关闭水龙头; (3)尽可能循环利用废物。 (4)随手关灯;
(5)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的筷子、塑料袋、快餐盒; (6)通过科技小发明、小制作促进节约资源; (7)积极参加各种节约资源的宣传活动; (8)开展减卡救树活动;
(9)向他人宣传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程,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我们国家必须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以更加坚定的意志,更加顽强的作风,更加扎实的工作,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历史终将见证,意气风发的中国人民一定会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伟大目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