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如其人”的诠释与重构

“文如其人”的诠释与重构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文如其人”的诠释与重构

摘 要:“文如其人”命题由于表述的过于简洁抽象,容易滋生出多意理解,因而在历史是一个争论很大的命题。本文对这个命题及其反题做了一些梳理工作,试图找出此命题能够成立的限度和前提条件,并尝试重新构建“文”与“人”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文如其人;诠释;限度;重构

“文如其人”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它揭示了作者与作品的相关性问题。林景熙在《顾迈仁诗集序》里明确提出“盖诗如其文,文如其人。”①这是现知“文如其人”命题的最早出处,施闰章《蠖斋诗话》又将其演化为“诗如其人”②,从而把这个命题引入到诗歌领域。值得指出的是这个命题明确提出的时间虽晚,但对它的实际讨论却很早就已经展开。《论语・宪问篇》就有“有德者必有言.”③的论断,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了文学作品与作者品行间的相关性问题。

“文如其人”命题表述过于简明抽象,若加以推敲便会发现其内涵和外延都不很明确,容易滋生出新的内涵和理解。清人刘绎就曾发出过质疑“言为心声,声肖心而出也。顾或谓文如其人,是将以其性情为肖乎?抑并其面貌举止而肖乎?乃前人论王半山之文之诗,则又不然。夫文与诗本乎学,学焉而各得其性之所近。惟诗为更真,岂矫揉造作而然也?”④“人”的外延过于宽泛,“文”是与人的“性情”相关,还是与人的“面貌举止”相关呢?刘绎以王安石为例指出“文未必如其人”而“诗如其人”,在他看来诗歌更真诚,而文更多的则有矫揉造作的成份。刘绎的质疑和观点代表了很大一部人对“文如其人”的认识,下文将对这个命题着重加以诠释。 一、古代文论视野下的“文如其人”

“文如其人”命题自身表述的缺陷注定了它必定是一个争议很大的命题,从刘绎的质疑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人”的理解是从“性情”和“面貌举止”两方面来说的,实际上古人对这个命题的讨论也主要是从“道德”和“性情”两个层面上展开的,本文也将从这两个层面上加以阐述。 1,道德层面上的“文如其人”及其反题

在早期的相关论述中,论述者对这个命题的讨论主要限定在“言”与“德”的范围内,并对其之间的一致性持肯定的态度。《论语・宪问篇》“有德者必有言”⑤将言语视为道德修养的自然流露。《周易・系辞下》“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⑥则具体阐发了不同行为言语和心态下的道德对应关系。扬雄的《法言・问神篇》“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⑦则坚定地认定“言”是判断和反映作者品行的重要依据。这里所谓的“言”应该既包括日常语言也包括文学语言,文学语言相比日常语言更多的凝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也能更多的反映作者的品行,王充基于此而将讨论引入到“文”与“德”的范畴之内,将“言”缩小限定在“文”的范围内。《论衡・书解篇》“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彰者文弥明。大人德扩,其文炳;小人德炽,其文斑。”⑧明确指出了不同的文章风格源于道德的高低深浅,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很清晰,此后的文论基本上沿袭这一论断。如王通《中说・事君篇》“子谓文士之行可见也。谢灵运小人哉,其文傲,君子则谨;沈休文小人哉,其文冶,君子则典;鲍照江淹,古之狷者也,其文急以怨;吴筠孔,古之狂者也,其文怪以怒;谢庄王融,古之纤人也,其文碎;徐陵庾信,古之夸人也,其文诞。”⑨这一段不厌其烦的列举了很多例子,是对王充论断的补充和细化,也代表很多人对此问题的看法,古时“以人评文”“以文评人”风气的兴盛也可以看做是“文如其人”命题的直接反映。

与此相应,一些文论者在道德层面上对“文如其人”提出了质疑,他们主张“文”与德行没有必然的联系,文章并不能如实的反映作者的品行。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六首》以潘岳为例发出了“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⑩的诘问;明朝奸相严嵩着诗集《钤山堂集》,其诗清新婉转、冲邃深远,《四库全书》虽斥其人品,也不得不承认其诗迥出流辈之上,清张映辰读《钤山堂集》写道“骨力直欲追中唐”“文

章到此令人恨,有言不信空琳琅。”?;明末阮大铖文学成就极高,而其品德却为士林所不齿,后人感叹道““文行却是两途,尝见文人无行,簋不饰,帷薄不修,秽声与才望并在人口,不大可耻哉!”?这样的“文行两途”的情况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文章风格与作者品行之间绝非单纯的一一对应关系,“文如其人”在道德层面上是难以完全成立的。 2,性情层面上的“文如其人”及其反题

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言“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烁,陶染所凝。”?此论强调了人的性情禀赋对文章风格的决定作用,认为人的才、气、学、习都是由情性所制约。刘勰在论述文章时已不再简单的与道德品行画上等号,而是将其归结于人的气质和个性,即其所谓的“功以学成,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质。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梁九图在《十二石山斋诗话》将此问题阐述的更明确“诗本性情,读其诗而其人之性情见矣。故其诗潇洒者,其人必鬯遂;其诗庄重者,其人必敦厚;其诗飘逸者,其人必风流;其诗枯瘠者,其人必寒涩;其诗悲壮者,其人必磊落;其诗峻洁者,其人必清修;其诗幽怨者,其人必拂郁。譬若桃柳松柏,望其枝叶便知其根本。”?此处明确拈出“性情”二字,并将其譬喻成枝叶之“根本”,明确了性情对文章风格的决定作用。

通过分析我们看到文章风格的差别反映了人之性情的迥异,但即便是在性情层面上,“文如其人”命题的成立也不是绝对的。孙金砺《含影词序》“语言文字之所发,恒本乎其人之性情,尝持此以取友,百不失一。今读吾友陈子散木《含影词》,而窃有怪焉。散木素狷介,不为容,落落寡合……夫以孤蹇简傲之性,而为填词则妍越妩媚,淫放荡逸,如冶容靓妆,目遇心摇,使予初未交其人而遽读其词,谓出自风流年少无疑也。”?诚如孙氏所言,在词的创作史上同时写出风格迥异的词的作家不可胜数,作品与自身性情判若天渊的亦不乏其人,阮籍为人放荡,诗歌却含蓄低沉,宋人称铁石心肠,《梅花》一赋吐辞婉媚,如此等等,若一味坚持“文如其人”则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二、“文如其人”的理论阐释和成立限度 无论是在道德层面,还是在性情层面上,“文如其人”都难以做到绝对的成立,在笔者看来,“文如其人”命题成立必须有三个前提条件作为保障:第一,作家必须如实的表达自己的感情意愿;第二,言必须达意;第三,读者必须准确理解作者的表达意愿,只有这三个条件完全成立了,“文如其人”这个命题才能成立。

首先,“诗言志”说揭示了文学作品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但在生活中,作家往往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意真实表达自己的感情,甚至有时会去歪曲事实,以隐瞒和虚构的方式表达感情。《孟子》提出过“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论断,显然孟子看到了书不可尽信的一面;阮籍身处乱世,面对司马氏的政治高压而不敢直抒胸臆;萧纲提出过“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的著名论断,其认为艺术应与生活有别,因此在创作上就必然会出现为艺术而艺术的趋势,若一味坚持“文如其人”则必将造成理解的偏差。应该说还是有一部分古人看到了“言未必由衷”现象,清俞洵庆《荷廊笔记》“听其人之言论,即可知其人之贤否,此说殊不然。忠厚伉直之士,固言发于心,驷不及舌;若奸佞谲诈之徒,一事之论亦数易其说,是非出于爱憎,曲直随乎时局,名心炽而自许孤高,利念重而辄称恬静,事干谒必曰怀刺不投,喜交游转谓杜门谢客。行卑而言恣,性忮而词逊,”?如果作者不能如实表达感情,“文如其人”必将失去理论基础。

其次,言意之辩一直是中国历史上争论不休的话题之一。《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见意’”?很明显论述者认为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思想,只有借助于象才能达意。言意之辩在魏晋玄学时期更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辩论,以荀灿为代表的“言不尽意”说和以欧阳建为代表的“言尽意”说互不相让、争论不休。本文无意参加言意之辩,也不想对其妄作结论,只是想说明既然言能否达意是一个争论很大的话题,那么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文学作品能否准确表述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也应打上问号。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作家通过语言来表情达意,由于作家语言水平存在差异,言

不达意甚至适得其反的现象在有些作家身上都是有可能发生的,因此,“文如其人”并非绝对可靠。

最后,“文”与“人”之间的关系归根结底是由读者来判断的,对于文学作品而言,读者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局外人,作品只有在读者接受后才能成为文学作品。文学语言往往是多义的、是开放的,读者并不能像译电码一样复原其本来面貌,而是往往结合自身的审美水平加入再创造因素,换句话来说读者心目中的作者已经渗入了自身因素,和创作作品的那个“人”已经有了一定的差异。因此,从读者的角度来看,由“文”而复原“人”的活动是难以保证其准确性的。

三、“文”与“人”关系的现代重构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文如其人”是难以绝对成立的,这是由于该命题本身表述的过于简洁抽象以致衍生出多种可能性理解造成的。因此,我们有必要以更加审慎和严谨的态度去重新建构“文”与“人”之间的关系。

“文”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作品与作者之间的关系。作品是一个语言文本,是以语言为表达媒介的纸质文本,要重构“文”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去关注文学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机制。

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形式主义派代表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文学作品组织语言的陌生化(也译为反常化)理论。在他看来,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生活语言,文学语言正是运用陌生化手法拉伸、扭曲和变形日常语言和经验而使自身获得文学价值,他指出:“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它就理应延长。”换句话来说,作家通过拉伸、扭曲、变形日常生活语言使之成为文学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和个性。因此,我们可以说作者的思想和个性是通过拉伸、扭曲和变形等方式表达出来的。

借助于什克洛夫斯基的文学批评术语,我们可以这样尝试来定位“文”与“人”之间的关系:作品是作者道德品行和性情气质的反映、拉伸、扭曲和变形,作者通过反映、拉伸、扭曲和变形等方式来表述自己的道德品行和性情气质。“文”与“人”之间的关系绝非简单的等号关系,而是在两者之间有“反映、拉伸、扭曲和变形”等变化的。作品与作者之间可能会存在一致性的相关问题,但更多的是变化。 注释:

①林景熙《顾迈仁诗集序》,见《林景熙诗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55年,第350页。

②施闰章《蠖斋诗话》,见世楷堂藏版《昭代丛书》戊集补卷七。 ③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149页。 ④刘绎《何司直诗序》,见《存吾春斋文钞》卷二,同治刊本。 ⑤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149页。 ⑦王荣宝撰《法言义疏》卷八,中国书店,1911年。 ⑨宝庆经纶堂藏版《文中子笺释》卷三,嘉庆甲子重镌。

⑩读书山房刻本、秀容书院藏版《元遗山先生全集》卷十一,光绪七年重镌。 ?张映辰《读钤山堂集》,见《露香书屋诗集》卷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抄本。 ?陆文衡《啬庵手镜》,见《陆氏传家集》卷一,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505页。 ?梁九图《十二石山斋诗话》卷五,道光二十六年家刊本。 ?孙默辑《清百名家词・含影词》卷首,康熙间留松阁刊本。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3页。 ?俞洵庆《荷廊笔记》卷四,光绪十一年刊本。

参考文献: 【2】《形式主义文论选》,方珊等译,三联书店,19年。 【3】朱立元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