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设计传递美好——苏州公园里展示区景观设计思考

设计传递美好——苏州公园里展示区景观设计思考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风景园林实践

设计传递美好——苏州公园里展示区景观设计思考

Conveying the Insights and Aspiration of Beauty through Design —\"The Park\" in Suzhou

张 东 / ZHANG Dong唐子颖 / TANG Zi-ying

摘 要:介绍了苏州万科公园里展示区景观设计的项目背景、思考、设计及建造过程。基于对社区景观展示区的理解,该项目力图构建成满足当代城市生活和审美需求的社区景观。依此,探讨了如何在设计中传递设计师对于自然和生活的感受;如何顺应现代城市生活的需求去拓展景观设计语汇,从而提升人们生活的幸福感;同时就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对中国古典园林传承和借鉴的可能途径做出了相应思考。

关 键 词:风景园林;古典园林借鉴;社区景观;景观语汇;临时景观;儿童活动;苏州公园里文章编号:1000-6664(2017)01-0048-07

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16-11-20 ; 修回日期:2016-12-01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Park village\" in Suzhou designed by Z+T Studio. We aim to create a landscape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contemporary urban life and aesthetic appreciation in this project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community landscape. Therefore,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methods how designers convey the feelings from nature and life in the design process, and design vocabulary in response to contemporary community life. In addition, it also discusses possible methods applied in contemporary landscape practices to inherit the spirit from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esson from classical garden; community garden; landscape vocabulary; temporary landscape; children's activity; \"The Park\" in Suzhou

\"I am inspired by landscape, topography and natural phenomena, but it's landscape from a 21st century perspective, landscape through the lens of technology.\"——Maya Lin

“我从风景、地形和自然现象中获得灵感,不过这是21世纪视角下的风景,透过现代科技手段认识的风景。”——林璎

内已经有许多可以借鉴的案例,也已经有许多设计师进行过各种尝试和探讨。苏州园林作为居住附属的私家园林,符合当时那个时代的社会家庭结构和日常生活的需求。在新的时代,上至社会结构、空间结构、土地利用,下至家庭结构和日常生活习惯都与那个时代完全不同了。那么,苏州园林作为文化遗产,在新的城市居住景观里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和借鉴呢?

1 项目背景

公园里项目位于苏州吴江高新技术区,是一个占地约15hm2

的大型高密度居住区。项目展示区位于项目用地北端,占地约1.5hm2(图1)。委托方最初计划该展示区建设在未来的商业用地上,全部为临时性景观。本着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原则,我们建议:展示区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建设成本较高的永久性景观,未来可以作为商业景观继续发挥作用;另一个是建设成本较低的临时性景观,场地内的设施未来可以二次利用,如搬到居住区内继续使用。永久性景观既要考虑到后期商业运营的需求,又要满足销售期间的使用需求。临时性景观展示未来社区内部景观的生活场景(图2)。

童寯先生认为好的园林有3个标准:“疏密得当,曲折尽致,眼前有景。”现代景观对于古典园林常见的借鉴也可分为空间形式借鉴、设计造园手法借鉴、景观元素借鉴这3类。空间形式上,古典园林在空间尺度、空间转换、空间组织、虚实疏密方面有许多可借鉴之处;设计造园手法上,堆石造山、凿渠引水,以小见大、步移景换,动静相宜、曲折有度,等等;景观元素上,亭台楼阁、漏窗粉墙、曲桥汀步、置石造景、梅兰竹菊等也多被借鉴。其实,对于西方园林,这3个方面大概也是好的园林的标准:空间、结构、节点——可以算是园林里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也比较容易理解和传承。

江南古典园林是一个大家庭生活的环境,以宅园合一的苏州名园网师园为例,大概6 500m2,只居住着一个大家庭;而在现代城

2 传承与探索

实际上,在苏州这么一个传统园林的胜地设计现代住宅景观,国

市居住环境中,家庭占有的空间要小得多。古典园林中的主要服务对象也常为大家庭中的男性长者,园中常设书房、茶室、画室、赏

48

月、弹琴等景点;而以小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现代城市社区,园林中需要考虑到每一个年龄段的人的生活和日常使用。传统宅园和现代宅院功能上的巨大变化造成园林布局上的巨大差异,如果只是在空间、结构、节点这些方面去考虑传承和借鉴,除极少数的特殊园林外,对于大多数现代住宅园林来说,势必困难重重。

那么,除此之外,还会不会存在另外一种传承和借鉴?我们决定从园林的本源上进行一点思考。

3 园林提升幸福感

园林不是基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早期的帝王园囿到文人园林,到明清的私家、皇家园林,园林向来是少数人基本生活得到满足之后追求精神需求的产物。如果把古典园林和建筑、城市做一个类比,传统文学里的“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的“文”和“诗”分别类似于城市和建筑,而园林大概和“词”相近,算是闲情逸致。它不是生活中必需的部分,但在日常生活中是释放压力的重要途径:苏轼写过“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后,生活心理压力得到缓解,可以继续庸常生活。

古典园林中的一个重要模式“一池三山”,以神话传说中的仙境为原型。汉武帝在长安建造建章宫时,在宫中开挖太液池,在池中堆筑3座岛屿,并取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模仿仙境。此后这种布局成为帝王营建宫苑时常用的布局方式。如果说城市以功能性为主导(“载道”),建筑表达人造理想世界(“言志”),那么,园林可以说反映的是人内心的理想世界理想生活(“情趣”)。

现代城市居住园林也有类似的作用。室内居住空间从几十平方米到一两百平方米,对于现在的小家庭而言,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城市和社区公共园林是一个可以满足各种心理需求的场所。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缓解生活压力的亲近自然、社会交往、健康生活、家庭亲子等活动都可以在公共环境里进行。欧盟委员会2000年的宣言中指出“要认识到人们居住和每一天使用的日常景观的重要意义,它对于人们的生活品质非常重要”。的确,一个好的公共环境可以极大地提升使用者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风景园林行业对于社区景观的认识和实践在这些年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从几年前对视觉体验的重视逐渐转移到对生活的关注和对社区文化的营造。“公园里”项目认为社区景观是社区文化形成的重要媒介和载体。新建成的社区需要创造尽量多的机会让居民互相认识,让居民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现代社区内部的功能性场地,包括儿童活动场地、老年活动场地、家庭式活动场地等,都能起到这些作用。

LA Practice

图1 项目区位图图2 项目分区图

1

图3 造浪水池建成效果

2

34 设计源于自然

中国传统园林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师法自然”:自然山水园林摹写自然,堆石造山凿渠引水,以模拟各种自然景象。日本枯山水以石、岛、沙为海,体现的也是一种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园林始于将遥不可及的(心里的或远方的)自然搬到日常生活中来,不管是汉武帝建章宫的“一池三山”,还是以杭州西湖为蓝本的颐和园,都可以算作此类。设计的出发点和灵感来源都是大自然。古人可以模拟的大自然是山川、河流、湖泊,这些都是人能够直接把握和感悟到的东西。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借助科技工具,人类可以理解和认知的自然范畴已经极大地拓展了:从河流到海洋,从山川到冰川,从月球到宇宙,从地貌到地质,从动物到昆虫,从花草到细胞。因此对我们来说,在设计时“师法自然”的范畴也相对应地宽泛了许多,各种“自然”都可以是设计

49

风景园林实践

5

47灵感的源泉。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里写:“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这是说大自然中蕴藏的美景难以穷尽,诗人只要用心体察就能把

8握自然的真谛,就能创造出新的诗句,即使是古人写过的题材,也能创出新意。对于风景园林师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对比建筑,园林景观的基本材料和语汇在过去上千年的变化不算太大,还是土壤、石材、植物、水这些自然的基本元素。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一方面我们可以应用这些基本元素的手段变多了;另一方面,我们对自然本身的理解也加深了。因此,设计应该能够推陈出新,做出新意。

5 设计传递美好

现代风景园林职业的教育和实践,受西方风景园林教育实践的影响,普遍比较重视理性逻辑思维,重视对场地功能等的分析梳理和推导,而相对忽视设计师自身的感受。相对于理性思维来说,“感受”更加难于传达和表

9达,也更加难于在教育和实践中被强调。但是,我们认为,“感受”是成为

6

50

图4 手绘草图平面图5 总平面图

图6 东广场改造剖面示意图图7 东广场现状

图8 东广场改造后鸟瞰效果图9 石材平台具有休憩功能

LA Practice

10

图10 波浪水台剖面详图图11 波浪水台侧壁溢水效果

图12 人们可以亲近水台,感受波浪

设计师的根本。宋代山水画家范宽,居住在终南山,感受自然山川、云烟风月,领悟到“前人之法未尝不进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诸物,未若师诸心”。他的山水画从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再到师法内心。画作出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成为后世典范。美国著名设计师哈普林多次游览加州国家公园的优胜美地自然瀑布,体察体会山石流水,并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创造性地再现于一系列的现代城市广场景观中,传递美好的事物给城市居民。理性逻辑思维固然重要,对于大尺度的区域城市景观、生态景观来说很有意义,但对于造园这种创造性的工作,仅仅通过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是不可能做好的,必须充分发挥设计师的主观感受力。

苏州古典园林中对于水的应用非常普遍,可以说是无水不园。但出于技术的限制等,对于水景的表现往往只能采用静态的水体,如溪流、池塘等。在现代的技术条件下,我们可以做出更有意思的水景,可以使水和人的关系更密切更为互动。“公园里”项目中,当我们决定在2个商业广场上做可参与性的水景后,就开始思考什么样的水景最适合这里。常见的商业广场上可参与性的水景不外乎旱喷和薄水面,我们当然可以“师法前人”,做一个旱喷。但我们一直想尝试一个设想:我们曾经在美国东海岸海滨小镇工作和生活过2年,经常在海边闲坐,觉得海边最感人的莫过于连绵不绝的海浪一直拍打沙滩。在上海定居后发现,虽然上海离海不远,但由于江浙沿海岸并没有优质沙滩,生活在这里的人,与海近在咫尺却无缘在海滩上嬉戏。所以我们就想是否可以做一个都市海滩?让城市里与真正海滩无缘的人也能有在海滩上的美好体验。很幸运,这个设想得到了甲方的支持,我们联系水景专业公司进行了咨询和试验,最终我们的设想在有限的资金和时间内得以实现(图3)。

116 自然片段重构

和传统园林相比,现代园林中可以应用的基本元素并不会有多少不同,

1251

风景园林实践

图13 造浪池剖面详图图14 造浪池建成效果图15 山丘乐园鸟瞰效果

图16 掩映在“山丘”中的儿童活动区图17 大莲蓬互动雕塑

不外乎土壤、植物、石头和水。而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使用人群、功能、审美习惯、技术、工艺等,现代园林和古典园林差别是非常大的。而对于古代和现代造园的人来说,共同之处都是在可行的技术工艺支持下,对自然元素进行重新组织以满足各种需求。

古人造园讲究“咫尺山林”“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木便自有濠濮间想”,通过对自然基本元素的重组——“梧荫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结茅屋里”,在相对较小的

13

范围里营造出意境深远的感受——“纳千顷之汪

14

15

1617

52

洋,收四时之烂漫”。同理,在“公园里”项目里我们尝试在一个现代的城市环境里,按照现代生活的需求对自然元素进行重组,形成一系列的“自然片段”,希望能依托这些片段,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领略到生活的真谛。6.1 总体结构

场地总体占地面积约1.4万m2,其中包括被城市道路划分的约3 000m2的“东广场”,西侧约2 000m2的未来商业入口“西广场”,以及约9 000m2的临时绿地“山丘乐园”。整体结构上,从西往东,片段的尺度逐渐变小,硬质比例逐渐增加,反映了从自然过渡到城市的变化(图4、5)。6.2 东广场

东广场部分为改造工程。原有广场从街道到建筑有大约60cm的高差。由于台阶沿人行道布置,广场给人很强的领域感。对于城市周边的居民和非建筑使用人群来说,这个广场是一个不宜轻易进入的场所。在改造的时候,我们建议把高差放在建筑前面,将广场的主体部分标高和城市人行道保持一致。高差处理上的调整,让这个广场成为一个更容易进入,也更公共、对周边居民更友好的场所。调整高差后带来2个问题:第一,广场上由于地下车库顶板标高的原因,覆土厚度不足以直接种树,乔木必须要种植在抬高种植池里;第二,广场和建筑衔接处的高差如何处理。“自然片段”的思路在处理这2个问题时有很大的便利。我们在沿街广场上设置了一系列的抬高种植池,像是漂浮在广场上的小岛,人可以从“小岛”之间方便地“流入”广场内。小岛的边缘宽窄不一,形成几组便于交流的小休息空间(图6~9)。

广场和建筑之间的高差也通过“自然片段”里面的水景和种植池进行处理。建筑主入口两侧抬高的水景台和人工造浪相结合,成为东侧广场的视觉核心。造浪机推出的一阵阵波浪不仅给水台添加了视觉上的动态效果,波浪拍打池壁产生的声响也带来了听觉上的享受。水台侧边的花岗岩雕刻成随机的等高线,波浪溢过其上,产生大小不同、前后不一的水花,在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伴随着流水声,营造出宁静幽雅的氛围(图10~12)。6.3 西广场

西广场部分为新建广场,所以没有高差上的限制。作为未来商业的入口广场,在充分考虑到商业的人流通行需求之外,设置了一个面积约300m2的地面波浪戏水池,意图在城市广场上创造一个模拟自然海滩的景观元素。池底是广场铺装的一部分,以5%的坡度向一个花池倾斜,最深处约20cm。“海浪”从隐藏在爵士白种植池侧壁上的出水口受压力涌出,往浅水区扩散,渐远渐弱,然后慢慢退回来,重新开始新一轮涌出、扩散、退回。和常规戏水池相比,这个戏水池能让人体验到滨海海滩,有更多的趣味性和更强的参与性。冬季或者有商业活动

LA Practice

1819

20

图18 秋千

图19 大青虫传声筒

图20 大花瓣跳跳板和背后的玻璃屏风

53

风景园林实践

时,这个水池可以变成一个广场,和周边环境无缝衔接。

人工造浪效果目前在国内大型戏水游乐场多有应用,常见的造浪池采用真空推动原理,要求水深处要达到2m左右。为了能在广场上实现造浪效果,我们需要水池最深处不能超过30cm,以保证小朋友进入戏水时的安全性。通过和水景设备公司的多次沟通和试验,终于找到了适合浅水造浪池的方法,采用水泵技术来达到我们的要求(图13、14)。6.4 山丘乐园

考虑到这块场地的临时性,设计时主要采用草坡地形,结合可拆卸再利用的活动器械,主要以儿童活动场地为主,将其营造为一个可以展示未来社区生活场景的山丘乐园。目前国内常见的儿童游乐场多采购成品游乐设施,配以塑胶地垫。我们希望这个山丘乐园能有所突破。乐园内部由白色砾石道路划分成一个个有一定主题的自然片段:树叶滑梯、树叶爬网、花瓣跳跳板、七彩大莲蓬、青虫物语、自然之声迷宫、音乐秋千、大蒲公英灯。这些活动器械既是雕塑又是可参与的设施。对于孩子来说,自然主题的趣味片段,是一个童话般的小世界,色彩明亮,提倡互动,能引人联想和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的愿望(图15~20)。

委托方出于对我们的信任,将造浪池池壁、雕塑、儿童活动区的深化设计、制作和安装继续委托给张唐艺术工作室,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后期实施效果。设计师通常只能通过画图和有限的现场指导来把控设计,和最终建成的东西始终隔着一层。对现场设施的深化设计、打样、试验、调整、安装,让我们多少能体会到古人造园时现场把控、现场营造的意义:许多东西仅仅通过图纸表达,不进行试验和调整是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的(图21~23)。

7 结语

在目前这一社会转型期,造园不仅仅是城市和乡村美化的手段,它更应该在传承中国文化和塑造新生文化中起到重要作用。造园时我们创造的是一个理想之地,一个人们的精神栖息地,人们在园林中放松、游憩、嬉戏、存在、静思、冥想和反省,然后重新充满活力和激情地投入日常生活。虽然,现代城市园林在形式上和古典园林有着巨大的差异,但如同现代文明不会和传统文明完全割裂一样,中国的现代园林也会和传统园林一脉相承。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发展,现代城市园林在传承古典园林的同时也应该不断创新,通过对园林的出发点——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园林设计的方法——设计源于自然,以及设计的创意源泉——设计传递美好感受几个方面的思考,我们认为创新和传承一脉相承。传承的时候由于技术条件、功能需求的变化,不可能照搬古典;创新的时候,由于审美情趣、文化影响等因素的影响,可以从古典园林中得到许多借鉴和启发。

项目概况:

业主:苏南万科,万科上海区域万晟产品能力中心景观设计:上海张唐景观设计事务所

设计团队:张东、唐子颖、周啸、徐敏、张卿、顾欣俊、孙川、郑佳林、刘洪超艺术装置+儿童活动设计及制作:张唐景观艺术工作室施工:江苏天润环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造浪池前期研发:深圳沃特朗宁实业有限公司造浪池施工:宜兴鼎诚喷泉科技有限公司

注:文中所有图片均由张海拍摄、张唐景观绘制。

致谢:向本项目的所有参与者—甲方、建筑师、施工方、雕塑制作、设计师等致敬。也特别感谢深圳沃特朗宁实业有限公司在前期反复试验造浪技术,为最终造浪池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54

212223图21 波浪水台花岗岩边界作业过程图22 大莲蓬互动雕塑作业过程图23 现场调试波浪水台

(编辑/李旻)

作者简介:

张 东/1972年生/男/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风景园林硕士,重庆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张唐景观设计事务所(Z+T Studio,Landscape Architects)合伙人(上海 200052)

唐子颖/1973年生/女/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风景园林硕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规划专业硕士/张唐景观设计事务所(Z+T Studio,Landscape Architects)合伙人(上海 20005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