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间佛教与当代伦理 ——总 第 —▲ 0 ∞ 期 、一 “第四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综述 杨小平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100872) 2 -▲ 在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佛教与时俱 珠教授、黄国清教授和陈美华教授,以及美国 西来大学弗兰克・郝福曼教授。还有24位研究 进,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创造新的思想和文 化,影响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间佛教就是近 生和青年教师参加了会议,他们是主办单位从 公开征集的7O多篇论文中遴选出来的优秀论 文的作者。另外,中文大学谭伟伦教授全 程参与并主持多场讨论会。佛光山港、澳、中总 住持满莲法师,以及国际佛光会协会陈汉 斌会长出席了闭幕式。 会议围绕“佛教与生态环保”、“佛教与生 现代中华大地上出现的一种崭新的佛教理论 体系和实践活动。为了进一步探索人间佛教的 理论建构和实践方法,发挥人间佛教在处理人 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积极作 用,由佛光道场赞助,中文大学人间 佛教研究中心、南华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及 生死学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澳 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共同举办了以“人 间佛教与当代伦理”为主题的“第四届两岸四地 佛教学术研讨会”。会议于2010年12月20日在香 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谢昭杰室演讲厅隆重开 幕,经过4天紧张而热烈地发表论文和讨论,于 12月23日在佛光道场海会堂闭幕。 命伦理”、“佛教寺院:传统、艺术及伦理”、“人 间佛教与伦理”、“人间佛教与和谐社会”五个 子题展开。与会专家和青年学者们在l1场论文 发表和讨论中,从多角度多层次对人间佛教与 当代伦理之间的各种关系进行了理论上的分 析和实践上的考察。整个会议,从内容上来看 可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来自两岸四地的l7位专家学者,分别为南 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赖永海教授、哲学 系王月清教授和圣凯法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 与社会学学院徐文明教授,民族大学哲学 与宗教学学院刘成友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龚 隽教授,中文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学愚 教授、姚治华教授,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净 因法师,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吴有能教授, 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贾晋华教授、郑 庆云教授,南华大学生死学系慧开法师、何长 第一,关于佛教生态伦理。随着科技的飞 速进步,经济也获得空前发展,由此所带来的 资源与环境问题El益严重,从而使生态危机成 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最难以应付的问题之一。 于是,生态伦理尤其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行为 准则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就突出地显现出来, 而如何正确处理人或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以及 与此相关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无疑成 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在这种 形势下,佛教所倡导的众生平等的理念和慈悲 五 ,台 山 由 济世的精神,使近年来关于佛教生态伦理的挖 掘整理,以及借鉴和发扬佛教生态伦理思想的 讨论日益增多。在此次会议上,与会专家和青 年学者们就佛教生态伦理各抒己见,从多角度 展示了佛教生态伦理的智慧。Frank Hoffman教 授的《无明造业:由行为中的无明而形成的环 研 究 赢 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价值以及如何对待死亡 并处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生死一直都 是佛教所解读和研究的重要对象,所以佛教思 篓 茹 蚕 : 想中有着大量的关于生死认识、生命智慧和生 命教育的内容,这就形成了基本的佛教生命伦 理。近年来由于生物医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 境污染》,从世界观人手分析环境问题形成的 更多的疾病被治愈、更多的生命被挽救的同 原因,通过对哲学意义上的“理论”和“文本理 解,”以及佛法实践意义上的“冥想”和“意识” 两组概念的论证阐释,来说明到底什么是佛教 视野下正确的环保论。他认为,环境污染归根 结底是人类无明造业。用哲学语言来说,即是 蠢 文本理解和实践中个体的世界观缺失所致。学 愚教授的《人与自然——佛教徒对当代生态危 机的回应》一文,认为在应对当代的生态危机 方面,以儒、佛、道为代表的东方思想文化尤其 是佛教思想,最能够提供有益的启示。文中还 指出,不管是南传还是北传佛教,其理论和实 践都能够启发我们形成新的生态观,并且帮助 我们找到通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时代的 道路。净因法师《<生态>与<心态>》一文,阐释 了佛教对“心”与“境”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以 及如何正确对治“心”与“境”的观念,即形成良 好的“心态”与“生态”,正所谓“心净则国土 净”。他还认为,我们可以建立自己的、有别于 西方的生态伦理学。另外,吴有能教授发表 《清净世间:当代人间佛教的环保理论与实 践》与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吴青泰的 《<人间净土>的现代实践——慈济环保的慈 济运动)--文,将研究的对象缩小到了发扬和 践行佛教生态伦理思想的具体领域和具体的 教团组织,展示了人间佛教践行佛教生态伦理 思想的成就。 第二,关于佛教生命伦理。人的生命是连 接生死且贯穿整个生命的一个持续阶段,那么 生命伦理所讨论的问题就集中体现为如何认 时,越来越多的生命伦理问题也摆在了我们的 面前,诸如器官移植、基因遗传、克隆人、安乐 死、植物人以及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这使得佛 教界和佛教学术界对佛教生命伦理更加关注。 在本次会议上,教学两界的专家和青年学者同 样表现出了对佛教生命伦理的极大关注,并与 大会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中,慧开法师的 《从生死关怀观点对死刑存废问题的反思》一 文,直面现实中的敏感话题,以社会在热烈 争议的死刑存废问题为例,分析了佛教生命伦 理在对“死刑犯”与“受害者”两者之生死关怀上 的两难困境,他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值得我们反 思。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傅晓的《佛 教中对“我”的不同理解及其在生命教育中的意 义》,梳理和总结了佛教各派思想对“我”的不同 理解,以及可能导致的不同的生命教育实践,从 而建立了一种佛教的自我观与生命教育之间的 对应关系。中山大学哲学系潘佳的《生命哲学一 生命教育:人间佛教“化人间”的教育路向》,从 卢曼和西美尔的宗教社会学和哲学思想出发, 认为人间佛教在现代发展的生命力与其开展生 命教育的契机密切相关,遵循“宗教性一生命智 慧一生命教育”的有机关联原则。南京大学哲学 系韩传强的《人间佛教对生命教育的诠释一 以星云大师关于人间佛教的生命教育为例》一 文,分析了星云的生命教育思想和实践,字里行 间可见作者对星云佛教生命观和生命教育的理 解和赞赏。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 学院伊岚的《殡葬业与佛教人间化》,阐释了佛 教对中国丧葬文化的影响,认为人间佛教有可 能也应当参与到现代殡葬业中,并对如何参与 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另外,何长珠教授的《悲伤 辅导、谘商和治疗与表达性艺术治疗》,则从宏 观理论回到具体操作,介绍了生死学系统中不 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一“悲伤辅导”,即如何在 人们遭遇生死重大问题或者在生命历程中遭遇 疾病等沉痛打击时,提供适当有效地帮助。论文 还以29个案例,进一步介绍了如何“因应地”、阶 段性地在悲伤辅导的过程中使用谘商心理学的 理论与技巧。论文中直接涉及佛教生命伦理的 内容不多,但却是从佛教的生命观出发,借鉴了 佛教生命无常、生命尊严、慈悲关爱等思想,为 我们提供了一条将佛教生命伦理付诸实践的崭 新路径。 第三,关于佛教寺院伦理。2O世纪以来,佛 教与时俱进,蓬勃发展,尤其是人间佛教,现今 在两岸四地已成为佛教发展的主流。与此同 时,佛教寺院与世俗社会的联系也Et益频繁密 切,这就要求寺院在契理契机遵守传统戒律的 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寺院的伦理建设,提高僧 侣自身素质,保持寺院应有的纯洁、庄重和神 圣性。但从目前来看,许多佛教组织和寺院在 寺院伦理建设方面欠缺很多,不少寺院在圣俗 关系方面出现不平衡的趋势,日益流向商业化 ~ 和庸俗化,尤其是在寺院经济的来源和使用及 总 第 僧人对待财富、名誉、地位的态度等方面,都或 0 0 ∞ 多或少地出现有违佛教基本信仰、有损佛门清 期 一 净庄严的现象,引起佛教内外有识人士的广泛 2 -▲ 关注和深切担忧。在本次会议上,贾晋华教授 c=) 发表了《唐五代禅宗寺规及其对当代人间佛教 寺院伦理的启示意义》一文,在对传世的唐五 代禅宗寺规进行考述后,认为在如何保持佛教 寺院的庄严崇高,增进僧团的伦理精神,提高 僧人的道德素质,抵制世俗名利诱惑等方面, 唐五代及后世禅宗的各种寺规可以为人间佛 教提供有益的启示,人间佛教应该在继承和借 鉴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当代当地社会特点的新 的丛林清规,确立详细的修行法则和行为规 范,督促僧众在寺院生活中研习佛典,实践禅 南 修,端正威仪,结交良朋,努力精进,超越世俗, 完善人格,觉悟。徐文明教授发表了《宋代 大德论住持德行略述》一文,对《禅林宝训》中 有关宋代大德论述寺院住持德行的相关内容 进行了整理和论述,认为身为一寺住持需德才 兼备,正所谓立身正,用人明,己正正人,善用 众力。他的研究以历史为切人,以现实为观照, 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价值。 第四,关于佛教社会伦理。在伦理学上,社 ● 会伦理是关于社会和谐秩序及其实现条件的 社会公正的理论,是与个体道德相对应的范 由 畴。它以“公正”为核心,外延可以说包括了整 个非个人领域的社会公共领域中的伦理关系, 诸如家庭、市民社会、民族、国家、国际社会,以 及与此相关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法律、文 化、教育、环境等,并且立足于社会的、客观的 立场看问题,在理论上涵盖了前面所讲的生态 伦理与寺院伦理等应用伦理学范畴。佛教中不 仅有很多关于社会伦理的直接论述,而且有很 台 山 由 多思想观念对社会伦理思想具有重要启发意 义。本次会议上,与会学者们就佛教社会伦理 的很多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姚治华教授发 研 的话题。郑庆云教授的《佛教在经济型社会发 展的作用初探》一文,从佛教的教义上探讨了 佛教与现代社会再发展的路向以及佛教教义 究 赢 墓 蟊 蚕 ,u表了《亲情关系中的道德困境》一文,对比分析 了儒教、犹太教、教、印度教、佛教等几大 宗教思想中的亲情关系以及其中的道德困境。 黄国清教授的《大乘佛教久住世间的菩萨精神 的时代性等问题,从当代社会发展的角度探讨 了佛教社会伦理的时代价值。龚隽教授的《太 虚佛教思想与近代社会政治关系略论》一文, 讨论了太虚佛教思想有关社会政治的论述,从 L 特质》一文,则对比分析了声闻佛教与大乘佛 教对待生死、涅椠的不同态度,认为大乘佛教 特别彰显了甚深般若、慈悲誓愿与柔和忍辱的 菩萨精神,使实践者能够展现清新喜乐的气 象,积极无畏地完成广大高远的菩萨道理想。 蠢 刘成有教授的《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及其伦理 价值探析》一文,认为印顺人间佛教所揭示出 的“人本”与“创造”的核心特征,以及对于个体 自由、创造、平等等现代理性精神的积极响应, 应该是一种颇具现代意义的伦理关怀,而且具 有净化身心、和谐人类等创造人间净土的社会 改造精神,具有鲜明的伦理特征,这种思想不 仅体现着佛教现代化的理论思考,也有佛教适 应社会的现实诉求。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 学院南魁的《佛使比丘“法的社会主义”与人间 佛教》,认为佛使比丘的“法的社会主义”,是依 据佛法来揭示社会本质从而解决社会问题的 人间佛教思想。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夏 涛的《从西域佛教的视角考察人间佛教的价值 取向》一文,认为人间佛教注重“智”的追求以 及开放积极的人世精神,正是促使西域佛教发 生从小乘向大乘转化的内在动因。另外,陈美 华教授的《性别、衣着与修持》的发言,分析了 性别与衣着、修持之间的关系,对当代人间佛 教处理宗教实践与现实生活之间关系具有启 发意义。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王富 宜的《佛教女性研究及女性观变迁》一文,梳理 了传统佛教中关于女性的意向及相关研究,再 次提出佛教女性观这个敏感而极具现实意义 中可以看出现代中国佛教在处理作为出世的 宗教与人世的社会政治秩序之间存在着相当 大的困难,并且认为“作为现代性脉络中的宗 教,一面必须保持自己在公共生活的世俗领 域之外,而同时把自己的论域放在对于人类生 活具有基本意义的信仰和实践的价值规约 上”。这一独特的视角中,依然饱含佛教的社会 伦理问题。 与社会伦理直接相关的是文化教育问题。 圣凯法师的《赵朴初“佛教是文化”的再思考》 一文,在阐释赵朴初“佛教是文化”的历史、思 想、实践意义的基础上,认为在未来佛教拓展 自己生存空间的途径之一,仍然是高树佛教的 文化品格。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于 飞的《人间佛教与中国文化——从跨文化传播 视角的考察》一文,认为人间佛教跨文化传播 的成功经验,对化解文化冲突、促进全球多元 文化的交流具有积极意义。延安大学学院 姬可周的《论圣严法师“人间佛教”的僧教育思 想及其贡献》一文,梳理了圣严法师的僧教育 思想及实践。四川大学中文系王水根的《抱本 守一,解构理念——后现代精神下的中国佛教 教育思考》一文,从“历史与反思”、“解构应该 解构的”、“后现代宗教的构建启示”三个方面, 对中国佛教教育的出路进行了思考,认为佛教 教育应具有人格与精神的以及自由的理 念,同时“为今时所必需”的教育实践也要求佛 教教育必须纳入普通国民教育系列。 第五,关于人间佛教与和谐社会。和谐社 会的构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 际关系的和谐,即社会的和谐;二是人与自然 的和谐,即生态环境的和谐;三是人自身的和 教的变革,到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导向,虽然 期间历经挫折,但经太虚大师、印顺大师以及 赵朴初居士等高僧大德的努力推广,总体上来 看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到今 谐,即身心的和谐。而佛教特别是现当代的人 间佛教,包涵着大量关于和谐的理论资源与实 天已在海峡两岸得到了进一步地发扬光大。作 为既适应20世纪初中国社会巨大变革、又符合 佛陀救世本怀的佛教新形态,人间佛教在理论 践方法,可以在其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赖 永海教授的《人间佛教与和谐社会》,正是从以 上三个方面论述了人间佛教对构建和谐社会 的启示意义。王月清教授的《简论中国佛教慈 善文化的现状与未来》一文,认为现今的中国 佛教慈善仍然存在权责渗人过多的问题, 导致僧人较少有权以法人的身份走出寺院,独 立展开调查与救助,从而难以冲破重重关卡而 滞后于当时当地的需要;而控制下的佛教 慈善,往往会流于政绩和旅游卖点。文章还认 为,佛教慈善事业的兴盛有赖于佛教慈善文化 的传播,中国佛教慈善的未来走向是:组织化 的运行、专业化的运营和社会化的服务。上海 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阳瑁的《以“弘德家园”为例 略谈新时期的佛教慈善》一文,在对河北慈善 功德会创办的孤儿院——弘德家园的考察分 析的基础上,认为弘德家园的存在和发展,迫 切需要社会和的认同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的支撑,这也是新时期佛教慈善所面临的共同 问题。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孙志逾的《人间 佛教与经济发展——从“人间佛教”理念浅议 佛教文化产业开发》一文,基于人间佛教的理 日墨囫臣皇 念,提出了对佛教文化产业开发的建议,即以 负责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注重心灵旅游和创 意。南京大学哲学系刘守政的《论人间佛教与 社会建设》一文,通过分析人间佛教与社会建 设之间的关系,认为人间佛教在我国、 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社会建设的成功,可以复制 在尚处于开始提倡社会建设阶段的中国。 第六,关于人间佛教的理论建构。人间佛 教理论自诞生以来的近百年间,从激发中国佛 建构及其实践推广中,最受人们关注的始终是 如何契理契机的问题,即如何既适应社会发展 又不失佛教之根本。本次会议上,参会学者们 针对该议题所展开的广泛而热烈地讨论,对人 间佛教的理论建构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路。其 中,中国佛学院源正法师发表了《试论建构人 间佛教应有的两个方面》一文,借用“真俗二 谛”的概念,提出了对于人间佛教理论建构中 “契理”和“契机”之间关系处理的思考,认为作 为佛教在流布过程中所保有的不变原则的“根 本性佛教”也就是“真谛”,与顺应时代和区域 变化调整自我而形成的“时空性佛教”也就是 “俗谛”,应该是人间佛教理论建构的两个基本 方面,并通过对汉代佛教道术化特征的分析对 此观点进行了论证。南京大学哲学系胡勇发表 了《人间佛教的“人间性”和“佛教性”——兼论 太虚与印顺思想之同异》一文,从人间佛教的 构成要素人手,通过分析什么是人间佛教的 “人间性”与“佛教性”,来回答什么是人间佛 教,建立了“人间性I”和“人间性Ⅱ”与“佛教 性I”和“佛教性Ⅱ”的理论框架,运用该理论 框架对太虚和印顺两位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 蠢嘲 及实践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可以得出“太 虚——综合的人间佛教”和“印顺——分析的 人间佛教”的结论。南京大学政治系高永旺发 表了《试论人间佛教的人世性与出世性——基 于(维摩诘经)的根本思想》一文,依据《维摩诘 经》的“不二法门”思想,通过对佛本与人本、神 圣与世俗、超越性与人间性等几对问题的阐 五 台 山 由 释,认为人间佛教的人世与出世性并非矛盾的 对立,而是圆融无碍的,注重做人即做佛的“人 本”与强调世间即出世间的“人世”,正是人间 是一个继承、发展与相续的理论构建过程,时 至今Et,它至少已经完成了理论的生发、建设 研 究 暮 与融合三个时期。南京大学哲学系王忠林发表 篓 蠡 虿 佛教不同于传统佛教的核心所在。西北大学佛 教研究所王鹤琴发表了《走向人间的理论选 择—一太虚大师与伊拉斯谟的宗教革新思想 了《太虚大师的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之融通》 一文,从太虚的弥勒信仰与慈宗的融通,弥勒 净土与人间净土的融通,以及“下生成佛”与 “人成即佛成”的融通三个角度,分析了太虚的 比较》一文,通过对太虚与伊拉斯谟宗教革新 思想的比较,认为自近代以来宗教变革的趋 势,就是宗教不断走向人间,宗教的神圣性不 断消解,而人道主义色彩愈发浓厚,那么在这 种趋势下的未来发展中能否既适应当今社会 新形势又保有佛教的神圣性,将是人间佛教所 蠢 面临的两难境地。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杜忠全 发表了《印顺思想与人间佛教的实践论》一文, 深人分析了作为印顺思想核心的人间佛教及 其实践论,认为人间佛教的实践论,强调“人行 菩萨行”并以“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见”等三 心为首要修习和实践德目。南京大学哲学系殷 玮发表了《星云人间佛教与佛儒交融》一文,从 人心与佛心、人道与佛法、大同世界与人间净 土三个层面,考察了星云人间佛教思想对以儒 学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融摄,认为星云的 人间佛教思想对佛教进行了上契佛理、下适时 机的综合整理,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并 创造性地把传统转化为对现代的一种积极的 促进和提升的力量。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李明发 表了《试析星云大师的人间净土思想——兼与 太虚、印顺思想比较》一文,通过对星云人间净 土思想的分析,以及与太虚、印顺二位大师净 土理论的比较,认为不能把三位大师的思想割 裂开来,人间净土理论不是单个人的成就,而 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之间的内在关系。上海大 学文学院赵翠翠发表了《“人间佛教”及其“社 会建设”的理论构想——以太虚、巨赞和赵朴 初为中心》一文,以太虚、巨赞和赵朴初三位高 僧大德的相关理论为中心,梳理并讨论了人间 佛教理论中有关“社会建设”的基本观点。中国 人民大学哲学院杨小平发表了《人间佛教理论 在当代实践中的困惑——以少林寺的“禅” “拳”“钱”“善”四大实践为考察对象》一文,以 少林寺的发展模式为例,以少林寺的“禅”、 “拳”、“钱”、“善”四大实践为考察对象,从人间 佛教理论在当代社会推广中所必然呈现的四 大环节——宗教本位、文化弘扬、经济支撑和 社会关怀四个方面,对人间佛教理论建构在当 代实践推广中的困惑进行了分析,认为人间佛 教理论在当代实践推广中的困惑,归根结底来 自于对以宗教本位为代表的佛教超人间性和 以文化弘扬、经济支撑、社会关怀为代表的佛 教人间性之间合理关系的打破,而要维持这种 关系的协调,唯有通过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 设而不断彰显宗教的神圣性与超越性,并在神 圣性与超越性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弘扬与社会 关怀,在不影响宗教修行、宗教弘扬、宗教目标 实现的前提下从事经济发展与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